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投資更幸福 第4章 賺錢就幸福嗎——幸福與投資 (1)
    除了世界首富和世界首窮,所有人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幸福和痛苦的秘訣在於,幸福的人比下,痛苦的人比上。

    ——鄭淵潔《皮皮魯總動員》

    我們的困惑

    1.幸福的投資,就是賺錢的投資嗎?不幸福的投資,就是虧損的投資嗎?

    2.如何在投資的過程中積累幸福感?

    巴菲特的幸福投資

    「不管黑貓、白貓,抓得到老鼠的就是好貓」。若以收益率來衡量幸福感,那全世界肯定是股神巴菲特最幸福,但巴菲特真的幸福嗎?

    別看如今巴菲特總是一副酷老頭的做派,吃DQ冰激凌,喝可口可樂,彈吉他唱搖滾歌。但他年輕時的生活卻很沒有「情趣」,熟知他的人總將其稱為「習慣的產物」。由於習慣的力量,巴菲特能每天工作9個小時,然後回家吃一頓簡簡單單的飯——通常就是一個漢堡包或者一道豬扒。每天吃同樣的東西都不會膩,這就是巴菲特的本事。

    《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一書中提到,在年輕時,除了賺錢投資的特長外,巴菲特的生活幾乎乏善可陳;談戀愛時他缺乏自信,其未來的妻子蘇珊總跟別的男生出去,而他只好和老丈人「調情」,以致未來岳父很喜歡巴菲特,「他沒有兒子,他把沃倫視為泡泡糖之後最棒的東西」。

    而巴菲特最大的失敗正是蘇珊,在取得金錢上的成功後,這位幾乎將全部時間都貢獻給了工作的中年男人卻沒料到,一直在背後支持他的妻子,竟然會下定決心離開他。

    對巴菲特來說,蘇珊離開他這件事是無法理解的,在他的心中,他的妻子一直為他而活。在一切的努力都徒勞無功後,巴菲特開始在房間裡無意義地踱步,忘了吃飯,也不懂得好好穿衣服。每天去辦公室上班,他都帶著劇烈的頭痛。在感情失敗後,巴菲特的家變成了一個堆滿書報與年報的「洞穴」,當時他的情況寂寞而悲慘,宛如一個11歲的男孩。

    巴菲特還曾是個「吝嗇鬼」,並沒有為他的妻兒或慈善機構提供多少錢,甚至連他的姐姐破產,他都拒絕伸出援手。他的汽車車牌是「Thrifty」,中文意思是「摳門兒」。第一個兒子出生時,巴菲特用抽屜給兒子做嬰兒床,既不佔地方又省錢。

    巴菲特曾奉行賺錢投資,並將之作為信仰,但最終卻走入了死胡同。他也曾和我們很多人一樣,把金錢作為自己努力的動力,孜孜不倦鑽研股市投資,只是為了積累更多的財富。但最終巴菲特還是頓悟了,財富僅是一個數字,財富並不能帶來幸福,從而經歷了從賺錢投資到幸福投資的轉變。

    我們為什麼投資?因為我們有目標,或購買愛巢,或為寶寶教育,或為未來生活保障,或為了慈善,但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卻逐漸偏離了原先設定的目標——變成了僅僅為了財富而投資。

    財富不僅指金錢數目的增加,還包括幸福感的增加。

    2010年巴菲特、比爾·蓋茨出席了北京的慈善晚宴,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芮成鋼向巴菲特提問:「你認為錢會帶來快樂嗎?」「不,只有愛能帶來快樂。人世間最快樂的事情是得到別人的喜愛。如果讓我在20億美元和20個人喜歡我之間選擇,我會選擇後者。」這正是巴菲特對「幸福投資學」的最佳詮釋。

    多少錢才夠幸福?

