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明天 第13章 挑戰者 (2)
    「我到現在都不敢相信,自己即將作為一個太空計劃的宇航員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絕無僅有的實現我兒時夢想的機會。」1985年7月19日,當時的副總統老布什宣佈克麗斯塔?麥考利夫是「挑戰者號」執行STS-51-L任務的7名宇航員之一。在隨後接受的一系列採訪中,克麗斯塔臉上總掩不住興奮和激動。

    她希望自己能在太空裡教授兩堂課,告訴她的學生們,置身在太空是何種感受,並帶回一些早期太空飛行的神奇經驗。這個熱情洋溢的高中歷史老師立即成為眾所周知的名人,當她成為《時代》雜誌的特寫人物並接受專訪時,她興奮地描繪著自己心中的太空夢,雙眼閃亮:「我希望讓大家通過一個普通人的眼睛看到神秘的太空,讓大家明白,在那裡有另外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她在美國有線新聞網訪問時表示,「未來會有太空法律、太空商業,學生們必須為那樣的未來作準備。」

    克麗斯塔這份對夢想的執著,倒是讓人聯想起另一位知名人士,已去世的蘋果公司CEO史蒂夫?喬布斯。這個不幸患上「罕見的胰腺癌」的男人,曾說:「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難道還有其他理由嗎?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有什麼使命是一定要達成的?我們生來就隨身帶著一件東西,這件東西指示著我們的渴望、興趣、熱情以及好奇心,這就是使命。你不需要任何權威來評斷你的使命,沒有任何老闆、老師、父母,以及任何權威可以幫你來決定。你需要靠你自己來尋找這個獨特的使命。」

    「把每一天都當作生命中最後一天去活」,這句話曾讓17歲的喬布斯熱血沸騰。而說出這句話的智者,正是印度「聖雄」甘地,他說:「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會死去一般活著,要學習就要好像你會永遠活著一般學習。」克麗斯塔也曾被此深深鼓舞。

    1962年,當約翰?格倫(JohnGlenn)乘坐友誼7號進入地球軌道並成功繞地球三周後,某一天,還在瑪麗安高中唸書的克麗斯塔,對好朋友說:「你覺得人類有一天會登上月球嗎?說不定我們還能坐著公共汽車在月球閒逛。哦,我就要這麼幹!」

    十年後,已育有一兒一女的克麗斯塔在給美國航天局的申請表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看到太空時代正在降臨,我渴望成為她的一部分。」

    做夢的人很多,但能將夢想堅持到底的人,鳳毛麟角。所以,在克麗斯塔死後,人們緬懷她、紀念她。

    於丹曾講過一個寓言故事,很有意思。有兄弟兩個人,家住在一個80層的高樓上,兩個人深夜回家的時候,不巧電梯壞了。樓裡事先貼了通知,但兄弟倆都太忙,忘了。他們背著大包小裹走到樓底下就開始發愁,怎麼辦呢?兩個人商量了一下,決定一鼓作氣,怎麼也得回家,於是開始爬樓。

    爬到20樓的時候,他們開始覺得負擔很重了,於是商量一下說咱們這樣吧,把背包存在20樓,到時候再回過頭來取。然後就卸下了背包,兩個人又很輕鬆,互相說說笑笑的,繼續往上爬。

    爬到40樓的時候,已經很累了,兩個人就開始互相抱怨指責了。哥哥說你為什麼不看通知啊,弟弟說你也沒有看通知啊,哥哥說我是看完了我給忘了,弟弟說那你怎麼不提醒啊,兩個人開始吵吵鬧鬧。吵到60層的時候,實在是太累了,他們就懶得吵了,說安安靜靜地爬吧,怎麼也得爬完,然後他們又很安靜地爬了20層,終於到了家門口。

    站在80層樓梯口上的時候,兩個人互相一看,想起了一件事——鑰匙忘在20樓,在背包裡。

    這個寓言說的就是人的一生。假設一個人能活到80歲,最初人人都是意氣風發的,我們背負著沉沉的行囊,行囊裡裝著夢想,裝著抱負,裝著很多很多願望。我們不畏艱險,從腳底下第一個台階開始上路了。爬到20歲的時候,人走入了社會,開始認同規則,覺得社會給了太多負擔,我們托起自己已足夠疲憊,誰還背著那麼多夢想啊!先把它安頓下來,等到衣食無憂,有了溫飽,有了社會的名分,回過頭來我們再撿起夢想實現也不遲。

