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34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進退自如的應變計謀 (3)
    自小在宮廷長大的康熙皇帝,對統治集團內部的明爭暗鬥十分熟悉,早早地就學會了勾心鬥角的本領。他知道鰲拜在朝廷裡勢力龐大,用公開的手段絕對解決不了問題,反會激化矛盾,引來大麻煩。於是他在表面上一再容忍鰲拜,有時甚至裝出畏懼鰲拜的樣子。康熙一再加封鰲拜一家,連鰲拜的兒子也當上了太子少師。鰲拜經常稱病在家,自己不上朝,可政事都由他在家裡處理,朝廷反倒成了擺設,康熙聽之任之,從來沒有異議。鰲拜一家貪污索賄,結黨營私,康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當沒看見。鰲拜借口維護祖宗成法,恢復圈地,其他大臣反對,他就當著皇帝的面大聲呵斥其他大臣,康熙只得咬咬牙,忍住不開口。

    鰲拜有一天,又稱病拒絕上朝,還托人帶口信給小皇帝,要康熙登門探望他的病情。康熙知道鰲拜是在試探自己,不可不去,就帶著人來到鰲拜家。進了鰲拜的臥室,康熙立即覺得氣氛不對,鰲拜躺在床上,神色卻十分緊張。衛士們也覺察到這一點,立刻有人到鰲拜睡的床上從被褥下邊搜出了一把利刃。面對皇帝,暗藏利刃,這可是一件涉及到謀反的大罪。皇宮裡的衛士們見自己在鰲拜府中,生怕皇帝一聲令下要抓人,反而討不了好,緊張得不得了。鰲拜也更加緊張起來,自己跟小皇帝這麼對著幹,弄不好自己先惹火上身。

    在劍拔弩張的剎那間,康熙皇帝卻鎮定自若地發了話:「滿族勇士本來就該刀不離身,你們緊張什麼?」一句話化解了一觸即發的危機,進一步安了鰲拜的心。其實,小皇帝這是在欲擒故縱。鰲拜卻以為玄燁只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孩,什麼都不懂,因此就放鬆了對皇帝的監視。另一方面,康熙卻設下了妙計,要活捉專橫跋扈的鰲拜。

    為了除掉鰲拜這個心頭之患,在這以前,康熙已經做好了必要的準備。他按照滿清皇朝的規定,在滿族權貴人家中間,選了一批身強力壯的子弟充當自己的貼身警衛。這些半大的孩子,跟皇帝年齡相仿,平日裡天天在一起練習摔跤。有時候鰲拜進宮辦事,他們也照樣摔跤,玩得熱熱鬧鬧。這就給鰲拜一種假象,以為皇帝跟這群孩子一樣,淘氣得可以,不問國家大事,只知道打鬧找樂子。看此情景,鰲拜心中暗喜不已。

    皇帝探望臣子,按理臣子該入宮答謝,並且向皇帝匯報這幾日發生的事。康熙見時機已經成熟,就把平日和自己一同練習摔跤的衛士們找來,安排好捉拿鰲拜這件至關緊要的大事。康熙對衛士們說:「你們是怕我,還是怕鰲拜?」這些侍衛平日早被灌輸了憎恨鰲拜的思想,便齊聲回答:「我們只怕皇上。」康熙接著說:「鰲拜身為輔政大臣,卻有違祖先規矩,處處安插親信,排斥異己,擅殺大臣,實在是太過分了。」說著,他禁不住提高了嗓門,「那天的事,你們都看到了,他在被子下邊居然藏著刀子,膽敢害到皇帝頭上來了。朝廷裡的大事,都由他在家裡商量好了才啟奏,我這個皇帝還有什麼可做的?照這樣下去,大清什麼時候才能富強?」接著,他放低嗓門,對侍衛們說:「你們雖然年輕,可都是我的親信。要除掉鰲拜,只有靠你們!」接著,便把早已深思熟慮好的計劃告訴了衛士們。這批侍衛聽了,個個摩拳擦掌,只等著鰲拜前來,以執行皇上佈置好的任務。

    鰲拜進宮的時間到了。他依然像往日一般,大搖大擺,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來到皇帝的住處,只見平日那些孩子侍衛們正準備著練習摔跤,一個個蓄勢待發,好像士兵即將出征一般。看著這些娃娃又在鬧著玩兒,鰲拜一臉的不屑。不料那群孩子突然衝上前來,抱腰的抱腰,擰腕子的擰腕子,蹬腿窩的蹬腿窩,一下子跟這位滿人裡的「巴圖魯」大臣較起了勁。初時,鰲拜還以為小皇帝跟自己鬧著玩,便聽憑那些娃娃掰了自己的腕子,揪了自己的辮子。待到一群孩子把他扳倒在地上,他才覺得不大對頭,斜著眼去瞧指使他們的皇帝,只見康熙一臉的冰冷,又聽得小侍衛們滿口的怒罵,方才覺得大事不妙。這時他再要掙扎,已經遲了。鰲拜一下子被捆了個結結實實。

