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77章 從叔本華到馬克思 (4)
    以上的陳述已經足以表明,在克爾凱戈爾的問題上人們的意見是有分歧的。不過我們可以說,凡是接觸過克爾凱戈爾思想的人,沒有人能夠從這種精神歷險中完好如初地返回來。總體來說,在克爾凱戈爾之後,世界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歷史上只有很少幾個偉大人物,如蘇格拉底或康德才有如此殊榮。

    3馬克思

    [1]黑格爾與馬克思

    辯證唯物主義

    搞清馬克思和黑格爾的關係是十分必要的。黑格爾的哲學體系構成了馬克思的哲學思想出發點——在這裡我們只考察作為哲學家的馬克思,而不考察作為政治家的馬克思。後來,這個體系經過與費爾巴哈的哲學、法國的革命思想特別是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以及英國古典國民經濟學相互融合,這樣,歐洲思想的三大主流在馬克思那裡會合到了一起。除了上述的著作之外,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才被發現的馬克思的一篇文章是很有啟發意義的,這篇文章的題目是《國民經濟學與哲學》。

    馬克思保留了黑格爾的辯證法,不過,他又在其中補充了與黑格爾完全相反的內容,他轉了一個180度的彎,在馬克思看來,他這是把黑格爾顛倒了的東西重新再顛倒過來。這是什麼意思呢?馬克思在辯證法中發現了革命的原則,其基本思想就是:世界並不是一個完成了的東西的集合體,而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存在最終的和絕對的東西,而只有不斷地生成和消亡。

    馬克思的最偉大的學生列寧將這個辯證發展過程描述如下:「發展似乎是在重複以往的階段,但它是以另一種方式重複,是在更高的基礎上重複『否定之否定』,發展是按所謂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線式進行的;發展是飛躍式的、劇變式的、革命的;『漸進過程的中斷』;量轉化為質;發展的內因來自某一物體或某一現象範圍內或某一社會內部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和趨勢的矛盾或衝突;每種現象的一切方面而且歷史在不斷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極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形成統一的、有規律的世界運動過程——這就是辯證法的……若干特徵。」這種辯證發展過程是馬克思從黑格爾那裡搬過來的,但是,馬克思並不像黑格爾那樣用一種理想主義的世界觀解釋這個辯證發展過程,而是用一種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解釋它。我們知道,在費希特那裡,我們所稱之為「世界」的一切看上去只是思想主體創造的「非我」;在黑格爾那裡,我們所稱之為「自然」的一切只是顯現為「他在」狀態的理念。對黑格爾來說,理念是真正的和唯一的存在,物質只是理念的顯現形式。馬克思認為,思想與存在的關係問題正是所有現代哲學的基本問題。什麼是本原的東西?物質是精神的產物呢,還是精神是物質的產物?馬克思用下面的話表明了他的立場:「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並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以及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提出了兩點批評:第一,舊的唯物主義是非辯證的和靜態的,因而是非歷史的。它沒有馬克思所主張的那種辯證的能動性,因而不能正確地解釋發展現象。第二,舊的唯物主義太過抽像,他們離開人的社會關係而孤立地看待人的本質,在馬克思看來,重要的是要把辯證唯物主義原理運用到人的社會生活中去,而且不僅僅在理論上認識社會或解釋社會,還要在實踐上改造社會!

    我們還要在馬克思與黑格爾的關係問題上耽擱一下,因為這對於系統而完整地理解馬克思的思想發展是非常必要的。這一點特別明顯地表現在上面提到的那一篇長期不為人知的關於國民經濟學與哲學的文章裡。與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一樣,馬克思在寫作《資本論》很久以前就已經在心裡醞釀著這個思想,只是在《資本論》裡馬克思才充分地發揮了他的思想。

