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35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進退自如的應變計謀 (4)
    賓被華盛頓的寬容感動了,忙把手伸給華盛頓:「華盛頓先生,也請你原諒我昨天的魯莽與無禮。」

    從此以後,威廉-賓成為華盛頓堅定的擁護者。

    當華盛頓被打倒在地時,是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悔恨終身的事的。況且他當時人多勢眾,如果他是一個不肯「吃眼前虧」的人,就會睚眥必報,嚴懲對手。可貴的是華盛頓能保持冷靜,沒有追究誰是誰非,而是以寬容的態度來解決問題,率先伸出了友誼之手,把一個仇人變成了忠誠的擁護者,真不愧具有領袖風範。

    人的本質是講求誠信的,誠信乃為人之本。人們對狡猾、奸詐、虛偽、偽善的做法本是十分反感的,都不願意與這類人交往。莎士比亞的《麥克白》裡有一句話:「用最美妙的外表把人們的耳朵欺騙;奸詐的心必須罩上虛偽的笑臉。」人們通常對奸詐者陰暗的一面沒有足夠的估計,因為對方常以偽善的面孔出現,以微笑、以謙遜、以所謂的達觀示人,他們的舉動來得更為隱蔽,更為「溫良」。奸詐者雖然能一時讓入受騙受害,但最終自己也會為之付出代價。

    民國初年,袁世凱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寶座。他指使黨羽大造輿論,一時間謠言四起,勸進者絡繹不絕。袁世凱心中暗自高興,但表面上仍裝得煞有介事,一有機會就向別人表白自己是擁護共和忠於民國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將馮國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據說,馮國璋曾專程趕到北京向袁世凱探聽虛實。袁世凱裝得一本正經:「華甫,你我是自己人,難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對你明說,總統的權力和責任已經與皇帝沒有區別,除非為兒孫打算,實在沒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兒子身帶殘廢,老二想做名士,我給他們排長做都不放心,能夠委以國家的重任嗎?而且,中國一部歷史,帝王家總是沒有好結果的,即使為兒孫打算,我更不忍把災害給他們。當然,皇帝還可以傳賢不傳子。但總統同樣可以傳賢,在這個問題上,總統皇帝不就是一樣的嗎?」

    馮國璋聽後插言道:「總統說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將來總統功德巍巍,到了天與人歸的時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袁世凱好像很生氣的樣子,堅定地說:「不,我決不幹這種傻事!我有一個孩子在倫敦讀書,我叫他在那裡置了一點產業。如果有人一定要逼迫我,我就出國到倫敦,從此不問國事。」

    馮國璋聽了老袁如此誠懇和堅決的表白,自然也就不存在任何疑心了。然而,馮國璋剛剛離開袁府,袁世凱就氣沖沖地回到書房,大罵馮國璋忘恩負義,連聲說:「馮華甫真是豈有此理!華甫真是豈有此理!」

    老奸巨猾的袁世凱向來喜歡讓部下猜測自己的心理,由於城府過深,連心腹大將有時也難以領會他的真實企圖。馮國璋自恃跟隨老袁多年,他把袁世凱的一番假話當成了肺腑之言。但紙是包不住火的,馮國璋剛回南京,活靈活現的帝制機關籌安會便公然通電成立了。

    馮國璋不禁跳起腳來發火說:「老頭子真會做戲!他哪裡還把我當作自己人!」從此與老袁分道揚鑣。真可謂「聰明反被聰明誤」,袁世凱深藏不露,機關算盡,結果只落得個部下離心離德,眾叛親離的可恥下場。

    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如果為人奸詐,早晚會為人唾棄。至偽則奸詐,為人所棄;至誠則愚癡,為人所笑。我們做人處事需要在虛偽與坦誠之間找好平衡。

    人的心靈只要完全真誠,那麼就可以使六月飛霜降雪,使城牆為之倒塌,使金石可以雕鑿。如果一個人虛偽奸邪,空有一付軀殼,真正的靈魂早已消亡,與人相處會讓人覺得面目可惡,獨自一個人時也會為自己的形體和靈魂感到慚愧。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孔子說:「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願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孔子認為,從積極方面來看,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通過完善自己來影響別人和改變社會的。反過來,從消極方面來看,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給別人。這樣推己及人,實際上就是孔子一貫所強調的「恕」道。

