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細看的歷史 第1章 歷史長河中的那些人 (1)
    秦始皇最後十年有功,並非罪大惡極

    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始皇在舊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繼而秦始皇又除掉呂不韋、嫪毐等把持大權之人,重用李斯、尉繚。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更是一鼓作氣,先後滅掉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統一的封建帝國——秦朝。秦王政自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於是將大臣議定的尊號改為「皇帝」。

    歷史上對秦始皇褒貶不一。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的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文章和史籍中。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做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為了一己私利,他大興土木,進行了諸多宏偉的工程,如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規模均極為龐大,舉全國之力興修,在工程進行中勞工的死亡數量更是大得驚人。

    另外兩件重要的大事,也成為秦始皇暴虐無度的證據,即「焚書」與「坑儒」。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開始銷毀除《秦記》以外的所有史書,民間只允許留下關於醫藥、占卜和種植的書,這一運動一直持續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史稱「焚書」。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因兩個方士私自逃跑,且誹謗皇帝,下令將當時秦朝首都咸陽的460餘名方士坑殺,史書上稱「坑術士」。

    那麼,真實的秦始皇是不是真的如很多學者的著述中講得那樣勞民傷財、暴虐不止?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死於他第五次的東巡途中。看看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裡記錄的其最後10年的生活片段即可得知:

    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治馳道」。

    前219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南登琅琊,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琊台下,復十二歲……」

    前218年,「始皇東遊,至陽武博狼沙中,為盜所驚……」

    前217年,「無事」,但《通鑒》有「使黔首自實田」的記載。

    前216年,「始皇微行咸陽……逢盜蘭池。……關中大索二十日。」

    前215年,「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門,壞城郭,決通堤防。」「始皇巡北邊……乃使將軍蒙恬發兵三十萬,北擊胡,略取河南地。」

    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謫遣戍。西北斥逐匈奴,以為三十四縣,城河上為塞。又使蒙恬渡河……」

    前213年,「謫治獄吏不直者,築長城及南越地。」議「焚書」。

    前212年,「除道九原,抵雲陽,塹山堙谷,直通之。」(《通鑒》云:「千八百里,數年不就。」)「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分作阿房宮、驪山。「立石東海上朐縣中,以為秦東門。因徙三萬家麗邑,五萬家雲陽,皆復不事十歲。」

    前211年,東郡隕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盡取石旁居人誅之。」

    前210年,「始皇出遊」,「上會稽,祭大禹,而立石刻頌秦德」,「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

    從司馬遷的記述中可知,秦始皇在最後11年裡,將一半的時間用來巡行各地了。即便是他未出巡之時,也仍然事無鉅細,以不同的方式關注著全國各地,如前214年「略取陸梁地」,前212年在建阿房宮的同時還「除直道」以及徙民麗邑、雲陽之舉等等。很明顯,秦始皇在血與火的征伐戰爭中深知天下統一之不易,因此統一六國後為了鞏固政權,他不辭勞苦,各地巡遊。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秦始皇巡遊以東方郡縣為主。這主要是因為東方的郡縣原來多屬六國之地,這些郡縣的民生至關重要。

    秦始皇巡遊時,條件異常艱苦。史料記載,秦始皇出巡時經常「逢大風」、「水波惡」,甚至「風雨暴至,休於樹下」。除自然風險之外,秦始皇還要承受「為盜所驚」的人為風險。這裡所說的「盜」不是土匪強盜,而是六國的殘餘勢力,這也是秦始皇出巡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東巡中秦始皇做了些什麼?史書上記載較多的是「刻石頌秦德」。實際上秦始皇做的是政治宣傳工作。其間,秦始皇實施了包括封禪、祭祀名山大川在內的活動,如公元前219年徙民於琅琊台下等。前212年,秦始皇未出巡,但有立石「以為秦東門」之措施,應該就是他前幾年視察之後為東部「邊界」所作的結論。

    第二,為了對付匈奴,秦始皇北巡。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秦始皇就感覺到了北方的匈奴給秦朝帶來的隱患。為此,秦始皇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修建了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在這長達10年的時間裡,秦始皇兩次巡視北邊,以及發兵「擊胡」、修築長城等措施,取得了一段時間內「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政績。