    自我異化與自我實現

    國家不應該是一種與人相對立的陌生的官僚機構,而應該幫助人實現其自我價值並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馬克思稱之為「真正的民主」。人不應該被看做是抽像的東西,而應該被作為具體的生物看待,就是說,人是處在社會環境裡的生物,而且人尤其是勞動的生物。人是「自我生產的動物」,黑格爾其實也已經看到了這一點。黑格爾將勞動視為人的本質,這是馬克思所特別讚賞的。但是,由於黑格爾從理想主義的觀念出發,認為一切都是理念的自我活動,因此,勞動對他來說也只是抽像的思維活動,而不是感性對像意義上的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恰恰是使人「自我異化」的那個東西。在勞動中,人創造一種異己的東西,他將自己的本質對像化。這種異己的東西不僅作為一種獨立的存在,而且它還會控制人並阻礙人實現其真正的使命。這個使命就是自由。這首先表現在國家現象中,國家現在已經成為社會的當然目的。

    這個思想成為馬克思後來全部著作的基礎,它分為三個辯證發展階段:

    1認識:認識人類集體的真正理想;認識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是一種人的自我異化的歷史。2批判:在人類集體理想方面和人的真正使命方面衡量社會現實。批判的任務就在於,指出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矛盾,並努力克服這些矛盾以促進社會的進步。3行動:理想與現實必須協調一致,理想必須轉移到現實中去,馬克思稱之為「通過實現理想而揚棄哲學」。這就是說,在黑格爾那裡,理想被拋棄以後會重新返回自身,但是與此同時還遺留下一個被理想所拋棄的現實。自我異化的揚棄並非在「理想中」實現,而是在現實中實現。如果這個揚棄得以實現,那麼作為與現實相脫離的哲學也就成為多餘的了。所以,哲學通過理想的實現將會被揚棄並在這種揚棄中實現自我。

    在進一步考察上述馬克思思想發展的三個階段之前,我們還想作一點補充說明,在哲學出發點上,顯然馬克思不僅僅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其中還隱藏著很多黑格爾的成分。

    1和黑格爾一樣,馬克思也認為整個世界歷史是受一種統一的原則支配的並且不斷走向一個最終目標的發展過程。2馬克思和黑格爾都認為,在這個發展過程中,真正變為現實的東西也是「合理的」,既是說,它表達了整個過程的必然的發展階段。3雖然馬克思用現實主義的和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現實世界,但是,就如同兩位社會主義的馬克思研究者所說的那樣,馬克思還心懷「一種理想的信仰,他相信理想和現實以及理性和現實最終會達到真正的和完全的統一」。

    [2]歷史唯物主義

    哪些是社會生活中真正的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物質的」基礎呢?當然,外部的地理條件以及人口的增長和密度都屬於社會生活的物質基礎,但是這兩者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它們還不足以解釋,在一個特定的國家的某個特定時期,為什麼恰好是這種特定的社會形式占主導地位。

    起決定作用的是物質財富的生產方式。

    在物質財富的生產過程中,有兩種因素相互影響:一方面是物質的生產力。在馬克思看來,其中包括原材料、生產工具、勞動者的技能和經驗。馬克思關於生產力的思想涉及自然力以及用於改造自然所需要的物質工具,簡言之,也就是涉及人與他的生產的自然條件的關係。人類並不是作為孤立的個體改造自然,毋寧說他們始終是協同作戰的。因此,他們是處於一種特定的處境和關係之中的。這種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馬克思概括地稱之為生產關係——這在很大程度上與財產佔有關係是相一致的。

    從整體上看,生產方式永遠都不會是靜止的。生產方式的改變總是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取決於新的生產資料的開發,特別是取決於新的生產工具的發明。生產力的改變也總是需要勞動的社會結構的改變,即生產關係的改變。生產關係遲早都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狀況。否則,生產過程將會受到阻礙,就會出現危機。但是,這種適應最終必然會發生。

    在歷史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便從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再從封建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所有這些階段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階段。每一個階段與前一個階段相比都是一種進步。但是,在這整個體系中,有一點是共同的,也就是說,生產關係在每一個社會階段都是這種情況,生產力、土地和機器等都是被社會的某個個人或團體所佔有。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主宰著他的奴隸們的生死命運,他可以任意地剝削奴隸們的勞動。

