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揭開中國帝王的身世疑團 第21章 首位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 (2)
    三年後的臘月,李世民東征高麗不利班師,終於實現了駐蹕太原的心願。這一次,李世民在太原停留了兩個月,過了春節。太原的山水風物消除了他的疲憊,平復了他的心情。李世民赦令免除了并州當年參與太原首義的民戶兩年賦役,免除後來依附民戶一年賦役。在太原期間,李世民心情很好:「迴鑾游福地,極目玩芳晨」、「對此留余想,超然離俗塵」。

    除夕之夜,李世民興致很高,召群臣守歲,並題詩一首:「四時運灰珀,一夕變冬春。送寒雨雪盡,迎歲早梅新。」詩為《於太原召群臣賜宴守歲》。其中灰珀是一種占氣候的器具。他在詩中感歎時光的流逝,並對新的一年充滿希望。正月二十六日,李世民還率群臣遊覽了晉祠。晉祠因山水秀美,在北魏時就已經成為了風景絕佳處。據說李世民在起兵前,曾到晉祠祭拜,祈求神靈保佑。現在故地重遊,李世民不禁觸景生情,欣然提筆仿王羲之的書法撰制了《晉祠之銘並序》碑文。這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行書之一。序文行文鏗鏘上口,引論古今,自如縱橫。此碑一出,即製成拓片,廣為流傳。唐還將其拓片作為珍貴禮物,饋贈外賓。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郭沫若先生曾經參觀了《貞觀寶翰碑》,欣然賦詩:「太原公子自無雙,戎馬生涯未肯降!」

    二玄武門之變

    武德九年(626年)的六月初四,清晨起床後,李淵的心情很不好。每當這個時候,他總會讓宮人在北海池上準備好船隻,泛起舟來。儘管已經到了和幾位重臣在宮中議事的時間,李淵依然沒有起駕的意思。

    昨天晚上,二兒子秦王李世民進宮來向李淵哭訴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荒淫後宮、迫害自己的罪狀。幾年來,李淵一直被幾個兒子的明爭暗鬥糾纏,心力交瘁,卻要裝出若無其事、公平公正的樣子。這一回,李淵還是輕描淡寫地吩咐宮人明天一早將李建成、李元吉和幾位大臣召集來,共同商議,這才將哭哭啼啼的李世民勸走。

    李淵坐在船上,望見水中自己鬚髮花白的倒影,長長地歎了一口氣。隱約中,這位老皇帝聽到臨湖殿四周傳來喊殺聲,疑慮起來。他用一貫輕描淡寫的態度吩咐岸上的小太監去查看情況,然後又繼續讓小船靜靜地在北海池上隨波逐流。

    出去探聽情況的小太監還沒回來,臨湖殿方向先傳來了盔甲相撞的聲音,越來越清晰。李淵瞇著眼睛觀察。原來是很不討自己喜歡的一個將領——尉遲敬德手持長矛、全副戎裝地帶著一隊士兵匆匆趕來。李淵心中一驚。

    尉遲敬德在湖邊立定,朗聲稟報說:「皇上,太子和齊王大逆不道,發動叛亂,秦王已將兩人就地正法。臣等怕陛下驚擾,特地前來護駕。」

    李淵緩緩地放下雙槳,久久說不出話來。

    李淵有22個兒子,卻絲毫沒有感受到父子親情。李淵的22個兒子分別是:「太穆皇后生隱太子建成及太宗、衛王玄霸、巢王元吉,萬貴妃生楚王智雲,尹德妃生酆王元亨,莫嬪生荊王元景,孫嬪生漢王元昌,宇文昭儀生韓王元嘉、魯王靈夔,崔嬪生鄧王元裕,楊嬪生江王元祥,小楊嬪生舒王元名,郭婕妤生徐王元禮,劉婕妤生道王元慶,楊美人生虢王鳳,張美人生霍王元軌,張寶林生鄭王元懿,柳寶林生滕王元嬰,王才人生彭王元則,魯才人生密王元曉,張氏生周王元方。」

