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64章 附錄 (1)
    【相關人物表】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美國地緣戰略家,前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

    薩繆爾·亨廷頓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國際政治理論家,前美國政府國家安全顧問

    詹姆斯·霍爾姆斯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

    尼爾·弗格森美國哈佛大學歷史學教授

    威廉·恩道爾美國地緣戰略家

    喬·巴夫美國軍事專家,風險分析師

    納塔利婭·米雷什金娜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家

    黛比·尼邁爾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家

    斯蒂芬·李柏美國經濟學家

    比羅爾國際能源署首席經濟學家

    伯納德柯爾美國國家戰爭學院教授

    大衛·A·席拉帕克美國智庫蘭德公司高級分析師

    阿倫·沃克曼美國塔夫斯大學教授,地緣戰略家

    詹姆斯·克拉斯卡美國軍事專家

    萊爾·戈爾茨坦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戰略研究部分析師

    安德烈·平可夫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總編

    約翰·貝丁頓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倫敦帝國學院教授

    羅倫思·史密斯美國加州大學教授,地理學家

    尼古拉斯·鮑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

    托馬斯·霍布斯英國政治家

    約翰·米爾斯海默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學教授,地緣戰略家

    約瑟夫·奈美國哈佛大學教授

    金慶敏韓國漢陽大學教授

    肯尼思·B·派爾美國學者,日本問題專家

    喬爾·科特金美國未來學家,「新美國基金會」分析師

    阿爾弗雷德·馬漢美國軍事家,前美國海軍學院院長

    喬治·伯爾美國學者

    麥金德英國牛津大學教授,地理學家,地緣戰略家

    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地緣戰略學家

    朱利奧·杜黑意大利軍事理論家

    邁克爾·歐漢倫美國軍事專家

    元裕哲韓國軍事專家

    斯坦利·霍夫曼美國哈佛大學西歐研究中心主任

    J·R·麥克法誇爾美國歷史學家

    費正清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歷史學家

    約瑟夫·格登美國學者

    韓國著名語言學專家、仁濟大學教授陳泰夏

    埴原和郎日本人種學家

    佐原真日本人種學家

    肯尼斯·韓歇爾英國歷史學者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西班牙歷史學家

    安格斯·麥迪森英國國家人文與社會科學院院士,劍橋大學賽爾溫學院院士

    黃仁宇美國歷史學家

    喬治·弗裡德曼美國軍事分析家

    喬治·馬嘎爾尼英國政治家

    亞當·斯密英國經濟學家

    理查德·懷特英國學者

    範文瀾中國歷史學家

    錢穆中國歷史學家

    布魯斯·伊萊曼美國海權研究專家

    漢斯·摩根索美國政治學家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德國軍事家

    中原茂敏日本學者

    守屋典郎日本經濟學家

    迪特裡希·施萬尼茨德國學者

    威爾納美國軍事評論家

    傑·科·齊爾格美國作家

    拉塞爾·米勒美國歷史學家

    阿川宏之日本作家

    邁克爾·奧斯林美國軍事專家

    喬治·莫德爾斯基美國國際政治學家

    基辛格美國政治家

    布蘭特·沃瑪克美國學者,中國問題專家

    弗裡德裡西?拉采爾德國地理學家

    約瑟夫·汀特美國歷史學家

    劉易斯·弗萊·理查森英國物理學家

    斯塔夫裡阿諾斯美國歷史學家

    約翰?R?麥克尼爾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

    亨利·基辛格美國政治家

    閻學通中國軍事學者

    埃德溫?賴肖爾美國歷史學家

    江煙謙介日本軍事評論家

    安德列斯·阿倫蒙德美國國家戰略主導機構研究中心分析師

    雷蒙德·普裡切特美國海軍學院軍事分析師

    瑞德·里昂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軍事分析師

    普霍夫俄羅斯戰略和技術分析師

    W·錢·金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勒妮·莫博涅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安東尼·亨利·約米尼瑞士軍事家

