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歷史:正說走西口 第38章 是你給我們一片愛——感動草原的「祥泰鹵 (1)
    走西口有兩支大軍,一支是開墾耕地的「雁行客」,一支是經商作賈的「旅蒙商」。地處山西省中部的平遙誕生了一隻僅次於「大盛魁」的旅蒙商,它就是定遠城裡的「祥泰隆」。

    晉中的平遙這座著名古城始建於西周宣王時,有兩千七百多年歷史,古人築城,認為「山水朝陽,龜前戲水」的佈局最好。空中俯瞰,現存平遙城的輪廓就宛如一隻巨龜,東、西、北三面基本呈直線,「唯南面頓縮崛若龜狀」,頭南尾北臥在太岳山北麓,興河東岸附近,人們習慣稱平遙為「龜城」。平遙古城,是現今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被余秋雨稱作中國大地各式銀行的鄉下祖父「日昇昌」,就坐落在晉中平遙,清朝時,這裡票號商家林立,平遙著名的推光漆器與特產牛肉頁久負盛名。但是人們不知道的是,在晉商歷史上,平遙還盛產「大掌櫃」,如果說晉商喬家、渠家、「大盛魁」代表的是祁縣幫的話,那麼中國第一家票號——「日昇昌」,它的大掌櫃雷履泰、二掌櫃毛鴻翽、三掌櫃程大培則代表著平遙幫的崛起。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榆次王家的「協同慶」票號、介休侯家的「蔚豐厚」票號、祁縣渠家的「百川通」票號、介休冀家的「乾盛亨」票號、平遙本土的「日昇昌」票號全用平遙人做大掌櫃,有的大掌櫃幾乎是世襲,爺爺、兒子、孫子三代全部是大掌櫃。可見,平遙人在理財上的出色表現一致得到晉中財東的認可。

    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賀蘭山西麓,騰格裡沙漠東側,有一片美麗富饒的大草原,土地面積十八萬平方公里。它的首府巴音浩特原名定遠營,被平遙人俗稱「山後」,即賀蘭山後面的意思。

    定遠營又叫阿拉善。清朝初年,有一批做了雁行客的平遙行商走出雁門關,翻過賀蘭山,來到阿拉善草原。他們肩挑貨郎擔,背負貨物,活躍在阿拉善旗的牧民中間,蒙古人敦厚好客、誠實豪爽的民風,使他們愛上了這片土地,他們決心在這裡紮下根來。

    於是這些平遙人結伙搭帳篷銷貨,大膽放手經營,在紫泥湖鎮蓋房營業成立了一家叫「祥泰公」的商號,這是當時在阿拉善最早成立的商號之一。

    當時阿拉善王府駐紮在離紫泥湖不遠的「愛肯」。「祥泰公」的商號靠近王府,最初的生意做得很紅火。

    清雍正元年(1723年),「祥泰公」因為經營不善結束營業,股東們又重新組合,開了兩個商號,一個叫「定遠堂」,一個叫「祥泰隆」。大多股東為原「祥泰公」的股東,所以人稱「祥泰公」為「老祥泰隆」。數年後,「定遠堂」倒閉,「祥泰隆」依舊營業,以經營日雜、南錦(百貨)、布匹為主。

    雍正八年(1730年),清政府在紫泥湖東八十里處建定遠營城。兩年後,阿拉善王府遷駐定遠營城,「祥泰隆」也隨遷定遠營。定遠營成為當時阿拉善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祥泰隆」大有用武之地了,但是資金不足成為制約它發展的最大因素,當時還沒有票號、錢莊等金融借貸機構,只能向「源泰」當鋪借高利貸。

    「源泰」當鋪是平遙縣西趙村的董姓人氏所開,趁「祥泰隆」急於抓發展機遇,擴大經營規模心切之際,以「驢打滾」、「內扣八」等高處貸方式,一再借銀給「祥泰隆」。然而雄心勃勃的「祥泰隆」,由於受信息、運輸、市場風險等因素影響,理想化為泡影,債台越築越高,最後因資不抵債而破產。道光元年(1821年),「源泰」當鋪徹底兼併接管了「祥泰隆」,從此「祥泰隆」的東家就成了董得峰。

    董得峰接管「祥泰隆」後,獨執「祥泰隆」商號股份72,其餘為小股和人力股。「祥泰隆」的歷任總管(股東代表),一直由董得峰及其子孫擔任,後來「祥泰隆」擴大到二十五股,董氏控股也始終居於主導地位。

    董得峰接管「祥泰隆」後,正值晉商突飛猛進之時,隨著票號產生,鴉片戰爭以後出現鐵路、電報、郵政等,更使商業流通如魚得水、如虎添翼。「祥泰隆」隨此大潮,從資本規模、經營項目,開設分號等方面,一直不斷滾動地向前發展。股金從白銀八千兩發展到二十萬兩,還有上萬頭牲畜。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資本高達銀洋一百二十餘萬元。

    「祥泰隆」的經營項目由原來的日雜、南錦(百貨)、綢緞,逐步擴大到牲畜、畜產品、糧食、磚茶、藥材、土產等,無所不營。批發、零售到收購、運銷一條龍發展,牧民的衣、食、住、行的必需品到畜牧業生產資料,包攬無遺。許多經營項目處於壟斷地位,「祥泰隆」左右著阿拉善的市場價格和金融業務,成為阿拉善這十八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的總後勤供銷部。

