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67章 德國唯心主義 (1)
    1康德哲學的最初接受與發展和宗教哲學家

    席勒融詩人和哲學家的天賦於一身。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哲學的興趣有些消退,或者更確切地說,他的哲學思想完全融入了他的詩歌創作之中。席勒的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有,《哲學通信》、《論秀美與尊嚴》、《審美教育書簡》、《論素樸的詩和感傷的詩》。席勒發展康德思想主要在倫理學和美學方面。在倫理學方面,席勒試圖把康德那裡的義務和愛好之間的矛盾在「美的靈魂」的理想中加以解決。在美學方面,席勒認為,藝術和審美在整個人類的道德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德國的另一位偉大詩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也是一個康德的崇拜者,雖然他在世界觀和人生觀方面比席勒離康德更遠。歌德的哲學思想主要散見於他關於自然科學的著作中,如《格言與沉思》,當然更多的是在他的偉大的詩作如《浮士德》以及他的近乎自傳體的著作《威廉·麥斯特》和《詩與真》中。

    因篇幅所限,我們在這裡不可能過多地評價作為哲學家的歌德。我們只想指出,歌德對世界和自然的看法是,物質和精神肉體和靈魂,直觀和思想等。如斯賓諾莎所說的那樣是同一個永恆的神性的兩個方面,它只是被人的意識所感知而已。

    對於哲學史來說,那些以康德哲學為前提條件後來又轉而反對康德的人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當然,康德哲學的反對者都是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無視康德的批判性研究而固執地站在教條主義的形而上學或傳統的宗教信仰的土地上停滯不前。這些人中除了已經提到過的G·E·舒爾策之外,主要還有三個人,其中有兩位是康德的東普魯士同鄉,這三人之間都有私人交往,他們被統稱為「宗教哲學家」——雖然這容易引起誤解,但是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又是正確的,因為他們都以宗教信仰為依據。

    「因此我幾乎可以設想,我們的全部哲學與其說是由理性倒不如說是由語言組成的……我們仍然還缺少一種理性的語法。」歷史之謎不是用理性而是用語言才可以破解的。何謂理性?「理性無異於一個瞎子預言家,他的女兒給他描述鳥的飛行,他根據她的描述作出預言。」約翰·喬治·哈曼,因為他的著作晦澀難懂而被稱為「北方的馬古斯」,歌德對他評價甚高。他是強烈地反對啟蒙運動理性主義的代言人之一,他指責康德的理由就是,康德也沒有逃脫理性主義的樊籬。他尤其指責康德把我們的認識能力劃分為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為了克服這個矛盾,他以語言為依據,在語言中理性獲得了感性存在。

    語言不是一種對僵死的事物關係的稱謂,而是對一種民族精神的生動表達,這種思想在哈曼那裡起著重要的作用。於是,這又觸及了另一個哲學主題,這個主題不僅在這三位宗教哲學家那裡佔據中心位置,而且它還在19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發展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學科即語言學,其創始人就是維廉·封·洪堡。哈曼自己在語言中找到了連接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紐帶。對他來說,語言是一把萬能的鑰匙。哈曼對理性所持的懷疑態度與他對主觀的宗教信仰所持的確定性態度是相矛盾的。在他那裡,基督教是一種神秘的宗教,試圖去證實它或試圖去否認它同樣都是愚蠢的,我們只有在確定的信仰中才可領會它。在宗教哲學家中,哈曼是個神秘主義者。

    弗裡德利希·海因裡希·雅各比,他也賦予語言一種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評價康德時,他說:「現在只缺少一種語言批判,它將是一種對理性的原批判……」在某些思想方面,費希特與雅各比意見一致。他是一個學識淵博和較有影響的作家,他曾經在日內瓦研究過盧梭,對斯賓諾莎和康德哲學瞭如指掌,除了哈曼和赫爾德之外,他還與歌德和門德爾松過往甚密。

