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揭開中國帝王的身世疑團 第39章 清朝第一帝——康熙皇帝 (1)
    康熙皇帝,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習慣上以年號稱之為康熙。他是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代皇帝,在位61年,一生勤奮治國,頗有作為。因為開啟了「康乾盛世」的大門,同時也維護了中國領土的完整統一,成為最受中國人敬仰的帝王之一。

    康熙皇帝同樣是充滿謎團的皇帝。他並非長子,卻在父親順治早逝的時候被立為新皇帝;他從小由富有傳奇色彩的祖母孝莊太后撫養,並深受祖母的影響;他即位8年,以非常手段親自部署、擒拿了權傾朝野的鰲拜,清除了其黨羽;他和老師蘇麻喇姑的感情很深,卻引起了後人的誤解;他有子孫150多人,卻在挑選繼承人問題上遲疑不決,留下諸多謎團。康熙在位61年,開創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最後一個盛世,也以輝煌的統治為自己謝了幕。

    一康熙與天花——即位之謎

    愛新覺羅·玄燁,順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於景仁宮,是順治皇帝福臨的第三子。母親佟佳氏,是漢軍都統佟圖賴之女。

    康熙出生7年後(1661年)的正月初七,順治皇帝突然病逝,時年不到二十四歲。順治的死,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包括他自己。順治雖然身體羸弱,但年紀輕,精神正常。他的死,是因為染上了當時的不治之症——天花,時稱痘症。

    關於順治的死亡,正史上的記載如下:

    正月壬子,上不豫。丙辰,大漸。赦死罪以下。丁巳,崩於養心殿,年二十四。

    之前,順治和朝廷對皇位繼承人的問題都沒有正式思考過。一來由於清初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立儲制度;二來順治剛二十出頭就談繼承人問題有點為時過早;三來順治的兒子們尚在幼年,連是非都看不出來,更不要說賢愚了。當順治命在旦夕的時候,他知道繼承人的安排已刻不容緩,躺在養心殿的病榻上開始認真思考後,卻輾轉反側、難以定奪。

    順治共有八個兒子,長子生下幾個月後就夭折了。真正有可能繼承皇位的候選人只有兩位:二皇子福全和三皇子玄燁。他們兩個不僅年齡相仿,表現也不分上下,就連他們母親的地位也都是一樣的,同為妃子(福全與玄燁均庶出,一為寧妃所生,一為佟妃所生)。一年前,兩兄弟來向順治問安。順治在聊天時問起兩個兒子長大了要做什麼。皇二子福全說:「我要做賢王。」玄燁說:「我要傚法父皇。」順治聽了哈哈大笑,對兩個兒子有了大概的瞭解。他比較看好福全,想選他為繼承人,但是他的母親孝莊皇太后卻傾向於立三皇子玄燁。

    雙方意見相持不下,只好求助於第三者仲裁。這個第三者,就是在宮中當差的西洋傳教士湯若望。湯若望在清宮服務多年,官至一品。他與順治皇帝及孝莊皇太后之間長期保持著親密的聯繫,順治皇帝曾尊稱他為「瑪法」,滿語的意思就是「爺爺」。因此湯若望雖是異邦之人,但他的話在順治母子那裡卻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理智的湯若望很快就幫孝莊皇太后和順治皇帝下定了決心:立皇三子玄燁為太子。理由簡單而充分——玄燁已出過天花,對這種可怕的疾病有終身免疫力。而皇二子福全尚未出過,將來繼承皇位,一旦染上此症,難免還會發生眼下類似的悲劇,這是當時的一大忌。

    到底是什麼悲劇呢?這裡不得不插敘一下康熙「避痘」的事情。

    康熙的幼年生活一直籠罩在痘魔的陰影之下。他剛出生時,正值北京天花流行。康熙一出生就不得不由乳母抱出紫禁城,棲身於西華門外的一座宅邸(雍正時改為福佑寺)中「避痘」,長期得不到父母之愛。這個經歷,在康熙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聖祖廷訓格言》記載康熙晚年時曾說:「朕幼年時未經出痘,令保姆護視於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此朕六十年來抱歉之處。」

    可怕的是,在康熙兩歲那年,他還是患上了天花。在乳母、正白旗漢軍包衣曹璽之妻孫氏的悉心照料下,小康熙硬是從天花的魔掌中逃脫出來。之後,康熙的臉上留下了與痘魔殊死搏鬥的點點痕跡。躲過天花之劫,幼小的康熙才得以重新進入紫禁城,但天花的陰影一刻也沒離去。灰色的宮外「避痘」歲月,像是一場噩夢。由於天花連年爆發,深宮中也常常一夕三驚。如果宮中有人得了天花,父皇等就會出宮「避痘」。如果城中有天花病人,四周就得用繩子圍起來,誰也不准隨便進出。這些驚恐與動盪的灰暗記憶填滿了康熙的幼年歲月。

