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52章 .藏龍臥虎的中國地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出現「龍」的概念的國度。追溯本源,龍最早源於中國三皇五帝之首的太昊伏羲氏部落圖騰徽號。據《左傳》,傳說在帝舜的時候,一個叫做董父的高人因善於馴龍,其族被賜名「豢龍氏」。龍在中國的傳說中,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一之九不像之形象。其善變化、能行雲布雨、能隱能顯,春時登天,秋時潛淵,為四靈之首,同時也是皇權象徵。而用谷歌瀏覽中國的衛星地圖,沿著中國中西部的高大山系展開,中國的地勢正像是盤繞昂首向東方躍進的龍。

    中國西部覆蓋了亞洲地理中心,地勢西高東低,背靠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系,具有優越的地緣優勢,對中國來說,青藏高原在中國的地緣環境中的地位,是性命攸關的制高點,相當於站在了亞洲乃至世界的巔峰,保證了西南與西北穩定的後方。

    美國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曾在《大棋局》一書中指出:歷史使中國的精英傾向於認為中國是世界的理所當然的中心。事實上,中文的「中國」兩字就是「中央王國」的意思,表達了中國在世界事務中處於中心地位的觀念,並強調了團結的重要性。這種觀念也意味著影響力分成不同的等級從中心向周邊輻射。

    亞里士多德曾在《雅典政制》中對158個城邦的政治制度進行調查分析。他認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積方面都應該適中。理想國家還應該有一個理想的地理位置,必須處於溫帶。從軍事角度考慮,它應該是敵軍難以進入而居民卻容易外出的。

    英國學者斯賓塞認為,人類社會與生物體之間有三個地方是相似的:首先兩者都擁有調節系統,生物體利用中央神經系統調節,人類利用政府系統調節;另外兩者都有產生能量的系統,生物由消化系統提供能量,人類社會由經濟系統提供能量;同時,兩者都具有平衡分佈系統,生物有血管和動脈,而人類社會擁有通訊及道路。

    德國地理學家、地緣政治學家弗裡德裡西?拉采爾在《地理政治學》一書提出國家有機體的運動論這一概念,拉采爾認為地球上環境是決定人地關係的主導因素。即一個特定族群生活在某一特定土地上所形成的一種組織,國家是一種單細胞國家有機體。它通過土地來維繫這種關係,因此,國家就是一群人與一片土地所構成的有機體。國家如果離開土地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因此,國家就如同人體一樣,邊疆屬於末端器官;擴張中的地域為其四肢;公路、鐵路、水道為其循環系統;首都為頭腦、心臟和肺腑。

    同時,國家又屬於地理空間性的有機體,不斷增長,向上發展,即土地與人民這種維繫關係的增長。而國家間的生存競爭,即是爭奪地理空間的競爭。有機體是生長的,國家也是不斷生長擴張的,一個國家必然會像有機體一樣地生長或死亡,而不可能停下來一直不動。當一個國家擴張,佔領別國領土時,即是國家這一有機體生長力的一種反映,強大的國家必須有一個可供生長的空間。在國家的自然增長中,如果沒有強大的鄰國給予有效制約,它就會超越這一界限。因此,衡量一國的成就,就具有兩方面標準:首先看它能夠否適應自己所處地理環境;其次,作為一種「空間有機體」,它能否夠通過領土擴張增強自己力量。在拉采爾的論述中,充滿了這一社會達爾文主義思想,即國家擴張與優勝劣汰之說。

    在地理上,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北起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南到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黑龍江、烏蘇里江匯合處。打開一張世界地形圖,可以發現中國地理上這一個醒目的「邊緣地帶」。「邊緣地帶」東起中國的黃土高原與四川盆地,西至裡海之東,北至西伯利亞,南到喜馬拉雅山脈。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和中亞的沙漠共同構成了這一巨大的人煙罕至的「邊緣地帶」。在這一邊緣地帶以東,從青藏高原延伸下來,即是從四川到上海的中華文明聚居區。以南,從喜馬拉雅山脈至德干高原是密集的印度文明聚居區。以西,從裡海邊一直至大西洋沿岸,綿延著數不清的民族與文明聚居地。