    約翰·高特弗裡德·赫爾德,來自東普魯士,後經歌德介紹成為魏瑪的高級大臣。和席勒一樣,赫爾德也兼具詩歌與哲學天賦,只不過在他身上不是哲學方面的興趣逐漸讓位於詩歌創作,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哲學方面的興趣逐漸佔據了主導地位。赫爾德最重要的哲學著作有:《人類的歷史哲學觀念》、《人性促進書簡》、《理智與經驗》、《理性與語言》、《對純粹理性批判的原批判》。這些書名就已經表明了赫爾德的主要歷史功績的兩個方面:對歷史和語言的哲學考察。赫爾德不像康德那樣具有批判的和體系化的頭腦。但是,他具有一種特別的天賦,能夠直覺地領悟一個民族的精神、歷史和語言中的特別的、獨特的和富有生命力的因素。赫爾德收集並翻譯了希臘、羅馬,歐洲其他民族及東方的民間抒情詩,他到處都能發現獨特的民族性的東西。他做的這些工作對於東歐諸民族的民族感情的不斷覺醒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赫爾德在「觀念中」勾畫了一幅關於自然演化的絕美的歷史畫卷,他以宇宙為出發點,地球是繁星中的一顆行星,首先在這顆行星上誕生了生命,然後又在生命中誕生了人。

    赫爾德是以康德的對立面為出發點的,雖然他在人性中也看到了人類及其歷史的終極目的,並且因此而又接近了康德。赫爾德世界觀的新穎之處就在於這樣一種思想,即歷史上的每個時代和每個民族都在自身中擁有它的目的。赫爾德所說的「發展」的意思並不是那種推陳出新式的發展,在他看來,一切都直接來自上帝,來自永恆的和無限的萬物之根源,一切都以自己的方式反映上帝的本性。

    赫爾德和哈曼一樣也攻擊康德哲學中的二元論,即感性和理性的區分,義務和愛好的區分,思想的形式和內容的區分,尤其是理論理性證明上帝的觀念是無法證實的。和實踐理性通過它使被驅逐的上帝重新返回。的區分。對赫爾德來說,這是一種「理性的故弄玄虛」,它既不能使人獲得確定的真理,也不能使人達到真正的道德境界。在赫爾德那裡,語言也佔據著中心位置。他倡導一種哲學,這種哲學要緊密地依靠語言和語言的研究成果——當然他本人並沒有能夠實現這樣一種哲學理想。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從康德的這三個對手的這種顯而易見的意見一致中得出結論,這就是,康德的思想至少因此而獲得了一種補充,如果還談不上改造的話。

    弗裡德利希·丹尼爾·恩斯特·施萊爾馬赫最有名的著作是《論宗教》,它寫於1798—1800年間,當時施萊爾馬赫在柏林任傳教士,後來又成了新建的柏林大學的神學教授。他終究也是一位宗教哲學家。施萊爾馬赫與浪漫主義者特別是與弗裡德利希·施勒格爾關係非常密切。對施萊爾馬赫來說,宗教不是思想或行動,而是直覺體驗或感情。宗教是對無限者的感覺和審美鑒賞。虔敬就是對某種至高無上者的一種絕對依賴的感情,這樣的依賴感就直接向我們表明了上帝存在的確定性。這種與無限者的直接的感情接觸是至為重要的,除此以外,那些教義、神聖經文以及對個體不朽的信仰都是次要的事情。人的一切行為也都應該合乎宗教感情。宗教感情應該伴隨人的所有活動。一個懷著這樣的宗教感情而行動的人就是康德倫理學意義上的那種堅決服從自我約束律令的人,即使他迷失方向也在所不惜,施萊爾馬赫自己就寧願做這樣的人。

    在宗教觀方面,施萊爾馬赫從某種意義上也可被看做是康德哲學的發展者。他極力主張把知識與信仰截然區別開來,他的這一思想也融合進了他的人格和著作之中。他賦予基督教信仰以正當的權利,他也賦予獨立的科學研究以正當的權利,目的在於使宗教信仰不至於阻礙科學研究,而科學研究也不至於阻礙宗教信仰,他因而為19世紀德國新教教義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費希特

