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另一張臉 第21章 王昭君真相:班固和范曄誰更可信? (1)
    王昭君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生於漢朝。對於研究王昭君的人來說,關於王昭君,班固的《漢書》和范曄的《後漢書》都有詳細的記載。然而,兩本書在記載王昭君的生平事跡上卻有很大的出入。按理來說,《漢書》問世多年之後《後漢書》才跟世人見面,應當對《漢書》記錄不全的地方有很多的補充,但事實卻大相逕庭。

    班固在《漢書》裡有這麼一段記載:在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一月的春天,雄踞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為了匈奴的統一,審時度勢,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欣然答應,並下詔將後宮一貌美宮女賜予呼韓邪單于。由於匈奴遠在北方又是遊牧民族,因此後宮中的女子都不願前往,這時候王檣挺身而出,說她願意前往匈奴。於是王檣被送往匈奴,並被呼韓邪單于立為後,即寧胡閼氏。

    但范曄所著的《後漢書·匈奴傳下》對於昭君出塞的記載與《漢書》大不相同,漢朝幫助呼韓邪單于平定匈奴內戰後,呼韓邪單于很高興,又對大漢的實力感到畏懼,就在竟寧元年上書漢元帝,說希望能跟大漢和親。漢元帝就把後宮中從沒寵幸過的王嬙賜給了他。王昭君被呼韓邪單于封為寧胡閼氏,後來生了一個男孩叫伊屠智牙師,智牙師後來被封為右日逐王。呼韓邪死後,按照匈奴父死子娶的習俗,王昭君就嫁給了呼韓邪單于的大兒子復株累單于。後來,王昭君又為其生了兩個女兒,一個被封為須卜居次,另一個被封為當於居次。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還有如下記載:昭君的名字叫王嬙,是南郡人。在漢元帝選妃的時候,她入選進了漢元帝的後宮。過了幾年,呼韓邪單于來漢朝和親,漢元帝就把後宮裡的五個美女賜給他。王昭君因為進宮好幾年了還沒有見過漢元帝的面,心裡面很哀怨,就自願請求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要回匈奴了,元帝就設酒宴招待他,並把要賜給他的五個美女叫出來給他看。昭君長得太漂亮了,像陽光一樣把漢宮給照亮了,大臣們都驚訝於她的美貌。漢元帝想不到他的後宮裡還有這樣的美女,十分後悔,想把昭君留下來。但作為一代君王又不能做臨時反悔的小人,就忍痛把王昭君嫁到匈奴了,王昭君後來為呼韓邪生了兩個孩子。呼韓邪死後,按照匈奴的風俗,復株累單于要娶昭君當妻子,王昭君因為想念家鄉就上書給漢成帝要求回到中原。但漢成帝沒有批准,要她留在匈奴,於是昭君只好做了復株累單于的老婆。復株累單于的弟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當了左賢王,在匈奴,左賢王就是單于的繼承人。但是復株累單于想把皇位傳給他兒子,就把知牙師給殺了。知牙師就是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生的那個兒子。

    這兩本史籍對於昭君的記載差異是比較明顯的,要分析這些差異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昭君」二字代表什麼?

    班固在他的著作《漢書·元帝紀》中稱君為「王檣」,但在另一篇章《匈奴傳》中又說,「王牆字昭君,號寧胡閼氏」。而范曄在他的著作《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這裡除「寧胡閼氏」這個明顯的屬於匈奴後宮的政治封號外,人們該稱呼這個歷史上美麗絕倫的女人為王昭君、王檣、王牆還是王嬙呢?筆者依據各種史料考證後表明:王昭君除「王」姓可以肯定外,其他的所謂的名和字,只是以昭君的某種身體特徵來表明其身份的呼號。

    漢元帝昭告天下選秀女的時候,王昭君作為南郡的第一人被送進宮裡。但她在掖庭等待了三年,都沒有被漢元帝召見過。沒有被皇帝寵幸過的女子是沒有封號的,她的名字當然不會被注意。後宮像她一樣沒有被召見過無封號的宮女成千上萬,沒有被記住名字的還有很多。有些幸運的宮女後來被皇帝寵幸,但也只是有個姓而沒有名字。這樣的女人如漢高祖的戚夫人,漢文帝之母薄姬,漢景帝之母竇太后,漢武帝的寵姬尹婕妤、鉤弋夫人、李夫人等,都只是在歷史上留下了姓和當時的政治封號,而沒有名字。鉤弋夫人姓趙,她入宮前因其兩手常握拳彎曲,入宮後一開始就封她為「拳夫人」,後來移居到鉤弋宮,就被稱為「鉤弋夫人」,她的兒子就是漢昭帝。通過這麼多史實,西漢後宮的宮女從入宮的那天起,就不再被稱呼在娘家的名字了,所以王昭君的名和字不詳也是理解當然了。

