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揭開中國帝王的身世疑團 第5章 赤帝之子——漢高祖劉邦 (1)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當年唱著這首大名鼎鼎的《大風歌》,拔劍高歌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一位開國皇帝的慷慨激昂,也能看到詩歌背後的無奈和失落。劉邦既有皇帝高高在上的威嚴,又有低微的出身;既有開疆闢土的勇猛與碩果,又在雄風過後給人留下諸多的疑問。

    劉邦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謚號高皇帝。人們通常稱他為漢高祖。劉邦出身農家,當過亭長,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加入反秦大軍。他趁項羽與秦朝主力決戰的有利時機,最先攻進秦國首都咸陽,滅亡秦朝,後又和項羽進行了長達4年的楚漢之爭,最終在張良、韓信、蕭何等人的輔助下,迫使項羽自殺於烏江邊,奪取天下,建立了漢朝。在本書的第二章,我們就來講述漢高祖劉邦的出身、奪取天下的經過和家庭之謎。

    一沛縣的小幹部——劉邦的出身

    西漢的正史《漢書》是這麼記載劉邦出生的情景的:

    高祖,沛豐邑中陽裡人也,姓劉氏。母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是時雷電晦冥,父太公往視,則見交龍於上。已而有娠,遂產高祖。

    這段話大有可玩味的地方。劉邦是沛縣的中陽裡人。他媽媽懷上他的那一天,剛好在湖邊的堤岸上休息,不知不覺就睡著了。在夢裡,劉邦的母親夢見自己遇到了一位神人。當時天氣突變,雷電交加,天昏地暗。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擔心自己的妻子,就來找她。劉太公到堤岸上一看,赫然發現自己的妻子正和一條龍在草地上交配。劉母回到家不久就懷孕了,生下劉邦來。

    現在的江蘇豐縣北環路上的龍霧橋旁的堤岸東邊,立有兩個破敗的四角亭,亭子裡面各豎立著一方石碑。其中一塊是「重修豐縣龍霧橋廟記」,是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所刻,碑文稱:

    況龍也霧也,乃天地陰陽之全,變化聚散,皆不可測,是以龍興霧翁,理勢必然,而以為斯橋之名,斷自漢高初生,母遇蛟龍而得。

    另一塊是「豐縣重修龍霧橋碑記」,是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所刻,碑文稱:

    ……至於之所謂龍霧橋者,乃漢高帝受妊之始,龍環霧繞,而橋以名焉。

    據說,這兩塊碑刻是1981年4月,當地人在梁樓村的麥田中發現的,後被移置於此。從碑文可以看出,後人將龍霧橋一帶看做是《漢書》中記載的劉邦的母親與龍交配懷上劉邦的地方。

    徐州師範大學退休教授王雲度對劉邦的出生作了長期研究,結合《史記》等文獻的記載和生活體驗,得出了一個大膽的結論。王教授認為《漢書》作者班固,在劉邦的傳記中用曲筆隱晦地透露出了劉邦其實是私生子的事實。當天,劉邦的母親在堤岸上與人私交,結果懷上了劉邦,結果這一切全被劉太公給看到了。作為私生子,劉邦從小就在劉家和周邊人群的歧視目光中成長。正因如此,劉邦形成了與眾兄弟迥然不同的豁達性格和反抗精神,很早就進入社會,為他之後的建功立業埋下了性格伏筆。

    王教授此言一出,立刻遭到了海內外劉氏後人的強烈抗議。因為漢朝和劉邦在中國歷史和中國人的心目中有重要的地位,多數人接受不了王教授的結論。有人甚至通過法律途徑將王教授和刊登他文章的報紙告上了法庭。

    拋棄感情因素不論,以上結論也是站不住腳的。中國古代存在神化皇帝的傳統,這是王朝統治的需要,是加強君主專制的重要手段。神化皇帝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神化皇帝的出身。皇帝出生的時候往往被附會或者杜撰上許多的祥瑞,包括彩雲、異香、神光等。而出身越低微的皇帝在出生的記載上往往更要為自己拉上高高在上的「父親」。與神人交配、與蛟龍交配的記載都有,甚至還有的皇帝是母親與日月交配而懷上孕的。這在中國古代的史書記載上已經成了一個慣例。皇帝們(尤其是出身低微的皇帝們)需要這樣,似乎只有這樣做才能證明是順天承道,是真天子。實際上,有人願意信就信,不相信笑笑也就過去了。

    退一步來說,即便這是史書的作者在用「曲筆」來隱晦地替後人保留一些真實信息,但是要知道班固在寫《漢書》的時候漢朝政府還在,即便漢高祖的確是私生子出身,班固的「曲筆」寫得這麼明白,怎麼可能不被漢朝政府禁掉?我們後人都能發現的事實,當朝官府更能發現——當年司馬遷還沒涉及皇帝的出身長短,只是發了幾句議論,《史記》就遭到了禁止的命運。

