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那些事兒 第6章 蟒纏身:你方唱罷我登場 (1)
    袁世凱倒行逆施做洪憲皇帝時,有人在北京街頭貼著一幅對聯,上聯只有「袁世凱」三字;下聯「中國人民」四字。這付對聯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中國人民。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幅「最不相對」的對聯。提起袁世凱,許多人會想起「竊國大盜」四個字。袁世凱當年就是在一片唾罵聲和舉國上下討袁的槍炮聲中結束了他的一生,而在他的身後似乎也留下了千古罵名。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房德鄰認為:孫中山讓權給袁世凱,雙方是有協議的,也是自願的,因此談不上是袁世凱竊國。但袁世凱後來違背了原來的誓言「以後有帝制為之者,天下共誅之」,袁世凱想做皇帝,這他就是竊國了,於是「天下共誅之」。至於說到袁世凱有才能,是不容置疑的,否則也就不能當上大總統了。

    歷史學家袁偉時認為,大清王朝最後十年推行新政,其主要成就之一就是廢除科舉,實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當機立斷,宣佈從1905年開始永遠廢除科舉的就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而在經濟領域,詹天祐修築的京張鐵路一直被國人傳頌著,但人們並不瞭解修築這條鐵路的決策、資金籌措,以及用中國工人和中國資金修建等方面,都是袁世凱的功勞。

    亂世民國風起雲湧,政事紛繁複雜,軍閥輩出,這些人就像戲劇台上的人物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事實上,歷史人物都具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袁世凱一方面可以和「賣國賊」畫上等號,另一方面,在清末關鍵時刻的倒戈一擊,使國家向告別封建、走向共和邁進了很大一步。

    小站風雲

    在天津市南區的一個小鎮,這個地方水網密集,稻穀飄香,魚肥蟹美,而且地域遼闊,交通方便,人稱「天津小江南」。這個地區人口不多,地理位置極佳,東臨渤海,居大沽海防要塞通往天津的中間,距北京也不過幾百里,因此成為了天津有名的南大門。

    這裡就是天津小站,說到這個名字,恐怕瞭解近代史的人無人不知曉,它的名氣之所以這麼大,是因為在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了許多軍事將領,其中一位就是在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軍閥之父——袁世凱。

    解放前陳伯達所著的《竊國大盜袁世凱》,使袁世凱這個名字家喻戶曉,更為人所唾罵。在此之後,對於袁世凱的評論常常冠以「嗜血成性的專制暴君」、「寡廉鮮恥的賣國賊」、「獨夫民賊袁世凱」、「近代史上臭名昭著的反動政客」稱謂。

    事實上,歷史人物都具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袁世凱一方面可以和「賣國賊」畫上等號,另一方面,在清末關鍵時刻的倒戈一擊,使國家向告別封建、走向共和邁進了很大一步。

    那麼,袁世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個曹操、劉裕式的人物,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梟雄;也有人說把他和曹操、劉裕相提並論有點過了,他只能算是一個富於謀略的政治家,在天津小站開始了他的發跡史。

    小站不僅是袁世凱凸顯野心的發源地,更是他從此平步青雲的轉折點。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淮軍全軍覆沒,清廷的慘敗使清政府的當政者深深地感受到舊式軍隊的落後。這時的清政府已經認識到,要想維護自己的統治必須建立新式軍隊。於是清廷在小站收拾殘部,聘用德國教練,編練定武軍。後定武軍改由袁世凱統帶,袁憑借自己起草的「對西洋軍事訓練方案」贏得了這個訓練新軍隊的職位,假借「民族之大義」,打著「強兵禦侮」、「明恥教戰」的旗號,投機鑽營,獲准在小站編練新建陸軍,趁機增募兵力,開始了北洋軍閥集團的奠基工程。在清政府專制腐敗和帝國主義的大力支持,使北洋軍閥發展很快,袁世凱個人地位和權勢也隨著他的武裝力量的發展而迅猛擴大,在短短6年時間裡,成為權傾中外的北洋軍閥集團的首腦人物。

    袁世凱治軍嚴謹,清軍的一個軍官違犯軍規,袁世凱按軍紀要將其處以極刑。軍隊首領吳長慶聞知後,親至袁住處說情。吳怕袁不給自己面子,就坐著不走。袁世凱請吳翻閱案上的書,自己藉故出去了一會兒。等他一回來,便向吳長官負荊請罪,稟報自己剛才已經把那個軍官斬了。吳長慶倒也不失為領軍人物,事已至此,不僅沒有責怪袁世凱反而大笑著誇讚道:「在軍隊執法就應該這個樣!」這事過後,吳長慶就告誡在營中當兵的親戚們:「你們別以為在我手下幹事就可以犯法觸事,就怕我饒了你們,袁世凱也不會饒你們。」

