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學史 第24章 濫觴於先秦的中國哲學 (1)
    在與印度大約同樣古老的年代裡,中國也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哲學思想遺產。中國人在幾乎所有的文化領域內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從利用耕地,治理河流,發明陶瓷、火藥、指南針和造紙術,到國家制度、社會機構的建設,再到造型藝術和文學,其抒情詩的成就達到了無與倫比的程度。

    由於受大範圍的地理隔絕的影響——通過海洋、山脈和戈壁——和由此造成的文化封閉狀態——這種封閉狀態不久前才被打破——中國的精神和宗教傳統得以持續不斷達幾千年之久,並且形成了一種統一的文化形態。和歐洲相似,中國的氣候、地形和語言也是豐富多彩和各不相同的。從疆域、人口和特徵上來說,中國也是個自成一體的世界,若拿它和歐洲作比較,那麼就不能把它和歐洲單獨的某個國家作比較,而應該把它與整個歐洲作比較。

    中國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從公元前3000年前的黃帝算起。史前的發現令我們產生這樣的觀點,中國不間斷地發展著的人類文明可以追溯到幾千年以前。人們把所有這些文化成就都濃縮到了他身上,而事實上,這些成就得以逐漸完善可能需要了幾千年或者更長的時間。根據傳說,文字的發明,婚姻制度的採用,音樂的產生,筷子的問世以及其他許多重大的文化成就都應歸功於這位神秘的統治者。

    一位重要的中國當代學者把中國哲學的發展比作一部精神交響曲逐漸展開的三個樂章。

    在第一樂章中奏響了三個主部主題,即儒家、道家、墨家,此外還有四個副部主題,即名家、法家、新墨家和陰陽學說。此外還有大量的伴奏音符,它們都是短暫地響了一下並沒有繼續展開,這就是所謂的「百家」,他們只遺留下了一些斷簡殘編。這第一階段包括公元前6—前2世紀。

    第二樂章,在中世紀中國哲學的主和弦中混雜了不同的音素,其間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構成了聲部的對位結構。這一階段從公元前2世紀一直持續到約公元1000年。

    第三階段從公元1000年一直延續至當代。在這裡,各種不同的音素構成了一種合成的混音,其中持續不斷的唯一的主旋律就是新儒學。

    倘使在諧和和弦之外也出現不諧和音,那麼這種音樂類比終究也還是恰當的。我們還得作點補充,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不應該直接奏出,而應該增加一個序奏,因為在這之前中國哲學思想還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

    由於早期的思想成就只是在孔子整理的經典著作中流傳下來的,所以我們就不單獨用一個章節來敘述了,我們將在敘述孔子哲學時就此簡短地涉獵一下。此外,由於篇幅所限——就像第一章中那樣,我們在此只能敘述第一階段的主要時期。因為在這一階段裡誕生了最偉大的思想家,他們也為所有後來的主要思想發展奠定了基礎。

    1孔孟及儒家學派

    [1]孔子的生平

    孔子的中文名字孔夫子,意思是「孔家的大師」。Konfuzius是歐洲人給他起的拉丁化了的名字。他於公元前551年誕生於魯國,是一個古老的貴族家庭的後裔,這個家族姓孔,經過2500年的世事變遷他們一直延續至今。時至今日,孔子的後代已達一萬有餘。他是最有影響的中國思想家,或許也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一位。

    在幾十年內,超過3000名青年男子走進了孔子年輕時在自己家中設立的學堂,學習歷史、詩藝和禮儀,他的聲譽日甚一日。因為統治者們為他提供的官職與他的基本道德原則不相符合,儘管他野心勃勃,曾經希望在國家之內謀求高位,但他拒絕出仕。「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直到他50歲時他才獲得了一個官職,並終於有機會把他創立和講授的治國原則在他的故鄉付諸實踐。據傳說,他業績不凡,他作為「中都宰」剛剛走馬上任就令所有違法者灰溜溜地躲了起來,他使國民變得誠實正直了。一個鄰國的王侯對魯國的昌盛滿懷嫉妒,於是他就差人向魯國國君奉獻了一群能歌善舞的美女和很多匹駿馬,借此,他使得魯國國君整日沉溺於奢靡的生活,從而背離了孔子的治國原則,於是孔子就失望地辭去了官職,並離開了他的故國。

    他沒有預見到,他的思想後來會產生那麼巨大和持久不衰的影響。經過13年的漫遊生活,孔子載譽重歸故里。在那裡,在人生的晚年,他潛心收集和整理了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並為魯國編纂了一部編年史。他沒有再接受任何國家職位。他按自己事先預言的日期去世了,他的學生們為他舉辦了盛大的葬禮。他滿懷失望地離開了人世,因為沒有一個統治者能夠聽取和實踐他的治國方略。

    [2]九部經典著作

    儘管有自己的哲學思想,孔子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有獨創的哲學思想,而總是說他只是繼承了那位傳說中的黃帝的思想並將其發揚光大。除此之外,孔子的偉大功績還在於,他收集並整理了中國最古老的文化遺產並使之傳至後世。

    五部經典著作或曰《五經》中的前四部很有可能是孔子自己所寫,第五部中或許至少有一部分是他的手筆。

    對於哲學來講,《易經》是最重要的著作,它也許是流傳下來的最古老的哲學思想遺產。相傳,它是公元前3000年前的一位皇帝所寫。孔子重新將其編輯成冊並附加了評論。他對這部書評價甚高,他希望自己能有50年的時間來研究它。

    這部書的核心內容就是所謂的八卦,每一卦都是由三條有時完整有時斷開的畫線組成的。每一卦都代表一種自然力量,並同時象徵人生的某種特定的因素。八卦的符號形式及其象徵意義如下:

