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細看的歷史 第11章 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 (11)
    這段時間裡,她成了德軍的「幫兇」,幫助德軍採購糧餉,甚至還為德國軍官找來妓女供其淫樂。但不可否認的是,面對聯軍在北京城瘋狂的燒殺搶掠,賽金花也曾盡了她作為中國人的責任。她對瓦德西說:「軍隊貴有紀律,德國為歐洲文明之邦,歷來以名譽為第二生命,尤其不應該示人以野蠻瘋狂。」關於這段歷史,蘇曼殊在《焚劍記》中也說:「庚子之役,與聯軍元帥瓦德西辦外交,琉璃廠之國粹賴以保存。」賽金花的挺身而出,「使不可終日之居民頓解倒懸,至今猶有稱道之者」。因此京城內外,從普通市民到公子王孫,無人不知賽金花的救國行為,很快賽金花被安上了「議和大臣賽二爺」、「九天護國娘娘」的頭銜。

    義和團在圍攻德國使館時,殺了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公使夫人極為傷心,聲稱要想議和的話,必須「光緒賠罪,慈禧抵命」,當時的議和大臣李鴻章對此一籌莫展,據說這時候他想到了賽金花。最後,正是賽金花出面才說服了瓦德西,又通過瓦德西找到了克林德夫人。賽金花對克林德夫人說,要把太后列為戰爭元兇,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不可能的。她建議為克林德豎立一座牌坊,類似歐洲人的石碑或銅像,用這種方式委婉地向德國政府道歉。

    為此,當1902年克林德碑在東單牌樓落成的時候,克林德夫人還專門邀請賽金花參加了揭牌儀式。那一年,賽金花才28歲。據說辜鴻銘也曾對賽金花說:「你做過的這些義舉,於社會有功,上蒼總會有眼的。」

    但賽金花並沒有如辜鴻銘說的那麼幸運。聯軍退兵之後,兩宮迴鑾,沒有人再記得賽金花的功勞,因此她的生活也每況愈下。她不得不繼續重操舊業。但接下來又發生了虐妓致死事件,導致她苦心經營的「金花班」被迫解散,她本人也被趕出了北京城,勒令返回蘇州老家。

    然而,賽金花沒有回到蘇州,而是去了上海,想在上海重新闖出一片天地,但時過境遷,風光不再。萬般無奈的賽金花只好嫁給了滬寧鐵路的總稽查曹瑞忠。不過,平靜的生活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辛亥革命爆發不久,曹瑞忠因急性腸炎離開了人世。賽金花不得不重新過起漂泊不定的生活。

    顛沛流離的賽金花不久之後又回到北京,此時的她雖然飽經滄桑,卻依然風姿綽約,裝束鮮艷。之後她與國民政府的參議員魏斯裡打得火熱,兩人同居在前門外的櫻桃斜街。可惜的是,賽金花與魏斯裡在一起不到四年,魏斯裡也因病去世了。從此以後,對人生有些心灰意冷的賽金花搬到了北京天橋的一條叫做居仁裡的小胡同裡。此時的賽金花只能靠接濟為生,據說張學良、徐悲鴻、齊白石、李苦禪等知名人士都曾接濟過她。此時,賽金花極富傳奇而悲涼色彩的人生逐漸暗淡下來。1934年10月,賽金花去世前兩年,天津《大公報》的記者前來採訪賽金花。賽金花雙目微合,表情平靜而肅穆。訪談錄中有這樣兩句對話:

    記者:女士一生經過,如此複雜,個人作何感想?

    賽金花:人生一夢耳,我現在念佛修行,懺悔一切。

    「人生一夢耳,我現在念佛修行,懺悔一切。」可以看做是賽金花對人世的最後回答。她一生遍閱炎涼,飽經世變,看來是真的覺悟了。1936年冬天,賽金花油盡燈滅,在寒冷中淒涼地離開了人世。

    當時的報上刊登了這樣一幅輓聯:

    救生靈於塗炭,救國家於沉淪,不得已色相犧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頌;

    乏負廓之田園,乏立錐之廬舍,到如此窮愁病死,無兒來哭,無女來啼。

    淒涼如斯,賽金花一生的情債想必也連本帶息地償清了。作家曾樸以賽金花為原型,寫了著名的小說《孽海花》。在這部小說中,曾樸娓娓敘述了「賽金花」的生死悲歡,說盡了她的人生哀愁。正如台灣學者王德威所言:「慈禧太后對權力的濫用,幾乎導致國破家亡;而賽金花這一出身歡場的『美艷親王』,卻憑借名不正言不順的權力,挽救了中國。賽金花也許從來不曾被尊稱為革命者,但她卻以最不可能的方式,重振了晚清時代中國的身體政治。」