    放下以後確實有一段時間很輕鬆,大家很好,繼續往前走。走著走著,隨著年紀增長,積累越來越多,爭鬥越來越猛,內心越來越焦慮,人不免抱怨,這就到了兄弟互相指責的時候,都覺得社會辜負了自己,都覺得自己付出太多,回報太少,內心倉皇猶豫,所以一路吵吵鬧鬧。

    真正走到40歲,不惑之年,所有意氣風發的東西都過去了,人開始變得疲憊、頹唐,互相扶持著再走。走到60歲,沉默了,覺得晚年的時光應該是美好的,值得珍惜的。讓我們安頓一下吧,不要再抱怨了。這個時候大概到了孔夫子所謂的「耳順」,心順應了,少了很多指責,終於走到了80層。站到最後的這個終點上,突然之間悵然若失,想起來這一生最寶貴的東西,留在了20歲的行囊裡,那就是一直還沒有打開的夢想,從來沒有放飛過,而我們卻徒然一身走完了一生的歷程。但是,20樓回不去了,這就是一條不歸路。

    人生最難是選擇。當自己的夢想和現實的無情相碰撞,是向現實妥協,還是放飛自己的理想?

    還記得電影《死亡詩社》嗎?船長告訴我們:要做生命的主人,而不是生命的奴隸。為了融入社會我們必須丟失一些浪漫,但還是希望有些東西能夠在我的骨子裡苟延殘存。如果一個人在該衝動的年代衝動不起來,那麼到頭來也許只剩下「可憐白髮生」。是,現實和理想永遠有差距。但又如何?

    沒錯,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是維持生命的必需條件。但詩、美、浪漫和愛……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現代生活的節奏,讓我們不得不審視自己為何活著?生命是什麼?在電影裡,生命是詩,生命是音符,生命是戲劇,生命是一場演出裡最為充滿華彩的那個篇章。我們應該從電影中借點激情面對生活。

    當你的目光炯炯地射向舞台的正前方,當音符漸止,當剎那靜寂之後掌聲雷動,當鮮花與喝彩湧向前台,當你的臉龐又寫滿一個人所應具有的自信,那一瞬間,你彷彿看見了你的理想,是這種理想鼓舞著你,引導著你,哪怕你將會走向死亡——這就是生命,桀驁不馴的生命。

    「挑戰者號」上逝去的七個生命,正是這樣的存在。正如在「阿波羅4號」飛船失事中遇難的宇航員格裡索姆生前所說:「要是我們死亡,大家要把它當作一件尋常的普通事情,我們從事的是一種冒險的事業。萬一發生意外,不要耽擱計劃的進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險的。」信仰和夢想,在他們的生與死之間,閃閃發光。

    如果你願意,可以記住他們,7位「挑戰者」:

    機長,弗朗西斯?斯科比(FrancisScobee),46歲;曾是美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後來成為一名高級飛行器的試驗飛行員,一生與危險打交道;他幽默、開朗,成為全機組的核心與靈魂。

    駕駛員,邁克爾?史密斯(MichaelSmith),40歲;曾在美國海軍服役,擔任過戰鬥機飛行員,多次獲得獎章,其中包括海軍特級飛行十字勳章和國家敢於戰鬥銀星十字勳章。

    宇航員,朱迪斯?雷斯尼克(JudithResnik),36歲;她在閒暇時喜歡彈鋼琴,喜歡在音樂中尋找美;朱迪斯也喜歡微笑,對事業和生活總是充滿信心。

    宇航員,羅納德?麥克奈爾(RonaldMcNair),35歲;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物理學家,他夢想著到外層空間站去生活,在失重的太空中吹奏心愛的薩克斯管。

    宇航員,埃利森?鬼塚(EllisonOnizuka),39歲。出生於夏威夷,是日本後裔。他在孩提時代總愛光著腳板在咖啡地和麥卡達美亞墓地跑來跑去,他一直夢想著有一天能去月球旅行。

    宇航員,格裡高利?傑維斯(GregoryJarvis),41歲;滿懷希望參加這次宇航旅行,他隨身帶著一面小旗子,這是他的母校送給他的紀念品,他願帶著這面旗幟去開始空間探險。

    宇航員,克麗斯塔?麥考利夫(ChristaMcAuliffe),37歲;出生於美國波士頓,在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任教;按計劃她將在太空通過電視向美國和加拿大250多萬中小學生講授兩節太空課,還將在航天飛機上參加幾項科學表演,錄像後也要向學生播放,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師」。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