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14章 保持沉默,是一種大度寬容的偉大胸懷 (3)
    楚國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的瓜苗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於是有些人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裡去踩瓜秧,把魏國村民的瓜地糟蹋得不成樣子。

    魏國村民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澆灌的瓜地變成這副模樣,知道肯定是楚國的村民做的手腳,非常氣憤地請宋就縣令為他們主持公道。村民們個個義憤填膺,說也要去踩楚國村民的瓜地,一報還一報。

    宋縣令聽了村民的傾訴,忙請村民們坐下消消氣,然後對他們說:「我的看法是,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地。」

    村民們氣憤已極,哪裡聽得進去,紛紛嚷道:「怎麼不行?怕他們不成!為什麼讓他們如此欺負我們,沒天理啊!」

    宋縣令搖搖頭,耐心地說:「如果你們一定要去報復,剛開始可以解解心頭之恨,可是,然後呢?我想他們也不會善罷甘休的,如此下去,雙方互相破壞,到最後,誰都不會收穫一個瓜,得不償失啊。」

    村民們問道:「這麼說,我們該怎麼做才好?」

    宋縣令說:「你們每天晚上偷偷去幫他們澆瓜地,結果怎樣,相信你們不久就會自己就看到的。」

    村民們只好按宋縣令的意思去做。楚國的村民驚奇地發現,魏國村民不但不記恨,反倒天天幫他們澆瓜,慚愧得無地自容,派人到魏國這邊道歉,從此兩國村民你來我往,更加和睦。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後來連楚國邊境的縣令也知道了,於是將此事上報楚王。楚王原本就對魏國虎視眈眈,聽了此事,深受觸動,甚覺不安,於是,主動與魏國修好,並派使者送去很多禮物,對魏國有如此好的官員和國民表示讚賞。

    魏王見宋就為兩國的友好往來立了功,下令重重地賞賜宋就和他的百姓。

    宋就用寬容來回報鄰國村民的怨恨,化解了兩村長期以來存在的矛盾,並且緩和了兩國的關係,可謂一舉而三得。

    寬容是在處理非原則問題上的大度,只要不是原則問題,遇事讓人三分,便可化干戈為玉帛。實際上,用寬容去回報怨恨,在我們饒恕別人的同時,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只有這樣才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由此可見,寬容乃是利人利己的最好處事之道。

    寬容是人格魃力對別人的征服,如果為了顯示自己的強大和不好欺負,而遇事錙銖必較、劍拔弩張,除了能表現自己脾氣暴躁,是一介莽夫之外,什麼也證明不了。而寬容地對待你的敵人,不但可以化解他們對你的敵意,或許還有可能使他們成為你的朋友。

    林肯總統對政敵素以寬容著稱,後來終於引起其他一些議員的不滿,議員說:「你不應該試圖和你的政敵交朋友,而應該消滅他們。」林肯微笑著回答:「當他們變成我的朋友的時候,難道我不正是在消滅我的敵人嗎?」多一些寬容,公開的對手或許就是我們潛在的朋友。

    但是要記住,寬容絕非那種無原則的調和,寬容不是懦弱,不是無止境的遷就,不是對放縱、邪惡的默許,寬容絕非是金戈鐵馬的砍殺,看血流成河的快慰,它是用理智之手去撥動內心真、善、美的情感之弦,以克服短淺、狹隘、苛刻與冷酷。如同紫羅蘭把它的香味留在踩扁它的腳踝上,是人生一種豁達,也是一種看不見的幸福。

    對他人要鼓勵大於批評

    林肯年輕時喜歡評論是非,還常寫信寫詩諷刺和挖苦別人,常把寫好的信丟在鄉間路上,故意使當事人容易發現。後來發生的一件事使他徹底改掉了這種壞習慣。

    1842年秋天,林肯在報紙上發表了一篇諷刺一位政客的文章。文章登出後,那位政客怒不可遏,他向林肯下戰書,要求與其決鬥。林肯本不喜歡決鬥,但迫於情勢和為了維護名譽,只好接受挑戰。到了約定日期,兩人在河邊見面,一場你死我活的決鬥就要進行。在最後一刻有人阻止,使得這場悲劇才未發生。這對林肯來說是一生中最為深刻的一次教訓,讓他懂是了抨擊他人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從此,他學會了在與人相處時不再為任何事而輕易攻擊他人。

