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行天下 第40章 同進共退,王者風範 (5)
    這種人情、親情的冷暖使蘇秦心理忍受的巨大落差所產生的苦痛,從而樹立堅信的名利至上觀,追逐名利心理是有很大關係的,而加之當時社會的現實狀況:逐鹿天下,逐智勇,趨利寡義的戰國紛爭時代,一個崇尚利不崇尚德的社會意識形態下,諸子百家思想爭鋒於當世,為各自立足之地,各施手段,各遊說六國君主,各有各得的爭鳴時代,縱橫家的名利至上觀是不足為怪。當世時,魯國孔子不也周遊列國,尋求政治抱負,以儒家學說力求聞達於諸侯?蘇秦生於當時,由於時代社會以及個人家庭境遇等多方面因素影響,使他有名利至上觀,追名逐利的心理是不足為奇的。

    由於蘇秦的合縱遊說外交政策,在當時六國,有「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盛,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的景象,更有「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的前所未有的空前盛況。由於這樣的名聞各國,權傾各國,蘇秦的名利功德,富貴榮華便炫煌於當世,而他所取得的這些名利也在於他的那「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抗」的才能,但他那追求名利的觀念始終使他熱衷於游轉於君王之間,力求聞達於諸侯,以諸侯之財富供己之富貴榮華;以諸侯之功業成就己之功名德行。

    蘇秦在戰國晚期名聲頗大,《荀子·臣道》把「齊之蘇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張儀」相提並論。西漢時,蘇秦仍受人稱道,如《史記·鄒陽傳》讚揚他能成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處提到他,並肯定他有知權謀的長處。司馬遷以為蘇秦在「連六國從親」的過程中,顯示出他的才智過人。

    蘇秦大權在握,風光了很長一段時間。這卻引發了一些嫉妒他的人在燕王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蘇秦見自己再待在燕國不安全,就假裝得罪燕王,逃到了齊國。齊威王用他為客卿。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蘇秦得罪的人肯定非常多,有一些人恨不得他馬上死去。終於有一天,齊國的一位對花言巧語的蘇秦恨之入骨的大臣,暗地裡收買了刺客,對蘇秦實施了刺殺行動。蘇秦身負重傷,臨死前他告訴齊王:「我死後要對屍體進行車裂,並宣佈我是個大壞蛋,是燕王派到齊國來臥底的,如今死了,齊國就安定了,誰刺殺了我將受到重賞,這樣做就可以抓住兇手了。」齊王照著蘇秦的話去做,刺殺的主謀大臣果然跑來領賞,齊王於是把他抓住殺了,替蘇秦報了仇。一代縱橫家也就以這樣慘壯的形式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

    蘇秦這位戰國時代的風雲人物,就這樣灰飛煙滅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如何評價他爭訟不休。毀之者認為他「內不足使一民,外不足使拒難」(荀子),更有甚者把他比作桀、紂時的羊卒、惡來(《呂氏春秋》);而譽之者又把他與伊摯、呂牙並舉,認為他是「燕之尾生」(鄒陽)。蘇秦在戰國中後期所起的作用極其重要。當時齊、秦作為東西二帝,幾乎是勢均力敵。但由於燕昭王使蘇秦反間齊國,最後樂毅伐齊,大大削弱齊國的實力,客觀上有利於秦國最終的統一大業。至於他的具體謀略,是由他當時的身份所定,也難以苛求。

    從流傳下來的古籍中可以看出,蘇秦的遊說本領確實傳承於鬼谷子的捭闔權謀及陰符之術。應該說這套東西他玩得確實好、高妙,所以才有衣錦還鄉、佩六國相印的榮耀。

    如果說蘇秦主要是為了榮華富貴似乎失之準確,到不如說他是為了驗證所學、施展抱負更為貼切些。因為就鬼谷子的學問本身而言,如果不是胸懷大志、潛心深研的話,是根本不能領悟的。鬼谷子也不可能收那種只為「稻糧謀」的學生。因而凡是有遠大理想抱負的人,往往看重的是事件成功的本身,而並非成功後帶來的那個物質成果。

    從現在的眼光看,蘇秦當屬個人奮鬥的成功典型,偉大的國際政治戰略理論家和實踐家。試想,一個出生低微的窮小子,毫無背景,毫無憑借,在那個「爭地以戰,殺人贏野,爭城以戰,殺人贏城」的戰國時代,通過個人讀書奮鬥,遊說列國,合縱連橫,居然也一躍成為身佩六國相印,玩弄天下於股掌之間的豪傑之士,這種的成功際遇,在五千年文明史上絕對是鳳毛麟角。

