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其實很容易 第47章 化解難相處的行為 (2)
    這種翻老帳之所以不妥,首先在於這種做法容易使對方產生強烈的不滿和牴觸情緒。他會認為你對他耿耿於懷過去了的事情,也一直不能忘記。而且,儘管對方眼下的錯誤與過去的錯誤在形式上有相同之處。但是,它們之間在內容上,在一系列細節上,在原因和程度上等,都是有差異的。如果把這種有差異的不同錯誤聯繫在一起,則容易引起對方的不滿,認為你的批評是不實事求是的。更重要的是,人們犯的每次錯誤都是具體的、個別的,而如果把幾次錯誤聯繫起來,往往就會形成一種普遍的、一般性的錯誤。而從人們的心理上看,接受對具體錯誤的批評常常比較容易,而要說他存在著某種一貫性的缺點,那則很容易產生牴觸。當然,有時為了使對方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和內在性,可以略微提及一下,或暗示其過去存在的某些不足。但是,如果是想借這種翻老帳來證明自己批評得對,那就與整個批評的目標南轅北轍了。

    所以,在批評他人時,最好是把批評的範圍僅僅局限在具體事件或行為上,不要輕易去翻老帳。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批評的作用。

    如何對付各種小報告

    「小報告」的「小」,既不是指報告的長短規格,也不是指報告的重要與否,更不是指報告涉及範圍的大小,「小報告」是指一種不正當的舉報行為,或是內容不正當,或是動機不正當,或是手段不正當,或是兼而有之。「小報告」古已有之,不過那時還沒有這個名稱,人們一般習慣稱之為「進讒」。所謂「讒」就是說別人的壞話。之所以稱「進」,大抵因為要說別人壞話,當然有一定的目的,為了實現這個不可告人的目的,讒言就要講給足以影響被讒者命運的人聽,這種人一般不是官高便是位重。把讒言講給這些地位高的人聽,所以謙稱為「進」。

    「小報告」在將來的一段時間裡仍將繼續存在,而且對被讒者所帶來的壞影響不比以前差,因此掌握對付小報告的方法尤為重要。

    捷足先登法

    一般而言,那些散佈流言蜚語告「黑狀」的人,為了使自己編造的「小報告」發揮陷害人的功效,總是要研究人們的心理。

    他們這些人在陷害人的實踐中,也逐漸「摸索」到這樣一個規律,即:從總體來說,人們往往對第一印象來得深刻,—經形成,常常會積澱為一種思維上的定式。比如說,某人對張三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印象,既沒有好感,也沒有惡感。如果在這時,有人對他說張三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軌、道德敗壞等等,那麼,他即使是對於該人的話並不言聽計從,可是,在內心深處卻著實地對張三的人品如何打了個大大的問號,心理上也對其呈現出惡感的苗頭。及至張三自己乃至另外的人再為之辯白,說那些攻擊張三品行的話語純係無中生有,顛倒黑白,這時,已經大大落後了。因為,這些觀點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發生了衝突,所以,很難入腦。除非這個後來的印象特別強烈,或是不斷地進行多次重複,才有可能改變或是沖淡先前的第一印象。這就好比是一張白紙,第一筆畫上去總是清清楚楚,若要在畫過的紙上另畫一幅,那麼,所耗的力氣則不知要大多少倍,而且原先紙上已形成的影像也很難完全徹底地消除。

    那些善於製造「小報告」的人正是抓住人們的思維和心理上的這一特點,想方設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發制人。而被「暗箭」傷害的人往往由於疏於防範,棋輸後手,所以,大多處於辯誣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連辯誣的機會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們知道,先發制人的厲害,在於告黑狀的人搶了先手。

    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構陷的人事先採取措施,積極進行自我保護,或者是一聞風吹草動,就積極行動起來,自己搶奪了先手,局勢豈不完全改觀了嗎?所以,對於防範和反擊「小報告」的每個人來說,要做到克敵制勝,就不能總是「棋行後手」,也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在那些打「小報告」的惡人告「黑狀」之前,搶奪先機,從而擊敗流言蜚語對自己的造謠和誣蔑。