    古代與現代,任何強大的國家,想要從陸地上越過這些荒涼地域進行遠征,首先要考慮一支龐大的軍隊給養,及如何能在存活下來的基礎上穿越它。在歷史上,能成功穿越的都是些遊牧民族。遊牧民族多沿這一荒涼地帶的北部邊緣遷徙,因為這裡有橫貫歐亞大陸的一個草原帶。遊牧民族可以憑借數量龐大的牲畜群,實現資源採集,從而解決其補給問題。因此,所謂「邊緣地帶」,主要相對於農耕及商業文明而言。這一區域的光、熱及水資源水平相對於農耕民族的採集與利用方式而言成本太高。只有擁有大規模牲畜的一些原始遊牧民族,可以有效地利用,並獲得能量,從而往來自如。因此,蒙古人可以建立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

    由於自然形成的這一「邊緣地帶」,使得中國的空間變得更加封閉,能夠發展出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體系。而中國這一核心區域的龐大使周邊國家都被邊緣化,並在東亞形成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體系。

    中國的邊界都是由其地理特性所確定的,從秦朝與漢朝以來變化一直不大。在強盛時期版圖擴大一些;在衰敗與內戰時版圖縮小一些。中國目前的疆界主要由清王朝所確定的基礎,與漢朝、唐朝在極盛時的地域面積基本相同。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記錄,清朝疆域面積為1380多萬平方公里,後期又丟失大片的領土。

    在世界軍事地理結構中,中國居於陸地最大,國家最多,戰略力量相對集中的地區之中。從全球的海陸分佈看,中國所處的亞歐大陸面積最大,有5418萬平方公里,占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還多。

    中國陸地邊界長達2.28萬公里,東鄰朝鮮,北鄰蒙古,東北鄰俄羅斯,西北鄰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和西南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等國家接壤,南與緬甸、老撾、越南相連。東部和東南部同韓國、日本、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隔海相望。在中國所處的亞歐大陸和西太平洋地區,聚集著大量的強國,包括美國、歐洲各國、日本、俄羅斯等強國,各大國間相互牽制。在面積上,中國的國土面積與烏拉爾山以西的歐洲(1016萬平方公里)大致接近。在地理上,與歐洲大部分的平原地帶比較,中國地形更複雜,高原與沙漠交錯,除多山的嶺南外,中國東部的山地通常都較零碎、低矮,不能形成有效的一種隔斷。嶺南自古為百越之地,受山地的影響,福建和浙江南部是中國東部最晚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的地方之一。廣東和廣西保留了嶺南文化和粵語。

    中國的地勢自西向東呈三級階梯狀分佈,西部屬資源豐富的區域,中部多為產糧區,東部屬物流發達,經濟富裕的區域。中國的第一級階梯,也是地球上地勢最高的地方,即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地殼厚達70公里,超過一般地殼厚度35公里的一倍,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面積達230萬平方公里,約占中國面積的24%,或近1/4,人口卻只佔全國的0.9%左右。這是因為它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許多地區屬無人區,只有幾條河谷適宜居住。

    青藏高原面上有幾條近乎東西走向的山脈,自北而南依次為崑崙山脈,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脈,海拔為6000至7000米。據吳豐培的《川藏遊蹤彙編》,在未修通公路之前,進入拉薩非常困難,民國時期許多人進藏多繞道印度。青藏高原南沿為高聳入雲的喜馬拉雅山脈,其山脈主脊海拔平均7000米左右,西接帕米爾高原,北面以崑崙山脈、祁連山脈,東面以橫斷山脈同第二階梯區分,接著地勢從海拔4000米以上急劇下降到海拔1000至2000米的下一級高原、盆地。帕米爾高原與青藏高原相鄰,古稱「蔥嶺」,據《大唐西域記》所述,蔥嶺在古時候被大多數人視為畏途,例如玄奘出蔥嶺的隘口遠赴中亞時,經七晝夜翻越險峻的冰山,兵卒凍斃十之三四,曾有商旅,聚集了數千頭駱駝一起進去,遇到風雪全都凍死在那裡。其中的瓦罕走廊是絲綢之路的要衝,現連接中國、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四國。