    在2700多年前,蘇秦的行為自一出現,就為那些講究仁義禮智信、追求人生的道德完滿儒家學派所反對。孟子繼續堅守著自己仁愛、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他四處遊說,散播儒家的社會價值觀,卻始終沒有逃脫孔子困於陳蔡的厄運,寂寞寥落。然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就在於其思想穿越千古仍然散發著普世的光芒。孟子死後,其思想漸漸綻放光芒,而蘇秦之流則文名寂寞,僅僅成為一個時代的符號與象徵。但事實上,翻閱歷史的典籍,透過生活的細節,卻分明感到蘇秦之流的存在。那些行孔孟仁義之名,做蘇秦功利之實的人從來就沒有減少過,那些紛紛以「聖人」自居的封建帝王,都不過爾爾,以致於莊子發出了:「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吶喊。

    戰國時代,說客之所以流行,完全歸咎於那個時代國家失序、社會動盪、禮崩樂壞以及價值觀念體系的紊亂。在那樣一個時代,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切的取捨都以現實的功名利祿為標準,一切的成敗都以富貴榮華為參照。

    也許世人至今對功利主義還有所鄙夷,但暗地裡實踐功利主義那種從容不迫的態度和勇氣,讓我們覺得蘇秦之流比比皆是。在蘇秦看來,手段不重要,名利才重要。因此為了名利,他不擇手段,連橫不成,就去遊說合縱。在他的心目中,維護哪個國家的利益、站在哪個國家的立場倒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功名利祿一定要得到實現,自己的抱負、野心一定要實現。正是在蘇秦審時度勢,辛勤奮鬥、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執著下,他或遊說在宮廷廟堂之上,奔走在大國小國之間,以三寸不爛之舌實踐自己的戰略,才迎來了人生的輝煌。

    蘇秦之所以成功,還在於他對於當時國際形勢的把握、敏銳的判斷力和卓越的戰略眼光。他善於找到從政的突破口,採取連橫戰略時,選用了強大的秦國,強調的軍國思想和戰爭理論,主張秦惠王「稱帝而治」,採取合縱戰略時,他選定了弱小的燕國,向燕文侯暢談了建立抗秦統一戰線的想法。可見蘇秦讀得不是死書,從根本上區別於八股取試的的書獃子。當然,那個時代是沒有科舉制的,讀書人要想踏上仕途,除了他薦就是自薦了。與蘇秦幾乎同時代的商鞅、張儀、范睢、蔡澤都以遊說自薦的方式,取得諸侯們的信任,加入幕僚,成為戰國時代顯赫一時、叱吒風雲的人物。至於當時有人譭謗他「左右賣國反覆之臣也,將作亂。」以及後世沿襲而來的類似評價,在蘇秦的遊說中有「方便善巧」的狀況很正常,況且人心本身就是反覆無常的東西,各國的傾軋、明爭暗鬥很難說孰是孰非。現在還有誰說「究竟是秦王對,還是諸侯對?」江山易改,終究歸於「道法自然」了。

    蘇秦並不完全汲汲於功名,他的為人是有信有義的,衣錦還鄉後散千金以賜宗族朋友。並且對於同窗好友張儀,也是表現出「先激後邀」、促其上進的友誼。以至張儀為抱蘇秦之恩,而對「合縱」之事袖手旁觀,直待蘇秦過世之後,才真正開始施展自己的「連橫」之策。

    蘇秦身佩六國相印時,張儀正處於游手好閒的狀態。一天,他到楚相國家做客,不巧相國家丟失了貴重的白璧,相國的爪牙見張儀賊頭賊腦地四處張望,懷疑是他偷了白璧,便把他捆起來打了個半死,扔到野外。張儀被打得迷糊了,聽見老婆大哭之聲,便忍住劇痛問老婆:「我的舌頭打壞了沒有?」老婆哭著回答:「你舌頭尚完好無缺。」他便高興地安慰老婆:「好,只要舌頭還在,我就一定會有出頭之日的。」權衡一番後,張儀決定投奔已經位高權重的老同學蘇秦,先獲一官半職,再徐圖發展。

    蘇秦知道張儀要來十分高興,他正要找人幫助自己完成一個大陰謀,而才學勝於己的張儀是最理想的人選。原來,蘇秦知道,由自己作相的「六國」是個花架子,各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很難真的聯為一體,當秦國的強勢被壓制後,六國沒有了危機,它們之間肯定要發生內訌,合縱術也就很快失去市場,那時諸侯們就不會再聽他的擺佈了。蘇秦決定派遣張儀去秦國替自己臥底。當然,蘇秦知道應該怎樣讓張儀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很冷淡地接待了張儀,態度傲慢。吃飯時,蘇秦在殿堂上大宴賓客,卻安排張儀獨坐一角,蘇秦的宴席上擺滿了山珍海味,張儀桌上只有可憐的兩道小菜。飯後,張儀向蘇秦說明此行的目的,蘇秦很不耐煩地要他等待機會。