    歷史上的劉邦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農民出身。在歷史上,劉邦應該是第一位農民出身的皇帝,可惜這個「殊榮」後來又被朱元璋搶走了。隨著明史圖書的火暴,人們記住了朱元璋這位農民皇帝,卻忽視了朱元璋並不是第一位農民皇帝,劉邦才是。只不過劉邦家族還算是生活過得去的農民,不比朱元璋家一貧如洗。後來劉邦做了亭長,「農轉非」了,人們也就不怎麼把他當做農民看待了。

    劉邦在兄弟四人中排行最小,於是就被人喚做劉季。這個「季」並不是他的名,也不是他的字,而只是一個代碼而已。直白地說,就是「劉四」或者「劉小」的意思。在秦朝的時候,幾乎沒有農民給小孩子起名的。當然了,他們也不識字,不知道怎麼起名。

    但是劉邦的行為舉止一點都不像農民子弟。《漢書》不客氣地說少年時期的劉邦「好酒及色。」他四處遊蕩,常常醉臥在酒家裡,沒錢就賒酒來喝;劉邦一點都不喜歡下地耕種,他父親劉太公痛斥劉邦是「無賴」,說他不如幾個哥哥會經營,恨自己養了一個不肖之子。但是劉邦依然我行我素,不知悔改,也不讀書。一般像劉邦這樣的人,除了不顧家和不置產業外,都性格豪爽,在市面上混得開。所以劉邦在當地還有點小名氣。

    劉邦經常與一些意氣相投的年輕人瞎混,有時候還把同伴帶到哥哥家裡。《史記·楚元王世家》記載說劉邦的嫂子(不知道是哪個嫂子)很厭惡這個小叔子。有一次,一夥小年輕人來的時候,嫂子就假裝羹湯已吃完,用勺子刮鍋,趕人走。一夥人不歡而散後,劉邦去鍋旁看看,發現裡面有羹湯,從此就恨上了這個嫂子。後來劉邦當了皇帝,大封功臣,他這個哥哥的兒子卻一點爵位都沒有。最後還是劉太公出面說情,劉邦才封了侄子一個侯爵。不過這個侯爵的名字是帶有諷刺意味的「羹頡侯」。漢代封侯一般以地名為爵位名字,表示「裂土而封」、「盡食其地」的意思。但是「羹頡」並不是地名,而是暗含著當年嫂子佯為羹盡趕走夥伴的怨恨。

    可能是家裡人和四鄰時常說劉邦的壞話,少年時期的劉邦在家裡的日子並不怎麼好過。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劉邦這樣的人物一再出現,秦朝的呂不韋也是這樣的人。筆者認為出現呂不韋、劉邦這樣的人物是整個傳統社會的特性決定的。筆者在前面說過,那個社會一直沒有產生清晰的分化,經濟、文化、社會生活都沒和政治分離開來。政治總括著社會的一切,包括個人的前程發展,一個年輕人的職業選擇餘地非常有限。政治限制著所有的人,不論是繼承父業還是其他,王朝政府都不會允許變更職業、雲遊各地的遊民的出現。只有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期,才會有成規模的商人團體的出現。

    劉邦的出現同樣與中國傳統社會的特性有關。中國傳統社會缺乏流動性,對於農民階層來說,終日辛勤勞作,「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就是社會對他們的要求。評價一個農民子弟的唯一標準就是遵循父輩的印跡,從小好好地在地裡耕種。為什麼就不能允許其中出現異數呢?這個社會不僅需要農民,也需要其他角色。以劉邦的性格來說,他雖然不願意做農民,但這並不能抹殺了他從事其他更有前途的職業的可能性。

    少年的劉邦雖然四處遊蕩、不務正業,但還是要按照法律服徭役的。於是,劉邦就被派到咸陽去服役。在咸陽,少年劉邦看到了出巡的秦始皇。遠遠看去,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劉邦喟然歎息說:「大丈夫就要像秦皇這樣!」這就是他的志向。

    沒幾年,劉邦也成年了。他參加了秦朝低層官吏的考試,結果考中了,被任命為泗水亭長。亭長相當於當時官府的基層小幹部,主要負責解決鄉間的糾紛和維持治安,有的時候也去執行縣裡交代的抓人、押人等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劉邦做亭長的時候,依然遊蕩嬉戲,但是轄區內治理得還不錯,和縣裡的官吏們也混得很熟,在當地小有名氣。蕭何和曹參等縣裡的小吏都成了他的好友。