    袁世凱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他知道靠自己一個人訓練士兵,沒有幫手行不通,需要找一些服從指揮又忠誠可靠的人。於是請來自己的拜把兄弟徐世昌。徐世昌是袁世凱早年讀書時認識的秀才,在徐世昌進京趕考時,袁世凱贈送給他盤纏。此時的徐世昌已經飛黃騰達,作翰林院編修,但是他已經看出來文官的前途叵測,只有武官才能有更好的發展,於是報袁世凱當年之恩,他放棄了翰林院的官位來到小站。袁世凱封給徐世昌一個頭銜,相當於自己的參謀長。徐世昌雖是文官出身,但是他足智多謀,為袁世凱在小站練兵立下了汗馬功勞。同時袁世凱還請來了在朝鮮認識的唐紹儀做軍中文案。

    接著,袁世凱又從武備學堂畢業生中物色到馮國璋和段祺瑞二人。馮國璋畢業後留校,但他不甘於位,甲午戰爭之後,他瞭解了日本軍事情況,懂得新軍事,袁世凱得到了馮國璋的幫助,愈加如魚得水。段祺瑞於武備學堂炮兵班畢業後,被李鴻章派往德國學習軍事,回國後到威海衛炮兵學堂任教師。袁世凱將其調到小站任炮兵營管帶兼炮兵學堂監督。王士珍於武備學堂畢業後,到正定主辦隨營炮隊學堂。甲午之戰中帶學生入朝參戰,後在聶士成軍中供職。袁將他調到小站後任督操營務處幫辦兼講武堂總教習,後提升為工程營統帶。

    袁世凱對於自己手下的人除了恩寵、威壓之外,貫穿始終的還是權術。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三人到小站後成為袁世凱練兵的骨幹力量,「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就出自他們三人之手。這三個人後來被稱為「北洋三傑」。這個說法的最初來歷,據說是一次德國教官在閱操時,看到三人帶兵訓練時的情景,於是揮鞭一指說「此三人者,堪稱北洋軍中之傑。」後來人們又以各自性格將這三人形象化地稱為「王龍」、「段虎」、「馮狗」。

    袁世凱曾誡兵士說:「用命者乃手足,違令者即寇仇。」、「練兵主要就是要練成『絕對服從命令』,我們一手拿著官和錢,一手拿著刀,服從就有官有錢,不服從就吃刀子。」這就是他的練兵秘訣,不禁使人毛骨悚然。一次,袁世凱巡營的時候發現一個軍官正在偷偷地吸食鴉片。袁世凱二話不說,就抽出了明晃晃的腰刀,這個軍官嚇得渾身發抖,把煙槍扔在地上,撲到在袁世凱的身前,連連求饒,但是袁世凱毫不猶豫,親自處決了他。因為他規定官兵不許吸鴉片,袁治軍嚴明可窺一斑。

    拾簪將軍

    素有知兵之譽的袁世凱在小站練兵成績顯著昭彰,袁世凱手下的人更懂得審時度勢。慈禧以巡視之名到了天津,在袁世凱的陪同下來到小站。袁世凱命令新軍全部到操場上列隊站好,等待慈禧觀陣檢閱。慈禧由太監攙扶,袁世凱尾隨其後,繞場一周。

    檢閱時,慈禧頭上的寶簪掉在地上。很多人都看見了,但是誰也不敢去揀,因為掉簪是不吉祥之兆,所以要是揀了怕掃了慈禧的興,人頭難保。這時,有個叫孟恩遠的士兵看到了順手就揀了起來。

    看過士兵操練,慈禧要休息,這時孟恩遠三步並做二步跑上前去,雙手捧簪跪在慈禧腳下。慈禧先是一愣,剛要發話,只聽孟恩遠稟道:「鳳簪落地,重返佛山。」

    慈禧愛聽人們稱她「老佛爺」,聽了孟恩遠的這番乖巧的說話,不但沒有因為掉簪影響興致,反而越發高興起來就問袁世凱:「剛才這捧簪的是誰?」袁世凱如實回答。慈禧說:「如今新軍連一個隊官都如此精明,足見袁大人練兵有方了。」在慈禧返回北京之前對袁世凱說:「那個姓孟的以後可以做點大事。」袁世凱見孟恩遠受到慈禧賞識,又為自己賺足了面子。於是馬上提升孟恩遠。在袁世凱死後,孟恩遠左右逢源,先後被段祺瑞任命為將軍府將軍、將軍府惠威上將軍。

