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成長不煩惱 第20章 孩子的互聯網成癮症 (1)
    說真心話,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寫這一章。時間長的原因,倒不是因為字數太多,而是情緒太複雜、太被干擾,所以幾次提筆,又幾次擱筆,幾乎無法順利成文。我想讀者朋友們看到這裡,一定會感覺非常奇怪,一定會問:為什麼呢?是啊,為什麼呢?

    這「為什麼」的原因之一,是我在國外幾個知名心理研究機構和大學的網站上,搜集有關青少年互聯網成癮症的最新研究報告時,很挫敗地發現他們所關注的問題,居然和我們不盡相同。他們所關心的青少年使用網絡問題,更集中在安全性上。例如,他們關心孩子會不會因為在網絡聊天室裡認識了壞人而受到傷害;他們關心孩子在電腦前玩遊戲的時間太長,致使眼睛、肩胛等部位的健康受到影響;他們研究是什麼誘因導致孩子沉迷於虛擬的網絡世界,並試圖找到心理疏解方法,好把孩子帶回現實世界。

    可是,可是我在各個公開或私人的演講場合,每每被家長問及有關孩子沉迷電腦的問題,百分之八九十的問題,卻都和「孩子總是玩電腦,以致影響了學習」有關。

    促使我情緒糾結的第二個原因,是苦無更好的對策。在中外各權威機構或大學對青少年互聯網成癮症的研究報告中,所一致得出的結論都是:

    「網絡空間是一個讓現實與虛擬、人工體驗與現實世界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的神奇地方,它非常強烈地吸引了那些在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低自尊、缺乏動機、急欲尋求外界認同、孤獨、害怕被拒絕、有社交焦慮和自我封閉的人。因為在這個神奇的空間裡,每個人隔著電腦屏幕,擁有完全平等的地位,你不用在乎自己學習成績是否比別人差,不用在乎身材相貌、高矮胖瘦,不用在乎出身顯赫或卑微,你只要註冊一個自以為能表現『真實個性』的網名,然後就能憑著手指的敏捷能力,在這個世界裡重新來過,重新獲得對自己的評價和認識。」

    如果我們檢視一下上段文字裡所描述的那些容易對互聯網上癮的特定人群,就一定會發現他們和一件事情有絕對的相關,那就是他們都屬於「低成就經歷」的人。而對於生活內容局限在學校和家庭這兩個相對單純的場所的青少年來說,低成就經歷,也就意味著學業上的低成就和人際交往上的低成就。

    因此,這也就是我感到情緒糾結的地方,因為我不能、不敢也不會去衝撞根基牢固的社會主流價值體系,所以就不能事不關己、雲淡風輕地建議父母們:「沒事兒,只要你不給孩子那麼大的學習壓力,讓他自由地發展自己的性格和長處,他就不會因為太挫折而一頭鑽進網絡的虛擬世界了!」

    情緒糾結歸糾結,現在先讓我們來看看國家有關單位對目前網民的一份調查報告。根據這份調查報告,至2011年2月為止,中國網民的總人數達到了4.57億,而在這4.57億人中,年齡在18∼24歲之間的年輕人,佔了65.5%,而年齡低於18歲的青少年,則佔了19%,也就是有9000萬人之多。而在這9000萬左右的青少年網民中,有將近1000萬人,「正在」或「曾經」有互聯網成癮症。

    那麼,在青少年心理專家的眼中,什麼叫做「互聯網成癮症」,以及孩子具有什麼樣的症狀,才能被歸類為是有了互聯網成癮症了呢?

    「互聯網成癮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AD),是一位精神科醫師伊萬·戈德堡(IvanGoldberg)在1996年首先提出的。他認為網絡的過度使用會造成學業、工作、課業、社會、家庭、身心功能的減弱。1997年,另一位醫師格裡菲斯(Griffths),則將網絡成癮視為科技成癮的一種,科技成癮包含電腦成癮、電玩成癮、電視成癮,是一種有關「人機互動」而與化學物質無關的成癮習慣。它的症狀表現為「強迫性地過度使用網絡,以及被剝奪上網行為之後,會出現焦躁反應和不良情緒」。

    不過,在伊萬·戈德堡醫師提出這個名詞之後,許多研究青少年的專家們認為「Addiction」(成癮)這個字眼太過於強烈,因為不同於藥癮、酒癮甚至毒癮這些癮症,有些孩子在移除了讓他們焦慮的誘因之後,對互聯網的癮症是可以戒斷的。所以他們提出了InternetOveruse(過度使用互聯網)、ProblematicComputerUse(有問題的互聯網使用)以及PathologicalComputerUse(互聯網使用的反常現象)這些比較不具有強烈病態意義的字眼來形容這個癮症。

    但是,不管使用什麼字眼來形容這個成癮現象,專家們一致認為,成癮者有大量行為和衝動控制上的問題,而且對互聯網先是心理上的依賴,後來卻變成生理和身體上的依賴。例如,原先只是不上網就焦躁不安、精神委靡,可後來卻變成不上網除了焦躁不安、精神委靡之外,還出現暈眩、噁心、抽搐、消化不良等戒斷症狀。因此,美國醫學會在2008年,就已經開始考慮是否要把互聯網成癮症列入心理疾患。

