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投資更幸福 第8章 賠錢比賺錢更難忘——擺脫虧損的自尊 (1)
    售出業績良好的公司股票,買入表現糟糕的股票,無異於給雜草施肥,並拔掉鮮花。

    ——彼得·林奇

    我們的困惑

    1.為何割肉?又為何不割肉?

    2.為什麼總會發生「贏顆糖」卻「輸間廠」的悲劇?

    「割肉」的痛苦

    秦先生最近遇到了一件煩心事。

    秦先生的孩子需要立即支付2萬美元學費,而他獲得現金的唯一方法就是賣掉手中持有的部分股票。

    秦先生投了點錢在美股。在金融危機前期,秦先生覺得「福特」的價格已跌得夠低了,就抄了個底,沒想到「本來想在18層地獄抄底,地獄卻改成了36層」,秦先生購買「福特」的成本是4萬美元,但現已跌至2萬美元。幸運的是,他還曾投資5000美元,以每股25美元的價格購進了200股百度的股票,現在這只股票已經漲至每股100美元,賣掉百度股票也可以付清學費。

    秦先生非常看好百度,他覺得百度憑借其在中國搜索市場上的領先地位,業績將不斷增長。而在美股中,秦先生的最痛就是「福特」。

    秦先生坐在電腦旁,苦苦思索,始終無法作出最後的決定,到底是拋「百度」還是「福特」?如果你是秦先生,你會選擇拋出「百度」還是「福特」?

    □百度

    □福特

    秦先生猶豫再三,最後還是選擇了拋出「百度」。儘管他很看好百度未來的走勢,但「千做萬做,割肉的事情不做」,「福特」套得實在太深了,秦先生實在下不了「割肉」的手。

    的確,在股市中最難的就是「割肉」。每次看到「割肉」這個詞,筆者都不禁要拍案叫絕。發明這個詞的人真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個詞對那些虧損後「死了都不賣」的投資者的描繪實在太形象了。

    相比「割肉」的「痛苦」,在股市中贏利就顯得有些乏味了。「套現」、「賺錢」,這些字眼體現出的高興程度,能與「割肉」的痛苦程度相比嗎?

    秦先生之所以寧願拋售一向看好的「百度」,也不願拋售前景並不明朗的「福特」,原因僅僅是受不了「割肉」的痛苦。同樣的東西,人們失去它所經歷的痛苦要大於得到它所帶來的快樂。試想,今天你丟掉錢包,錢包裡有1000元,會給你帶來幾天的不快?而若是公司發給你1000元的獎金,此時此刻你可能會很高興,但這股高興勁兒會持續幾天?至今,很多人還能回想起小時候丟掉100元時的懊悔和自責,但3年前發了多少年終獎,就不一定能想起來。

    測試:

    有這樣一個遊戲,擲一枚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贏了可以獲得1000元,輸了就失去1000元。請問你是否願意參與呢?

    □願意

    □不願意

    從概率上說,這個遊戲絕對公平。但大量的實驗結果證明,多數人並不願意玩這個遊戲。為什麼人們會作出這樣的選擇呢?

    這個現象同樣可以用「損失規避」來解釋:雖然正反面出現的概率相同,但是失去要比得到更痛苦。輸掉1000元,不舒服的程度超過了贏得1000元的快樂。

    當收益與損失的概率是1︰1時,大部分人會選擇放棄做這件事情。神經學家對大腦進行的研究表明:人們遭到損失時的痛苦程度比享受快樂時的興奮程度要高,甚至有時前者能達到後者的2倍。也就是說,只有當擲一枚硬幣,正面為贏,反面為輸,贏了可以獲得2000元,輸了失去1000元時,才會有人願意參與其中。

    「割肉」的心理,在商業和生活中運用非常廣泛。舉例來說,在企業管理中,罰款比獎勵更讓人感到痛苦,也會更管用。例如一家工廠,一些工人被告知,如果你們能完成本周的生產任務,將獲得80元的獎金;而另一些工人則被告知,本周你們有80元獎金,但如果不能完成生產任務,就會失去這筆獎金。雖然兩者都是完成任務多拿80元錢,但在心理上卻有很大區別。在第二組工人看來,80元錢已經是自己的了,若完不成就會「失去」金錢。結果果然不出所料,第二組工人完成任務的情況更好。而在對小孩的教育中,你不妨告訴他,如果他不能準時完成作業,週末就不能去野生動物園玩。這樣的效果,或許比完成作業獎勵去野生動物園玩更好。

    這一現象反映在感情生活中,或許能解釋婚後的倦怠感。熱戀時,雙方總是對對方超乎尋常的好,但大家都覺得那是理所應當的;結婚後,生活從熱戀中回復平常,很多婚前享有的特權消失了,於是雙方都覺得,對方不再那麼愛自己了。失去當初的「特權」的失落,甚至超過了結婚後的幸福感。

    這種厭惡損失而不是厭惡風險的情形,在投資中也很常見。

    炒過股票的朋友都有這樣的經歷:虧小錢時「割肉」容易,一旦虧損超過20%,「割肉」就十分困難。

    賠錢比賺錢更難忘,寧願拋出賺錢的股票,也不願「割肉」,這是人性的自然反應。

    測試:

    案例一

    在辛苦了一年後,老闆把秦先生叫進辦公室,告訴他年終獎有兩種領取方式。

    □方式一:75%的機會得到10000元,但有25%的機會什麼都得不到。

    □方式二:確定得到7000元。

    如果你是秦先生,你會怎麼選擇呢?

