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三論:捨得寬容幸福 第23章 有一種境界叫寬心 (1)
    寬容,意味著一個人的自愛達到了一種境界,一種能夠使自己做到開朗、誠實的態度,一種能夠在生活中保持樂觀進取心態的程度;寬容,意味著我們不僅要學會對所有影響到我們的錯誤和經歷心懷感激之情,還意味著一種善意的理解和理解之後的愛和關懷。

    1、放開心胸,勇敢地去包容

    一個在生活中能夠真正迎接和承受各種人生際遇的人,絕對不會是什麼平庸之輩,他可能會有憂鬱的時候,但靈魂絕對不會被惱人的黑雲永遠覆蓋;他也許會為了成功而興奮,但絕對不會在得意中迷失了自我。這種人通常都擁有大度的氣量,不但能包容敵人的過錯,原諒朋友的失誤,還能承受住自己得到的任何打擊。

    青蛙坐井觀天,結果封閉了自己的視線,如果我們也像它一樣,必然會故步自封,沒有任何發展。而一旦我們擁有並且放大了承受的胸懷,就一定會發現眼前是一個全新而又閃亮的世界。能夠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的人,其人生路上的步伐往往會顯得非常沉穩,他們的世界也往往是寬廣、闊大、迷人的。

    只有放開心胸,勇敢地去包容、去承受,人生的境遇才能美麗與苦澀並存,人生的滋味——酸甜苦辣,才能一個都不會少。放大自己的胸懷,去包容生活中各種不平和的是是非非,才會顯得我們擁有良好的修養和博大的人格魅力。

    人生就像一幕話劇,人們在舞台上扮演著屬於各自的不同角色,而社會這個強有力的紐帶又把這各種不同的角色牽引到一起,難免會有些磕磕碰碰。親友感情不睦,鄰居相處不和諧,同事之間不團結,朋友之間的誤會,都有可能使人陷入悲傷、痛苦的感情沼澤,氣憤、怨憎的情緒也會隨之滋生,在這種時候,最明智的選擇就是包容、忘懷,只有這樣,矛盾才能消除,只有這樣,人們之間的感情受到的傷害才會越小。

    寬容,是一劑處世良方,對於海能納百川、容千帆的智者情懷,我們要善於學習。只有願意包容、原諒別人的失誤,即使自己的尊嚴或利益有所損失,也不必憤怒、憎恨,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一種仁者的境界。生活中總是充滿了矛盾,忍一忍,就會風平浪靜,退一步,就萬事皆大歡喜,因此,我們要想坦然自若的存活在這個世界上,就一定要努力要求自己達到能夠包容他人的境界。

    寬容是一把關乎健康的鑰匙,養生之道最要緊的就在於學會包容,胸襟開闊,不會再為了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與他人爭吵不休,不會再為了一點點的誤會而對他人耿耿於懷。心底無私便會天地寬,心情自然會更舒暢,身體也就會更健康。生活中固然有是非與黑白的分明,但更多的是原則以外的事,如果我們能夠多一分寬容,就會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寬容,就會多一分寧靜、恬然。當然,就像生活告訴我們的,只有寬容還是不夠的,但沒有寬容卻是絕對行不通的。

    然而,寬容並不是所謂的道貌岸然的謙謙君子,也不是窩囊,不是放縱,更不是不辨是非的放棄自己的原則。而是建立在清醒和理性的基礎上的無上智慧,是對人世間的是非曲直的通透瞭然。

    懂得尊重別人,理解別人,善待別人的人,就擁有寬容的美德;從善良的願望出發,常常為他人著想,為大局著想的人,就擁有寬容的心靈;懂得求同存異,團結不同意見的人一起工作,哪怕是對曾經的敵人,也毫不鄙棄、不猜疑的人,一定是走到了寬容的最高境界。

    人與人之間,只要會有接觸,就必然會有機會產生摩擦。一味固執地堅持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就極有可能與他人產生分歧,矛盾自然就會如影隨形。事實上,很多人在看問題或考慮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站在自己的位置和立場上看問題。就比如說,夫妻之間,總會有強勢的一方,按自己的標準和意願來改造另一方,期望另一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上下級之間,上級總是習慣性地把自己想當然的念頭強加給別人,而不考慮後果;同事朋友之間,雖然身份、地位比肩,但所有人潛意識裡都希望別人能夠按照自己說的去做。很多人都是,當別人對自己言聽計從,唯唯諾諾的時候,就會非常高興,而一旦別人拒絕或者是做的不到位,心裡就一定會產生不高興的情緒。但是假如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都退一步,或者只是換個角度考慮一下,結果必然就會大相逕庭。不管做什麼事一定要適度,遇到大的事情,要講原則,小事上一定要講究自己的風格。人不但需要有骨氣,有鋼鐵般的意志,也要學會運籌帷幄,圓滑處世,只要不超出自己的底線,不動筋骨,無傷大雅,大可不必凡事都一定要分出個是非對錯。

