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投資更幸福 第20章 選擇越多越幸福嗎?——基金投資的迷思 (1)
    「咖喱角上火,燒春雞麻煩,迷你干炒牛河又太油膩,三明治又吃不飽。燒味,燒味有叉燒、燒鵝、燒肉、油雞、切雞、燒排骨、單拼、雙拼、三拼,還有四寶,怎麼選?喝汽水還是例湯,汽水要大還是要小呢?大的我喝不完,小的又不夠喝……」

    ——《購物狂》

    我們的困惑

    1.熊市我不開心,為何牛市賺錢了,我也不開心?

    2.在投資中,面對2000多只股票、656只開放式基金(不包括QDII和貨幣基金,2010年年底數據),你又該如何選擇,才能在賺錢之餘,又不賠上幸福?

    我有「選擇恐懼症」

    生活中充斥著各種選擇,而秦先生卻是個害怕選擇的人,他的口頭禪就是「隨便」。

    吃飯的時候,秦先生不知該點什麼菜,在厚厚的一本菜單上找出要吃的東西,比炒股票還花腦子。好不容易點完了,服務員又禮貌地問,先生喝什麼茶……

    買衣服的時候,秦先生總是很猶豫,不知道該買什麼式樣,買件衣服得逛好幾家商店,白色想要,紅色想要,黑色也想要……

    在超市,每次挑東西,秦先生總是拿了A後又想想B也不錯,好不容易決定了,準備結賬時,他又開始猶豫了。

    買房時,秦先生也是廣撒網後精挑細選,作好各套房子的SWOT分析,其專業程度堪比規劃局,但在顧盼猶豫之間,卻錯失了不少機會。

    而每次跳槽更讓秦先生難以割捨。老東家的熟悉,新東家的挑戰和不確定,何去何從?秦先生的腦子裡一陣權衡利弊之後,還是無法定奪。而在選擇之後,他又覺得現在的公司不如之前的,於是又跳槽,又不滿。

    讓秦先生做什麼都好,就是別讓他作選擇。所以,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不是「可以」,就是「隨便」,或者是「蠻不錯了」。

    有時候,「隨便」不代表隨和,而是你毫無主見。

    在看了電影《購物狂》後,秦先生覺得,自己似乎有輕微的「選擇恐懼症」。片中劉青雲扮演的心理醫生李簡仁就患有「選擇恐懼症」,也稱為「選擇困難症」。患這種病的人面對選擇時會異常痛苦,無法正常作出自己滿意的選擇,導致對選擇產生某種程度上的恐懼。

    生活中,像秦先生這般「糾結」的人不在少數。生活中的劉青雲就表示,自己雖然不會像片中男主角那樣懼怕選擇,但一旦面臨作決定的時候,也缺乏果斷,通常吃飯時吃什麼都是由太太決定。「我感覺好像害怕選擇是男性特有的一種氣質,甚至包括對待感情。而女孩子一般就比較確定,說愛就一心一意地愛,說跑就跑了。」

    點菜的問題,好解決,但股票的問題,就不一樣了。

    熊市時,秦先生會懊惱;牛市中,秦先生卻免不了自怨自艾。股市的上漲,並沒給他帶來更多的快樂。原因在於,身處股市,秦先生有太多股票可供選擇。這只是藍籌股,那只是通脹概念股,另一隻是LED概念股,似乎每隻股票都是「美女」,都有迷人之處,但又都有不夠完美的地方。面對它們,秦先生總得斟酌許久,糾結許久,費盡心思,希望能找到一隻自己最為看好、未來漲幅最大的股票。

    買入後,秦先生總是「糾結」於自己的「手霉」。在幾隻待選股中,他選擇的股票總是漲幅最差的,他總是抱怨:「我選擇的這只股票只漲了10%,而另一隻沒選的卻漲了30%,手氣真霉……」

    於是不管牛熊市,秦先生似乎永遠處在痛苦之中。

    相信炒股的你,一定覺得秦先生的情形似曾相識吧。

    「差不多」就行了

    為什麼有那麼多的現代人患有抑鬱症、焦慮症?