    漢景帝時,晁錯為內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過許多革新的建議。丞相申屠嘉因為晁錯的建議觸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機構陷。晁錯的府邸在老皇帝太廟外空地上的短牆裡,出入很是不便,於是晁錯在矮牆南面開了兩個門,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狀告晁錯擅鑿廟牆為門,奏請殺頭,晁錯聽到申屠嘉的圖謀後,趕到申屠嘉之前,將真實情況報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狀時,漢景帝只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不是廟牆,是廟外空地上的短牆」,便否決了申屠嘉的小報告。申屠嘉回家後大發脾氣,說:「我應當趕在他的前面,他趕前了,我反而被他賣了。」晁錯的機警,使他躲過了一次讒言的災禍。

    兼聽明斷法

    兼聽是要求君主及一切領導者聽取不同的意見,以避免一面之辭的片面性。但在兼聽的過程中,直言與讒言,規箴與拍馬。真情與偽證都紛然雜陳。如果分不清是非真偽,讒言仍可在「兼聽」的旗號下發揮作用。所以。在提出進賢、知人、兼聽之後,人們又提出了另一條訣要:明斷。

    歷史上的魏文侯,有這樣一段故事:魏文侯派樂羊率兵討伐中山國,但樂羊的兒子樂舒正在中山國當官,並且很得中山國君姬窟的信用。

    樂羊兵圍中山國,姬窟命樂舒上城喊話,要樂羊罷兵,樂羊不聽,反勸樂舒及姬窟早日投降。樂舒無法說動他的父親,答應去同姬窟商量,但要樂羊暫緩攻城。樂羊給了他們一個月的期限。到期之後,又幾次延期。樂羊的目的是藉此爭取中山國的民心。民心一得,便可一戰而屈人國。

    然而,就在這期間,魏國都城已沸沸揚揚。大報告、小報告都堆到了魏文侯的案頭,幾乎眾口一辭,認為樂羊是為了自己兒子的安危而貽誤國家的大事,要把樂羊撤職查處。但魏文侯對此一概置之不理,相反,還特意為樂羊修建新的住宅,派人送酒肉到前線勞軍。

    後來,時機成熟了,樂羊一舉平定了中山,班師回國。他的兒子樂舒則被姬窟烹殺了。樂羊回到魏國,魏文侯送他一隻箱子,裡面裝滿了樂羊兵圍中山期間送到魏文侯手中的各種攻擊樂羊的材料。這使樂羊大受感動。

    從這件事中,可以看出明斷在防讒中的重要作用。如果魏文侯缺乏明斷,面對著一大堆攻擊樂羊的材料不知所措,疑雲暗生,或者真的把樂羊撤職查處,那麼,樂羊的謀略就無從實現,而中山之戰也不是這樣的結果了。魏文侯之所以能做出明斷,當然是同他對樂羊的瞭解、信任,以及他對戰局的正確判斷分不開的。

    針鋒相對法

    採取「針鋒相對」對策防範和反擊「小報告」最為關鍵之處是選准目標,並且針對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採取公開論戰的方法,對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語進行大膽揭露和堅決批駁,貶斥其所做的這種卑劣行為。這就要求:

    首先主動出擊,把所發生的事情的原委詳細客觀地公佈給大家,使人們對此都有一定知曉;其次,與打「小報告」的奸人進行公然論戰,把客觀事實與那些偷偷摸摸上報的「黑材料」以及背後的各種不實之辭等都擺到桌面上來;再次,幫助和引導人們把正確的客觀事實與「黑材料」相互對比、推敲,進行參照。

    這樣一來,那些所謂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報告」、「證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虛實也就昭然若揭了。

    戰國時,陳軫與張儀同在秦惠王手下做官,張儀為人爭寵,想扳倒陳軫。於是,他向秦惠王打小報告說,陳軫經常帶著錢,來往於秦楚之間,但不是替秦王辦事,而是替自己撈取好處。還說,陳軫有背秦奔楚的傾向。