    過於嚴厲地批評他人,使對方產生怨恨,這就是自己的一大過錯。不隨便談論別人的是非是遠離怨恨的方法。檢討一下我們自己,我們是不是也有這種喜歡攻擊別人的毛病?佈置下去的一項工作沒有做好,我們很可能不是積極地去與下屬尋找原因,研究對策,而是批評下屬:「你怎麼搞的?怎麼這麼笨?」這時,你有沒有想過下屬會有什麼反應?他可能什麼也不說,但在內心肯定會覺得你不近人情,從而怨恨你,這樣,你今後就很可能在與他共事時,總感到疙疙瘩瘩……

    人人都不願受到別人的責備或批評。然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生活中也少不了責備或批評。通過批評可以改正錯誤。但是,批評也是一門藝術,是不可隨意為之的,否則,對方不僅不會接受,還會產生怨恨。至於教人為善,不要論調過高,不要盡講一些空洞的道理,而應考慮他的能力是否可能達到,只有鼓勵對方法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標,才能增強其自信心,從而從才達到有效誨人的目的。

    張飛聞知關羽被東吳所害,下令軍中限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幹將范疆、張達告之張飛,三日內辦妥白旗白甲有困難,須寬限方可。張飛大怒,讓武士將二人綁在樹上,各鞭五十。打得兩人滿口出血。鞭畢,張飛手指兩人:「到時一定要做完。不然,就殺你二人示眾!」范疆、張達受此刑責,心生仇恨,便於當夜,趁張飛大醉在床,以短刀刺入張飛腹中。張飛大叫一聲而亡,時年五十五歲。

    從這個悲劇中我們可以看出,粗魯野蠻,不講情理的對待別人,也會把自己推向絕境。卡耐基指出:尖銳的批評和攻擊,所得的效果往往是零。這也正是對「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的經典詮釋。

    愛默生說:「批評不應該是一味抱怨,全盤貶斥,或者全是無情攻擊與徹底否定,而應該具有指導性、建設性和鼓勵性。」講究適度的批評方法是一個重要的原則,如果你言詞激烈,惡意相向,既會沖淡主題,也是對當事人不尊重的表現,如此,好的效果無從而來,甚至還會惡化結果。

    批評別人的缺點不要太嚴厲,要想想別人是否能夠承受;教別人做善事,也不要要求太高,要考慮到別人是否能夠做到。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生活中,難免會出現各種不快、摩擦和委屈,和人產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如果兩個人之間誰也不肯妥協,而是針尖對麥芒的話,怨恨就會像一隻氣球一樣,越鼓越大,最後會膨脹到讓人無法控制的地步,直至爆炸。

    面對生活中的怨恨與不愉快,我們只有不念舊惡,不計新怨,在應當寬容讓人的時候就寬容待人。安德魯-馬修斯在《寬容之心》中說道:「一隻腳踩扁了紫羅蘭,它卻把香味留在那腳跟上,這就是寬恕。」話很簡單,卻異常的啟人心智。

    著名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年輕的時候也是一個一無所有的窮小子,就像當時許多年少無知的年輕人一樣,到處流浪,得過且過。不過,在洛克菲勒的心裡一直存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期望自己有一天能夠擁有一筆任由自己支配的巨大財富。

    帶著這個偉大的夢想,洛克菲勒四處流浪,有一次,他來到了一個很偏僻的小鎮上並結識了鎮長傑克遜先生。傑克遜先生已經年過五旬,他一直以來都生活在這個雖不繁華但是卻令自己倍感親切的小鎮上。雖然他已經擔任很多年的鎮長了,但是鎮上的人們好像不約而同地都忘了選舉新的鎮長一樣,從來沒有人會質疑:為什麼傑克遜會是鎮長?

    事實上,傑克遜也確實是擔任鎮長的最佳人選,他性格開朗、為人熱情,而且平易近人,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有一顆善良博大的心。不論是鎮上的原始居民,還是來到鎮子上的任何一個人,凡是和傑克遜有過一定接觸的,都會深深地感受到傑克遜的善良和熱情,同時自己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洛克菲勒租住的小旅館離傑克遜鎮長的家非常近。甚至每當洛克菲勒站到旅館旁的大門前向遠方遙望時,都會清晰地看到鎮長家門口那片井井有條、長滿各色鮮花的花圃。熱情的傑克遜鎮長每次路過遇到洛克菲勒時,都會停下忙碌的腳步問這個獨在異鄉的年輕人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當洛克菲勒需要一些生活用品時,熱情的鎮長夫人總是會十分高興地給予幫助,而且鎮長還會時不時地讓女兒為洛克菲勒送去一些妻子做的可口點心。

    洛克菲勒在這個小鎮上住了一段時間後感到自己一無所獲,於是他決定過幾天就離開這個小鎮,但在離開之前,他要特別感謝傑克遜鎮長一家給予他的無微不至的關照。然而就在他準備向鎮長告別那幾天,小鎮上迎來了連續的陰雨天氣,於是洛克菲勒不得不繼續停留在這裡,同時他也在心裡咒罵著這該死的鬼天氣。