    在考慮皇位繼承問題時,天花依然在北京城內肆虐,而順治就是被天花奪去了生命。因此玄燁出過天花,對病毒有抵抗力,就變成了競爭皇位的絕對優勢。順治很快就採納了湯若望的意見,諸王大臣也對玄燁表示讚許。於是,由於天花的緣故,8歲的康熙登上了金鑾寶座。

    有的時候,看似高高在上的皇位繼承竟是如此簡單:一些細節和瑣事往往能成為制勝因素。

    康熙以8歲虛齡踐祚,當時前輩留給他的是一個龐大而危機四伏的江山。朝廷內部,「強人政治」的時代尚未過去,鰲拜等大臣權傾朝野、獨斷專行,已形成對皇權的巨大威脅。這樣的時代,正呼喚著一位政治巨人出現,來建立一個穩定的政治秩序。康熙以他日後的文治武功證明了他稱職地擔當起了這一歷史角色。

    二康熙與鰲拜——奪權之謎

    年幼的康熙雖然登基做了皇帝,卻並沒有掌握皇帝的權力。朝廷被輔政大臣們操縱,具體來說,實權是掌握在鰲拜手裡。

    本來,按照大清國的傳統制度,皇帝年幼,應該由一兩位宗室的親王攝政。但由於順治朝有了多爾袞擅權對皇權構成極大威脅的前車之鑒,順治臨終前決定不依舊制,而是改由異姓大臣來輔政,確立了四輔臣制。順治委託的四位重臣分別是元老索尼(正黃旗)、蘇克薩哈(正白旗)、遏必隆(鑲黃旗)和鰲拜(鑲黃旗),其中索尼為首輔大臣。

    按照順治的意願,四大臣本應該協商一致,共同輔佐幼主,然而隨著四輔政大臣內部勢力的變化,本來位居最末的鰲拜勢力日益擴大。鰲拜是一個權欲極強的人,他仗著年輕氣盛,結黨營私,專橫跋扈,根本不把年幼的皇帝和其他輔政大臣放在眼裡。

    鰲拜是滿洲貴族世家出身,瓜爾佳氏,戰功顯赫,是清朝前期的重要將領和政治家。

    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勳。費英東所在的蘇完部落相當強大,投附努爾哈赤,大大增強了努爾哈赤的實力,因此瓜爾佳氏在清朝建國之初就被列為滿洲八大姓之一。鰲拜從小就和先輩一樣馳騁疆場。在1637年的皮島戰役中,皇太極發兵多次進攻未克。軍情危急之時,年輕的鰲拜挺身而出,立下軍令狀,強行登島成功。皇太極以鰲拜首功,破格升為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勇士),後又擢升鰲拜為最重要的鑲黃旗護軍統領,成為清王朝的主要將領。1644年,清軍入關,鰲拜率軍定北京,征湖廣,馳騁疆場,衝鋒陷陣,為清王朝統一中國立下汗馬功勞。他率軍分別大敗李自成,並陣斬張獻忠,被順治皇帝破格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自此,鰲拜參議清廷大政,隨侍帝側,進入清朝權力核心階層。

    但是在多爾袞主政時期,鰲拜並不如意。1644年,正是有鰲拜所率的清軍的護衛,小皇帝福臨車駕才從瀋陽到達北京。鰲拜在決定皇位繼承的關鍵時刻,支持擁立福臨的表現,以及護送順治皇帝、孝端、孝莊文皇后等進京的功勞,雖然被加官晉爵,但也深深得罪了攝政王多爾袞。此後,鰲拜就陷入了效命疆場屢立戰功卻又屢遭冤獄的困境。多爾袞死後,鰲拜因控告多爾袞罪狀,不僅地位恢復,還日漸尊崇。

    順治安排的四大臣雖為異姓,但都是清朝開國功臣之後,功勳卓著,享有很高的威望,而且作為異姓臣子可避謀篡之嫌,是十分合適的人選。其中索尼、鰲拜一文一武,同為三朝元老,出自兩黃旗,有大致相同的命運。皇太極死時,他倆對福臨即位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後又都受到多爾袞不同程度的迫害。鰲拜雖位居四大臣之末,但因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生性庸懦,蘇克薩哈隸屬正白旗,是多爾袞舊部,為索尼所惡,因而鰲拜得以擅權,在四大臣中佔有主導地位。所以,實際上的四大臣輔政說白了就是索尼、鰲拜輔政。盛德本:《清初名將鰲拜》,載於《軍事歷史》1994年第1期