    看到蘇秦不顧同學情誼,如此冷落自己,張儀難受極了,陡然間地恨極了蘇秦。他發誓要與蘇秦唱對台戲,為秦國出謀劃策破掉蘇秦的合縱戰略。當然,張儀只有到秦國去謀發展,其他六國都在蘇秦掌握之中呢。只是張儀窮困潦倒,憑什麼去到遙遠的秦國呢?天無絕人之路,一位腰纏萬貫的人找到張儀,說張儀相貌不凡貴氣逼人,此去秦國必能成功,他願意資助張儀,並親自陪他跑一趟。

    張儀的舌頭功夫遠在蘇秦之上。面見秦王后,他旁徵博引點明了當時列國間利害衝突的要害所在,措辭激烈地批評了秦國的內政外交,最後獻上了破除六國合縱戰略的策略,即遠交近攻的連橫戰略。正苦於找不到對付六國合縱方法的秦王,聽了張儀一席指點迷津的話後,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立刻封了他當大官,很快又升其為相國。

    看到張儀已飛黃騰達,資助者便前來向他告別。張儀驚訝地說:「我張儀能有今天,全賴你的幫助,如今正要重重回報,怎麼您就要走了呢?」那人笑著對張儀說:「資助你的人不是我而是蘇相國,他認為你是天下少有的賢士,卻又怕你樂於小利,因此故意激發你的鬥志。希望你掌握秦國的大權後,威脅六國但又不發動強大的攻勢,使合縱戰略得以維持。這樣就算回報蘇相國了。」張儀此時方才明白,一切都是蘇秦在安排。於是,他對那個人說:「請您為我感謝蘇相國的恩典,有他在一天,秦國就不會真正地去破壞合縱戰略。

    在殘酷的自然生存法則面前,狼並不是完全置同伴的生死於不顧,它盡其所能給予落難的同伴關懷和照顧,表現了狼性團結互助的一面。蘇秦也是如此,他完全可以不理會有可能超過自己的張儀,在金錢和權位面前,他沒有迷失方向,他的大度和熱心也成就了他的事業。

    蘇秦死後,張儀在秦國的政治舞台活動了很多年,為秦王出了很多主意。後來,他代表秦國出遊列國,把六國之間弄得矛盾重重,刀戈相向,而秦國乘機坐收漁人之利。戰國後期六國貌合神離的合縱戰略終告失敗。

    從歷史的作用來看,他的「合縱」確實對推遲戰亂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使自此之後,秦國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關「雷池」一步。但事物總是要變化的,秦惠文王採納了大臣們的建議,用軟硬兼施的離間計引起六國之間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縱。而蘇秦也在補救的過程中遇害亡身。這就是一個大謀略家的下場。

    他成功了嗎?是的,他成功了,但屬於階段性的成功。那麼他失敗了嗎?是的,他失敗了,「合縱」被張儀篡演成了「連橫」。如果說謀略是戰無不勝的法寶,那麼如此優秀的謀略家也只能稱雄於一時,而不能維繫久遠。現代商戰很盛行講究謀略,但謀略能夠長久嗎?蘇秦的下場、歷史的變更著實引人深思。但蘇秦的才幹和膽識都是令人欽佩的,他畢竟是個歷史眼中的大謀略家,他是為了實踐平生所學來「以身試法」,不比現代人是為了利益的驅動而做短視的局部的籌謀。這就是大與小的差別。

    按照儒家的傳統眼光,蘇秦是一個被排除在主流之外的邊緣人,因為他的合從之術屬於謀略學,不合儒家修身治國的思想。但如果換一種思維,從現代人比較現實的角度看,他無疑是一個白手起家的英雄。

    作為一名傑出的間諜,他不辱使命;因為在他死後不久,燕國終於戰勝了強大的齊國,並且讓它差一點完全從戰國七雄的花名冊中消失,而在此前,齊國曾經差一點讓燕國消失的無影無蹤。偉大的理想必須有偉大的策劃和計謀來完成,而偉大的策劃和計謀又必須通過偉大的人來完成。對於齊國人來說,蘇秦是他們那個時代最無恥的小人,但是對於燕國人來說,蘇秦讓他們著實揚眉吐氣了一次,有什麼比偉大的成功復仇更能夠令人快意非常的?改變一個國家命運的,就是當之無愧的英雄。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