    連綿的陰雨天氣總是最討人嫌的,淅淅瀝瀝的小雨時斷時續,每當雨停的時候,洛克菲勒都會走出旅館的大門——實際上洛克菲勒就住在傑克遜家的斜對面,看看鎮長家門前因經雨露滋潤而更感嬌艷的花朵。這天,當他走出旅館大門的時候,發現來來往往的人群已經把鎮長家門前的花圃踩得不成樣子了。洛克菲勒為此感到非常的氣憤,他真為鎮長和這些花朵感到惋惜,於是他站在那裡指責那些路人的行為。

    可是第二天,路人依舊踩踏鎮長家門前的那片可憐的花朵。第三天,鎮長拿著一袋煤渣和一把鐵鍬來到了泥濘的道路上,他用鐵鍬把袋子裡的煤渣一點一點地鋪到了路上。一開始洛克菲勒對鎮長的行為感到不解,他不知道鎮長為什麼要替這些踐踏自己家花圃的路人鋪平道路。可是很快他就明白了鎮長的苦心,原來有了鋪好煤渣的道路,那些路人再也不用踩著花圃走過泥濘的道路了。

    雖然洛克菲勒最後還是離開了這個小鎮,但是他知道,自己再也不是一無所獲的離開了,他帶著鎮長傑克遜告訴自己的一句話從從容容地踏上了追求夢想的道路,那句話就是「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一直到成為聞名於全美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依然牢牢地將這句話銘記在心中。

    沒錯,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那些自私的人不願意對別人付出任何關愛,因此他們永遠不會體會到來自他人的友情和溫暖;而那些擁有寬容胸懷的人則終生都生活在關愛與幸福之中,這些溫暖與快樂不單單來自於別人,也來自於他們自己。

    有一位哲人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生的每一次付出,就像在空谷當中的喊話,你沒有必要期望要誰聽到,但那綿長悠遠的回音,就是生活對你的最好回報。」

    一片茫茫沙漠的兩邊存在著兩個村莊。從一個村莊到另一個村莊,如果繞過沙漠走,至少需要馬不停蹄地走上二十多天;如果橫穿沙漠,那麼只需要三天就能抵達。但橫穿沙漠實在太危險了,許多人為了尋找捷徑,結果再也沒有從沙漠裡出來。

    後來有一天,一位智者經過這裡,讓村裡人找來了幾萬株胡楊樹苗,每半里一棵,從這個村莊一直栽到了沙漠那端的村莊。智者告訴大家說:「如果這些胡楊有幸成活了,你們可以沿著胡楊樹林來來往往;如果沒有成活,那麼每一個走路的人經過時,要將枯樹苗拔一拔,插一插,以免被流沙給淹沒了。」

    果然,這些胡楊苗栽進沙漠後,很快就全部被烈日烤死了,成了路標。沿著「路標」,這條路大家平平安安地走了幾十年。

    有一年夏天,村裡來了一個僧人,他堅持要一個人到對面的村莊去化緣。村民們告訴他說:「你經過沙漠之路的時候,遇到要倒的路標一定要向下再插深些;遇到要被淹沒的樹標,一定要將它向上拔一拔。」

    僧人點頭答應了,然後就帶了一皮袋的水和一些乾糧上路了。他走啊走啊,走得兩腿酸累,渾身乏力,一雙草鞋很快就被磨穿了,但眼前依舊是茫茫黃沙。當遇到一些就要被塵沙徹底淹沒的路標,這個僧人想:「反正我就走這一次,淹沒就淹沒吧。」他沒有伸出手去將這些路標向上拔一拔,遇到一些被暴風吹得搖搖欲墜的路標時,他也懶得彎腰扶正或者是往下再插一插。

    當這個僧人走到沙漠深處的時候,寂靜的沙漠突然飛沙走石,有些路標被淹沒在厚厚的流沙裡,有些路標被風暴捲走了,沒有了影蹤。

    僧人像沒頭的蒼蠅似的東奔西走,卻無論如何也走不出這片浩瀚的沙漠。在生命即將結束的那一刻,僧人十分懊悔:如果自己能按照大家吩咐的那樣做,那麼即便沒有了進路,還可以擁有一條平平安安的退路。

    是的,給別人留條道路,其實就是給我們自己一條退路。對他人行善,關愛他人,實際上就是在善待自己,關愛自己善待他人,關愛他人,實際上就是善待自己,關愛自己。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