    網絡成癮症狀

    (1)網絡成癮耐受性(InternetAddictionTolerance):是指隨著網絡使用的增加,原先所得到的上網樂趣已減退,必須通過更多的網絡內容與更長久的上網時間,才能讓上網者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

    (2)強迫性上網問題(CompulsiveInternetUse):亦即一種難以自拔的上網渴望與衝動。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會有想上網的慾望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使用電腦和網絡時,精神較為振奮;渴求能有更多的時間留在網絡上。

    (3)網絡戒斷反應(WithdrawalfromInternetAddiction):如果突然被迫離開電腦,容易出現挫敗的情緒反應,例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寧、坐立不安等反應。

    此外,專家們認為互聯網成癮症包含廣泛,並不僅僅是喜歡盯在電腦前打網絡遊戲而已。從心理衛生的角度來說,互聯網成癮症包含了以下幾種情況:

    1.網絡性成癮——喜歡在成人話題聊天室裡找人聊天,沉迷於閱讀各種色情文學,觀看網絡成人視頻。

    2.網絡關係成癮——沉溺在網絡聊天室裡結交朋友、談論八卦。

    3.網絡強迫行為——指的是難以抵抗的心理和行為衝動。例如,網絡賭博、網購、聊天、網絡拍賣等。

    4.信息收集成癮——強迫性地瀏覽網頁、查找信息、閱讀小道八卦消息。

    5.電腦成癮——強迫性參與電腦遊戲或編寫程序。

    事實上,如果我們先背著孩子自我檢視一番上面列舉的各種成癮現象,再說會兒悄悄話,一定有為數眾多的朋友捂著胸口、蒼白著臉說:「啊!我好像也有一點兒成癮症狀呀!我只要坐在電腦前,就會一直控制不住地看微博、讀八卦、搜明星圖片,甚至在搜集正兒八經的資料時,也會收不住手,像著了魔一樣,不斷地打開每一個搜尋到的網頁呢!」

    如果現在你還嘴硬,還不承認自己有可能對網絡著迷,那就再到地鐵上、公交車上、機場候機大廳、醫院門診室前去看看,去看看有多少照理來說應該已經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成年人,正拿著手機,兩眼盯著那方小小的、發亮的屏幕,上網、發短信、寫微博、看新聞……我們因此不得不承認,除了少不經事的青少年之外,已然成熟的我們,也依然逃不過那充滿魅惑力的互聯網對我們所施下的巨大誘惑(或填補心裡那隱隱然的孤獨和空白?)。

    所以,當我實在是找不到有什麼方法可以立竿見影地直接解決掉促使癮症發生的問題核心(例如,不讓孩子參加競爭激烈的中考、高考了;或是家庭和樂美滿,從此不再和孩子他爹或他娘吵架了),而我們作為已成熟的大人,自己也都無法完全控制面對互聯網的誘惑時,我只能給出一些「迂迴」的方法,好從「不讓事情繼續惡化下去」的角度,來幫助孩子度過這段險阻重重的關鍵時期。

    面對互聯網,這樣保護我們的孩子

    第一,別把「網絡」和「不學好的壞孩子」之間畫上等號。

    「不好好學習,成天就知道玩電腦!」「會玩電腦有什麼用啊?又不能讓你的數學考及格!」「別盡玩這些沒用的東西,去!去!快唸書去!」這是我們在遇見孩子喜歡電腦時最常用的語句和思維。我們以為,對孩子的學習成績來說,「玩電腦」是因,而「成績不好」就是必然的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確實是個具有很好的補償心理作用的思維邏輯,因為只要這麼想,我們就覺得孩子的前途還是很有希望的——只要他不分心玩電腦了,他的成績就會上去了,所以千錯萬錯都是電腦的錯,非得把這元兇給滅了不可!

    但是對孩子來說,他們最不能容忍的,就是父母對電腦的這個不公平推論。他們心中其實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賬,他們知道電腦非但不是造成成績不好的「因」,反而還有可能是成績不好時可以安全躲藏進去的殼,甚至如果他是個電腦高手的話,這長項還是他足以在同學面前自信驕傲的來源。所以當父母「詆毀」他的電腦時,他不但覺得反感,還會因反感和不公平,而更激動地捍衛自己的權利。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孩子確實迷戀電腦,成績也確實不好時,先不要急著把所有的賬都算在電腦的頭上。要很公允、很實事求是地對待這個問題。例如,我們可以先給互聯網一個公允而正面的評價,承認它確實很棒、是現代科技最重要的發明,爸爸和媽媽自己也和他一樣,已經完全無法缺少或離開它。我們可以很坦率地承認自己對互聯網的依賴,承認需要利用它來工作、和朋友聯繫以及娛樂。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初中二年級的女孩。女孩的成績不好,可電腦卻玩得出神入化。她和媽媽之間所有激烈的衝突幾乎都和電腦有關。她告訴我她最受不了媽媽的一點,就是媽媽認為電腦根本是個不需要存在的東西。她用很鄙夷的腔調和表情向我轉述媽媽說的話:幹嗎要用電腦打字啊?手寫多好啊,我們以前不都是用手寫的嗎?上網查什麼資料,要查資料就看書去!我們以前不都是上圖書館看書嗎?你別唬我,為什麼做作業要上網?有什麼話老師不會當著面說,還要你們上網去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