    超然者,舉重若輕,聰慧者,拿大放小,博大者,虛懷若谷,寬容者,與人為善。多一分寬容,就會少一分狹隘,多一分坦蕩;多一分寬容,就會少一分煩惱,多一分寧靜;多一分寬容,就會少一分怨氣,多一分人氣。佛家常說:寬容不僅僅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境界。

    野花把香氣留在了踐踏自己的馬蹄上,這就是一種寬容到極致的境界。和諧社會需要寬容,擁有寬容,我們就能多一份輕鬆,多一份快樂,正如貝爾奈說過的:「不會寬容的人,是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的。」但願我們之間都能少一點鉤心鬥角,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

    2、欲成大事必先有大的器量

    人的器量有大有小,有智有愚,命運也千差萬別。比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財進福,器量小就招災惹禍;地位高貴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擁戴,器量小就眾叛親離;聰明的人,器量大就事業有成,器量小就惹禍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禍在眉睫……

    可以說,有器量就是低調的一種表現。感情用事,常常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器量大一點,做一些合理的、適當的,理智的讓步,必將有助於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決。

    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軍前去與前燕作戰。開戰前,徐成違背了軍令,依法當斬。因徐成是鄧羌的部下,所以鄧羌出來說情,遭到王猛拒絕。鄧羌一氣之下反目為仇,要興兵謀反,殺掉王猛。王猛問他為什麼要謀反,鄧羌說:「我們一起出來與前燕作戰,有人在內部自相殘殺,所以我要除掉這個奸賊。」王猛考慮到大敵當前,以大局為重,便容忍了鄧羌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不僅赦免了徐成,而且為了團結鄧羌,還故意說了些恭維他的話:「我並非真的要殺徐成,只是試試將軍。將軍對自己的部下如此講義氣,何況對國家呢!這樣,我就不怕前燕的軍隊了。」

    其後,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王猛要調動鄧羌的軍隊前去應敵。在這關鍵時刻.鄧羌卻向他提出打敗燕軍後要讓他出任司隸校尉的無理要求。王猛很為難,回答說:「這不是我可以決定得了的。」王猛說的是實情,可是鄧羌竟然按兵不動,並以此相要挾。王猛再次從全局出發容忍了鄧羌,親自向鄧羌賠禮道歉,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鄧羌這才帶著人馬出戰,一舉殲滅了前燕的軍隊。

    後人評論此事說:「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莫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這段評論非常中肯,深刻說明了王猛在關鍵時刻能夠「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長」。假如王猛只是就事論事,一怒之下殺了鄧羌,當然在道理上講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從全局利弊短長的角度來考慮,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敵當前的嚴重時刻,王猛維護了自己內部的團結、統一,才順利地完成了徹底消滅前燕、俘虜前燕君主的大業。

    「宰相肚裡能撐船」,「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告誡人們,非大器量、大胸懷者不能成大事。居上位者特別需要寬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麼解釋:法外開恩常能為自己招來死忠之士。秦穆公的遭遇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春秋時代中葉,秦國與晉國在中原地區爭霸,數十年間,雙雄戰事不斷,互有勝負。有一年,秦穆公和晉惠公各自親率大軍,在韓原地方交戰。結果晉國打了敗仗,惠公倉皇逃命,卻不料坐騎陷足於泥濘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將士見狀,飛也似的追趕上去,想要擒擄惠公。可是還沒追上,晉國的軍隊就重重地包圍了過來,反而把秦穆公給困住了。晉軍見機發動猛烈的攻勢,並把秦軍阻擋在外圍,切斷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晉軍擊殺了,秦軍卻是一籌莫展。就在生死存亡之際,秦國陣中衝出一小支隊伍,向晉軍直撞了過去。只見他們個個奮不顧身,拚死衝鋒,終於把晉軍的包圍網突破了一個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軍見機不可失,趁此如虹氣勢,乘勝追擊,殺得晉國潰不成軍,反而將晉惠公給俘虜了。原來在開戰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馬逃脫,跑到岐山附近。當地居民不知道這匹馬的來歷,捕獲之後,便將他煮熟吃了。當時一起分享這匹好馬的,一共有三百多人。負責馬政的官吏追蹤這匹好馬的下落,發現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於是把吃過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來,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這件事後,便說:「仁人君子,不可為了牲畜的事情,卻殺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經聽說,吃了好馬的肉,一定要飲酒,否則有傷身體。」便命人將他們放回,並各賜一瓶酒,赦免他們偷吃馬的罪責。

    這三百多人原以為會獲罪受懲,沒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們,還多加體恤,賜予美酒。眾人無不喜出望外,感懷穆公恩德,當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的時候,便一同投身軍旅,為國效命。後來在戰場上,正遭逢穆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線的危急關頭,三百多條好漢便死力救駕,以報其赦罪之德。

    沒想到,正由於這三百多人的奮戰,穆公撿回了一條命,也讓秦國生擒了晉君,大獲全勝。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