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敗局Ⅱ(十週年紀念版) 第40章 三九: 中藥的「最後一次失敗」 (1)
    「一人機制」,成就三九;

    「一人機制」,摧毀三九;

    「一人機制」的背後,是對明星企業家的能力膜拜。正如《追求卓越》的作者吉姆?科林斯所言:「對於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沒有什麼比明星CEO的增多更具破壞性。實質上,我們現在普遍認為能夠使企業脫胎換骨的那些領導素質都是不正確的。」

    並不是所有的中國公司,都有那麼幸運,可以站在一個行業的高地上向「全球第一」的目標發起衝鋒。在那些有可能的行業裡,中藥應該是最被寄予厚望的一個,它發源於中國,並在這裡有深厚的學科基礎、消費市場及民眾認同。

    趙新先的三九集團是中國中藥企業中唯一一個把產值做到將近100億元的企業。它曾經構築了一個令人生畏的企業集群;它的產品曾經風靡全國;它曾經擁有3家上市公司,在連鎖藥店、健康網站、中醫醫療設備等領域的擴張業績無人可及。

    當它的衝鋒最終疲軟下來的時候,似乎也意味著,一場長達20年之久的世紀決勝悄然落幕,在未來的市場上,中藥可能連與西藥一次勢均力敵的失敗機會都已經難求了。

    一個人的三九

    1985年8月7日,深圳城郊的筆架山上,茅草叢生,滿目荒蕪。趙新先躺在一個鐵皮做的狗棚裡,他用鐵鍬當枕頭,用軍衣當被子,曲身而眠。從撬起的鐵皮縫裡,他瞧得見南方浩瀚的星空。那年他已經43歲了。

    趙新先是廣州第一軍醫大學下屬南方醫院的藥局主任。他受命到筆架山上創辦南方藥廠。跟著他創業的有6名醫院的員工和8個聘用的工人,其中一個是他的夫人。這支由軍人組成的小團隊自然有超人的激情,他們用7天時間就安裝了別人要花1個半月才能裝上去的粉碎機,在20天裡打出了一口日抽水量1200噸的機井,在3個月裡剷平了15萬土方的山坡,造好了兩個標準化車間。

    當時的中國已經沉浸在商業的狂歡中,醫藥行業大小企業林立,僅廣東省就有200多家製藥廠。年過不惑的趙新先要在這片「紅海」中打出一番新天地並非易事,這時的他,全部的家當是醫院撥下的500萬元創辦費。趙新先決意建一條國內最好的生產線。他構思了一套中藥自動化生產線,把中藥生產中的提取、濃縮、乾燥三道工序合而為一,從投料到出產,全部流程實現自動化、管道化、密閉化,每天生產的藥品,可供20萬人一日兩次的用藥量,而全車間只需要9名工人,每班只要3人。在上級撥給的500萬元經費中,原本只有50萬元是設備添置費,趙新先冒著違反財務紀律的危險,擅自把蓋職工用房的錢全部拿去添置新設備。就憑著自主創新和果敢大膽,他成功地建成了中國第一條中藥自動化生產線。

    趙新先手中還有一個寶貝,那就是治療胃藥的中藥配方。這個配方是幾年前他在粵北鄉間從老鄉那裡得來的,原料是南方特有的三椏苦和九里香,對治療胃病有奇效。他和南方醫院消化科教授們日夜攻關,將之開發成一個純中藥復方沖劑。為了給這個胃藥起名字,趙新先兩天時間抽掉了5包煙,最後定名為「三九胃泰」。

    慢性胃炎是中國人最常見的慢性病,胃藥市場非常之大,同時也魚龍交雜,混亂不堪。趙新先不但建廠、研發有一手,搞起營銷來也別出心裁。他不像別的廠家那樣扛著產品四處推銷,而是穿上整潔威嚴的軍服,到各大中心城市去開「學術報告會」。在商界和公眾心目中,軍隊和軍方醫院的信譽一向很好。趙新先自是佔了信用和權威上的先機。他把各地的衛生局、藥材公司、各大醫院和新聞媒體邀集在一起,大講「三九胃泰」的病理和藥理。趙新先一個月跑了10個城市,開了10場學術報告會,所到之處刮起了一陣「三九旋風」。等他回到深圳,訂單已如雪片般追蹤而來。辦廠第一年,南方藥廠就實現了1100萬元的銷售收入。

    在廣告營銷上,趙新先有兩個發明。他是出租車頂箱廣告的中國發明者。1988年,他在一部美國電影中偶爾瞥見一輛車頂背著個廣告燈箱的出租車一閃而過。第二天,他就跟廣州市的出租車公司洽談,在400多輛出租車上安裝了「胃藥之王,三九胃泰」的頂箱廣告。這些車在市區四處跑,傳播效果出奇的好。這種廣告形式很快風靡全國,連香港也在兩年後立法通過了這種廣告行為。趙新先還是明星代言廣告的首創者。也是在這一年,他說服著名的老電影藝術家李默然為產品做廣告:「幹我們這一行的,生活沒有規律,常患胃病……三九胃泰是治胃病的良藥。製造假胃藥品,是不道德的行為,應該受到社會的譴責。」這則半功能、半公益的明星廣告在中央電視台一播出,頓時就引起轟動。人們開始討論,明星到底能不能做廣告,李默然到底收了企業多少錢,這些爭議讓始料未及的李默然困擾不已,卻把「三九胃泰」的名氣越炒越大。

    到1988年底,南方藥廠的產值就達到了18億元,實現利稅4億元,居全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第82位,成為當時國內知名度最高、贏利最好的中藥企業。而當時,與三九幾乎同時創建的海爾、聯想、萬科等公司的銷售額無一超過10億元,華為、娃哈哈則才創業不到1週年。1989年前後,趙新先一口氣推出壯骨關節丸、正天丸、皮炎平等系列中藥產品,它們的銷售額在1年內都超過了1億元。南方藥廠在中藥開發和市場運作上的能力,在國內已無人可以撼動。在某種意義上,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它是最成功的市場化企業之一。