    每年的八月初一定遠營都會舉辦「那達慕」大會,牧民參加八大喇嘛寺廟廟會路過捎貨,他們到了定遠營,只要在「祥泰隆」捎貨,都有奶茶、奶油、奶製品、炒米和炸油果子吃,午、晚餐四菜一湯,有好白酒可以開懷暢飲。如果到了過年時節,更是流水席全天侯著,客人來了邊吃邊走不間斷,一天要煮十幾個羊背,喝幾十桶酒。當地官員、名流一個也不會少,讓牧民體會到顧客就是上帝的感覺。遇到集會,「祥泰隆」擺上蒙民傳統美味佳餚「羊烏叉」(烤全羊),晚上招待看戲、打麻將、喂坐騎全部免費。臨走捎貨時,大開倉門,任君選購,不收現金,記上物品數量,秋後算賬,受此厚待者激動萬分。

    試想,如果現在人們買商品可以像那時的牧民多爽,賒銷記賬,只記品名數量,不記價格,欠賬不計息。秋季到來,羊毛駝絨收穫,牛羊牲畜長成,再以物頂賬。就是現在也依稀可以感受到「祥泰隆」當時的繁華,人影綽綽,燈火璀璨,山西梆子終日繞樑、不絕於耳的場景。若是各位讀者受此厚待,恐怕也會成為「祥泰隆」終生會員,享受其全方位服務的。

    「祥泰隆」不怕牧民賒銷欠賬不還。因為賒銷賬上不但記牧民姓名、面貌特徵,連其直系親屬也詳記在冊,不怕逃賬,而且有王府做後盾。每年秋季結算時,難免有個別牧民的少量欠賬,確實無力償還,「祥泰隆」即當眾宣佈核免,贏得了蒙胞的感激和讚譽。

    「祥泰隆」為了維持信用,從不賣假貨,含利再高也不屑一顧,從外地進貨到銷出,層層負責把關。各分號也是根據社會調查和多年經驗,報總號通知各外莊採購。早春二月,總號將貨發下,各分號負責東西南北各路業務的夥計攜貨送往各「巴嘎」(村)牧民手中,不收現款,不計腳銀,記賬後還要詢問下次需帶什麼貨來,以便採辦。這種經營方式,對於長年過著遊牧生活的牧民來說,真是太方便了。秋季收穫後,也是由送貨夥計下去收賬,以物折算。至於雙方物品價格,事先都不說明,收賬前才由商號和「巴嘎達木勒」(村長)協商,由「巴嘎達木勒」宣佈。看似公平,實際「巴嘎達木勒」平時常吃商號宴請和受禮,屆時商人不公平地定價,他也就順水推舟做人情了,何況有的分號還有官員入股。

    「祥泰隆」在草原上的各個分號,如此厚待牧民,所以在當地產生了深遠影響。蒙族牧民豪爽好客,他們也以同樣禮節招待「祥泰隆」的送貨人和結賬人。秋季豐收後,要挑最好的牲畜、絨毛、皮張送到「祥泰隆」結賬,更不計較價格。「祥泰隆」的學徒做生意、除了記賬、打算盤外,要熟練掌握蒙語和蒙族風情習俗。否則生意學得再精,也不予錄用,或延期出徒,或另請高就,對任何人不例外。可見「祥泰隆」當時就建立起整套經營管理模式,防微杜漸,所以能長盛不衰。

    阿拉善草原的人民,以放牧為主,糧食不能自給,所以糧食營銷大大有利可圖。豐年時,趁農民秋後急需用款之機,派人到寧夏、甘肅產糧區,低價購入大批糧食,次年春荒或遇災年時高價拋售給農民,再用秋後以物頂賬的辦法結算,牟取暴利。「祥泰隆」在阿拉善旗草原的八個蘇木(相當於區)設有八個分號,每號約有員工三十人,經營牧民所需的各種生產生活用品,收購羊毛、駝絨、牲畜、藥材等,每個分號各有一個牧場,牧養自己運貨的駝隊和收購待賣的牛、羊、馬、騾、駱駝等牲畜。各分號員工在掌櫃的領導下,忠誠敬業,相互競賽,每年銷售額都在三萬兩白銀以上,收購營業額都在四萬五千兩左右。

    「祥泰隆」在發展中,為佔領寧夏市場,在銀川開辦了「廣發店」和「隆泰裕」。「廣發店」名為客店棧房,實際上是批發收購經銷部,在該店常住的客人都是全國各地大商號的購銷代理人。該店員工最多時達二百多人,在寧夏各地遍設分號,有時一次進貨可達幾十萬銀元,每次從天津進貨的駝隊,可達幾千峰駱駝。「隆泰裕」主營南錦、綢緞、布匹等,在寧夏及蒙古草原也有不少分號。「廣發店」和「隆泰裕」後來都成為寧夏八大商號之一,祥泰隆的總管成為「三大號」總管。

    到民國初年,「廣發店」和「隆泰裕」又兼營灘羊皮、枸杞子等土特名產,使總號「祥泰隆」錦上添花。三年結賬時,每股分紅可達五千兩白銀,「祥泰隆」總號人員也由六十五人增加到二百六十餘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