    孔子的「恕」道,就是老百姓所常說的推己及人,將心比心。詳細一點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希望怎樣生活;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能通達,就也幫助別人站得住,通達。總之,從自己的內心出發,推及他人,去理解他人,對待他人。

    確切地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一種做人的基本準則,也是一個人要在社會中有所作為的一個基本條件。

    我國產生過眾多的推己及人的先賢,例如,曾經以治理洪水而留名千古的大禹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立立人」和「己達達人」的崇高典範。大禹在被任命為治水的負責人之前,剛剛和塗山氏的一個姑娘結婚。看到了許多的百姓被洪水淹死時,大禹心裡就像自己的親人被淹死一樣痛苦、不安。於是他告別了妻子,率領27萬治水群眾,夜以繼日地進行疏導洪水的工作。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經過13年的奮戰,大禹和他的治水隊伍疏通了九條大河,使洪水流入了大海,消除了水患,完成了流芳千古的偉大業績。

    到了戰國時候,有個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談起大禹治水這件事,他誇口說:「如果讓我來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讓洪水流到鄰近的國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嗎?」孟子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錯了!你把鄰國作為聚水的地方,結果將使洪水倒流回來,造成更大的災害。有仁德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這就是成語「以鄰為壑」的由來。

    從大禹治水和白圭談治水這兩個故事來看,白圭只為自己著想,不為別人著想,這種「己所不欲,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是難免要害人害己的。大禹治水把洪水引入大海,雖然費工費力,但這樣做既消除了本國人民的災害,又消除了鄰國人民的災害,人們是喜歡這種推己及人的精神的。

    莊子筆下有一個「魯侯養鳥」的寓言:有只海鳥停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魯侯以為這是只神鳥,令人把它捉住,親自把它迎接到祖廟裡,畢恭畢敬地設宴迎接,並將它供養起來,每天都為它演奏音樂,給它餵牛羊豬各種肉。魯侯的熱情招待把海鳥搞得頭暈目眩,惶恐不安,一點兒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過了三天就死了。

    魯侯以為「己所欲」也是「鳥所欲」,他用自己享樂的方式來養鳥,而不是按照鳥的生活方式來養鳥,這隻鳥是被他嚇死的。

    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太多了,陳松的母親就是一個過於熱情的人,客人到家中,她恨不得把家中所有好吃的都拿出來招待別人。因為陳松母親小時候就一直被教育「寧可自己喝湯也要讓別人吃饃」。雖然是一片好心,但別人在她的盛情之下卻往往覺得拘束。最後,朋友們輕易都不敢去她家了……

    普希金說了,「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所以自己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想做的,不要管任何人,只要對自己有利即可。我想,這種思想未免有點太自私了,對自己也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上司接納了員工的意見,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失誤;自己聽了朋友的勸告,可以少走不少想不到的彎路。任何情況都是如此,你考慮到了別人,別人也想到了你。何必充耳不聞、一意孤行呢?這樣的人隨後只能是眾叛親離,沽名釣譽!

    當初,楚王想攻打宋國,魯班的雲梯都給他造好了,可最後為什麼沒有打成?這要感謝兩個人。一是出使楚國的墨子,更重要的就是楚王自身。楚王當初是用心考慮過墨子的話的,否則他也不會放棄這次攻宋的機會。可見,楚王是一個己所不欲,亦不施於人的人。假若楚王當時不管墨子,先將其除掉,然後再去打宋,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還有兩個大家都熟悉的人物——扁鵲和他的病人蔡桓公。前者是因為高超的醫術而出名,而後者就因一個以他而來的成語「諱疾忌醫」在民間流名百世。蔡桓公為什麼會死?原因就是他自己想著自己沒病,而不讓醫術高明的扁鵲來給他治療,最後病入骨髓,一命嗚呼了。

    作為現今社會的人士,無論是還在求學中的學生還是已經進入社會的工作人士,都同樣有許多的抱怨和不滿,總是對別人的表現和成績予以言語上的諷刺和批評,而被訓的一方往往都會因為和對方的關係原因而忍氣吞聲,進而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其他人身上,這種惡性循環可以說是無止境的。那麼我們現代人可以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中知道些什麼來幫助我們處理好人際關係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無非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就不要給其他的人」,可是看看現今的社會,「己所不欲,千方百計施予人」。對此,這句話其實也有另一層的意思,那就是自己不想要別人對付你,自己就不要去對付其他人,就好像如果你不想別人大聲的對你呼呼喝喝,那你就不要時常對別人惡言相向,這樣的一個循環就能避免許多的不必要的人際問題出現,如果人人都貫徹和遵守的話,這個世界肯定不會有戰爭。