    南方藥廠的快速崛起,使趙新先成為中國企業界一顆耀眼的新星。1989年4月,解放軍總後勤部為南方藥廠記集體二等功,授予趙新先「優秀軍隊企業家」稱號,頒發二級英雄模範獎章一枚,還向全軍作出了《關於向趙新先同志學習的決定》。9月,趙新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的稱號。

    如果說趙新先的經營才略讓人驚歎的話,那麼,他以強人姿態所形成的「三九機制」則在當年更具轟動性。

    就跟很多中國企業一樣,企業家在草創期間起到了第一要素的作用,其經營能力及個人魅力成為企業取得成功的關鍵。在南方藥廠奇跡般的崛起中,趙新先的才幹無疑是最具決定性的,漸漸地他在企業內部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絕對權威。1991年10月,解放軍總後勤部出資1億元從廣州第一軍醫大學手中買下南方藥廠,第二年,藥廠更名為三九集團。解放軍總後勤部對三九集團的管理實行的是最為寬鬆的法人代表個人負責制。其做法是,解放軍總後勤部給趙新先充分放權,在組建企業集團的文件中明文規定只管趙新先一人,他對企業全部資產的增值和安全全權負責。在三九集團內,趙新先是總經理兼黨委書記,下面不設副總經理,集團總部只設黨務部、財務部和人事部3個機構,甚至連總裁辦公室都沒有,趙新先之下設5個秘書,分別處理相關具體事務。趙新先將這種管理設置,得意地稱之為「一人機制」。

    三九的管理模式,在當時國內的所有國有企業中絕無僅有,甚至是不可想像的。它突破了僵化的國有體制對企業的束縛,帶來的結果是真正的政企分開,從而解決了國有企業10多年來始終難解的老大難問題。這是所有國有企業家們夢寐以求的制度設計。許多年來,他們受困於體制,如「籠中之獅」。而趙新先正是憑此硬是讓自己合理合法地掙脫在繩索之外,使企業的成長始終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三九集團一方面享受著國有企業的種種制度優勢,另一方面又靠「三九機制」而保持自由成長的空間。

    關於「一人機制」最戲劇性的一幕出現在1992年9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到三九集團視察,看後十分滿意,臨走時朱鎔基提出要跟藥廠的領導合影留念。他對趙新先說:「老趙,把你的那些副廠長叫來一起照。」趙新先說:「副總理,我這兒沒有副廠長,領導就我一個人,我是廠長、書記、總工程師一身兼。」

    這個細節被記者寫進了報道中,趙新先的「一人機制」頓時在國內傳為美談。1993年,中央電視台編輯播出了一套介紹國有企業改革經驗的電視專題片,第一篇是「海爾經驗」,第二篇就是「三九機制」。1994年8月,《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的重要位置,連續發表了關於三九速度、三九機制和三九精神的長篇通訊,這種帶有強烈政治意味的報道全面肯定了趙新先的改革成績。

    客觀地說,一直到趙新先退休的那一刻前,他一直牢牢地掌控著這家國有企業。在其後的10多年裡,三九的故事如過山車般跌宕刺激,而其得失成敗也可謂「成也一人,敗也一人」。

    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三九因產品之卓越、機制之先進而無敵天下。「三九胃泰」實在是一個太優秀和能賺錢的產品,在後來的20年裡,它幾乎沒有太多的更新換代,每年就可以給三九帶來10億元的銷售額和上億元的利潤,在胃藥市場上,沒有出現過一個比它更成功的產品。「一個過於優秀的產品,常常給了企業家更多犯錯誤的機會。」這是所有商業規律中最讓人欷歔的一條。

    1995年5月1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最繁華、也是最具有商業標誌意義的時代廣場,豎起了第一塊中國公司的廣告牌,在可口可樂、索尼、豐田等國際品牌的旁邊,「999三九藥業」的霓虹燈廣告十分醒目。趙新先專程赴美召開記者招待會,他站在廣告牌下接受數十家中國以及美國媒體的採訪,侃侃而談,顧盼生風。這應該是他企業家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時刻。第二天的《紐約時報》報道說:「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世界上廣告密度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區做了中文廣告,時代廣場由此出現了一種新的廣告語言——中文。」

    在後來的幾年裡,很多人出國到曼哈頓,必去參觀這塊三九的廣告牌,它成為中國公司進入全球化的一道風景線。三九,讓人們看到了中藥復興的曙光。

    第一次擴張:「下山摘桃子去」

    南方藥廠歸屬解放軍總後勤部之後,總後勤部先後3次將71家軍隊企業劃歸三九集團管理。這些企業分屬旅遊、農業、汽車、食品、酒業、房地產等多個行業,均與醫藥業無關。由此,三九集團搭建了一個多元化的成長平台。

    對三九來說,這些企業好比是一堆「免費的果子」,看上去琳琅滿目,吃下去卻異常難嚥。它們大多是20世紀70年代末期部隊為了彌補軍費不足而搞生產經營的產物,工業基礎差,人員老化,關係複雜,經營思路狹窄。不過,趙新先對此卻顯得非常興奮。他認為這是一次三九集團迅速做大的天賜良機。他打比喻說:「這就好比部隊的一次大擴編,儘管收編的是雜牌軍,戰鬥力不強,但畢竟人多了、槍多了,我們靠三九機制完全可以把它們改造好。」後來的事實證明,趙新先對機制的積極效應過於樂觀,三九為了維持一些企業的正常運作,每年必須投入上億元的資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