    「九城芳譽騰人口,萬民爭傳賽金花」。適逢國家大變,一個煙花女子,偶然有了在歐洲生活幾年的經歷,又意外地在戰火紛飛中,與敵國元帥瓜葛在了一起,成了一場家國大戲的主角。她用肉彈抵禦槍彈,用情色化解戰火,老佛爺、皇帝、大臣統統成了陪襯,這樣的傳奇故事,比那段屈辱的歷史更為耐人尋味。

    無論是非功過被後人怎樣評說,歷史上的王朝雲、蘇小小、柳如是等都無法趕上賽金花。作為地位最卑微的一名紅塵女子,她卻創造了所有名媛閨秀,乃至那些重臣勇將,甚至皇帝、太后都沒有創造的傳奇。

    歷代公主的悲慘命運

    在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上,身價最高的女人除了皇后莫過於公主了。因此中國有句古話,叫「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帝的女兒,也就是公主的婚姻問題是不成問題的。很多人都持有這種看法,畢竟生在帝王之家,榮華富貴享用不盡,身份、地位就更不用說了,哪個男子不希望與皇帝結為翁婿呢?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人,多半過於片面。

    據考證,中國封建王朝中「皇帝」的稱號始於秦始皇,而有公主這個稱呼,應從西漢王朝的建立後開始。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案可稽的公主是漢高祖劉邦的女兒魯元公主,而最後一位公主則是清代同治年間恭親王奕訢的女兒榮壽固倫公主。從魯元公主到榮壽固倫公主,兩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上共出了887位「皇帝的女兒」。和大多數人的想法相左的是,她們的生活並不是養尊處優的。至少很多史實都證明,「皇帝的女兒不愁嫁」是很片面的。

    下面這個例子就足以證明,並不是每個男人都對帝王之女懷有憧憬。

    鄭顥是唐德宗時期的宰相鄭p因之孫。唐武宗會昌二年(842年)壬戌科狀元及第。本來鄭顥早有婚約在身,中狀元後他打算按約迎娶盧家的千金。可是這位年輕英俊的狀元卻被皇上看中了,此時宣宗正為萬壽公主招婿,宰相白敏中就薦舉了鄭顥,正在此時鄭已經趕往楚州,準備與盧氏完婚。當他行至鄭州時,被白敏中所發的堂帖追回。宣宗讓鄭顥取了他的女兒,又拜鄭顥為駙馬都尉,隨後又提升為中書舍人、禮部侍郎。但鄭又懷念盧氏女,深恨白敏中,後常於宣宗前告白的狀。

    史學家柏楊在其史學巨著《中國人史綱》中就曾對這段往事進行過描述和評論:「南北朝時期那種把持政府,世襲官職的烜赫情形,到了唐王朝,仍有強大的殘餘勢力。北魏帝國頒定的那些『郡姓』,照舊成為一種特殊階級,高居平民之上,繼續以做官為唯一職業。這種門第貴族集團中,崔、盧、李、鄭、王五個姓氏,也繼續保持五世紀時尊貴的地位,世稱『五姓』。他們的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有時候還超過皇族,一個例子可以說明:中級官員鄭顥,正在跟盧姓議婚的時候,皇帝聽了宰相白敏中的推薦,命他娶萬壽公主。這是普通人家求之不得的榮耀,但鄭顥卻因斷了與盧姓婚姻的緣故,把白敏中恨入骨髓,以致白敏中以後幾乎死在他手上。」

    好說歹說,萬壽公主還是嫁了出去,不幸的是,歷史上卻有更多的公主婚姻多不幸,有的嫁都沒嫁出去。

    在西漢王朝的18位公主中,有一位未嫁出去,她就是漢元帝劉奭的女兒穎邑公主。

    在東漢王朝的42位公主中,沒有嫁出去的公主竟然達到了16位。

    而兩晉時期,有公主32位,未嫁出去的有12位,其概率和東漢王朝不相上下。

    五胡十六國時期,共有11位公主,唯一未嫁出去的是後秦太祖姚萇女南安公主。

    北魏時期有公主70位,嫁不出去的有4位,她們是文成帝拓跋浚女頓丘公主、孝文帝元宏女長樂公主、孝武帝元修妹明月公主、高陽王元泰女琅琊公主。

    南北朝時期劉宗王朝有公主30位,嫁不出去的有5位。而南梁的18位公主中也有5位沒嫁出去。北齊的15位公主中有2位沒嫁出去,她們是高祖高歡女大公主和浮陽公主。

    相對於其他王朝,唐代擁有的公主最多。據史料記載,唐朝正式的公主有221位,而非正式的還有21位。所謂非正式的,是指唐王朝為了達到與少數民族和親的目的,以宮女假冒公主的情況。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在這些公主中嫁不出去的竟達到了82位。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正式的公主裡,有安化公主,本來準備嫁給南紹王隆舜,但未能完婚;而永安公主正要出嫁的時候,其夫回紇保義可汗病卒,也未嫁出去。

    宋、元、明、清四代共有公主316位公主,其中有120位未嫁出去。

    如此算來,嫁不出去的公主可謂不計其數。這些公主之所以未嫁出去,主要原因是「英年早逝」,還有一部分是因為沒人願娶或沒人敢娶——也許古代的男人也不甘心做「妻管嚴」!