    那些知道孟恩遠底細的人,無不稱其為「拾簪將軍」。審時度勢的孟恩遠就因為一句「鳳簪落地,重返佛山」由一個無名小卒變成統帥千軍的將軍。

    休把當兵自看輕

    為了顯示新軍隊與舊軍隊的不同,同時也為了培植個人勢力籠絡人心,培養官兵絕對服從的意識,袁世凱嚴禁舊軍隊剋扣軍餉的劣習。每次發餉他都親自監督營官,把軍餉足額發到士兵手中。他經常深入各營,接近下級軍官和士兵,對各級軍官和幕僚,甚至棚頭,都十分瞭解以便用其所長。他還經常親臨現場觀看操練,有一次要閱兵時下起大雨,有人要給他打傘,他堅決不讓,說士兵都在雨中,他自然也應在雨中。如此鼓舞軍心,使軍隊面貌煥然一新,成了名副其實的新軍。

    為了激發官兵的訓練熱情和效忠思想,徐世昌還編寫了《勸兵歌》、《對兵歌》、《行軍歌》等等,其中《勸兵歌》簡單易懂,琅琅上口。

    「諭爾兵,仔細聽。

    為子當盡孝,為臣當盡忠。

    朝廷出利借國債,不惜重餉來養兵。

    一兵吃穿百十兩,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為國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將相多行伍,休把當兵自看輕。」

    1896年,督辦軍務處大臣榮祿到小站檢閱了新建陸軍後,大加讚揚,回京後在給皇上的上書中說,他認為「近年所見各軍,尚無出其右者。」英國海軍司令貝思福到小站參觀袁世凱的新建陸軍後,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對袁世凱的練兵成果大加稱讚。其他朝廷要員在觀看了小站部隊的操練後,對新建陸軍也有很高的評價,說:「一舉足萬足齊發,一舉槍則萬槍同聲。行若奔濤,立如植木」。

    練兵時,袁世凱十分注意籠絡部下誓死效忠自己,他特地派人在士兵吃飯前高喊:「誰給我們飯吃?是袁宮保。」袁宮保是對袁世凱的尊稱。所以,這些士兵只知道效忠袁世凱,不知道效忠清王朝。

    袁世凱靠的正是一股子六親不認、執法如山的狠勁兒,在天津之郊的小站練兵,只兩年就帶出了一支海內第一勁旅,後來人稱「北洋軍」的新建陸軍。那時,年紀輕輕的袁世凱卻表現出了卓而不群的治軍才幹和靈活機警的處世手段。

    大丈夫志在四方

    袁世凱是出身於官宦人家的紈褲子弟,從小耳濡目染地認為想做官就得過科舉,用讀書這塊「敲門磚」敲開官運亨通的大門,但是兩次參加科舉考試落第,功名失意,以致怒火中燒,把所有詩文付之一炬,沒考到功名的他不安於鄉,立志自勉道:「大丈夫志在四方,豈能鬱鬱久困在筆硯之間以自誤歲月?」

    終於,他帶著幾十個人跑到山東登州府,在一位叫吳長慶的首領的手下當了兵。吳統領並未重用他,於是,袁世凱大為不滿地對戰友說:「我家衣食無缺,並不是吃不上飯才來從軍的。中國現在正受到列強壓迫,戰爭遲早必起,若戰敗求和,列強必將群起而瓜分中國。正是大丈夫報國之秋,我以為亟需人才投軍到此,不料吳公溫雅如書生,並無請纓殺敵、投鞭斷流之氣概。」這一番慷慨陳詞傳到了吳長慶的耳朵裡,於是提拔重用袁世凱。

    袁世凱在甲午戰爭前憑著自己靈敏的政治嗅覺,及時脫身回國,這才避免了葬身戰場的命運。後投身官宦門下,四處鑽營。

    伊籐博文簽訂《馬關條約》會見李鴻章的時候曾說:「袁世凱這樣的人物,竟然任下層軍官,難怪沒有人才可用。」因伊籐博文的這句話,袁世凱名聲鵲起,成為當時報紙上的風雲人物,袁世凱也借此機緣交接權貴。

    靠著奉承和鑽營的手段,慢慢爬上有權有勢地位的一代權監李蓮英賴慈禧太后寵信,與袁世凱互相勾結,藉以大發橫財,袁世凱藉機向上爬,大肆賄賂內應李蓮英,最多的一次竟賄賂了白銀二十萬兩。後被提拔到小站編練新軍。李鴻章認為袁世凱是「後起之秀」。淮軍作為李鴻章的軍隊,自然受到李鴻章的格外重視,袁世凱正是看準這點,積極投靠李鴻章,兩人經常書信往來,袁世凱言必稱「李北洋」、「李中堂」,甚至越級直接向李鴻章請示匯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