    在很多中國人看來,李淵似乎是幸福的。因為他的家族子孫枝繁葉茂。與宋高宗趙構、明憲宗朱見深和咸豐皇帝等人不同,李淵根本不用為絕嗣而苦惱。在封建社會,皇朝血統的延續被視為天下政治大事。李淵不僅擁有22個健康的兒子,而且更不乏出類拔萃的人選,他與正妻竇氏生育的四個兒子就算得上是人中之龍。長子李建成幫辦朝政,多有功勳,被立為太子;次子李世民四處征伐,戰功顯赫,被封為秦王;三兒子李玄霸武力超群,可惜早死;四子李元吉善使長矛,是軍中勇將,被封為齊王。這些能幹的兒子在大唐王朝的創建和鞏固過程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父親李淵分擔了許多壓力。在許多中國古代的皇帝看來,李淵已經不是令人羨慕的對象了,簡直是招人妒忌。許多皇帝儘管不愁沒有兒子,但那些兒子不是不學無術,就是驕橫跋扈,沒有一個可用之才。更可憐的是晉朝的司馬家族,一連出現了兩個白癡皇帝(晉惠帝司馬衷和晉安帝司馬德宗)。也許在天堂裡,司馬家族正注視著地上的李淵,恨得牙根發癢。

    但是李淵有李淵的難處,擁有一群能幹的兒子同樣讓他頭疼。如果這些兒子都謙恭禮讓,沒有權力慾,那就好辦了。可是面臨一步之遙的皇帝寶座,哪個做兒子的不怦然心動呢?更何況這些兒子都參與了打天下的過程,都有自己的想法、地盤和小集團。皇位只有一個,有能力、有野心爭奪它的兒子卻有一群。

    在這麼多兒子當中,最先引起李淵注意的,或者說李淵最先喜歡上的人是二兒子李世民。

    起初,忙於個人仕途的李淵對李世民並沒有特別地注意。大業十一年(615年),隋煬帝在雁門關被突厥圍困住了,徵召各地的軍隊勤王。李家也要出人參加勤王,李淵就讓17歲的二兒子李世民代表李家執行貴族的軍事義務,李世民就進入屯衛將軍雲定興的軍隊作戰。對於李家這樣世代勳貴的人家來說,派其中某個兒子去勤王是件小事,李淵也沒太放在心上。誰想這一去,李世民竟然一鳴驚人,大大長了李淵的面子。李淵自然是喜出望外,對李世民另眼相看。

    李淵自己在隋末的仕途並不順暢。隋煬帝去揚州的時候,命李淵督軍在并州一帶清剿叛亂,防禦突厥。李淵在并州作戰直至出任晉陽留守之間,李世民是他唯一帶在身邊的兒子。長子李建成則帶著母親、弟弟和家人在河東地區居住避禍,為父親解除後顧之憂。李世民在晉陽期間,參贊軍務,招兵買馬,是李淵策動晉陽起兵反隋的核心參與者。在決定造反爭奪天下後,李淵緊急將李建成、李元吉等兒子都秘密召到晉陽共同起事。畢竟上陣不離父子兵。起兵之初,李淵以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統率左三軍;以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都督,統率右三軍。這一回,李建成兄弟倆的角色發生了轉換,直到最後。李世民因為出色的軍事謀劃和衝鋒陷陣的能力,逐漸成為了李唐陣營的主要戰將,常年領兵在外;李建成則一直跟隨李淵身邊,負責軍中行政和後方事務。兄弟兩人各盡所長,書寫了不同的人生軌跡。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義寧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廢恭帝,自己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可以說,新朝建立後,李淵宣示的繼承人選是明確的,那就是李建成。一方面,李建成是嫡長子,是宗法制上的第一繼承人;另一方面,李建成經過長期的政治考驗,多有功勳,表現出了未來皇帝應有的素質。對於李世民,李淵以高官厚祿和軍事實權來補償,繼續讓二兒子常年在外征戰。李元吉則在家族起兵反隋,大軍入關後,留守太原。唐朝建立後的第二年(619年),劉武周南侵并州,李元吉無力抵抗,棄守晉陽逃歸長安。按律,李元吉要交朝廷嚴懲。李淵卻沒有懲處這個小兒子,只是加派軍隊收復太原了事。事實上,李淵對幾個兒子基本上是滿意的,兒子們一旦有什麼過錯,他也不進行實質性的懲罰,只責備幾句了事。

