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兒 第10章 群獸斗:城頭變換大王旗 (1)
    北洋時代的中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是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歷史的衝擊、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北洋社會表現為一個充滿著矛盾的社會。中國現實的有特色的新政治、新經濟、新軍事、新教育、新文化、新外交是從中國歷史上的舊政治、舊經濟、舊軍事、舊教育、舊外交發展變化而來的。在中華民國史的上段,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演變的軌跡。

    作為轉型與過渡時代的政府,北洋政府所面臨的最大難題與癥結是政局不穩和派系鬥爭激烈。同時還必須指出,北洋政府始終是一個虛有其名的形式上的統一中央政府,北洋集團從一開始即分裂成各個利益不同的派系集團。

    這一時期的歷史經驗和教訓也很多。往往個人的所作所為和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而我們對北洋時期那些人物的看法,受太多人為因素的影響,而導致失之偏頗,事實上,這些人物慣於運用政治手段,而他們本身又帶有太多的傳奇色彩,所以人們難免會對他們產生誤解,而失去了歷史人物本身的面貌。今天再次對這些人物進行解讀的時候,褪去他們身上神秘的色彩,以及當時他們所受的歷史局限性,我們就會發現這些人物依然具有其「現實意義」。

    北洋之星初長成

    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響應,這使得清王朝大為恐慌,當時全國只有北洋軍最為精銳,但北洋軍只唯袁世凱一人馬首是瞻,其他人無法有效調度,於是清廷被迫起用當時「養病」在家的袁世凱,讓袁世凱領導北洋軍平息革命,於是,袁世凱藉機掌握了大權,但是並不發兵,故意製造僵持局面,要挾清王朝和革命黨,從中漁利。最終,革命黨認為是袁世凱幫助他們順利推翻了清王朝,就把大總統之職讓給了袁世凱,而清王朝也認為袁世凱在這次危機中竭力為他們爭取到了皇室待遇條件,所以同意退位。於是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這正是北洋政府的開端。

    雖然革命黨用總理負責制來約束袁世凱的行為,但袁世凱手握軍事大權,不肯聽命於他人,於是想破壞憲法恢復帝制,在袁世凱恢復帝制的計劃剛剛推出之時,就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強烈抗議,最終眾叛親離的袁世凱在氣惱中暴病身亡。袁世凱死後,擁有軍事實力的北洋各派互不服氣,展開了一場政權爭奪戰,形成了北洋時期的混亂局面,直到國民黨北伐成功結束了北洋軍閥的統治。

    在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時候,極需軍事人才協助,便請蔭昌為他推薦良材,蔭昌推薦了在武備學堂畢業的學生馮國璋、段祺瑞、梁華殿和王士珍。袁世凱立即派馮國璋為步兵學堂監督兼督操營務處總辦,段祺瑞為炮兵學堂監督兼炮兵營統帶,王士珍為講武堂總教習兼工程營統帶。步、炮、工兵學堂都是附設在新軍裡面的隨營軍事學校,此時袁世凱手下軍事人才稀少,因此軍官不僅帶兵,還要兼管訓練。由於王、段、馮三人成為袁世凱建練新軍的中堅力量,於是他們就分別得到龍(王士珍)、虎(段祺瑞)、狗(馮國璋)三個綽號,他們將北洋新軍調教得龍精虎猛,被德國駐膠州總督盛讚為「北洋三傑」。

    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三人早年跟隨袁世凱,出生入死,縱橫捭闔,後來都名傾朝野。在風雲變幻的時代大潮中,左右逢源,窮兵黷武。

    北洋三傑本來不是「三傑」是「四傑」,當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最得力的手下是四個人,即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與梁華殿。王士珍掌工兵,段祺瑞掌炮兵,馮國璋掌步兵,梁華殿掌騎兵。後來梁華殿在夜操時墜馬失足落水溺死,不然北洋就該不止「三傑」而是「四傑」了。到袁世凱升任北洋大臣,王、段、馮三人隨著水漲船高,就有了「北洋三傑龍虎狗」的說法。

    從大環境來看,北洋政府所處的時代,是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不斷加劇的時代,這個大背景決定北洋政府需要由傳統向近代化轉變,所以說這一時期的北洋政府以轉型與過渡為基本特徵。

