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53章 .破窗效應,戰爭觸發點 (1)
    有一個小孩,打破了鄰居家的窗子,鄰居就得換新的窗子,於是帶動了玻璃匠與木匠就業,而他們又帶動了更多原材料的供應者就業,整個社會得以欣欣向榮。在經濟衰退時期,能夠帶來類似打破窗子效應的行為,都被人們賦予帶動經濟的一種期望。戰爭,就常被視為這樣一個打破窗子的行為。

    如果通過戰爭能夠獲得巨大的回報,那麼戰爭就會促進戰勝國的經濟,而沉重打擊競爭的敵對方的經濟。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指出,戰爭是改變現有政治、經濟格局最有力的手段,但前提是該國的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不改變其相應的國際地位就會限制其發展的地步。經濟學認為,面對資源的稀缺性,人類社會必須作出選擇。選擇就是要決定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各自的價值的需求。因此,經濟學又被稱為「選擇的科學」。在作出選擇時,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從這種選擇中所得到的收益與為此付出的成本至少要平衡。這即是戰爭模式所面臨的風險。從經濟學角度說,人在進化中為了生存衍化出了很多本能的策略、人生存策略可以分為掠奪策略和生產策略,掠奪的策略就是掠奪資源,生產策略即生產財富。當掠奪成本小於生產成本時人就傾向於掠奪,當生產成本大於掠奪成本時,人就會傾向於生產。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即是戰爭經濟學最通俗的說法。用所謂「破窗效應」來解釋:但當經濟和政治發展到一個臨界狀態時就會爆發戰爭,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在《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將士兵稱作非生產性工人。而市場經濟中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節。「每一個人……既不打算促進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也只有自己的利益。在這種場合下,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並非他本意想要達到的目的。也並不因為事非出於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特別重要的是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於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的促進了社會的利益。」例如,當一種商品很多人要買,但是貨物少,由於其稀缺性,形成了供不應求的關係,商品價格就會提高。戰爭即是這種情況,惡意造成這種供給失衡,拉動經濟,以實現資源的自我優化配置。

    「和平」理念人所共知,但是「和平」這樣的口號只有強者說出才真正有價值。布熱津斯基是英國地緣戰略家麥金德的學生,他非常清楚在帝國處於巔峰時期那種目中無人的自負狀態。在他看來,就是這種自負導致大英帝國在19世紀末至一戰之前無可爭議的巔峰狀態的分崩離析。

    作為一個地緣政治學大師和美國歸化者,2011年初,布熱津斯基曾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指出:戰爭是一種過於嚴肅的生意,其動態結果極度不可預測。尤其是為了耍個人脾氣、處於蠱惑人心認為製造恐懼的需要,或者基於模糊的事實論斷,一個高度動盪的地區所發動的戰爭,就越發不可預測。

    2008年,震驚世界的華爾街金融風暴來勢洶洶,影響巨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羅賓·克魯格曼認為,在真正的經濟危機面前,政府的癱瘓無能使必要的財政和貨幣激勵政策已不起作用,而只有一種強烈的外部衝擊力量才能打破這種格局,例如一場嚴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即是這種合理的財政擴張情況。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二戰」是在赤字支撐下,政府的一次大規模支出,這種支出規模是在其他任何時候都不會存在的。在整個戰爭期間,美國聯邦政府借了相當於1940年GDP兩倍的債務。出乎意料的是,赤字開支創造了經濟繁榮,並且為長期的繁榮打下了基礎。由於經濟的增長和部分通脹,通脹減少了未償債務的實際價值,公共的及私有的債務加起來在GDP中的占比實際上下降了。兩次世界大戰為美國日後的繁榮立下汗馬功勞,二戰後,由於私有部門財務狀況的好轉,經濟已經能在沒有赤字的情況下繁榮起來。當經濟衰退時,通常的規則就不再適用,緊縮往往會弄巧成拙。當所有人同時償還債務時,結果只能是經濟衰退和通貨緊縮,並且債務問題會更糟糕。反之,將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倒是有可能走出一條擺脫債務危機的新路子,赤字開支臨時性擴大到足夠的規模,能夠解決由於過去過激行為帶來的問題。

    ?在歷史上,國家的崛起與崩潰無不與戰爭及人口有關,由戰爭而引起對人口的調節。2010年,德國政治分析家特奧·佐默曾在德國《時代》週刊撰文指出:21世紀是一個動盪、變革和不確定的世紀。未來50年世界將發生急劇變化,其中三大因素將起決定性作用:人口、全球化和戰爭問題。與過去的50年一樣,世界、世界秩序和世界的發展方向在今後半個世紀裡也將發生急劇的變化。

    在「戰爭與和平」這一元素中,在21世紀,戰爭這個根本性問題仍然存在。未來一定會爆發戰爭、內戰,也會發生顛覆活動、革命、國家崩潰、混亂狀況。直到今天,亞洲地區還缺乏可以在其框架內有效消除緊張關係的多邊機構。

    在「人口發展元素」中,老牌工業國家中的人口變化比發展中國家快。如今生活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80%。20年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將占90%。2025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發展中國家的人口72億,其中亞洲和非洲的人口分別為47億和13億。這意味著:西方的人口減少。如果換一種表達方式,那就是白人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下降。1900年,歐洲人——從廣義的地理概念上說——占世界總人口的20%,占令歐洲人感到自豪的1/5。目前歐洲人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降到了11%。並且這個比例將繼續下降:到21世紀中,地理概念上的歐洲的人口在世界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將降至近7%,到21世紀末,這個比例將降到4%。如果只考慮歐盟國家的歐洲人,目前是4.91億人口,那麼這個比例將更低。2100年,歐洲和北美的人口分別為5億,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將達到80億。

    約翰·貝丁頓,是英國政府首席科學家及倫敦帝國學院教授,同時他也是研究全球人口戰爭的權威專家,2010年,貝丁頓曾撰文指出,氣候變化和人口增長,導致食品、水和能源短缺,進而引發大規模移民、公共騷亂和戰爭。如果未來數年內沒有充分準備的話,世界將面臨「超級風暴」,出現大的動盪。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