    對於張儀的小報告,陳軫採取了理直氣壯加以反駁的辦法。他對秦惠王說:「我是要去楚國,這一點不但張儀知道,已,是路人盡知了。伍子胥忠於他的君王,所以各國都爭著想要他為臣;曾參孝順母親,所以天下人都希望有曾參這樣的兒子。人家的僕妾要賣掉,如果很快被鄰里買去,那一定是能幹的僕妾;女子要出嫁,如果是鄉里爭娶的,一定是好女子。我如果不忠於君王你,楚王還會以為我忠誠而要我嗎?我這樣忠心耿耿,如果你還要嫌棄我,那我不去楚國又往哪裡去呢?」

    陳軫這番理直氣壯的話,既批駁了張儀,又婉轉而巧妙地表明了他對秦惠王的忠心,使秦惠王對他刮目相看,挫敗了張儀的排陷。

    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來對付小報告,可以給人們一種真實可靠的印象。

    漢武帝是個能幹的皇帝,但到晚年,也變得糊塗起來。他信用一個名叫江充的無賴,江充為了自己私利,製造了一起起冤假錯案,最後冤案造到了太子頭上,說太子巫蠱詛咒武帝,並在太子宮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說不清楚,惱恨江充,便把江充殺了,但自己也只好逃亡在外。

    漢武帝的晚年,疑心病極重,以為周圍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這一點,誣陷太子,在這種情況下,要當事人自己去辯誣,已無可能。這時,有一個叫令狐茂的山西上黨人,上書漢武帝,指出太子無辜,江充奸詐,並舉出歷史上種種事例,希望武帝不要聽信讒言。這樣,才使漢武帝有所覺悟。不過,那時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殺害了。如果沒有比較超脫的旁觀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讒言是很難被拆穿的。

    公之於眾法

    小報告,總是偷偷摸摸干的。因為沒有對質,所以能夠蠱惑人心。如果把事情的原委公之於眾,而且當面辯論,小報告成了公開材料,並且有事實與之參照,小報告的作用便大大被限制了。這種辦法,不妨名之曰:「公之於眾法」。

    人們在平日工作、生活、學習中,遇到「小報告」這種傷人的「暗箭」,大可不必驚慌,更不能失措,而應沉著應對,予以恰當的反擊以防範對自身乃至他人造成的傷害。

    那些被形形色色「小報告」所攻擊陷害的對像,只要坐端行正,身正影直,就可以採取光明磊落的公開方法,公然抨擊那些「小報告」中的不實之辭對自身或他人所造成的侵害。因為,在這裡,一個私下在陰暗角落之中打「小報告」的人,鬼鬼祟祟,另一個受到「小報告」誣陷傷害的人,光明磊落。前後兩者如果公開地擺在人們面前,何者為真,何者是假,明眼人是一瞧即知的。所以,運用公開的事實去駁斥那些來自陰暗角落的「小報告」,揭穿所謂「悄悄話」、「真實材料」等的虛假性,這對於防範和反擊「小報告」來說,必定是每戰必勝的。

    商鞅勸秦孝公實行變法,甘龍、杜摯等反對。於是,商鞅同甘、杜等人,當著秦孝公的面展開了一場公開的辯論。辯論的結果,商鞅佔了上風,秦孝公拍板定案,實施變法。

    退隱

    退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全身無害的一條重要訣竅,也是被讒者眼看一切積極措施歸於無效時所普遍採用的辦法。

    東漢桓帝時,安陽有個叫魏桓的人,朝廷曾多次聘他出仕,他都不去。他的鄉親們也勸他去做官。他問道:「做官,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抱負。現在皇帝的後宮有一千多宮人,你能將他減損嗎?宮中的馬廄裡有好馬萬匹,你能將它削減嗎?皇帝的左右都是那些權豪勢要,你能把他們趕走嗎」?鄉親們都答道:「不行」。於是,魏桓長歎一聲道:「叫我活著去,死了回來,對諸位又有什麼好處呢?」魏桓終於畢生沒有做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