    在取代清政府而建立的政權的轉型和過渡中,新舊衝突在所難免,加之中西文化撞擊與雜和,使得北洋政府的過渡,成為質的變化與飛躍。

    動盪的年代給予人們的歷史經驗和教訓會更多,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對北洋時期的中國歷史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應當說,北洋時期是個非常特殊的歷史時期。北洋時期的中國處於社會多種轉型和新舊交替的階段,軍事上,從封建軍事制度向資本主義近代化軍事制度轉型;經濟上,從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資本主義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型;文化教育制度向近代資本主義的文化教育制度轉型。

    政局的不穩定,東西方文化的撞擊,各色歷史人物輪翻登場使得這一時期的社會充滿矛盾,而形式上統一的中央政府,實則分裂不一。

    「北洋三傑之龍」

    這期間,袁世凱邀請德國駐膠州總督到濟南閱操。德國總督看到袁世凱所練新軍確比舊軍操練精嫻,讚揚主持操練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為「北洋三傑」。平時,王善操權謀於腹中,段常行兇殘於外形,馮貪婪之於不顧,這所謂的「三傑」,又被人指為袁世凱的「龍、虎、豹」。

    「北洋三傑」為北洋時期叱吒風雲的人物,段祺瑞赴德國學習過炮兵,馮國璋曾赴日本考察近代軍制和日本軍事,只有「三傑」中年齡最大的,也是資格最老的王士珍未出過國。在民國政壇上,段祺瑞、馮國璋一直是袁世凱的左膀右臂,而善於權謀的袁世凱對段祺瑞、馮國璋並不完全放心,常常重用王士珍,於是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北洋時期,又有北洋「龍虎狗」三傑:王士珍為龍,段祺瑞為虎,馮國璋為狗。後來因緣際會,段、馮影響均超出軍界,寫入政史。故論其在後世的知名度,則龍不如狗,更不如虎。

    王士珍被推為「三傑之冠」,人稱「北洋三傑之龍」。王士珍為人為政,有野心而無魄力。既想得到權利,又想明哲保身。經常超脫以「名士」自居,一時主持大局,一時隱沒山林,時隱時現。人喻其為見首不見尾的「神龍」。

    袁世凱對義和團血腥鎮壓,惹得清朝貴族不滿,因為妨礙了他們利用義和團謀取私利的企圖。清貴族派義和團首領命令袁世凱安撫義和團,允許義和團設壇繼續操練。袁立即召集僚屬開會商議。大家都認為,如若答應義和團設壇,必使其興盛起來,圖謀造反,如不答應,難免受到王室譴責。正相顧失色,想不出解決辦法之時,王士珍雷厲風行般地將義和團首領以盜竊王室之罪問斬。袁世凱頓時醒悟,佩服王士珍處事「應明果斷」。

    此後王士珍極受袁世凱信賴,凡是重要軍牒袁必問王,上奏或下發的文稿袁也一定讓王圈閱修改,臨發前還要讓王審閱。時人稱王士珍為「龍目」,說王是袁的「眼睛」。

    北洋陸軍在直隸河間府舉行秋操,整個操練幾乎全是在王士珍指揮下進行的,自始至終井井有條,大得各方稱頌。各國被邀往參觀者,無不讚賞王士珍的調度才能。

    袁世凱帝制失敗後,段祺瑞提名其軍師徐樹錚為國務院秘書長,並托王士珍到袁世凱那裡疏通,王士珍答應。可是幾天過去,袁世凱那兒毫無動靜。段祺瑞又派親信張國淦去總統府打探消息,王士珍也在場,卻一言不發,若無其事。原來,王士珍早已看出袁世凱不想放權內閣,因此就根本沒有向袁世凱提及此事。張國淦事後不得不佩服王士珍的老謀深算,而段祺瑞聽聞後則氣得半死。王士珍精通為官之道,以柔克剛,從小事處可見一斑。

    不講情面的王士珍

    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出兵協助鎮壓。6月,直隸提督葉志超奉命赴朝助戰,王士珍帶領隨營炮隊官兵隨葉志超開赴朝鮮駐守在牙山。此時,日本也出兵朝鮮,而且兵力不斷增加,遠遠超過駐朝清軍。後日本不宣而戰,爆發了豐島海戰,清軍失敗,損失慘重。豐島海戰後王士珍隨葉志超撤抵平壤與入朝清軍左寶貴部會合。9月日軍兵臨平壤城下,王士珍帶領牙山軍防守大西門至七星門陣地,王士珍觀察地形後極力建議,在城外山上,設奇佈防應戰。而葉志超認為王士珍年輕無帶兵經驗,所以沒有採納王的建議。侵朝日軍分四路猛攻平壤的中國駐軍,中國官兵和朝鮮軍民奮勇抗擊,王士珍率領的炮隊,堅守在城上頑強作戰,王士珍左手無名指被炸掉,額頭左上部也被彈片擊傷,留下一寸多長的傷口。

