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揭開中國帝王的身世疑團 第41章 清朝第一帝——康熙皇帝 (3)
    孝莊去世後,康熙對蘇麻喇姑照顧得十分周到。1705年,蘇麻喇姑身患痢疾,因為她有「不服藥」的老習慣,病勢日益加劇。康熙正在察哈爾等部視察,接到奏報,立即指示太醫認真診視,讓人帶回一種叫西伯噶古納的草藥,告訴她「……這是朕叫人送來的一種草,不是藥……」,並令十二阿哥日夜看護病人,讓人唸經祈禱。可是蘇麻喇姑卻仍然固守從不服藥的習慣,她說:「我自幼就從不吃藥,雖然這是草根,但也算是藥啊!」阿哥們一再勸告,懇求她喝下去。最後,蘇麻喇姑以命令的口吻說:「阿哥們將我的話奏報主子,他會懂得我的心思。」

    9月7日,90歲高齡的蘇麻喇姑去世。尚在外地的康熙得知噩耗,非常悲痛,指示「朕在十五日才能回到京城。所以遺體再存放7天,等朕到家後再來定奪。」這表明他不僅想再看一眼蘇麻喇姑的遺容,還要就死者後事的等級與規格親自作出最後的決定。後來,蘇麻喇姑被「葬以嬪禮」,安葬在孝莊的昭西陵側。出殯那一天,除留皇五子、皇十子照顧皇太后,皇十四子留在紫禁城外,其餘成年皇子都參加了出殯儀式。

    蘇麻喇姑先後侍奉過孝莊文皇后、順治皇帝、康熙皇帝和皇十二子履親王胤裪四代人,將青春和畢生精力都獻給了皇室。其中她幫助孝莊文皇后培養出清朝第一帝——康熙。她原本是侍女,但隨著對皇室功勞和感情的增加,她與皇室的關係超越了主僕關係,地位尊崇。

    將近二十年的相處,使胤祹和蘇麻喇姑的感情也很深。在蘇麻喇姑病重時,胤祹焦急萬分,衣不解帶,日夜守候在蘇麻喇姑的病榻前,陪伴她走完了生命的最後時刻。蘇麻喇姑靈柩停入殯宮後,皇子們都各自回府,唯獨皇十二子胤祹卻提出要求說:「姑媽自幼將我養育,我並未能報答即如此矣,我願住守數日,百日內供飯,三七誦經。」康熙帝欣然批准了兒子這一違制的要求。於是胤祹就住在殯宮,為蘇麻喇姑守靈、供飯、誦經。時間的流逝,也絲毫未曾沖淡胤祹對蘇麻喇姑的懷念之情。到雍正年間,蘇麻喇姑死去二十多年以後,《清實錄》中還可以見到胤祹拜祭蘇麻喇姑的記載。

    雍正即位後,胤祹先被封為履郡王,不久又被藉故降為貝子,後又降為鎮國公。但他都榮辱不驚,深得蘇麻喇姑真傳。胤祹為人與世無爭,用心辦事,終於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安享天年。雍正後期,他被恢復為履郡王,乾隆年間晉封為履親王。1763年逝世,享年77歲。

    五帳殿夜警——易嗣之謎

    康熙一世英名,晚年卻深受立儲之苦。康熙一生妻妾眾多,曾有過4位皇后,51位妃嬪、貴人、答應、常在等等。康熙一生有子、孫、曾孫共150多人,是清朝帝王中子孫最多的一位,其中兒子35個,女兒20個。兒子中成年者20人,女兒中成年者8人。張國元,楊國慶:《康熙的多子與多憂》,《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1期。這眾多的子孫,本可以使康熙享有普天之下最溫暖的天倫之樂。但是,皇宮內院,這人間的樂趣在皇帝身上展現得卻很有限。

    在康熙之前,清朝是沒有立太子的傳統的。而康熙第一次打破清朝皇嗣制度,預立儲君。1675年12月,22歲的康熙親臨太和殿,按照漢族立嫡長子的原則,冊立方滿週歲的皇二子、嫡長子胤礽(赫捨裡之子)為皇太子。

    胤礽從小就得到當時碩儒的教導,並遵從祖訓學習騎射。在康熙精心培養下,皇太子滿、蒙、漢文皆嫻熟,精通四書五經,書法也很好,善作對子。胤礽十幾歲時就寫出了「樓中飲興因明月,江上詩情為晚霞」的名對,5歲時就在狩獵中射中過一鹿四兔。成年後,康熙幾次出征時都曾委託他留京代理政事,對他的表現大加讚揚,說他「辦理政務,如泰山之固」。當然胤礽也出過一些差錯,比如他發往父王率軍出征地的包裹捆綁不結實,致使包裹到達目的地後多有破損等等,康熙也都指出來要求改正。