    案例二

    秦先生因為駕車超速,警察告訴他,必須對他進行罰款。罰款也有兩種方式。

    □方式一:75%的機會得繳罰款10000元,但有25%的機會一分錢也不用付。

    □方式二:確定繳罰款7000元。

    如果你是秦先生,你會怎麼選擇呢?

    沒錯,和大多數人一樣,秦先生在選取年終獎時選擇了方案二。

    心理測試表明,儘管測試者一再向參與調查的對象解釋,從概率上來說,方案一能得到10000元,而方案二隻有7000元,可結果還是有80%的調查對像選擇了方案二。大多數人寧願賺得少些,也要得到確定的利潤。

    而在案例二中,面對巨額罰款,秦先生卻決定放手一搏,選擇了方案一。

    測試表明,儘管一再向參與調查的對象解釋,從概率上來說,方案一需交出的罰款是10000元,而方案二隻有7000元,可結果還是有75%的調查對像選擇了方案一。他們為了博25%一分罰款都不付的機會,從數字上講多失去了3000元。

    現在我們把這兩個案例聯繫起來看,它們其實是完全等價的。但為什麼大多數人在面臨這兩種完全等價的選擇時,會有不同的風險偏好呢?一個理性的投資者在面臨這樣的問題時,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那項。但秦先生在兩種等價的情況下,作出的卻是截然相反的決定。

    那麼,人們應該何時規避風險,何時喜好風險呢?

    面對高概率的贏利機會(75%的機會得到10000元和穩拿7000元),投資者會選擇風險迴避,穩拿7000元。

    面對高概率的損失風險(75%的機會失去10000元和確保虧損

    7000元),投資者會選擇風險偏好,博一把。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這是因為,對秦先生來說,罰款7000元的痛苦,遠大於得到7000元獎金的興奮,所以在存在罰款的可能時,他反倒迎難而上,變得更偏好風險。

    在風險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時,我們是風險的厭惡者,但涉及損失時,我們卻是風險喜好者。反映在投資上,投資者常會早早賣掉贏利的股票,繼續持有虧損的股票。

    對此,投資者不妨忘卻手中那只被套牢的基金或股票的持有成本,反問下自己,若現在持有的是現金,還會不會買入這只股票?你很可能不會再買了吧,那為什麼不能賣掉它買更好的股票或基金呢?這其中困擾你的問題恰是,一旦賣了套牢的股票或基金,虧損就變成「割肉」了吧。

    正是出於規避損失的目的,投資者才紛紛選擇將賠錢的股票、基金繼續持有下去。1998年,美國一項對投資者的調查表明:個人投資者持有虧損股票的時間比持有贏利股票的時間長。

    巴菲特曾說:「成功投資的第一條要訣是不要虧錢,第二條是別忘了第一條。」投資,首先是不虧錢,然後才是賺錢。巴菲特的投資之道正符合幸福投資的哲學,「損失規避」意味著,在投資中要想提升幸福度,正確的操作策略應是:寧願少賺一些利潤,也要盡量避免虧損,也就是所謂的「炒股好比吃甘蔗,只取中間一截足矣」。

    「贏顆糖」的悲哀

    後悔是投資中令人不舒服,卻不可避免的部分。而後悔的不舒服感造成的最嚴重的投資行為偏差就是「敢輸不敢贏」。

    你手中的股票或基金,曾從10元漲到30元嗎?這樣的機會多不多?你又抓到過多少?是不是常常過早拋出呢?

    經過認真分析,秦先生總能遇到些漲勢不錯的大牛股,但他一次都沒抓到過,每次都是賺了20%就走人了。

    秦先生的這種經歷,被稱為「確定效應」,即投資者處於收益狀態時,投資的態度會傾向保守,不願冒險。

    在投資中,當處於贏利狀態時,大多數人都會變得小心翼翼,喜歡見好就收,害怕失去已得的利潤。因此,當人們追求確定性時,常會不合理地付出過高的代價,或付出高額的溢價,或放棄很多潛在的獲利機會。

    舉例來說,買彩票是賭自己會走運,買保險是賭自己會倒霉。其實走大運和倒大霉都是發生概率很低的事件,但人們卻十分熱衷於買彩票、買保險。人們追求確定性的傾向,是保險公司得以經營下去的心理學基礎。

    而表現在投資上,「確定效應」就是投資者有強烈的獲利了結傾向,喜歡將正在賺錢的股票、基金賣出,正所謂落袋為安。海富通——上海交通大學投資者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也證明了「確定效應」。研究表明,在股票漲幅較大時,投資者會感覺幸福感增加,但當股市持續向好時,幸福感卻會出現類似經濟學中邊際效用遞減的現象。

    測試: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