    很多人會抱怨:因為通貨膨脹,因為工作緊張,因為生活壓力大。這當然是原因,不過,你可曾想過,擁有太多選擇也是一個原因。

    在選項太過豐富的情況下,我們常常會有很大的苦惱和焦慮:選擇前舉棋不定,選擇後懊悔不已。

    本來,我們有了更多選擇的機會和資本,似乎該比上一輩人更幸福。但太多的人沒有選擇的慧眼,也沒有選擇的膽量,更沒有選擇後的坦然。

    我們越是想選對,就越怕選錯,於是不得不耗費大量精力,力圖作出最明智的決定。可是問題是,眾多選擇中包含著太多運氣的成分,我們永遠無法預測,也無法控制。

    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寓言,說狗熊在玉米地裡掰玉米棒子,掰了一個拿在手裡,看到另一個更大,於是扔了手裡的,去掰那個更大的……這樣反覆多次,從這頭走到那頭,最終狗熊卻一無所獲。

    太多的選項,會讓人從內心深處產生一種不滿足感,因為無論作出怎樣的決定,無論你取得的成績多麼出色,內心中還是會悄悄地問自己:「如果當初那麼選,現在我會如何?」

    有選擇餘地當然是好事,但當選擇多到某種程度時,消費者就很容易產生焦慮與無助感。像秦先生這樣的消費者,便會採用一種「主動積極」的研究方法。例如買車前,面對不同品牌,他會通過研究每個車型的馬力、操控性、耗油的優劣,試圖找到最佳的選擇。

    但心理學研究表明,秦先生這樣的消費者非但不幸福,反而會更焦慮。面對諸多選擇,他們反覆推敲,三心二意,想要作出最英明的決定,最後卻徒勞無功,永不滿足,人也會變得更累。據統計,如今一個美國人平均每天接觸3000個廣告,也就是至少3000個選擇。

    心理學家表示,有選擇恐懼症的人,大都是極度追求完美的人,而且是極度苛刻的人——他們要求自己必須作一個單選,而且這個選擇必須是最理想化的選擇。他們往往追求完美,並賦予選項太多的意義。在投資上,往往表現為對收益率、排名的追求,例如一定要選擇業績排名前三的基金。

    選擇恐懼症的成因,大多是患者對自我不滿,患者把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出來,變相地折磨自己,並逃避面對事實。一般選擇恐懼症有以下幾種症狀:

    1.不能確定自己內心最重要的需求,無法獲得心理平衡。

    2.害怕承擔自己選擇後的結果。

    3.對自我不滿,將對自己的不滿「投射」出來變相反映為逃避自己。

    事實上,在人生的各種選擇後,永遠有更大的「玉米」等在你前面。要克服選擇恐懼症,心理學家的建議是:在作選擇時,以擁有「差不多就行了」(goodenough)為目標,而非「最好的」(best)。

    心理學家發現:選項越多,越容易弱化從選擇中得到的滿足感,也就是說,越豐富的選項,其實越容易讓人感到不快樂。

    如果說在賭場賭大小,會有50%的人感到幸福,那面對2000多只股票時,每個人只有萬分之五的概率選擇到最佳,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牛市賺錢時,投資者仍感覺懊悔及哀怨的原因。

    面對656只開放式基金,投資者在作決定時,感受到的「機會成本」很大。如果買了這只內需成長基金,就無法選擇那只中小盤基金。賭大小,只需放棄一個選擇機會,在656只基金中挑一隻基金,放棄的選擇機會可就多了。這些「機會成本」會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心態,原本該幸福地享受自己購買基金的收穫,卻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收益與自己放棄卻排名最高的基金所帶來的獲利作對比,從而產生懊悔情緒。

    剩男剩女的出現,很大原因就在於其「貪婪」地幻想一個並不存在的「完美」對象,並由此「怨恨」目前的選擇,從而導致幸福感大為降低。

    對投資,與其抱著「戀愛」的心態,不如抱著「養兒子」的態度。由於沒有「選擇」,睿智的父母對於兒女往往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不苛求孩子什麼都第一。而投資往往因為選擇太多,而目標又總是定在完美,導致追漲殺跌,反而缺少放鬆和自在。