    「錢不是萬惡之源,沒錢才是萬惡之源!」

    「金錢買不到幸福。」

    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其實都是正確的。

    古時候,人們覺得幸福就是「福壽康寧」,中國儒家經典《尚書》將幸福歸納為「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美德,五曰善終。

    而在西方,很長時間內公眾都認為,幸福的人們必須具備下列條件:高薪、已婚、年輕、健康、受過良好教育、有宗教信仰。

    而時下最流行的對幸福的詮釋是:「幸福就是貓吃魚,狗吃肉,奧特曼打小怪獸。」

    不少人更願意相信金錢是幸福之源。在職場、商場乃至資本市場上,總能見到無數為金錢和利潤忙碌的身影。但實際上,無論個人還是社會,幸福才是我們的最高目標,而不是金錢。我們賺錢的目的,無非是房子、旅遊、孩子教育、養老等,而這些都是為了生活得更

    幸福。

    但到底何為幸福?錢與幸福,到底是什麼關係?到底多少錢才夠幸福?

    小時候,幸福可能是一顆糖,一個玩具。長大了,幸福可能是一種感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同時,快樂、幸福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了。當初上學時,去校門口吃個麻辣燙,在地攤上買條牛仔褲都會高興很久,但現在,即便買個LV包,也很難找到幸福的感覺。住豪宅、吃美食、開名車,或許能讓人愉悅,但未必能讓人幸福。

    幸福與「金錢」確實有關,但關係不大。即便在美國,目前的主流觀點也是金錢與幸福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美國TheHappinessShow網站曾作過一個很有趣的調查,美國人平均幸福指數為69分(100分為滿分),高於世界各國65分的平均水平。但有一個調查結果更值得注意:美國窮人、失業者、老人、殘疾者的幸福程度並沒有普通人想像的那麼低;而針對福布斯美國富豪榜(前100位富豪)的調查顯示,其中37%的富豪的幸福指數還趕不上普通美國人。

    有一個研究曾追蹤了22名中了彩票大獎的人,結果發現,中獎後,其幸福指數雖然在短期內得到了提高,但奇怪的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情緒開始低落,最終他們的幸福感都降回到原來的幸福指數附近。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假如某個人身上有不幸的事發生,抑鬱也只是個插曲,在發作後幾個月,情緒會慢慢回到原來的狀態,即便是那些由車禍導致癱瘓的人,在車禍後的8周內,他們的積極情緒就開始超越消極情緒,幾年後,他們也只比正常人感到的不幸福多一點點。

    另一個針對全球各國人民平均滿意度、購買力的調查顯示:購買力強的國家,人民的幸福指數(生活滿意度)固然高,但一旦國民收入超過人均8000美元之後,這個相關性就開始消失,財富的增加並不能促進生活滿意度的增加。

    表1-1各國人民生活滿意度與購買力調查統計

    國家 生活滿意度 購買力

    美國 7.73 100

    瑞士 8.36 96

    德國 7.22 89

    日本 6.53 87

    丹麥 8.16 81

    中國 7.29 9

    尼日利亞6.59 6

    印度 6.70 5

    (註:購買力是以美國為100分,其他各國與美國進行對照後,得出的調整值)

    那麼,相對「貧窮」的中國人,與「富裕」的美國人,誰更幸福些?

    在2009年「快樂星球指數」(HPI指數,或稱幸福指數)排名中,中國和印度的幸福指數分別是57.1和53,排名居第20和35名,而美國的幸福指數是30.7,排名第114名,美國人的幸福程度反而不如10年前;而在「世界快樂地圖」(WorldMapofHappiness)的評選中,丹麥排第1,美國第23位,中國第82位。

    因此,中國人是否比美國人更幸福,仍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而在國內「快樂城市」的調查中,成都以「美麗、休閒、物美價廉、壓力小、民眾生活質量比較高」成為中國最快樂的城市,其餘九大「快樂城市」依次是杭州、青島、大連、昆明、蘇州、桂林、廈門、香港及大理。經濟最發達與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並不是最快樂的城市。

    由此可見,財富與幸福的關係並沒那麼簡單。當貧困威脅到生存、連飯都吃不飽時,財富絕對可以帶來幸福;但當進入小康社會後,財富對幸福感的邊際效用遞減,財富增加所能帶來的幸福感就變得微乎其微了。很窮的人固然很難幸福,但一旦實現溫飽,金錢的增加就只能增加一點甚至不能增加幸福感。

    1980年,中國的改革開放剛起步,百廢待興,當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000多億美元,而同時期日本已超過1萬億美元,中國不及日本的1/3。201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8786億美元,是1980年的19倍多,並超出日本4044億美元。如今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4000美元,比30年前的中國人富裕幾十倍,那我們也比30年前的中國人幸福幾十倍嗎?