    李淵可能也覺得自己在處理家庭問題上有點「蔫」,長期的政治鬥爭使他很少明確、強硬地表達自己真正的想法。李淵認為政治猶如流水,水到渠成,人不一定隨波逐流,但抽刀斷水也是辦不到的。事實上,在李淵的一生中,面臨的政治選擇餘地很小,他完全習慣於最後時刻在兩三個選擇面前作簡單的判斷。現實政治給予了這樣做的李淵巨大的回報,很自然地,李淵把對政治和決策的理解延伸到了對家庭事務的處理之中。他不僅不會樹立威嚴、強硬的父親形象,而且覺得在血肉相連的親人面前也沒有必要那麼做。遺憾的是,李家的兒子們不這麼想。

    當李淵猛然清醒,希望執行嚴父職責的時候,卻發現兒子們各個羽翼已成,管不了了。這就是李淵晚年生活不如意的原因。

    權力是個壞東西,強烈的權力慾能扭曲人性。李世民即使不是皇子,也會成為一個舉足輕重的權臣。經常出征的李世民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威震天下。唐朝建立後,王朝的勢力範圍被局限在關中地區。秦王李世民破李軌,平定隴西割據勢力薛仁杲,將唐王朝疆界拓展到西北裡海;敗宋金剛、劉武周,收復並汾,恢復了李元吉丟掉的失地。李世民還親自指揮了虎牢關戰役,一舉殲滅中原兩大割據勢力——王世充和竇建德軍事集團,取得了唐朝統一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毫不誇張地說,李淵的大半個天下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李世民的威望直線上升,尤其是在虎牢關之戰後進入長安時,受到部分軍民以皇帝的禮儀迎接。

    李世民奇跡般的成功給李淵出了難題。之前,他已經立李建成為太子,李世民為秦王,所以,這時他只能以更高的官職和特權來補償李世民的功勳。到武德四年(621年)冬,李世民已經被李淵封為天策上將、領司徒、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食邑增至二萬戶,位在諸王之上,太子李建成之下。李淵又下詔特許李世民的天策府自置官屬,儼然形成一個微型的朝廷機構。武德八年(625年),李世民又兼任了中書令,成為宰輔,集軍權、行政權於一身。一方面,李世民已經位極人臣,沒有辦法再「進步」了;另一方面,「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李世民「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李世民身邊文臣武將聚集,許多地方官員也投入到他的門下,形成了龐大的秦王集團。這些人投靠李世民,不是單純地被李世民的功績所吸引,而是希望靠著李世民這棵「大樹」,實現自己的「進步」。以洛陽為中心,潼關以東地區幾乎只聽李世民的號令。秦王權勢之大,終於引起了李淵的警覺。

    到現在,李淵已經犯下了三大錯誤。第一,他過早地確立了太子,斷絕了以繼承權的分配來調整諸子矛盾,適應新的權力格局的可能性;第二,他雖然確認了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卻又放任李世民四處征伐,掌握越來越大的軍權,控制越來越多的地方政權,客觀上為自己確立的太子樹立了強大的對立面;第三,他一味地以高官實權來補償李世民,希望能平衡李世民的心理落差,實現權力結構的穩定。但是李世民志向高遠,隨著戰功的積累,日益不滿於現實地位。不斷落在自己身上的頭銜非但沒有平息李世民的不滿,相反還激發了他追逐更高地位的決心。可以說,第三點錯誤是李淵致命的錯誤,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太子李建成也不是等閒之輩,他要保衛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脅。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