    1經過相互組合,符號的數量會不斷增加。連續的畫線代表明亮的因素如:光、運動、生命;斷開的畫線代表陰暗的因素如:平靜、物質。這一部聞名於世的奇特的書為後人作各種註解留下了足夠的活動餘地。中國人特別把它作為一種具有深奧智慧的占卜秘籍,當然,只有那些能夠進入這個象徵符號的世界,並能夠學習理解其神秘意義的人才能真正領悟它的奧秘。歐洲的中國通們用高度敬佩的腔調稱讚這部可以預卜命運的經典,他們認為,真正讀懂這部書的人永遠都會萬事順遂。

    2孔子整理的第二部書《詩經》包含有三百首詩歌,這些詩歌在孔子出生以前早就形成了,孔子在大量的詩歌中精選了這三百首。除了民間流傳的描寫自然和愛情的詩歌之外,書中還有祭祀歌和政治傾向的歌。

    3《書經》,也稱《尚書》是一部內容豐富的歷史文獻集,它包含孔子生活的時代以及此前的2000年間諸侯們頒布的各類法律和詔書,書中附有註解文字。

    4《春秋》是由孔子自己撰寫的,這是一部關於孔子的故鄉——魯國的編年史,時間跨度為公元前722年—前480年。

    5五經中的最後一部《禮記》內容最為豐富,這部書在孔子死後才最後完成,書中的部分內容是孔子所寫,內容涉及尤其是在中國流行的各種禮儀和風俗習慣的規定,比如有關於祖先崇拜和在宮廷中舉止行為的規定。

    和這五部經典著作齊名的還有另外四部書,即所謂的《四書》。它們不是由孔子自己所寫或所編,但是卻含有孔子的學說或他的學生的思想精粹。

    1《論語》,是孔子的談話輯錄。和許多人類的大師一樣,孔子也只從事口頭教學。我們是從他的學生所做的記錄中瞭解他的思想的。不過,人類歷史早期的口頭傳說和偉大人物的談話輯錄要比我們今天這個時代所想像的可靠得多也精確得多,因為今天我們人類的大腦每天都被大量的報紙、廣播、電視和快速的場所變更搞得暈頭轉向,人的注意力變得非常分散。

    除了這些談話之外,我們瞭解孔子哲學思想的另一個重要途徑是:

    2《大學》,其中的第一部分很有可能包含真實可信的孔子的格言。

    3四書中的第三部《中庸》是孔子的孫子所寫,其中也總是不斷地引用孔子的名言。由於這個原因,當然也由於它本身的內容,《中庸》在儒家文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4四書中的最後一部《孟子》是由孔子學說的傳人孟子所寫,我們將在敘述孟子時再談及他的思想。

    上述著作也被統稱為「九部經典」。由於其久遠的年代和內容的重要性,這九部經典著作在中國全部哲學文獻中佔有特別突出的地位,它們至今仍然是儒家傳統的基礎。

    [3]孔子哲學的特徵

    孔子哲學的明顯特徵——其實也是所有中國哲學思想的基本特徵——就是對人及其實踐生活的世俗關懷。因此,他的哲學也就沒有形成如邏輯學、倫理學和形而上學那樣完整的體系。

    作為一種特殊的哲學學科的邏輯學對孔子來說是陌生的,他並不向他的學生傳授一般的思維規律,而是通過持續不斷地言傳身教使得學生學會和形成自己正確和獨立的思想事實上,精通抽像的邏輯原則的人並不一定就是一個最好的思想者——歌德的《浮士德》中的梅菲斯特也認識到了這一點。

    孔子的哲學也沒有形成一種完整的形而上學體系,他不喜歡對一般的形而上學問題發表意見。當一個學生向他請教關於如何對待神靈和死亡的問題時,他說「如果我們還不知道該如何為人效勞,那麼我們怎麼會知道該如何為神靈效勞呢?如果我們對生還一無所知,那麼我們怎麼會知道死是怎麼回事呢」?因此,一般來說,他是個不可知論者,他深信,關於形而上學問題和人死後的問題我們都一無所知。

    孔子對中國宗教信仰中流傳下來的對上天作為一種非人格化的力量,一種人格化的上帝對他們是陌生的。、鬼神和死者亡靈的祭拜還是持一種肯定的態度的;至少他教導他的學生應該遵守祭拜儀式的規定——我們不能確定的是,他這樣做是出於一種宗教虔誠還是出於他一貫的保守態度,因為他總是極力維護祖先流傳下來的基本行為規範。

    對孔子來說,人的福利必須是第一位的,因此,他的整個學說基本上就是一種對人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的匯總,這一切都是為人的福利服務的。這就是說,他的學說主要是一種倫理學——因為孔子從來都不把人看做是孤立的個體,而總是認為人自然是處於家庭、社會和國家的關係中的——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學和政治學。

    [4]道德理想

    與孔子思想特點的「人文主義」——關乎人的字面意義相適應,人生的理想並不是成為一個逃避塵世的和禁慾主義的聖者,而是成為一個能夠認識世界和人生並且能夠保持中庸和思想明達的智者。一個高貴的人總是堅持不懈地注重自我修養,在一切事務中都保持道德的嚴肅性,與人交往時恪守正直誠實的原則。他並不鄙薄社會地位和物質財富,但是,為了不違背道德原則,他隨時都可以放棄這一切。

    他以善良來報答善良,他以公正的態度對待卑劣的行徑。在塑造自我個性的同時,他也幫助了他人。在他身上,外在和內在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當問及人的完美的德行時,孔子回答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和基督教的博愛思想有著相似之處,並且作為人類行為的「金科玉律」,這一思想在世界許多民族那裡都有所反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