    貧困時,5元加班費你都會斤斤計較;而當你事業有成、財富自由時,當你週末加班以致節假日也不能休息時,當孩子生病你卻必須得出去工作時,我想你腦中一定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錢,可以讓我更幸福嗎?我為什麼還要這麼拚命地工作?」

    那到底賺多少錢才最幸福?更多的錢,能為你我的幸福指數大大加分嗎?

    美國的調查結果是:金錢的確可以買到幸福,不過要買到這份幸福,年收入7.5萬美元就夠了。在7.5萬美元這個門檻之內,賺得越多,幸福感越強,但是一旦越過這個門檻,即便你賺100萬美元,幸福感也不會特別顯著。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家庭月收入1.2萬~1.5萬元的人最幸福,但當月收入超過1.5萬元時,幸福感不升反降。調查人員把月收入1.5萬元形容為「幸福拐點」,這是因為拐點之上的人群在交際、娛樂、工作等方面的幸福指數會大打折扣。這可能與高收入者忙於賺錢,無暇享受生活有關。

    心理學家的意見是,幸福的感覺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遺傳基因(健康、性格)的作用或許比金錢大得多,而物質生活的改善往往只能暫時改變個人的快樂感受。真正的快樂來自內心的滿足和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與貢獻的成就感。

    而按照「快樂星球指數」的排名,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10個國家中,拉丁美洲國家佔到了9席。拉美人樂觀開朗的性格,成為他們幸福的源泉,可見在物質條件得到滿足後,心態才是決定幸福的最大原因,而幸福投資的真諦也在於一個良好的投資心態。

    追求金錢還是追求幸福,

    馬諾是對的?

    金錢與幸福微妙的關係,催生了無數狗血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電影《不道德的交易》中那對原來親密無間的夫妻,在經濟陷入困境時,面對一名富翁以100萬美元為代價來換取與那位妻子共度一夜良宵的誘惑,驗證「金錢能否換取愛情」。電視節目《非誠勿擾》中馬諾有句名言:「情願坐在寶馬裡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

    其實,馬諾的話從幸福投資學的角度上來看有些道理。

    幸福學中有句名言:「幸福感和財富無關,但卻和鄰居的財富非常相關。」

    想想,假如你的鄰居非常富有,盛夏可以舉家去瑞士滑雪,每年秋天都去三亞海灘曬太陽;而你終日忙碌只得溫飽,還時時擔心被老闆炒魷魚,相比之下,你一定會覺得自己比較不幸。

    但若反過來,假如你的鄰居比你窮得多,不但無錢出去旅行,還得擔心一日三餐,相比之下,你當然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還算幸福。

    所以,幸福感有時候和錢無關,而與所選擇的參照物有關。若想幸福,不妨選擇居住在一般的小區中,相比之下,也許你會得到更多心理上的滿足與幸福。

    但在投資學上,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若搬進豪宅區,雖然幸福感降低,但你卻會有更大動力賺錢;且豪宅區具備一定社交功能,通過其提供的社交平台,你可能會有更多的賺錢機會。

    那你是願意選擇「坐在寶馬裡哭」,還是願意選擇「在自行車上笑」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但往往錢越多,人們煩惱也越多,這可能是因為金錢會刺激人們慾望膨脹,而欲壑往往難填。美國勞工部的數據也顯示,人們收入越高,用於享受生活的時間就越少。

    最近網絡上流行「曬黑燈」,調查顯示豪宅的「黑燈率」遠高於一般的小區,有些人認為這是因為豪宅的投資性更強。而筆者覺得有另一種解釋:由於富人有著更高的機會成本,他們往往不會那麼早回家。金領的報酬是按照小時計算的,而農民的收入即便是按年來計算也少得可憐。既然高收入者的時間更值錢,那麼娛樂、休閒對他們來說也就成了奢侈品。

    有趣的是,海富通基金與上海交通大學聯合進行的《股市與幸福感》調查也證明了這點。調查顯示:投資者越想賺錢,動機因素越高,則投資回報越高;但若投資者過於追求金錢,則會偏離追求生活的真諦。投資者對金錢的偏好程度越高,則幸福感越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