    拿了鰲拜,康熙立刻召集大臣,把鰲拜交給他們審理。大臣們早就恨透了這位專橫的顧命大臣,一樁樁列舉他的罪狀,一致要求將他處死。康熙聽了,倒沒有贊成大臣們的意見,只說了一句:「念他替朝廷效力多年,軍功卓著,免死。」死罪可免,活罪難饒,鰲拜被判終身監禁。而他那些死黨,則被一網打盡,處死了一批,另一批判了刑。

    剪除鰲拜之後,康熙帝勵精圖治。在他統治下,一個個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滿清政權開始進入全盛時期。

    要想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才華,要想成功,就要學會忍耐,能屈能伸才是男兒真本色。

    真誠待人給自己留餘地

    清朝時,胡雪巖與王有齡、張胖子一道趕往上海,為海運局上一任留下的運糧問題費盡周折。胡雪巖與張胖子經過一番努力,與松江鎔幫老大尤五達成協議,先由松江漕幫在上海的通裕米行墊付十幾萬石大米.以解浙江海運漕米難運之困。待下一步浙江漕米運到上海,再以等量大米歸還松江漕幫。當時的漕幫正處於內外人都在談漕運改為海運。漕幫外在力量雄厚,根深蒂固,派頭、場地都過得去。但作為龍頭老大,心中自有一本難念的經。整個漕幫自乾隆年間開始一直借債度日。當時漕幫有一批糧想賣掉,換些現銀,讓眾位下屬心裡有個安慰。但胡雪巖借米,還的仍然是米,而非現銀。時下錢很緊張,但作為胡雪巖這位生客,而且又是師傅魏老太爺看重的人,實在不好意思說出自己的難處。

    其實,胡雪巖早知道漕幫定有難處。他心中盤算著,做人總要為人設想,於是誠懇地請尤五說出自己的難處,有事大家一起商量。一番誠懇的心意表白出來,尤五心中對胡雪巖有了一個較好的印象,於是他用感激的聲音答道:「巖叔,您老人家真是體諒!不過老頭子已經有話交代,您就不必操心了。今天頭一次見面,還有張老闆在這裡,先請寬飲一杯。明天我們照吩咐去辦就是了。」胡雪巖對尤五的回答也非常滿意,心想正是因為自己的話「上路」才有這樣漂亮的答覆。所謂「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尤老五說的這些話,自然受魏老太爺的影響,既然說要幫他一定會算數。但自己這方面,既已知他有難處,而且說出了口,卻若以為有這樣漂亮的答覆就假裝癡呆,不談下文。豈非成了「半吊子」?交情到此為止,沒有下次了,於是胡雪巖非常認真地說:「話不是這樣講!不然於心不安,五哥!我再說一句,這件事要你們這方面能做才做,要是有些勉強,我們寧願另想辦法,江湖上行走,不能做害好朋友的勾當。」

    「巖叔這樣子說,我不講實話,就不是自己人了。」尤五終於將自己「當家人」的許多難處說了出來。幫裡的虧空要彌補倒還在其次,眼看漕米一改海運,使得江蘇漕幫的處境異常艱苦,無漕可運,收入大減,幫裡弟兄的生計要設計維持,還要設法活動撤銷海運,恢復河運,各處打點托情,哪裡不要大把銀子花出去?全靠這十幾萬石大米。由於借給胡雪巖,不僅沒有銀款入賬,將來還的還是大米。雖說以後浙江海運局還米過來正值五六月份青黃不接,可以賺一筆差價,但與自己這方面脫價求現的宗旨完全不符。胡雪巖瞭解此情況,當即要求張胖子開一張十萬兩銀子的銀票,即借十萬銀子給尤五渡難關。當時由於漕運改海運,許多錢莊都去巴結沙船幫,不敢對漕幫放敖,怕擔風險。尤老五一來怕失面子,二來自己也想爭口氣,所以抱定「求人不如求己」的宗旨,不向錢莊借款,只求盡早脫貨求現。

    這樣一來,尤老五釋然了,非常欣慰,向胡雪巖連連拱手答道:「好極了,好極了!這樣一做,面面俱到。說實在的,倒是巖叔幫我們的忙了,不然,我們脫貨求現,一時還不太容易」。胡雪巖也相當高興,這件事做得實在太順利了。當晚賓主雙方盡醉極歡,商量好的事情一切都等第二天見面到上海辦理。

    第二天,胡雪巖將與尤老五商量好的事情向王有齡說了一下。王有齡也覺得欣慰,事情辦得這麼順利倒真有點出乎意料。忽然,王有齡像想起了什麼,若有所思的,兩眼望空,臉上的表情很奇怪,倒叫胡雪巖有些猜不透。一問之下才知王有齡忽然有了主意。原來王有齡素知糧價在青黃不接又加兵荒戰亂年代一定會猛漲,於是放低聲音對胡雪巖說:「我有個主意,你看行不行?與其叫別人賺,不如我們自己賺。好不好跟張胖子商量一下,借一筆款子來,買了通裕的米先交兌。浙江的那批漕米,我們自己囤著,等價錢好再賣。」