    王昭君首次出現在《漢書》中時,被叫做「王檣」,這「檣」字很可能如「拳夫人」的「拳」字一樣,是與被徵選入宮時的某種特徵聯繫在一起的。《康熙字典》把「檣」解釋為「船檣帆柱也」,那昭君就是一位坐船來的王姓姑娘。《漢書》後面又稱她為「王牆」,「牆」與「檣」,同音假借。這「檣」、「牆」兩字音同但是意義卻不相同,說明這兩個字都不是王昭君的真實名字,而只是一個記錄相同音的符號。

    後來範曄寫《後漢書》時,將「王檣」、「王牆」都寫成「王嬙」。《說文解字》裡對這個字的解釋是:「嬙,婦官也,從女牆省聲。」范曄大概認為王昭君賜嫁匈奴單于,已經具有宮中女官資格,於是改「檣」「牆」,為「嬙」。後來的人因為王昭君是為國家作出貢獻的著名美麗女人,逐漸形成了用「王嬙」來稱呼她的慣例,於是「王嬙」這一稱呼就流傳開來。

    既然王昭君沒有名字,那麼「昭君」這兩個字代表的很可能是封號而非字號。班固的《漢書》說昭君是「字昭君」,而范曄的《後漢書》卻說「昭君字嬙」,這種記載上的相互矛盾就已透露出這一點。「王昭君」這三字似乎另有一種深刻的意義:代表漢朝皇帝嫁給匈奴的王姓姑娘。很巧的是,這稱呼是她遠嫁到匈奴前漢元帝欽賜的。因為她好幾年未得見龍顏,所以並沒有得到漢元帝的封賜。當呼韓邪單于前來漢朝求親時,按照大漢習俗,皇帝理應把後宮未受封號的處女加封號,然後賜給呼韓邪單于。而那些已經受封為漢宮女官的,從名分上說已經是屬於漢元帝的女人,為表示對兩國邦交的重視,已有封號的後宮佳麗是不宜賜給匈奴單于為妻的。但為了大漢的面子,和親的使女又必須有點封號才能顯示出漢朝皇帝對這件事的重視。王昭君很快就要嫁到匈奴了,無論如何漢元帝必須選擇適當的封號給予封贈。但王昭君不是皇室支系,不能被封為公主,於是便只能希望她能把漢帝的恩澤像她的美麗如太陽照耀漢宮一樣,照到匈奴大地的寓意封為「昭君」。

    西漢歷史上不乏把女子賜封為「君」的例子,比如漢武帝把他同母異姓的大姊封為「修成君」便是一例。《說文解字》裡對「昭」的解釋為「日明也」,那麼「昭君」便是漢皇光照匈奴的意思。王昭君有沉魚落雁的美麗,此次和親肩負著替漢家君王傳播光明、使大漢和匈奴邦交友好的局面繼續維持下去的重大使命。無論是「昭君」還是「寧胡閼氏」,都是充滿政治意義的稱號,對昭君出塞這件具有「和番」意義的重大政治事件,兩國君王都很重視,都祝願此事能取得良好的政治結果。

    這樣一番考證下來,王昭君除姓王可以確定外,她的真實名、字都很難以考證。也可能是漢朝女子因地位低而沒取名字,後來的人就一直用「昭君」這個封號稱呼她了。

    二、王昭君出塞是毛遂自薦麼?

    班固在《漢書》中明確寫道,王昭君出塞是因為漢元帝答應呼韓邪單于的和親請求,把後宮中沒寵幸過的王昭君賜給了呼韓邪。但《後漢書》卻有不同的記載,昭君出塞和親是出於王昭君主動請纓的結果,而不是被漢元帝「賜」婚。她自請出塞是因為她進宮好幾年卻沒有見過漢元帝的面,沒有得到寵幸的機會而心裡充滿幽怨,在聽到匈奴單于呼韓邪請求「和親」的消息後自感機會來了,於是自薦,希望能嫁到匈奴去。這時候肯定有很多人可憐她,一個弱女子嫁到匈奴那麼偏遠的地方多麼孤單。的確,在匈奴是沒有住在漢朝的皇宮裡舒服,但生活中的錦衣玉食哪能解決精神上見不到帝王面的愁思呢。這時候自請出塞於國於己都好,所以,昭君毅然請纓去扮演一個「和平使者」的角色。

    相較之下,《後漢書》關於昭君自願請行和親之說的記載,可能是范曄在搜集這部分的史實時引用了民間流傳的故事,可信程度不如《漢書》高。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