    從開始的事態發展來看,胤礽能文能武,在許多方面表現得略高於其他兄弟,康熙對他還是滿意的。但胤礽滿歲時就被立為皇太子,養尊處優,逐漸變得驕橫跋扈。胤礽十多歲後,宮廷鬥爭頻繁,其周圍逐漸出現了一股依附力量。這些人處處顯示太子的地位,一有機會就抬高太子,並有意無意弄得太子與皇帝在排場、氣勢上不相上下;加之眾多大臣見風使舵,紛紛有意無意地與太子套交情、拉關係。這是康熙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太子和皇帝之間、太子和其他皇子之間就開始產生了矛盾。一些人和其他皇子對胤礽添油加醋地造謠也使康熙對太子開始逐漸反感。

    矛盾一觸即發。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終於爆發了所謂的「帳殿夜警」事件。這件事發生在康熙皇帝進行木蘭秋獮的時候。「木蘭」是滿語,是捕鹿時使用的一種工具,用嘴吹或吸,發出「呦呦」的鹿鳴之聲,以引誘鹿類前來並將其捕獲。後人將皇帝圍獵的專用場地稱為木蘭圍場,簡稱木蘭。「秋獮」指的就是秋天的狩獵。為了保持八旗子弟的尚武精神,從康熙二十年始,木蘭秋獮就成為一項國家大典,在康熙、乾隆兩朝盛行。所謂帳殿,就是木蘭秋獮時皇帝駐蹕的營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朝廷又舉行了木蘭秋獮。康熙帶著才8歲的十八阿哥同行。十八阿哥是康熙愛嬪王氏所生,為康熙所寵愛,因此獲得了與皇帝同行的殊榮。而其他成年的皇子,包括太子在內都只能跟隨前行。遺憾的是,北方秋天的晝夜溫差很大,8歲的十八阿哥適應不了,半路上突然發病。隨行的太醫不能救治,病情日益嚴重。康熙只能摟著愛子,祈禱說寧願以自己的壽命來換取十八阿哥的生命。8月底,十八阿哥一度病情好轉,康熙欣喜若狂,但到9月2日早晨,十八阿哥就夭折了。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有人向康熙告發太子,說太子夜裡在康熙的營帳四周盤旋,還不時窺探內中情況。此前康熙與太子的關係已經逐步惡化,康熙聯想到胤礽在十八弟重病時冷漠的表現和平時的不良行為,他那顆本因幼子之死而悲痛欲絕的心受到更重的打擊。康熙對胤礽的憤恨程度急劇上升,從而作出廢黜太子的決定。劉心武:《紅樓望月》,書海出版社2005年版。

    9月2日凌晨,康熙當著已被綁縛的胤礽以及陪綁的幾個王子,還有重臣和供奉於朝廷的西方傳教士的面,激憤地宣洩對胤礽積壓了20年的不滿,特別是胤礽在幼弟十八阿哥病篤、父王焦慮萬分的情況下,竟然無動於衷,毫無忠孝義悌。康熙說胤礽除了他早已發現的種種不肖之外,「更有異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令朕未卜今日被鴆、明日遇害,晝夜戒慎不寧,似此之人,豈可付以祖宗弘業」!說胤礽對自己居心叵測的時候,康熙痛哭倒地,令家人和群臣愕然。兩天後,胤礽被廢。

    劉心武先生考證「帳殿夜警」說:「秋獮之典參與者總數可達一萬數千人,所有人員包括皇帝均宿帳幕,屆時設行營卡座,各按秩序排列,中間的黃幔城是皇帝居所,外加網城,設連帳175座,是為內城;外城設連帳254座,又有警蹕帳;整個營盤內圓外方;再外圍是蒙古等諸王公、台吉營帳。皇太子的營帳可以想像是在皇帝御帳附近,但深夜躲過密佈巡邏值守的人員,私自逼近御帳,絕非易事。我們都知道1919年新文化運動之前的中國文言文是沒有標點的,『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這個句子,現在引用者多加標點斷句為『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這鏡頭實在恐怖,因為『裂縫』作為動詞,那胤礽彼時就非動用匕首等利器不可,殺氣瀰漫;但若另行斷句理解『逼近布城裂縫,向內窺視』,那就無需使用利器,胤礽的形象也就非凶神惡煞,而是被窺視欲的心火燒得癲狂的一個可憐蟲了。試問,御帳會有『裂縫』嗎?如果把『裂縫』理解為『破開的縫隙』,當然不可信,但帳幕畢竟是由若干塊布幔疊圍合成,用手撥開便可出現『裂縫』的部位未必沒有……」劉心武:《紅樓望月》,書海出版社2005年版。