    [1]生平和著作

    約翰·高特利普·費希特1762年出生於上勞塞茨的拉門瑙。費希特家境貧寒,又因家裡子女太多所以上不起學,一位貴族賞識他的才能,便出錢資助他進了普夫塔學校,後來又資助他去耶拿和萊比錫讀大學。當這位施主去世以後,費希特的生活來源也就中斷了,於是,此後的幾年內他就不得不做家庭教師掙錢勉強餬口。當他正由於窘困的生活而處於絕望的邊緣並瀕臨自殺的時候,有人在蘇黎世給他提供了一個工作機會,於是他就立即動身,徒步前往。兩年以後,他重返萊比錫,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對康德哲學產生了興趣並開始研究康德。這對他的思想發展起了決定性的影響。多年以後,他還承認,儘管那時他的生活極度貧困,但是,由於有康德哲學他覺得自己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人之一。他立即作出了決定:去見康德,去柯尼斯堡!

    「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哲學取決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費希特的這句話或許適合於每一個人,適合於每一個哲學家,而且尤其適合於他自己。據他的一個同時代人說:「著魔似的費希特狂熱地相信意志的創造力。」他本人也不厭其煩地說過,他只認識一種需要,那就是行動,即在自我超越中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為了理解費希特的著作,我們除了要瞭解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以及產生他的哲學的社會狀況之外,我們還應該考慮到費希特的這樣一種人格特徵。

    為了讓康德對自己產生興趣,費希特在幾天之內就寫出了他的論文《試論一切天啟的批判》。康德幫助他發表了這篇論文。因為是匿名發表的,所以起初大家都認為這篇文章是出自康德之手,是他們正在翹首以待的康德的神學著作。當康德公開了事實真相以後,費希特就一舉成名。他收到了耶拿大學的聘書。生活的外部衝突以及那一篇使他被指責為無神論者的論文《論我們對神聖的世界秩序的信仰的基礎》——著名的「無神論之爭」就是由此引起的——不久以後就使他不可能再在耶拿待下去了。費希特去了柏林,在那裡他受到了歡迎,從此以後,他便全心全意地為普魯士效力了。

    在1810年柏林大學創立的過程中,費希特起過決定性的作用。解放戰爭開始後,他鼓勵他的聽眾去投筆從戎。他本來希望能夠成為一名隨軍宣傳員,但是未能如願。不過,已經年過二十的費希特還是志願參加了陸軍訓練。費希特於1814年死於傷寒,這種病是他在野戰醫院做護士的妻子傳染給他的。

    [2]費希特哲學的基本思想

    在費希特看來,只存在兩種前後一致的哲學體系。哲學所要解釋的總是經驗的東西,即我們對於事物的觀念。我們可以從事物中推導出觀念。於是,便產生出一種感覺論或唯物論,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獨斷主義。或者我們從觀念中推導出事物,於是便產生出唯心論。至於一個人會作何種決定,這要取決於他的最內在的個性,也就是我們在前面引述過的費希特的那句話:「一個人選擇什麼樣的哲學取決於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一個人喜歡獨立自主並且內心中充滿行動的渴望,那麼他就會選擇唯心論,如果一個人天性不積極主動,那麼他就會選擇「獨斷主義」。究竟費希特將會選擇哪條道路,我們當然就可想而知了。

    費希特哲學體系的基本思想都包含在了他的兩本著作裡:《論知識學或所謂的哲學的概念》和《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知識學」這個概念與康德的「先驗哲學」基本上是一個意思,費希特曾經稱讚康德的「先驗哲學」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知識學」的意思是:一切特殊科學都以具體的事物作為研究對象,而哲學則把知識本身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因此,哲學是科學的科學,知識的知識,所以叫它「知識學」。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