    相比於未嫁出去的公主,已經嫁出去的公主就萬事大吉了嗎?並不是這樣。嫁出去的公主中不少公主結婚不久又「離婚」了,比如唐昭宗李曄的女兒平原公主,嫁給李繼侃還不到一個月就各奔東西了。在這些結婚又離婚的公主中,還有結過幾次婚的,比如西漢的一位公主,先後嫁給嶺娶、翁靡、狂生三人,這種情況也比較多見。至於給人家當「偏房」的也不乏其人,如北魏太祖拓跋珪的女兒獲澤公主就嫁給了閭大肥為繼室。

    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第一,皇帝的女兒嫁不出幾乎成了各朝慣有的規律,她們的命運並非都大富大貴;第二,已經嫁出去的皇帝的女兒生活也不見得多好。

    而相比於未嫁出去的公主,死於非命的公主就更讓人歎息了,難怪有人說,願生生世世不在帝王家。

    1644年3月19日,當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進北京城的時候,在大明帝國的皇宮裡,崇禎帝正向他的女兒舉起了屠刀。他手執一柄利劍,正在追殺自己的女兒長平公主,然後手起劍落,將長平公主砍成重傷。

    崇禎帝一共生了3個女兒,分別是坤儀公主、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這3個公主一個過早夭折,一個死於非命,一個被父親砍成重傷,沒有一個有好結果,難怪朱由檢也要向他的兒女們發出「你們為什麼要生在皇家」的慨歎。崇禎皇帝的女兒只不過是無數個命途多舛的公主的縮影,其他死於非命的公主更是不可計數:

    西漢王朝共有公主18個,其中有4個死於非命:漢武帝的女兒中鄂邑公主死於謀反,諸邑公主和陽石公主為父所殺;而漢宣帝的女兒敬武公主則是被篡位的王莽逼死的。

    東漢王朝有兩位公主死於非命,一個是新野公主,另一個是酈邑公主。新野公主為其弟光武帝所殺,酈邑公主則死於自己的丈夫陰豐之手。

    五胡十六國有姓氏可考的公主共有11位,其中漢趙五任帝劉曜之女安定公主、前秦世祖皇帝苻堅的兩個女兒均死於非命。

    在唐代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公主裡,有12位死於非命。

    五代十國時死於非命的公主有兩人,她們是後唐四任帝李從珂女趙國公主、後周太祖郭威女樂安公主。

    在明代的82位公主中,死於非命的只有一人,她就是明思宗的女兒昭仁公主。和明王朝一樣,清朝只有一人死於非命,她就是清太祖的第三個女兒。

    綜合分析,皇帝的女兒之所以身價與其身份名不副實,主要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皇家處於衰落階段,不是宦官當權,就是地方勢力高於中央。舉個例子,唐代後期從文宗李昂到昭宗李曄共有44位公主,但僅有6人出嫁,而唐昭宗的女兒平原公主正月結婚,二月就離婚了。

    第二,民族出現矛盾。這裡說的就是那些「和親」的非正式的公主。這些非正式的公主,本身就是一種工具,當民族矛盾無法調和時,「和親公主」的身價就往往會一落千丈,有的甚至被殺。如唐朝的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本已嫁給契丹可汗李懷節和奚可汗李延寵為妻了,但由於「安史之亂」導致唐王朝國勢大削,這兩個可汗乘機叛亂,結果兩位公主也都成了刀下之鬼。

    由此可見,在中國數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裡,女人生在帝王家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

    站在權力巔峰的八大太監

    太監,在中國古代典籍中的名稱很多,諸如中宦、宦官、宦者、內侍、內宦、閹人、中涓、內豎、中貴人等。這些男子的生殖器被閹割後失去性功能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是長期居住在歷代王朝的宮廷內,侍奉皇帝及其家屬的奴僕。

    在中國歷史上,封建社會消亡之前,沒有宦官的時代不多。太監,作為帝王與后妃的奴僕,支撐著皇家宮殿那金碧輝煌的廣廈高台,成就了皇宮內統治者舒適優裕的生活條件。但在東漢之前的先秦和西漢時期,宦官並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才全部用閹人。因為在皇宮內廷,上自皇太后、太妃,下至本朝后妃以及宮女等,女眷較多,如果允許男侍出入,難免會發生穢亂宮帷的事。所以,絕不允許有其他成年男性在宮內當差。

    常人想成為太監必先去勢,即割掉生殖器,這被稱為「淨身」,使他們成為「六根不全」的人。太監面不生明須,喉頭無突,聲帶變細,說話女聲女氣,舉止動作似女非男,成了「中性」人。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太監不僅涉足王公貴族、高官顯爵的生活,而且還涉足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中。在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歷朝的衰亡大都與太監作亂有關,漢、唐、明三朝的覆滅與太監的專橫暴虐有直接關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