    法理德·扎卡裡亞美國經濟學家

    特奧·佐默德國政治分析家

    傑弗裡·帕克英國歷史學家

    阿爾文·托夫勒美國未來學家

    保羅·肯尼迪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歷史學家

    弗·伊·斯裡普琴科俄羅斯軍事學者

    J.F.C.富勒英國軍事史學家

    阿諾德·湯因比英國歷史學家

    喬治·F·凱南美國外交家,歷史學家

    諾姆·喬姆斯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

    李約瑟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科學技術史專家

    賈雷德·戴蒙德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國家科學院院士

    弗裡德裡克·A·哈耶克英國經濟學家

    蔡美兒美國耶魯法學院教授

    森南·詹姆斯·福克斯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教授

    西蒙·溫切斯特美國歷史學家

    費爾南·布羅代爾法國歷史學家

    基肖爾·馬赫布巴尼新加坡學者

    保羅·羅賓·克魯格曼美國經濟學家

    【註釋】

    [1]釣魚島又稱釣魚台、釣魚台群島、釣魚台列島,位置在距溫州市約356公里、福州市約385公里、基隆市約190公里。釣魚列島周圍海域面積約為17萬平方公里,相當於5個台灣本島面積。在中日釣魚島之爭中,日本稱釣魚島屬其沖繩縣管轄,日本的沖繩縣在距今約125年前曾是獨立的琉球國。琉球群島面積約2265平方公里,面積約中國海南島的十五分之一,只比中國的崇明島稍大,由琉球、宮古、八重山三個群島為中心的六十多個島嶼組成。

    對於爭議地區的劃分,需要有實質的證據來支撐。中國早已經完成了東海大陸架的測繪工作,即以沖繩海溝為界。對於爭議海域,中國海監一直在進行巡視,由於春曉油氣田的因素,中國軍方從未放鬆對這一地區軍事力量投送的演習。

    從噸位及裝備上看,中國海監處於劣勢。至2012年初,日本海上保安廳警備業務用船有49個船型約477艘,約占日本海上保安廳船、艇總數的86%,其中大型巡視船22艘,3000至5000噸級的占一半以上,包括7175噸的「敷島」號海保巡視船;中型巡視船39艘,在大中型巡視船中能搭載直升機的有13艘。航空器有飛機共75架。其中固定翼飛機5種29架,直升機5種46架。

    至2012年初,中國有五家涉海執法部門,包括中國海監、中國海事、中國漁政、中國海警、中國海關等。能夠使用在近海及專屬經濟區的執法船艇約有250艘,飛機若幹架。執法船艇中,有3000噸級以上4艘、2000噸級2艘、1500噸級至1000噸級24艘、500噸級10餘艘。餘下是300噸級至100噸級200多艘。它管治的是中國包括38.8萬平方千米領海在內的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國土,以及1.8萬餘千米的海岸線及1.4萬千米的島岸線。從船艇數量噸位比較,中國只在小型船艇數量上略勝韓國,在大中型船舶和航空器方面還不如韓國,更無法與日本比較。

    [2]琉球,早在甲午戰爭前,中日就已爆發過一場「琉球之爭」,據《古春風樓瑣記》記載,琉球國位於福建以東的海上,《隋書》中稱為「流求」,《元史》中寫作「琉求」。據說該島被波濤洶湧的大海包圍著,最初有一對夫婦住在島上。他們搬土運石,種草植樹,繁衍後代。後來島上的人多起來,人們就選出了第一位領袖「天帝子」。相傳天帝子育有三男,長子天孫氏被立為國君,傳國二十五世後被叛臣利勇所殺。後有尊敦起兵誅滅了利勇,被擁立為君,稱舜天王。這一事件大約發生在中國歷史上的宋朝。

    元朝末年,琉球分裂為三個各自獨立的國家:中山、山南和山北。其中,以中山國的勢力最為強大。從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起,琉球國一直為明朝和清朝的屬國,使用明朝和清朝的年號,與安南、占城、高麗等最密切的朝貢國地位相同。琉球國與明清朝廷的關係與其他附屬國所不同的是,琉球的當地人大部分是閩、浙、台沿海的居民,與中國不僅血脈相連,語言、文字皆為漢語,甚至典章、制度與明清朝廷完全一致。

    1609年,豐臣秀吉率軍入侵朝鮮,派日本九州島南部的西南大藩薩摩藩諸侯島津氏向琉球索要錢財,遭到琉球國王的拒絕。島津氏便率軍打敗了琉球,佔據了琉球群島的北端,南端仍歸琉球國王管轄。1875年,日本實施明治維新後開始崛起,強令琉球停止向中國朝貢、請封,並廢除大清的年號。琉球國向宗主國清王朝告急,並派遣使者尚德宏到中國求助。1879年,日本滅琉球國,設沖繩縣。此時,身在中國的尚德宏向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呈上求助信,表示日本要「滅數百年藩臣之祀」,琉球上下正是「主憂臣辱」,「生不願為日國屬人,死不願為日國厲鬼」,懇請清朝「威惠於天下」,希望能「速賜拯援之策,立興師問罪之師」,救琉球國於水火。

    清王朝派李鴻章與日本談判琉球事件,並由美國前總統格蘭特介入並調停,由於日本當時還未做好對華開戰準備,1880年只好暫且接受了格蘭特的調停,但不接受「琉球三分案」,而是派人來清廷提出日本的分島改約方案,即把宮古、八重山群島讓給中國,琉球其餘部分歸日本,但條件是修改1871年《中日修好條規》,即對西歐列強所有在華特權,日本都要「一體均沾」。