    在封建社會裡,地主佔有土地的使用權並且以農奴制度的形式佔有勞動者的使用權。農業和手工業中生產任務之後將不會再用一種新的階級鬥爭來代替舊的階級鬥爭。由於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所有,社會主義社會中將不再存在階級鬥爭和剝削。未來社會將是一個無階級的社會。無產階級革命的任務就是要實現這樣一種無階級的社會狀況。所以馬克思認為,他在實踐上的任務就是要組織和促進這場革命,就是要聯合和教育無產階級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奮鬥。

    [3]意義和影響

    列寧主義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補充,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列寧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了俄國的特殊國情中;另一方面,他又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和策略,當馬克思主義在一個國家已經取得勝利以後,這也是非常必要的。斯大林主義是在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的過程中以及蘇聯與其週遭環境進行鬥爭的過程中發展出的一種共產主義形式。隨著斯大林的去世,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經歷了一場新的思想運動,這首先是由於蘇聯的政治氛圍已經告別斯大林時期的那種僵化的獨裁統治而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另一方面是受了中國共產黨關於社會主義理論討論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在後來的發展中形成了兩個方向:一個是社會民主黨的「逆向」社會主義至少在歐洲大陸是如此,英國社會主義的基礎並不是馬克思主義。,他們主張通過漸進的改革來實現社會主義的秩序;另一個是通過1917年的俄國革命在蘇聯獲得政權的革命的共產主義,它以列寧主義和斯大林主義的形式經歷了一個在意識形態上與蘇聯的歷史發展相適應的發展過程。

    迄今為止的整個人類的歷史也就是一部階級鬥爭的歷史——如《共產黨宣言》的篇首所言。我們在本書的最後部分還會接著討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20世紀裡的發展狀況。生產力的進步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因為複雜的生產過程也需要某種程度的智力,而且勞動者也有必要對於生產本身產生一定的興趣。剝削的程度並沒有因此而減低。在資本主義的生產秩序中,製造者單獨佔有物質的生產資料。僱傭勞動者在這裡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有雙重含義:他的人身是獨立的,但是他也不佔有生產資料,因此他為了生活而不得不像出賣商品那樣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工業的發展需要一群有智慧的自由僱傭勞動者,這裡也仍然存在剝削。

    在人類社會中,除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之外的一切政治的或法律的關係和秩序、觀念、理論、藝術、哲學以及宗教,所有這一切都只是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築,它會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而改變,或緩慢,或迅速。因而,每個階級都有自己的意識形態。理論鬥爭只是社會階級鬥爭的反映。處於上升時期階級的進步的意識形態會與統治階級的反動的意識形態展開鬥爭。

    [4]資本論

    為了認識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並預見其未來的發展,馬克思觀察了他自己那個時代周圍的社會秩序,為此他深入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他把他的研究結果寫進了《資本論》。我們在這裡不可能細緻地討論他的這部內容廣博且比較難懂的著作中關於國民經濟學的細節,我們在這裡只想指出,馬克思是如何將他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運用到資在馬克思那裡,階級鬥爭的現象似乎是過於簡單化了,對他來說,好像基本上只存在兩個對立的階級:佔有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和只擁有勞動力並被資本家剝削的無產階級。

    剝削是通過所謂的剩餘價值來實現的。工人用他的勞動創造剩餘價值,他只能拿到有限的工資。他所得到的勞動報酬也就剛好是資本家用以僱用他作為勞動力所需的費用。因為他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所以他也就必須接受這個條件。他所生產的剩餘價值流入了資本家的腰包。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一種新的社會主義的社會秩序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生產力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徵兆就是資本主義經濟中週期性出現的經濟危機。迅猛增長的生產力和落後的生產關係之間產生了矛盾。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量的工人聚集在龐大的企業裡,這個生產過程帶有一種社會化特徵,它因而危及自己的——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基礎。生產過程的社會化特徵要求生產資料的社會化與之相適應。

    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完成將生產資料社會化的革命,因此,在無產階級完成這項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統一必須通過生產資料的社會化,通過剝奪私有財產才能得以實現,在此以前生產資料是歸資本家個人所有,現在它應該歸社會所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