    第三,鞏固統一,「平南越」。史料記載,前214年秦始皇「以謫戍南嶺」。較早的記載還有《淮南子·人間訓》、《淮南衡山列傳》等。《通鑒》綜合記述:「以謫徙民五十萬人戍五嶺,與越雜處。」無疑,「秦代初平南越」,是個大手筆。僅以「徙民」一事為例,當時的「徙民」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徙「黔首」,其目的包括充實新縣之類;另一種情況是「以謫徙民」或「徙謫實之」,包括「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等。

    戍五嶺、修長城如此,建阿房宮、驪山墓也是「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總之,秦始皇在最後十年中,做了那麼多大事,應該說是頗有建樹的。

    阿房宮和驪山墓由七十多萬刑徒分建,可見其規模之大,所以勞民傷財也成了其罪證。但具體分析也有可注意之處:

    第一,始皇在使用勞力方面也不是毫無顧忌的。例如,「始皇嘗議欲大苑囿,東至函谷關,西至雍、陳倉。優旃曰:『善。多縱禽獸於其中,寇從東方來,令麋鹿觸之足矣。』始皇以故輟止。」

    第二,修宮建墓的工役多是刑徒,即犯罪的人,也就是當時秦朝的敵對分子,也可以說是秦朝的政治犯。

    第三,雖然已出土的「秦俑坑」規模不小,但宮和墓是否如後人所描述的那麼宏大,恐怕也還需要考證,考古學者對阿房宮的實地調查得出的結果,應該說不會像史書上誇張描述的那樣。

    第四,阿房宮之類的工程最後是否都完成了?也是個需要考證的大問題。

    所以,單純地以秦始皇錯誤的一面為依據,說秦始皇殘暴無道是不可取的。起碼秦始皇是一位有作為的封建帝王,他的功績遠遠大於他所犯的錯誤。對於歷史人物,功過是非自當一分為二去評說。對秦始皇也不例外。

    宇文護——中國歷史上最殘暴的弒君魔王

    公元前207年,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剛登上帝位三年的胡亥,正在咸陽東南郊外的望夷宮醉生夢死,忽然從外面傳來一陣廝殺聲。胡亥尚未反應過來,一群全副武裝的部隊就已經將他的宮殿團團圍住了。

    驚慌失措的胡亥,連忙召集侍衛護駕,但勢單力薄的幾名侍衛面對龐大的軍隊,早已嚇得魂飛魄散。而率領軍隊包圍望夷宮的,不是別人,正是胡亥一向信賴的宰相趙高的女婿——閻樂。胡亥質問閻樂為何敢以下犯上。閻樂反問胡亥:「你傲慢自恣,誅殺無道,天下已經全都背叛你了,你趕緊自己做個了斷吧!」絕望的胡亥想見見丞相趙高,也被閻樂拒絕,最後不得不自殺身死。

    胡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殺的皇帝,殺人兇手就是他最信賴的寵臣——趙高。弒君通常是為了篡位,皇權的至高無上是封建權力人士夢寐以求的慾望之海。所以弒君也就成了封建篡位者慣用的手段,但是弒君自古以來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尤其是下臣弒君。所以,世人多認為作為臣子的趙高慘無人道。然而,要說真正慘無人道的臣子,並不是殺過一個皇帝的趙高,也不是殺過兩個皇帝的劉裕、宗愛、蕭鸞、宇文泰等。真正的屠龍高手,是經常被史家忽略的南北朝時期的宇文護。宇文護權傾朝野的時代歷經西魏、北周兩朝,這期間他前後殺了三位皇帝。

    宇文護何許人也?宇文護,字薩保,鮮卑族,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權臣。他從小追隨身為西魏統帥的叔叔宇文泰南征北戰、屢建軍功。因為宇文護機智過人,所以在跟隨叔叔攻伐的過程中,深得叔叔的信任和器重,被封為驃騎大將軍,爵封中山公。

    元欽是西魏文帝元寶炬之子,也是西魏的第二任皇帝,即位僅僅三年,就被宇文泰所廢,不久又被其毒死。宇文泰殺了元欽後,又立元欽的弟弟元廓為帝。此時,宇文泰掌管了西魏的所有軍事大權。不料三年後,宇文泰因病死去。在臨死的時候,由於自己的兒子年幼無知,宇文泰便委託宇文護執掌政權。