    當時,清廷腹背受敵,面臨俄、英在新疆陸地,法、日在東南沿海的兩面夾擊。在此情況下,清政府原擬同意日方的分島改約方案,但內部意見尖銳對立。由於內部分歧,清政府一直避不簽約,圍繞琉球問題的中日談判破裂,琉球問題擱置下來。而日本在廢琉球為縣後煞費苦心,極力淡化琉球人的民族意識,尤其避免「中山」兩字的出現,以使當地人忘卻本國歷史。為了讓當地人徹底忘記「中山」,日本政府將地名改為「沖繩」。

    二戰之後,日本戰敗,美國托管了琉球群島,設立軍事基地。1970年,美國把托管琉球的「施政權」轉移給日本,由於中國海軍建軍不久,力量較弱。日本順便接收了釣魚島,並且以後在事實上佔有了她。但當時的中國任何政府都從來沒有認可釣魚島歸屬日本。

    而事實上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也不屬於琉球。1562年明朝浙江提督胡宗憲編纂的《籌海圖編》一書中的「沿海山沙圖」,圖中就有「釣魚嶼」、「黃尾山」和「赤嶼」等島嶼。可見早在明代,釣魚島就已被作為中國領土列入中國的防區。只不過因為當時還沒有現代意義上的海軍,而且這些島嶼又無法居住,所以沒有實質上派人上島進行管理。

    [3]北方四島,是位於太平洋西北部的千島群島向南延伸部分,目前實際在俄羅斯控制之下,日本方面稱之為北方領土或北方四島,總面積約5038平方公里,不僅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擁有優良的港灣和豐富的漁業資源。北方四島包括:國後島(庫納施爾島),擇捉島(伊土魯樸島),齒舞諸島(齒舞諸島),色丹島(施科坦島)等。四島中,擇捉島面積最大,約3200平方公里;其次是國後島,面積約1500平方公里;第三大的色丹島面積約250平方公里;齒舞群島是個小群島,同時也是最小的島,面積約100平方公里。

    「北方四島」作為千島群島的一部分,自古是阿伊努族的生活地。豐臣秀吉於1592年1月封蝦夷地(今北海道及其北部島嶼)豪族蜘崎慶廣(後改稱松前慶廣)為「狄之島主」;正因為地理和歷史上的淵源,日本早在俄國入侵千島以前,就先把「北方四島」列為日本領土的一部分。從1700年起,俄羅斯航海家和探險家先後到千島群島勘察,1779年,沙俄正式把千島群島中尚未有明確領土歸屬的所有島嶼劃歸己有。日本與俄國在千島群島和庫頁島(薩哈林島)相遇後,因領土問題打了數百年。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政府為朝鮮、中國的台灣問題所牽制,認為奪取朝鮮、中國台灣比奪取庫頁島更為重要,同時認為千島是維持日本在北部海上「國家利益」的「根本保證」。因此,採取了用領土交換的方式解決庫頁島的爭端,即日本將庫頁島南部讓給俄國,而俄國則將千島(中、北千島)讓給日本。日俄之間通過談判達成了協議,於1875年5月在俄國首都聖彼得堡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

    1904年,沙俄和日本爆發了日俄戰爭,結果沙俄敗於日本。1905年日俄簽訂《樸次茅斯條約》,規定「俄羅斯政府將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及其附近的一切島嶼,當地一切公共建築及財產與完整的主權一併永遠讓予日本帝國政府……」隨後,俄羅斯向日本轉讓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制權。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於1917年爆發十月革命,為爭取時間鞏固政權,俄國退出了協約國。此時,日本追隨美國於1918年至1922年出兵西伯利亞,對新生的蘇聯進行武裝干涉。因為武裝干涉沒有成功,各國也就此罷休,1920年4月美國撤軍,在蘇俄領土上僅剩日本軍隊賴著不走。1920年5月27日,當地游擊隊與日軍發生武力衝突後,放火燒燬了廟街城(尼古拉耶夫斯克),使日方人員共計384人在大火中燒死,這就是「廟街事件」。「廟街事件」後,日本人獲取了庫頁島北部石油、煤炭及森林的開採權作為補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蘇聯根據《雅爾塔協議》宣佈廢除1941年簽訂的《日蘇中立條約》。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本宣戰,發起遠東戰役。千島群島戰役是遠東戰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歷時半個多月的千島群島戰役中,日軍傷亡1018人,被俘6萬多人。蘇軍傷亡1567人。雙方的傷亡幾乎都集中在占守島爭奪戰中。此後,蘇聯與後來的俄羅斯一直實際控制著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整個千島群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