    秦朝的刑法很重,漸漸地,押送刑徒服役就成了劉邦的主要工作之一。一次,劉邦奉命押送刑徒去驪山服役。半路上,多數勞工逃亡,一路上人越走越少。走到豐西澤的時候,負責押送的劉邦乾脆將剩下的勞工全部放走。結果有十多個人不願意逃亡,表示要跟隨劉邦。劉邦就帶著這群人在河南東部和徐州一代流蕩,過著半盜半俠的生活。分析劉邦這一驚人的舉動,在其中起作用的與其說是劉邦對官府的痛恨,倒不如說是他與生俱來的反抗精神和豪俠作風。

    一天夜裡,劉邦一行人在硭蕩山中行進。劉邦派出一個人去前面開路,一會兒開路的人回來報告說前面有一條大白蛇阻擋在路中間,好生嚇人。劉邦之前剛喝了酒,正在醉意矇矓之中。他大大咧咧地說:「壯士行路,有什麼可怕的?大家別怕,跟我來!」於是劉邦提著一把劍,勇敢地向前行。看到攔路的大蛇,劉邦二話不說,上前揮劍就砍,將大白蛇斬為兩段。在同伴的讚歎聲中,路開通了,大家繼續跟著劉邦前進。

    沒走多遠,劉邦醉意上來了,倒頭就睡。那十幾個人卻聽到有一老婦人在劉邦殺蛇的地方哭泣。有人好奇,上前問老婦人為何哭泣。老婦人說,剛才有人將我兒子殺死了。有人又問,你的兒子是怎麼被殺的?老婦人說,我的兒子是化為白蛇的白帝之子,因擋在路上,被赤帝之子用劍斬了。聽到這話,大家開始覺得老太太在說謊。突然,老太太就不見了。有人忙將此事告訴劉邦,劉邦聽後暗自高興,頗為自負。

    秦始皇在世的時候,常聽說「東南有天子氣」,於是多次東巡以求鎮住這股天子氣。劉邦帶著一群人到處逃亡的時候,要努力躲避官府的追捕。奇怪的是,劉邦的妻子呂氏每次都能找到他。劉邦很奇怪,問妻子原因。呂氏說,你藏身的地方常有彩雲繚繞,所以很好找到。劉邦聽了,就更高興了。同伴們將這兩件事廣為傳播,當地和周邊的很多人也就相信了,都以為這股天子氣就是劉邦發出的。於是投靠劉邦的人越來越多,劉邦的日子也就過得越來越好。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這兩件事情都是謠傳或者是史書附會的。可能是在西漢王朝建立後,官府為了增加開國皇帝的合法性和權威性,有意編造的。這就和對劉邦出生情況的杜撰一樣,是有意識的政治行為。

    劉邦命運的真正轉機發生在公元前209年。當年秦末農民起義爆發,陳勝、吳廣率領起義軍攻佔了陳(今河南淮陽)以後,建立了「張楚」政權,和秦朝公開對抗。陳勝派遣武臣、張耳、陳餘等攻略趙地。8月,武臣自立為趙王。中原很多郡縣出現了百姓殺死首長和官吏響應陳勝起義的情況。

    這時,沛縣的縣令著急了。他平時並不體恤百姓,在轄縣內的官聲並不好。於是縣令也想通過響應起義來繼續掌握沛縣的政權,就找手下的蕭何和曹參來商量。蕭何和曹參就勸縣令將本縣流亡在外的人召集回來,一來可以增加力量,二來也可以杜絕後患。蕭何、曹參說:「您是秦朝的官吏,現在要背叛秦朝率領沛縣子弟起義,恐怕得不到本縣百姓的響應。您應該召回逃亡在外的人,可以聚集幾百人,壯大自己的力量。那時候再要求民眾響應,大家就不敢不聽了。」當時沛縣逃亡在外的人中最有名、力量最大的就是劉邦了。劉邦此時已經聚集了數百人。縣令覺得蕭何和曹參的話很有道理,就叫劉邦的妹夫樊噲去將劉邦找回來,共謀起義。劉邦很樂意參與縣令的造反計劃,便帶人往回趕。

    就在樊噲聯繫劉邦的時候,沛縣縣令後悔了。他怕劉邦帶著隊伍回來後,在沛縣裡生變,怕劉邦不服從自己,到時候就引狼入室了。於是下令閉城拒守,不讓劉邦進城,同時要誅殺蕭何、曹參兩人。蕭、曹兩人害怕了,趕緊逃出城去報告劉邦,加入了劉邦一夥。

    城外的劉邦輕而易舉地就佔領了沛縣。他向城內射進去許多書帛,告訴沛縣的家鄉父老說:「天下苦於秦國的暴政已經很久了。現在父老鄉親們為沛縣縣令守城,但城外諸侯並起,難免會有遭到屠城的命運。我們不如一起誅殺縣令,挑選賢德之人為首領,響應諸侯。這樣做就可以保全家室了。不然的話,父子都遭屠殺,無能為力了。」城裡的百姓覺得很有道理,就殺了不得人心的沛縣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入城。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