    沒想到,宇文護比他的叔叔宇文泰還專權。掌權不到兩個月,宇文護就迫不及待地逼迫傀儡皇帝元廓將帝位禪讓給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目的是為自己當皇帝做準備。之後,為了除掉隱患,宇文護將元廓毒死,這也標誌著西魏政權徹底垮台。在宇文護的支持下,宇文覺建立了北周。

    北周建立後,宇文護就任大塚宰(宰相),繼續執掌朝廷大權,「百官總己以聽之」。在宇文護看來,雖然宇文覺是皇帝,但畢竟還是個孩子,一切都在自己掌控之中。但隨著宇文覺慢慢長大,宇文護發現宇文覺性格堅毅剛決,對自己的專橫跋扈也有所不滿。就在這時候,朝內也出現了反對宇文護的聲音。這些大臣以「軍國之政,當歸天子,何得猶在權門」為由,鼓動宇文覺除掉宇文護。小皇帝也深恐有一天他會像西魏皇帝元廓一樣被宇文護斬草除根,因此暗地裡招來一批武士,並經常在皇宮的後花園演習如何擒拿宇文護。

    在一切準備妥當之後,宇文覺和支持他的大臣周密商議,決定於宮廷宴會上除掉宇文護。但由於保密不周,計劃還未實施就被宇文護的心腹知曉。於是宇文護先下手殺掉了宇文覺,然後立宇文泰的另一個兒子宇文毓當了皇帝,這個皇帝就是北周明帝。

    宇文護認為宇文毓比較懦弱,也好控制,因此才敢立其為帝。事實上,和宇文覺的能力相比,宇文毓有過之而無不及。隨著年齡的增長,宇文毓在處理政務中逐漸顯露出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才幹。史書評價其為:「寬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子之量。」宇文毓也有心剷除宇文護這個弒君之賊。漸漸地,他的周圍聚集了一群忠於朝廷的親信。同時,宇文毓也非常重視發展經濟,希望壯大國力。宇文毓的才能讓宇文護恐懼不已,他擔心有一天,他的權力會被這個小皇帝「篡奪」。這時候,為了試探宇文毓,他很快想了一個妙招,然後假惺惺地搞了一次「歸政於帝」的舉動,把除了軍權以外的所有權力都交還給宇文毓。

    宇文毓忽略了老謀深算的宇文護的詭計,毫不客氣地照單全收,並把自己的名號正式改為皇帝。如此一來,就加深了宇文護的疑心,於是他下定了剷除宇文毓的決心。宇文護暗地裡買通了主管皇宮中飲食事務的一個官員,讓其暗中在宇文毓的食物裡下了毒,毒死了宇文毓。宇文毓僅僅做了兩年的皇帝,就做了屈死鬼。

    如此,宇文護從557年到560年的短短三年時間裡,先後殺死了西魏恭帝元廓以及北周的閔帝宇文覺和明帝宇文毓三個皇帝。可以說其野蠻、血腥、暴虐程度無人能及。

    總結起來,宇文護的做法可分為三殺:

    第一殺,宇文護掌管了西魏的國家大權後,感覺自己已是「老子天下第一」,便迫不及待地逼使西魏恭帝讓位並殺之!扶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登上王位並建立北周。這是奪權之殺。

    第二殺,宇文覺即位後,怕重蹈覆轍,於是招了一批武士在皇宮裡操練兵法,準備有朝一日擒拿宇文護以絕後患。結果,卻被宇文護察覺後先下手為強,將宇文覺廢黜毒死。這是保命之殺。

    第三殺,殺了宇文覺後,宇文護擁立宇文毓為周明帝,他覺得這個堂弟性格軟弱好欺,但是後來卻發現宇文毓不僅聰明能幹,而且威望日增。於是宇文護就假裝還政,除軍權外交還了所有權力給宇文毓。不明其用心的宇文毓竟照單全收,真正做起了「皇帝」。宇文護又恨又怕,於是又毒死了這個周明帝。這是維權之殺。

    宇文毓被殺後,宇文護又立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為帝。有了兩位哥哥的前車之鑒,宇文邕韜光養晦12年,精心策劃,最後終於剷除了宇文護——這個弒君狂。這也是宇文護自取殺身之禍。

    才過宋玉,貌賽潘安——歷史上的兩大美男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