    等情緒過去後,康熙頭腦冷靜了些,連續夢見祖母孝莊皇太后和已死的胤礽生母皇后赫捨裡氏,兩人在夢裡都面有不悅之色。期間康熙又查出庶出的大阿哥利用蒙古喇嘛巴漢格隆以巫術鎮魘了胤礽。四個月後,康熙復立胤礽為太子。此後,太子再立又再廢,各位皇子為了皇位大打出手。康熙為繼承人問題憤懣抑鬱,難以定奪。1722年11月13日,康熙皇帝病逝。之前並不被看好的四皇子即位,這就是雍正。

    一般認為,雍正當皇帝後大肆修改康熙朝的檔案。關於「帳殿夜警」的資料說是康熙曾在夜半覺得有人逼近帳殿裡的御榻,還發出了聲音。胤礽被囚禁在宮中上駟院臨時帳篷內時,為自己申辯說:「皇父若說我別樣的不是,事事都有,只是弒逆的事,實無此心。」「帳殿夜警」事件恐怕是有人向康熙告發太子,康熙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缺乏冷靜的思想作出了過激舉動。

    當然,胤礽在其中也有責任。劉心武先生指出,康熙的皇權與胤礽之間的權力矛盾是逐步發展、暴露、激化起來的。康熙起初溺愛胤礽,達到相當荒謬的程度,例如他任命胤礽的奶母之夫凌普為內務府主管,不是因為此人有品德才幹,而僅僅是為了胤礽取用皇家諸種供應的方便;在儀注上,康熙後來後悔地說:「皇太子服御諸物,俱用黃色,所定一切儀注,與朕無異,儼若二君矣!」太子漸漸長大,對於自己的「千歲」地位自覺意識越來越深化,在父王出征時期留守京城當「代皇帝」很過了把癮,其黨羽也日益增多,且在權力慾望上往往更表現出急迫張狂,這就更強化了胤礽「何日為萬歲」的心理趨向。但康熙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是個長壽之君,胤礽隱忍的接班慾望,與康熙不到壽終絕不放權的明顯態勢,導致了他們父子君臣關係難保平衡的悲劇性結局。

    總之,這又是一個需要留待後人解決的宮廷疑案。

    六開啟康乾盛世

    清朝在康熙時期逐漸走向鼎盛,出現了「康乾盛世」。康熙除鰲拜親掌大權後,建立了一系列文治武功。在政治上,康熙為了維護、鞏固封建國家的利益,改革中央機構,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康熙注意減輕賦稅,減免錢糧,賑濟饑民;治理黃、淮,興修水利;獎勵墾荒,擴大耕地面積;廢除遷海令,開放海禁,推行有利於工商發展的政策等等。這一系列政策,大大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康熙還力平三藩、收復台灣,堅決維持國家的統一;抗擊沙俄,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訂立《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之間的東段邊界,在我國反侵略戰爭史上留下光輝的篇章。康熙三次率軍親征,消滅噶爾丹,鞏固了祖國的西北、西南邊防,使中國形成了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統一國家。有時為追殺敵軍,康熙一連三天不下馬,其驍勇與頑強絕非常人可比。

    康熙本人非常勤政,對送來的奏折有奏必簽。有的時候他右手患病拿不住筆,左手也要執筆批簽。他不但精通經史子集,而且懂得西方天文學、數學、藥學,藝術也能鑒賞,是學貫中西的古代帝王。康熙不僅大興科舉,還另闢蹊徑,開設「博學鴻詞科」和「南書房」,廣攬天下賢能。在位期間,康熙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曆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在他倡導的文化氣氛下,湧現了一大批在整個中國文化史上都可以稱得上是一流大師的人文科學家。

    但是在廢止禁海令32年之後,康熙又重新下達了禁海令。在他統治時期,中國奉行嚴格的閉關鎖國政策。也就是,在轟轟烈烈的國內發展的同時,中國開始在東西方的國力競爭中落後了。

    康熙死後,被安葬在景陵。景陵位於清孝陵東側一千米處,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動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工。這是一座普通的皇帝陵墓,但在1928年7月,東陵大盜案期間依然遭受了破壞,景陵地面建築也殘缺不全。據後來負責重殮的宗室載澤等回憶,景陵雖然地面建築和文物遭受極大破壞,但地宮還未發生像慈禧、乾隆那樣的發棺揚屍事件。景陵真正遭到毀滅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當時時局動盪,東陵一帶沉寂了多年的盜匪活躍起來。這樣,景陵地宮也遭到了滅頂之災,被洗劫一空。

    現在的景陵已經得到修復。進入陵區,最醒目的就是雍正皇帝為康熙興建的聖神功碑,彰揚康熙一生的功業。景陵聖德神功碑亭建於雍正三年至雍正五年(1725—1727年)。按照雍正皇帝的意願,亭內豎立了兩塊石碑,分別鐫刻滿文、漢字,用以記述康熙大帝六十多年的赫赫功德。碑文由雍正皇帝親自撰寫,長達四千三百多字。這也許是對康熙一生最好的慰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