    以基金投資為例,投資者應該明白,業績排名前三的基金未必是你投資的最佳選擇。原因就在於,年度基金排名的更迭比較頻繁。事實上,如果仔細留意歷年的基金年度業績排名,你會發現,每年排名前十的基金都不盡相同,若按照年度排名按圖索驥,難免有「刻舟求劍」之嫌。

    每年都能選擇到「最好的」(best)基金,既不可能也不現實;選擇「差不多就行了」(goodenough)的基金,才是正確的策略。

    在教育學中,有所謂的「SuperB」現象。在校期間成績突出的學生未來不一定能夠獲得出色的成就,反倒是第十名左右的學生有著難以預想的潛能和創造力,未來在事業上可以嶄露頭角,出人頭地。而反映在投資上,與其盯住年度業績排名前十的基金,不如將目標瞄準那些「SuperB」基金,多研究下基金的「綜合素質」,比如基金公司的品牌、基金經理的人選、投研團隊的實力、長期歷史業績表現等。選擇那些業績穩定,經常保持在年度業績排名前1/3的「SuperB」基金,雖然不一定能像冠軍基金那樣「領一時風騷」,但從長期投資上說或許是更佳的選擇。

    如果非要按照體育比賽的標準來評價基金,只有前三名才能登上領獎台,那麼絕大多數基金持有人對自己持有的基金都不會滿意。頻繁地宣傳短期業績排名會誤導投資者,投資者按照短期排名來選購、更換基金也很難獲得良好收益。

    幸福投資的關鍵,在於放低贏利預期,更得慎選投資參照物。在投資時,以選擇「差不多就行了」(goodenough)的績效為目標,而非「最好的」(best),這樣才能多些快樂,少些焦慮。

    不要和姚明比跑步

    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基金選擇,是目前基金管理行業流行的一種趨勢。有趣的是,一項針對美國投資者的研究發現,投資者對有更多的基金供他們選擇一般都抱著正面態度;但另一方面,如果基金選擇過多,投資者則會不知所措。

    僅以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截至2010年年底,該指數基金數量已達到20只,基金資產淨值規模1338.77億元。而從基金風格上看,指數基金分為純指數基金與增強型指數基金,上述20只指數基金中,14只基金為純指數型基金,6只為增強型指數基金。面對這20只形形色色但同樣掛鉤於滬深300卻業績各異的指數基金,投資者難免會感到困惑。

    面對太多的選擇,投資者如何才能找到最合適的基金呢?首要的問題就是,瞭解基金的分類,不要「和姚明比跑步」。姚明的強項是打籃球,如果你非和他比跑步,那你一定會失望,認為「姚明」是項失敗的投資。對投資者來說,首先得明確基金的分類和各自的強項,不要出現「和姚明比跑步」的悲劇。

    常常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某只基金的業績會比另一隻好?其實,投資者若仔細分析過基金的契約,會發現基金的業績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倉位和可投資股票範圍的規定。兩隻基金的產品特徵不同,業績自然有差異,不能直接比較。而產品特徵是基金投資收益的重要決定因素。

    對於開放式基金,根據晨星網對基金的分類,可分為7類:股票型基金、積極配置型基金、保守配置型基金、普通債券基金、短債基金、貨幣市場基金和保本基金。股票型基金是主要投資於股票的基金,其股票投資占淨值的比重超過70%;配置型基金細分為積極配置型和保守配置型,將風險收益特徵明顯不同的基金進一步細分。

    基金的業績與基金的分類密切相關,例如海富通中證100指數(上市型開放式基金)是只指數型基金,海富通強化回報混合是只混合型基金,而海富通穩健添利債券A為債券型基金。一般來說,在牛市時指數型基金表現最好,但到了熊市,則是債券型基金稱王,而混合型基金表現則較為中庸。

    所以,投資者若在牛市選了債券型基金,而在熊市選了指數型基金,絕對會導致投資出現極大虧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