    康熙六年(1667年),索尼去世,鰲拜成為首輔。年已14歲的康熙帝根據索尼臨終前的請求親政,升鰲拜為一等公爵,第二年又加升他為太師。至此,鰲拜開始得意忘形,更加專橫恣肆,甚至專擅朝政,濫施威福。鰲拜執政期間,大規模推行滿族落後的制度,維護少部分清政府貴族的利益,違背封建經濟發展要求。他結黨營私,日益驕橫,竟發展到不顧康熙的意旨,先後殺死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臨與輔政大臣蘇克薩哈等政敵,引起朝野驚恐。

    年輕的康熙為了自己和國家考慮,決定剷除鰲拜。康熙帝清醒地認識到,如果讓鰲拜繼續專權下去,不僅對自己的帝位是嚴重威脅,而且將會給清王朝的基業帶來不利的影響,後果不堪設想。尤其是在索尼死後,康熙皇帝毅然開始親理政事,更加激化了他與鰲拜之間的矛盾。鰲拜強橫堅持自己的政見,阻礙康熙實現自己的理想。

    關於康熙如何剷除鰲拜,《清史稿》的記載非常簡單。現摘錄如下:

    戊申,詔逮輔臣鰲拜交廷鞫。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

    真實的歷史要比正史的記載詳細得多,也精彩得多。年輕的康熙一步套著一步,巧妙穩重地奪回了權力。眼看鰲拜權傾朝野,太皇太后孝莊為達到遏制鰲拜的目的,轉而籠絡了索尼父子。可是,歷經三朝、閱歷豐富的索尼以年老多病為由,採取以退為進、不與鰲拜發生衝突的迴避態度,避居在家。孝莊於是一改太宗、世祖兩朝均在蒙古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家族中擇後的傳統,冊立索尼的孫女赫捨裡氏為皇后。在祖母孝莊的旨意下,11歲的康熙迎娶了索尼的孫女赫捨裡為皇后。這完全是一場政治婚姻,但所幸康熙皇帝與赫捨裡的感情非常好,夫妻倆極為恩愛。索尼家族因為聯姻關係,堅決站到了康熙和太后一邊,為康熙奪回權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計劃執行過程中,康熙帝幾次向孝莊太皇太后提出要剪除鰲拜,但太皇太后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告誡他要「戒急用忍」。康熙帝按照太皇太后的吩咐,先加封鰲拜一等公爵太師太傅,欲擒故縱。康熙帝從小由孝莊太皇太后撫養長大,對祖母既尊敬又信賴,每日照例去祖母處請安,聽取教誨,每遇重大事件都向祖母請示。太后充分運用自己的經驗才智和威望穩定了權臣當朝的局勢,保證了孫子計劃的推行。

    剷除鰲拜的具體執行者是一群康熙的同齡人。康熙帝讀書的南書房前面有片開闊場地,孝莊太皇太后為了讓康熙帝習武強身,將空地整理成練武場,康熙帝從小就天天在此射獸皮箭靶。太皇太后又定下計策,招集一批身強力壯的滿族少年作為侍衛,直接聽命於皇帝,由索尼的次子、比康熙帝大兩歲的索額圖為領隊,天天在空地上練武,做布庫(摔跤)遊戲。鰲拜幾次入宮奏事,常見康熙帝和這些少年跌爬滾打在一起,以為是小孩子在玩耍,不以為意。

    宮外的鰲拜每日與黨羽在家中議事,他們在朝廷內外,遍佈親信,結黨營私,「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鰲拜見康熙帝對自己言聽計從了,揚揚得意,不可一世。但他畢竟久經沙場,時刻對康熙保持著警惕,於是皇宮中就遍佈了鰲拜的耳目。

    康熙帝擔心訓練小侍衛的意圖被鰲拜在宮中的耳目察覺,就叫索額圖帶領小侍衛們練習武藝的同時又鬥蛐蛐,又逮麻雀,以此為掩護。索額圖在御前侍衛中選拔了一批年少有力者,整天在武英殿打拳摔跤,練習武藝,即使遇大臣進殿奏事,也不迴避。《清史編年》說,鰲拜以為康熙「懦弱且好嬉,心益坦然。」

    索額圖見小侍衛們訓練得技藝高超,擒拿鰲拜已不成問題,便向康熙帝提出動手行動的意見。康熙帝借向太后請安的機會,向太后請求逮捕鰲拜。為了萬無一失,太后讓康熙帝在實施行動之前先將鰲拜的一些親信死黨以各種名義逐步派調出京,再擒拿鰲拜本人。

    康熙帝遵照太皇太后的主意,與索額圖商議之後,分別將鰲拜的胞弟巴哈、親侄蘇爾瑪、姻黨理藩院侍郎綽克托、工部尚書都統濟世等人,先後派往察哈爾、科爾沁、蘇尼特及福建等地。為了不使鰲拜生疑,康熙沒有調動他兒子的職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