    胡雪巖正色道:「主意倒是好主意,不過我們做不得,江湖上做事,說一句算一句,答應了漕幫的事,不能反悔,不然叫人看不起。以後就吃不開了。」聽胡雪巖這麼一說,王有齡也十分信服,立刻捨棄了自己的「好主意」。

    胡雪巖的這句「說一句算一句」,為他贏得了一個生意場上的好朋友,尤五後來對胡雪巖的生意幫助非常之大。胡雪巖的絲業、糧食運輸、軍火販賣等無一不是承靠尤五的優先考慮,才做得那麼順利,更何況尤五身為漕幫老大,為胡雪巖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商業信息。

    胡雪巖深知在上述場合說出去的話是不能收回的。因此,就是明知改變原來協議,自己囤積,等戰事一開,再賣出一定可大賺一筆,也不能這麼去做。尤其是江湖上做事,「一句頂一句」的含義就是:答應了的事情或達成的協議,就一定要遵守履行,不能隨意反悔,特別是不能如王有齡所想的主意那樣,對情況不利自己的時候,求著別人幫忙,而到了情況可能對自己有利的時候,卻又想按著對自己有利的方法辦。從一般商人的眼光看,也許王有齡的打算並不過分,一來商人圖得有錢賺就會變著戲法兒去賺,商人有商人的價值標準。二來漕幫此時本來就急於脫貨求現以解燃眉之急,改墊付為收購。也許正合他們的心願,也算不得全是不守信用。但這裡還有一個捫心自問的問題。當時胡雪巖與魏老太爺的談話中已言及自己的意向與辦法,如今如果見到有利可圖就想著一切按自己的打算做,顯然是個「半吊子」。即使能讓別人原諒自己,也絕非有長期往來的朋友了。

    這種重承諾的作風最適直於在小範圍的朋友圈裡樹起自己的威信。試想,如果當時胡雪巖按王有齡所說的主意去辦,不僅會被江湖上的朋友看不起,恐怕也會被張胖子以及其他下屬人員暗中看不起,威信就會大打折扣,讓人覺得胡雪巖僅僅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小奸商而已。

    講信用是一個人的「修身之本」。也是取信他人的必由之路。作為謀略。言而有信是樹立良好形象,維持良好人際關係,鞏固和維護個人威信的一劑良藥。愛默生說:「誠信的人必須對自己守信,他的最後靠山就是真誠。」

    沒有真情的人生太累,沒有真情的偽君子體會不了人間的溫暖。所以追求真誠的路很艱難,但人們總在追求。

    真誠是人與人交往的試金石,如果我們想得到別人的信任,首先就要先付出自己的真誠,哪怕只是平淡的一句話、細小的一個動作,也許日後就會得到別人成倍的回報。

    誠信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條件。如果自己做不到就不要輕易承諾,承諾是極為慎重的事情,一個沒有信用的人會失去整個世界。

    真誠不是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誘人的光芒。有許多憑智慧千方百計也得不到的東西,通過真誠,卻輕而易舉就得到了。正所謂「陽氣發處,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可成?」

    1754年,美國獨立以前,弗吉尼亞殖民地議會選舉在亞歷山大裡亞舉行。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喬治-華盛頓當時作為這裡的駐軍長官也參加了選舉活動。

    選舉最後集中於兩個候選人。大多數人都支持華盛頓推舉的候選人,但有一名叫威廉-賓的人則堅決反對。為此,他同華盛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

    爭吵中,華盛頓失言說了一句冒犯對方的話,這無異於火上加油。脾氣暴躁的威廉-賓怒不可遏,一拳把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的朋友圍了上來,高聲叫喊要揍威廉-賓。駐守在亞歷山大裡亞的華盛頓部下聽說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馬上帶槍趕了過來,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華盛頓一聲令下,威廉-賓就會被打成肉泥。然而,華盛頓是一個頭腦冷靜的人,他只說了一句:「這不關你們的事。」就這樣,事態才沒有擴大。

    第二天,威廉-賓收到了華盛頓派人送來的一張便條,要他立即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賓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華盛頓約他決鬥。於是,富有騎士精神的他毫不畏懼地拿了一把手槍,只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賓都在想如何對付身為上校的華盛頓。但當他到達那家小酒店時卻大為意外:他見到了華盛頓的一張真誠的笑臉和一桌豐盛的酒菜。

    「賓先生,」華盛頓熱誠地說,「犯錯誤乃是人之常情,糾正錯誤則是件光榮的事。我昨天是不對的,你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和解的話,那麼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