哪來的天才 第3章 被高估的天才 (1)
    直面天生才智的意外真相

    1992年,一個研究小組去英格蘭尋找天才。他們沒有找到。

    他們要尋找音樂天才,這當然可以理解,因為人們都覺得,音樂天才一定存在。他們知道這些人必然存在。他們還知道,必定有一個理由能夠解釋,為什麼一些人不會唱歌、而另一些人卻能夠唱歌,或者為什麼莫扎特在少年時就能寫出交響曲,為什麼有些小孩子能彈奏出優美的鋼琴曲、而其他孩子只能艱難地彈出幾個音階。大多數人認為,某些特別幸運的人天生就具有音樂天賦,這是他們能創作樂曲和彈奏樂曲的主要原因。

    在另一個針對教育工作者的獨立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超過75%的教育工作者相信,歌唱、創作樂曲、彈奏樂器需要特殊的天賦或才能;與同樣調查相比,這個75%的數字明顯要高過其他領域。

    研究者研究了257名年輕人,他們雖然都學習音樂,但水平卻有很大不同。他們被分為五個能力類別;最高級別是通過嚴格考試而被錄取的音樂學院學生,最低級別是至少嘗試學習一種樂器六個月但最終放棄的學生。研究者通過年齡、性別、樂器種類、社會經濟等因素來分門別類。

    然後,研究者詳細採訪了這些學生和他們的父母。孩子們練習多少,他們第一次哼出可辨認的調子是在幾歲等等。幸運的是,英國教育系統為研究者們提供了一個超出這五個能力類別的獨立評價方法。國家青少年樂器演奏分級考試是嚴格和統一的,大多數學習樂器的孩子都會參加。該考試是由一個國家評審小組來進行出題和評估,每一位學生都按9個等級來分級。

    這個評估體系要求研究者以兩種方式來核對他們的結果,然後看看這257個人在音樂能力和成就上有如此大差異的原因何在。

    結果很明顯。在表現最出色的那一組裡,我們通常認為能夠證明天才存在的證據事實上卻根本不存在。而且正好相反,根據特殊才華的早期跡象來判斷,所有的組別都是非常相似的。最高的那一組,音樂學院的學生,他們的早期能力(重複某個音調的能力)比較理想,平均大多能夠在18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做到;相比之下,其他人則平均24個月的時候才能做到。但很難認為這就是特殊才華的證據,因為採訪顯示,這些孩子的父母比其他父母更加積極地為他們唱歌,進而讓他們獲得一些音樂的熏陶。但在其他幾個方面,不同組別的學生都沒有表現出顯著差別,例如,他們大概都是在8歲開始學習演奏的。

    然而,學生們在他們的音樂成就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即使大量訪談不能找到特殊才華的證據,他們自身成就的巨大不同,難道不是天賦的證據嗎?還有什麼可能因素呢?研究人員給出了一個答案。只有一個因素,僅僅通過這個因素,研究人員就可以預測學生在音樂成就的高低,那就是他們練習的程度。

    研究者特別研究了全國統一分級考試的結果。當然,你可能會認為,在音樂學校學習的學生通常是能夠贏得國家級比賽、並且將來也會從事音樂事業學生,當然會比那些音樂成就不怎麼樣的學生要更快和更容易通過某個級別的考試。這應該是天賦的意義所在,但事實並非如此。研究者計算了精英組通過某個級別考試所需要練習的平均時間,以及其他每組所需要的平均時間。結果顯示,它們之間沒有顯著的數據差異。那些最後去到精英音樂學院的學生,和只是為了娛樂而彈奏的學生,需要付出的時間是一樣的。例如,要達到5級水平,一般都需要1200小時的練習時間。音樂學院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早達到同樣等級,原因非常簡單,他們每天更多地練習的時間更多。

    以12歲的學生為例,研究者發現,精英組的大多數學生平均每天練習2個小時,而低級別組的學生,每天僅僅練習15分鐘,兩者有800%的差距。所以,學生每天可以花一點時間來練習,也可以每天花很多時間來練習;然而,沒有任何因素能夠讓人們不花一點時間來練習就能達到相應的等級。研究者之一,基爾大學(UniversityofKeele)的約翰維茲·斯洛波達(JohnASloboda)教授說:「絕對沒有證據顯示成功有『快車道』可走。」

    比較這五組學生中,最優秀的是在頂級音樂學校學習的學生,最差勁的是嘗試一段時間後放棄的學生,人人都會很自然地說,第一組明顯比後者更有天賦。但研究表明並非如此,尤其是當我們認為「天賦」是一種更容易獲得成就的能力時,就更不是這樣了。

    天賦是什麼?