    亞洲的大多數大河發源於青藏高原,流向四方。亞洲最長的10條河有8條流經中國。除去源頭在蒙古國的黑龍江,其中有7條河起源於中國,而6條的源頭在青藏高原。恆河也發源於青藏高原,在中印邊界的中國一側,儘管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很短小。雅魯藏布江、印度河、恆河的源頭都在岡仁波齊峰(海拔6656米)周圍。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的源頭都在唐古拉山脈南北兩側,只有黃河與另外三江的源頭遠一些。河流源頭如此集中,青藏高原的戰略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地形的第二級階梯介於青藏高原與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其中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和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四川盆地等區域,海拔一般為1000至2000米,四川盆地較低些,海拔在500米以下。這一區域的面積大約有470萬平方公里,占中國總面積的49%,幾乎一半。第一階梯是一個完整的地理單元。第二階梯則不同,它由幾個地理單元組成,分佈比較分散,從蒙古高原到雲貴高原,從四川盆地到黃土高原,在西北是一連串的盆地和綠洲。其中新疆(160萬平方公里)、內蒙古(110萬平方公里)與西藏(120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面積最大的三個省級行政區。

    與它們接壤的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內陸國——哈薩克斯坦(272萬平方公里)和外蒙古(157萬平方公里)。在第二級階梯北部的許多地方,有許多都是條件惡劣的不毛之地。這一區域的北面降水量較少。遍佈一些沙漠和戈壁,包括面積34萬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以及其他一些較大的沙漠,如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這些沙漠地帶地帶加起來將近150萬平方公里,大片的無人區域使中國的地理環境形成一個半封閉的狀態。黃土高原是中國古代最早開發的地區,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第二級階梯還包含面積26萬平方公里的四川盆地。屬第二階梯中較富庶的地區。它被列入第二階梯是因為它四周的高山,有些是壯觀的雪山。四川的居民並不是古代巴蜀人後裔。其祖先是在張獻忠屠川之後的東部移民即「湖廣填四川」。四川盆地以3000米的落差與第一級階梯相接。

    第三級階梯在東部,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東的部分。自北而南,有海拔200米以下的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有江南廣大地區海拔數百米的許多丘陵、盆地;還有海拔500至1500米的遼東半島丘陵、山東半島丘陵、浙閩丘陵、兩廣丘陵和海拔達3000米以上的台灣山地。沿海島嶼和中國南海諸島星羅棋布,在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陸水下延伸部分,屬淺海大陸架區域,也屬於第三級階梯。第三級階梯面積大約26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27%。屬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也是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區域。總體而言,在防衛方面,第三階梯無險可依,不能憑借地理環境自守,江河的防禦作用也很有限。如果將中國歷史上的「群雄逐鹿」比作一場棋局的話,中國的地理格局便相當於棋盤。一些縱橫交錯的山川、河流、沙漠、高地等形成了棋盤的經緯,將中國的腹地切割開來,形成了一些相對獨立的地理板塊。

    二十一世紀,所謂強國之爭,就在於誰能爭得軍事戰略上的制高點,要想爭得軍事戰略上的制高點,必在於爭奪戰略要地。

    從世界地圖上看,凡洋流交匯處、山與水的交匯處、平原與山的連接突出處、凡山嶺的通道均為要塞,要塞就是要地,兵家必爭之地。同樣,交通樞紐也是兵家必爭之地,包括陸路樞紐,水路樞紐等。幾個世紀以來,國際戰略家將戰略要地,大都是選在了亞歐大陸的能源中心或地理中心,如巴爾幹半島、朝鮮半島及阿拉伯半島。

    因此,所謂「地緣」,即是在國際政治中的某種「依靠」,只有通過這一「依靠」,力量才可以在國家間的博弈中產生作用,形成國際利益分配中的影響力。地緣可以成為「槓桿」,使得有限的力量得以最大限度的釋放。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