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未來 第12章 未來食物,半個地球的猜想 (2)
    2009年,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生物科學家約納森·祖哈教授在一次採訪中預測,今後商業性海洋捕魚業仍將不斷減少,養殖轉基因魚是提供充足食用魚的唯一途徑。他相信,生物技術將給人類帶來生長更快、營養更豐富且一年四季都能生長的食用魚。2010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的水產公司市場化生產轉基因魚卵的7個相關部門中,已有5個通過了檢測。這家公司研製的轉基因鮭魚的平均重量達到了1340克,而普通大西洋鮭魚的平均重量僅為663克,並且在整個生長過程中它們消耗的食物會更少。除了鮭魚外,美國公司還培育出了轉基因三文魚和馬哈魚等,預計轉因基因魚類很快會成為第一批走上餐桌的轉基因動物。

    據聯合國食品和農業組織的報告介紹,由於過量捕撈,如今海洋中60%至70%的魚類受到威脅。該組織估計在2015年至2025年間,全球將有50%的食用魚來自人工養殖。

    而在中國,中科院水生所朱作言院士領導的研究組在1983年首先開創轉基因魚研究。培育快速生長轉基因三倍體魚,它是由黃河鯉和草魚生長激素基因組成的轉「全魚」基因魚,它150天可長至1200克,最大可達2000克;兩年可達5000克。它的生長速度比普通鯉魚快140%以上。

    如果人類研究的轉基因動物逃了出來,開始在野外繁衍,會是怎樣一番情景?正如紐芬蘭紀念大學的生物學家馬克·亞伯拉罕所指出的那樣,人類改變的不僅僅是魚類,還有它們可能逃入的環境。在天敵很少的地方,這些動物很可能擠走原來的物種。

    4.食品公司真相

    食品工業一直以來有一層令人放心的外衣,但是當美國導演羅伯特·肯納拍攝的紀錄片《食品公司》將鏡頭對準日常食品,為人們呈現出一幕幕令人震驚的恐怖畫面時,種種食品工業的面紗的一角才被揭開。

    全片從超級市場的貨架開始。繼而為人們梳理從農業經濟社會到單一種植經濟的發展,今天美國大約30%的農田都被用來種轉基因玉米。玉米雖然容易耕種,但是因為對人類的胃而言過硬而不能作為主食。接著人們接觸到肉類製品。大多數的食用肉,在從工業化農場到集中化屠宰場再到肉類加工車間的過程中歷經磨難:沒有任何「尊重」可言的圈養、大量轉基因玉米飼料的填塞、還有抗生素的注入。所以,說這是一部恐怖片,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在這部影片中,人們看到工業化的養雞場給每一隻小雞做一種特殊的手術,這種手術可以令雞快速長大。因為人們喜食雞胸脯肉,於是培植出胸部巨大的雞種,大到雞自己只能勉強支撐。於是上萬隻,甚至幾十萬隻這樣的雞擠在一個封閉的養雞場,一起呼吸,一起進食,一起排泄。有的雞因為擁擠而無法吃到食物,開始啄自己的同伴。這些還僅僅是一位有良知的養雞場主卡羅爾·莫裡森讓人們看到的畫面。有很多的養雞場則不僅封閉而且不透光,裡面究竟如何,人們怕是很難知道。可悲的是,莫裡森勇於展示真相的舉動讓她失去了與馬里蘭州普渡公司的合同,她已經預料到了最壞的結果,並準備賣掉養雞場。

    有分析指出,這種擁擠的養雞場環境很可能導致禽流感病毒的產生。因為在這樣的空間裡,一些相對無害的病毒在雞群之間傳播,進而產生變異,最後發展成令人談雞色變的禽流感。

    在一家養牛場,研究人員在一頭活牛身體,開一個大洞,直通胃部,工人不斷向裡面填混有轉基因玉米、抗生素和其他物質的所謂的「飼料」,牛胃則不斷湧出可怕的液體。這種飼料喂出的牛,胃裡會生出新菌株的大腸桿菌,結果牛肉都要過幾次氯水去消毒。但是,一旦處理不善,後果不堪設想。據說,這種新菌株的大腸桿菌使美國每年至少有73000人因此得病。