    如果能證實我們對天賦都存在誤解,而且我也能提供很多例子表明我們確實如此的話,那將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確信,在某些領域,沒有特殊天生才華的人不可能出類拔萃,或者至少無法與那些擁有天賦的人競爭,那麼我們就會讓沒有才華的人遠離這些活動。我們會告訴他們,想也不用想了。當我們認為自己已經看到他們在這些領域沒有天賦時,不管是藝術、網球、經濟或漢語等其他領域,我們都會操縱我們的孩子遠離這些方面的學習。在商場上,我們常常看到,管理者憑著他們所得到的關於人們具備某方面才華的細微證據來決定人們的職業取向。或者有時候,我們通常會先嘗試某些新事物,然後發現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容易,於是我們斷定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因而不再去追求。

    由此可知,我們對於天賦的誤解是如此深入人心。而對天賦的正確認識則對我們和孩子的生活,對企業和企業裡的人,都是極其重要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瞭解天賦的真實面目,實在價值連城。

    我們必須清楚地瞭解「天賦」這個術語的含義。人們常常用它來表示卓越的成就,或者用來描述了不起的人。「天賦爭奪戰」是商業世界流行的話題,也是一本書的題目,意思是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所進行的爭奪。在電視行業,「天才」泛指任何有表演才能的人。在這種語境下,這個用詞是完全客觀的。

    上述含義都不是最關鍵的。當這一術語用於改變人們生活的情形時,它就有了特別的含義。它是一種讓你比大多數人都做得更好的自然能力。這些事情相當具體,比如打高爾夫、銷售商品、創作音樂、帶領某個團體等。在完全被展現出來之前,它能被較早發現;它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

    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們大多數人都相信,天賦存在於幾乎任何領域。留意一下你關於音樂、運動、遊戲的下一次談話。在你談論某個參賽者時,是不是每講兩句就會說到「天賦」這個詞?這個觀念在其他領域也是如此。羅素·貝克(RussellBaker),偉大的《紐約時報》前專欄作家,他認為自己有「語言基因」,生來就會遣詞造句。在商業中,我們通常說鮑勃是一個天生的商人,說珍妮是天生的領導者,或者說帕特天生對數字敏感。偉大的投資者巴菲特也常常告訴人們:「我天生就喜歡調配資本。」他的意思就是,他生來就能發現投資贏利的機會。

    我們都相信天賦是存在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都真正思考過它。幾乎沒有人這樣做過。這個概念只是我們觀念世界的一部分,值得我們去追問為什麼如此。

    大部分答案存在於一個看上去不太可能的地方,一個19世紀沒有完成大學學業的英國貴族和探險家的著作中。年輕時代的弗朗西斯·高爾頓(FrancisGalton)認為,人們生來具有相似的能力,只不過在他們生命的過程中被發展到不同程度而已。雖然在古代神話和宗教信仰中,任何天賦都是神賜的,但到了高爾頓生活的年代,平等能力的觀念開始流行。這種平等的概念深深扎根於18世紀,並推動了美國和法國的大革命。之後,梭羅、愛默生等偉大人物告訴世界,我們擁有比想像中更多的力量和潛能。這種觀念在19世紀的經濟繁榮中開花,並隨著從歐洲到美國、再到亞洲的工商業興隆起來。人們發現,到處都有財富和機會,似乎每一個人都能夠心想事成。

    高爾頓接受這種觀點,直到他讀了表哥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Darwin)的著作。高爾頓的觀點突然改變了,他用近乎皈依的熱情提出了自己的新理論。他寫了一本奠基之作——《遺傳的天才》。

    他的觀點非常簡單:正如身高和其他身體特徵通常都來自遺傳一樣,「卓越」也是如此。他說,「大多數情況下,有成就的人或多或少都有地位崇高的親戚」。他整理了數百頁《泰晤士報》上的訃告,嘗試去證明這一觀點。這些訃告的對象中包括法官、詩人、高級軍官、音樂家、畫家,此外還有「牧師」和「摔跤選手」等。特定領域的卓越表現存在於特定家族,因此,達成卓越成就的能力必然是遺傳的,是天生存在的。

    雖然高爾頓通過研究摔跤手的卓越表現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顯得有點滑稽,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奚落高爾頓。通過運用達爾文關於人類非物理特徵的觀點,他推動了科學的進程,還促進了統計學上相關性和回歸性的技術,這在今天所有科學中都是至關重要的。他認識到,他提出了一個關於偉大源自何處這樣一個深層問題。他還創造出「先天和後天」的說法;他還建立了他所謂的「天生才華」作為科學研究的主題,這個主題今天仍然存在,在諸如《天才和天才觀念教育雜誌》這些學術刊物中可以看到。

    與我們對才華的定義一樣,天賦的觀念也是根深蒂固的。但是如果這一觀念本身就有麻煩,那該怎麼辦?

    探知天才的概念

    目前,一群研究者在爭論,天賦或天才根本不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有意義。少數人認為,真正的天才是沒有證據所支持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