    當然,有人會說,現在的競爭這麼激烈,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當然每件事都得從自己的利益出發,哪有自己的利益不顧,反而去理會與自己不相干的人的利益,這不是很可笑嗎?其實不然,這是因為人人抱有這種態度,所以我們的世界才會這麼多紛紛擾擾,長久下去,人與人之間就很難存有信任感,乃至人人自危,這豈不是更加的悲哀嗎?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現在人與人之前的關係和四五十年前相比可說是有著天淵之別啊,年輕一代的我們可能還未能察覺到這一點,我們可能覺得我們還是有很多的朋友,可是如果你的朋友,並沒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態度,試想想當你們的友情和利益起衝突的時候,何者更受對方所重視呢?

    當利益和友情起衝突的時候你會選擇誰呢?這個問題一出,我們的回答百分之百是選擇友情,可是當你真正面對到這種情況時,你還會堅守你的立場嗎?許多生活上的實例都證明了利益佔了上風,往往在我們週遭都不時會聽到某某人背信棄義,而原本是好朋友的兩個人就翻臉不認人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一個重要的人生指南,唯有一生能奉行這句話的人,才能謂之成功。

    做事要學會借力打力

    呂不韋早年經商,後來他在趙國遇到秦國的人質、太子安國君的兒子子楚,就開始用商人的頭腦一步步地幹出了一番立主定國的大事業。

    當時的安國君有二十幾個兒子,一直沒有立繼承人。子楚既非嫡,又非長(中國古代王位繼承人的選拔主要以嫡長制為主),所以無論是子楚的出身,還是他作為人質的境況,都處於劣勢。因此,在一般人看來,子楚沒有什麼傲人的資本,甚至連常人都不如。呂不韋一見,卻認子楚為「奇貨」,可以囤積謀利。

    隨著呂不韋與子楚交往的深入,彼此的瞭解也加深。呂不韋問子楚想不想返回秦國。子楚當然做夢都想回到祖國,擺脫在趙國當人質的身份。呂不韋告訴他:「我有辦法讓你回去,而且還讓安國君立你為繼承人。」子楚十分感動,就承諾他:「如果真如你所說的那樣,我當上了秦國國君,就封你為丞相。」

    呂不韋贈子楚以黃金,令他可結識上層賓客。自己又拿出五百斤的黃金買奇物珍玩,拜見安國君的妻子——華陽夫人的姐姐,讓她轉告華陽夫人,規勸安國君立子楚為嗣。華陽夫人無子,願意通過控制立嗣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果然,一切都如呂不韋設想的那樣,並不得寵的庶子子楚就這樣從庶子又是人質的地位躍上秦國繼承人的地位。子楚即位後,就是莊襄王,他尊華陽夫人為華陽太后,生母夏姬為夏太后。呂不韋的回報是豐厚的,他成了秦國丞相,被封為文信侯,有錢有權。莊襄王在位三年而崩,新王贏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即位時,年僅13歲,秦國國事由呂不韋一手把持,贏政還稱呂不韋為「仲父」,呂不韋的權勢達到了頂峰。

    子楚為人質時,呂不韋是他的貴人;子楚回國後,又成為呂不韋得勢的貴人——兩人互惠互利,都實現了自己的心願。溯及源流,呂不韋奇貨可居的思想是這一系列歷史事件成為可能的主要原因。這正應了那句俗話:「冷廟燒高香。」呂不韋讓暫時不得志的子楚成為自己將來的貴人,可謂深謀遠慮。

    一個人若想有成就,很多時候都需要貴人的幫助。究竟哪個人才是自己生命中的貴人,一定要擦亮慧眼,不要鄙視「子楚」現有的身份,也許將來哪一天他將成為你的大貴人。

    風物都是借力,不可太執著所求,有則游,無則止,有反而不知其神奇,想忘與超脫了,也就不為其所累。認識到借力的本質,在恰當的時候想到借用,這是騰雲而上、事半功倍的聰明做法。

    魚在水中才能自由地游動,卻忘記得益於水;鳥兒乘風飛翔,卻不知是有風托起它。認識了這個道理就可以超脫外物的束縛,可以享受到自然的機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