    接著,鏡頭又投向了史密斯菲爾德公司控制的某家養豬場,狹小的空間裡圈養著上萬隻豬。過擠的生存空間中,豬們互相撕咬,甚至扯掉對方的尾巴,所以有的養豬場主乾脆就直接切去尾巴。等到養到足夠大,這些豬就被拉到屠宰場,於是整排整排的豬在慘叫中瞬間被悶死。

    最後,再來看看人們吃的糧食和蔬菜。美國孟山都公司,該公司原本從事化工產業,主要產品是DDT(一種殺蟲劑)和橙劑(一種除莠、落葉劑)。而現在,全美90%的大豆都含有孟山都專利的基因。

    這是一起由孟山都專利種子引起的訴訟官司。被告是莫伊·帕爾,美國印第安納州人,一位有25年工齡的種子清選員。孟山都告帕爾的理由是他在清選種子的過程中由於處理不當,致使農民違反了專利規定。隨後,帕爾被業界開除。在接受採訪中,帕爾指出:「我必須在每天早上3、4點鐘就起床,之後孟山都公司的偵查員就開始一路緊緊地跟著我……」

    這就是美國的食品工業,一個為了追逐利潤而置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於不顧的產業。片中,很多農民面對鏡頭或者迴避,或者保持沉默,因為他們一旦說出真相,很可能面臨這些財團的報復或被告上法庭。

    令人吃驚的是,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政府監管機構美國農業部(USDA)和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監管下,原因是什麼?拍攝過程中,導演一度把鏡頭投向了一個西班牙裔的移民家庭。這是一個四口之家,日子過得非常拮据,因為吃了過多的漢堡之類的快餐,個個身材偏胖,父親還患有糖尿病。站在超級市場的貨架前,這家的主婦面對兩難的抉擇:當一個快餐漢堡比一棵花椰菜還便宜的時候,怎樣可以用最少的錢來填飽四個肚子呢?更令人沮喪的是,選擇便宜的快餐之後,他們可能除了賠上健康之外,還要搭上一筆醫藥費。

    《食品公司》用一個個真實的鏡頭,披露了食品業的問題。

    上世紀70年代,全美五大牛肉加工廠控制著全國牛肉市場份額的25%;今天,只有4大加工廠,但份額是80%。

    上世紀70年代,有數千家大大小小的屠宰場提供牛肉;今天,只有13家。

    1996年孟山都推出轉基因大豆,當時它僅僅控制大豆市場的2%;現在美國90%以上的大豆含有孟山都專利的基因。

    史密斯菲爾德豬肉加工廠每天要殺掉32000頭豬,是全球最大的屠宰場。一個美國人平均一年要吃200磅以上的肉類食物。

    現代的超級市場平均有47000種食品,而這些食品中的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少數幾家食品公司,確切地說是3到4家。

    全美70%的加工食品含有轉基因成分。

    作為動物飼料的主要成分,轉基因玉米被用作食物添加劑,這樣的產品一般包括纖維素、木糖醇、麥芽糊精等等。另外,玉米製成的產品包括:番茄醬、乳酪、甜食、花生醬、黃油、沙拉醬、可樂、果凍、糖漿、飲料、紙尿片、消炎藥、肉和快餐等。

    有機食品是食品業發展最快的部分,每年增長20%。

    工業化養殖場為了降低成本同時加快豬、牛等的生長速度,不僅給它們做手術,修改基因,甚至調整飼養材料。但是,它們吃的東西實際上直接影響著人們每天所吃的肉類製品和乳製品。當科技被用來謀利,當人們賴以生存的食物捲入工業化的漩渦,人類脆弱的身體將如何承受?