    日軍四面合圍,最終平壤失守,清軍潰退。王士珍率炮兵突圍殺出,連夜奔馳,抵達義州。到達義州時,王世珍及其部眾飢渴難忍,停在村中休息,因為連年戰事,村民聽聞官兵將至,早已躲避起來,士兵在亂柴下發現埋藏的兩個大缸,裡面裝著衣物和麵粉。士兵飢渴難耐,但王士珍命令士兵不准動用百姓財物。後來,一個士官來到王士珍面前哀求,是否可以取些麵粉充飢。看到疲憊不堪的士兵,王世珍這才點頭同意了。臨行前,王士珍喊來勤務兵,吩咐將所剩銀兩悉數奉上,王士珍接過銀子,數也沒數,全部放進缸裡,原樣封掩,然後率隊離去。

    王士珍任步兵第一協統領時,袁世凱派王士珍赴各地選募壯丁,成立北洋常備軍左右兩鎮,王士珍任左鎮翼長。王陞官後,常有宗親族人找他請求給一個差事,王士珍都婉言謝絕,他從不任親用人。

    王士珍的堂弟樓珍通過王士珍夫人讓文書私下寫了一封推薦信,到正定教場莊新建陸軍任職,書信寫好後,王士珍夫人偷偷蓋了王士珍的行章後,樓珍將推薦書拿到教場莊教練營,管事的軍官看後暗自發笑,知道推薦書不是王士珍親筆所寫,但礙於面子便馬上安排樓珍住下,隨後把樓珍拿來的推薦書給王士珍送去。王士珍看後大怒,痛斥夫人,把印章收好,隨後補辦手續,並下令對樓珍不可重用,同時告誡宗親族人以此為戒。

    慢慢行,等等看

    自從民國成立以來,袁世凱的精力分散於政治經濟各項事宜,不能專心致力於軍事。王士珍同情清室,退隱家園。馮國璋主張用武,外放南京。在中央主持軍事者只有段祺瑞一人,原來的鼎足三分之勢,變為大權獨攬之局。段擔任陸軍總長一席,兼任總統府軍事處處長之要職。大權獨攬的段祺瑞支持軍隊編制與調遣,將領選拔與補充,更趁此機會培養北洋軍新生力量,為日後段逐步代替袁打下了基礎。

    段祺瑞性格堅定,蠻橫粗暴,常常我行我素,令人生畏,因此被稱作「虎」,常常要發虎威的。在北洋系統中,因為王士珍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所以袁世凱更加倚重段祺瑞和馮國璋,較之對馮國璋,袁對段更是多方籠絡,恩愛有加。

    袁世凱初到小站練兵時,段祺瑞新婚,袁世凱禮賢下士,對段祺瑞十分關照,對此,段祺瑞感恩不盡。後段祺瑞妻子病故,他的續絃夫人張佩蘅就是袁世凱的義女,所以袁段二人除多年袍澤關係外,還多了一層親戚關係。

    在北洋政府成立後的歷屆內閣中,段祺瑞均任陸軍總長,隨著地位的日益鞏固,在北洋軍閥集團中,許多新生力量都是由段親自栽培,後來形成了「只知段總長,不知袁總統」的局面,這引起袁世凱的疑忌和不滿。所以,在稱帝之前,袁世凱將段祺瑞一腳踢開,令段去西山養病。

    在袁世凱稱帝的鬧劇中,段祺瑞進行了消極抵制,袁世凱死後,段祺瑞實際上控制著北洋政權。段祺瑞表面雖擁護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實際則是「挾北洋以令總統」。後來,造成了民國初年著名的「府院之爭」,迫使黎元洪下野。「北洋虎」最後勝利,使黎元洪等人充分領教了段的厲害。段三造共和,但挑起府院之爭,親日借款,一度成為和平的阻礙,聲名狼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