    在工業化的養殖場內,即使沒有疾病和感染發生,飼料和牲畜飲用水中都會加入少量的抗生素,這樣可以加速牲畜的生長,降低在這種過分擁擠、過分骯髒的環境中暴發疾病的可能。據相關數據顯示,全美大約有70%的抗生素被加到飼料中,重量達2500萬磅,比治療人類疾病的抗生素總量的8倍還多。

    問題是,長期處在低含量抗生素環境中的細菌變得越來越有抵抗力,慢慢地它們會產生變異的菌株,這種菌株具有對抗生素的抗體。例如,美國幾乎所有的葡萄球菌感染病例都對青黴素有抗體,而且許多已經對新藥也具有了抗體。如今,抗生素抗體已經日益成為公共健康的重要課題。

    另外,飼料中不僅有玉米、抗生素,動物的屍體和其他動物的「下水」有時也會摻進飼料中,因此科學家們認為當年瘋牛病的傳播是由於牛的飼料中含有其他受感染動物的神經系統組織。而人類如果吃了受感染的食物,將可能染上變異型庫賈氏症(人類瘋牛病),導致癡呆,最後死亡。

    按照自然規律,牛等反芻動物應該是吃草的,但為了降低成本,在工業化的養牛場中,牛只能吃玉米和大豆。尤其在屠宰前的幾個月,因為這些富含澱粉的飼料加快牛的生長速度,而且讓牛肉變得很嫩。但是科學家指出,這樣的養殖對人類的健康具有很大的威脅。

    康奈爾大學的一位學者曾經做過這樣的研究:兩頭牛,一頭屠宰前5天餵食草料,一頭餵食玉米或大豆。結果吃玉米或者大豆的牛的糞便中大腸桿菌的含量遠遠高於吃草的牛。一般來說。大腸桿菌生存在牛的腸道中,所以牛肉在進入市場前,需要用大量氯水沖洗消毒,一旦處理不當,肉類很容易被感染。另外,如果給莊稼施的糞肥或者灌溉的水沒有做過適當處理,那麼感染的就不僅是牛肉了,蔬菜恐怕也難以倖免。

    不僅抗生素可以加速牲畜的生長,激素也可以。雖然給豬和禽類注射激素是被明令禁止的,但美國農業部和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養殖場給食用牛和奶牛注射激素,以此來加速它們的生長和牛奶的產量。

    據估計美國大約有2/3的食用牛被注射了6種生長激素,其中3種是自然存在的,而另外3種則是人工合成的。歐盟執行委員會曾經指定一個委員會專門研究這些激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該委員會1999年的報告稱,肉類中的激素殘留有可能會影響人類激素的平衡狀態,隨之帶來的就是生育問題、乳腺癌、結腸癌等困擾。因此,歐盟已經禁止輸入注射過激素的牛肉,這也就意味著對所有美國牛肉說「NO」。 

    《食品公司》為人們揭開了食品工業的面紗,提醒人們由食品財團控制的食品體制的危險性,曾經簡單的種植和養殖的過程經過工業化後變得異常複雜。

    人們也由此瞭解了一些食品公司的特徵

    工業化食品是大工作間集中生產、加工出來的食品。

    工業化食品大多經過了轉基因的處理,這不僅會影響到人的健康,更會影響整個自然界。生物的多樣性將會由於基因技術而不再存在,簡單來說就是,自然界將會只存在一種番茄,而它們彼此都一模一樣。

    食品工業中,牲畜都被集中在狹小的空間中圈養,它們無法像正常動物那樣自由地生活在大自然中。

    工業化食品成分的英文名稱大多末尾有「cide」(拉丁文中,cide意思是死亡)。

    工業化食品大多是即食食品。

    工業化食品一般都經過長距離運輸,從遙遠的加工中心來到超級市場。

    工業化食品經常含有一些無法讀出名稱的成分。

    工業化食品的包裝大多很精美。

    工業化食品或多或少都與玉米有關,左旋糖(即果糖或葡萄糖)含量很高。

    食品工廠大多有著很高的責任保險。

    食品工業巨頭的領地中有很多的「非請莫入」的標誌。

    雖然改變目前的情形似乎並不令人樂觀,但是如果想讓事情發生變化,最終還是取決於是否願意首先改變自己,至少人們可以借助每日三餐投出自己的一票,在超級市場的貨架前作出自己的選擇。

    【本章專家】

    斯科特·羅傑斯 美國俄亥俄州博林格林州立大學

    當姆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拉金德拉·帕恰裡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主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