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20章 .鴉片戰爭,軍事大勢
    1832年10月20日,一艘火力強大的英國重型三桅帆船「阿美士德」號,從廣州出發,沿福建、天津北上。一路上,「阿美士德」號不時在沿岸停留,輸送鴉片,傳經布道。11月15日,「阿美士德」號到達旅順口隍城島,接著一周後在大連復州灣一帶的海面上遭遇風暴,寒風中,「阿美士德」號企圖離海岸近些拋錨,由於沒控制好方向舵,結果擱淺,出現洩漏。帆面翻轉,整艘船橫向傾倒。第二天,大部分水手都被凍傷,無法工作。

    這艘船的指揮者名叫郭士立,德國來的傳教士,同時此人又是個鴉片販兼間諜,郭士立在中國航海時,不忘沿途窺探中國沿海、港口的軍事、政治、經濟情況,並向澳門東印度公司的大班做了沿海偵察的報告。並測量了長江、黃浦江的水域,繪製出中國各個港口的精確航海圖。摸清海防重地駐防清軍的武器裝備情況。為活命求生,會說漢語的郭士立帶人組隊,出發去到附近的蓋州尋求幫助,在當地漁民的幫助下,借助駁船的拖拽,內外部都結滿了堅冰的「阿美士德」號,再次跌跌撞撞地啟動。這是深入到東北奉天海域最北端的第一隻英國鴉片船,以這樣一種不光彩的方式的離開,在郭士立報告中,他提到「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隻組成的整個中國艦隊,都抵禦不了一艘英國戰艦」,並在致英國外交大臣的信中表示,只需一艘主力艦、二艘大巡洋艦、六艘三等軍艦、三十四艘武裝輪船和六百名陸戰官兵,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把沿海中國海軍的全部威風一掃而光,並把數千隻土著商船置於我們的掌握之下」。郭士立的報告使英國得出清朝軍事實力不堪一擊的結論,為鴉片戰爭拉開了序幕。

    鴉片戰爭前,清帝國還擁有一個合格的龐大的帝國架子。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曾指出,18世紀的清帝國,控制地區包括今天的朝鮮、印度支那、泰國、緬甸和尼泊爾。這樣,中國的統治從今天俄羅斯的遠東部分起一直越過南西伯利亞到貝加爾湖,深入到當今的哈薩克斯坦,然後向南到印度洋,然後回過頭來向東,又覆蓋了老撾和越南的北部。

    清帝國在當時,擁有傳統的金融、經濟、教育和安全組織。擁有數億人口。其政治威權得到非常有效的驛使服務的支持。整個帝國被分成四個從北京伸展出去的地區,同時還劃定了驛使可以分別於一周、兩周、三周和四周內到達的地區的界線。經過專門職業訓練和通過競爭挑選出來的集中的集權體系成為保證統一的主要手段。像羅馬帝國那樣,清朝——天朝——被看成是宇宙的中心,在它的周邊和周邊以外的全是野蠻人,而身為中國人就意味著有教養。這種統一被一種強烈感覺到和根深蒂固的中華文化優越感加強、合法化和支撐。儒家學說又強化了這種文化優越感。

    中國在明朝與清朝初期時還是全球最發達國家,英國歷史數據分析專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測算中國GDP占世界GDP的比例,明朝(公元1600年)為29.2%,清朝(公元1700年)為22.3%,清朝(公元1820年)為32.9%。一位葡萄牙商人寫道:『白銀在寰宇之內四處流動,最終皆集於中國,就如同是江河入海一般,一去不歸』。

    因為中國的財富,歐洲人對中國十分仰慕。1755年,法國啟蒙思想家、文學家伏爾泰根據元曲《趙氏孤兒》改編的《中國孤兒》在法國巴黎公演,引起轟動。當時的歐洲,人們從建築、服飾、風俗到日常用品無一不以「中國風格」為目標。只要是「中國的」,就是「最時尚的」。中華文化成為歐洲上層人的時尚,其思想文化備受歐洲啟蒙大師推崇。17、18世紀時,歐洲還出現了風行德、法的「羅柯柯運動」。

    鴉片戰爭是一個時間轉折點。美國歷史學家西蒙·溫切斯特則在《炸彈、書籍和指南針———李約瑟和中國千古之秘》一書中,提及了三種發明,及詳細開列出的中國科技發明年份表,投石機(trebuchet)拋出的炸彈發明於公元1161年,第一本註明出版日期的書籍見於公元868年,而「磁力導向」指南針在公元1088年發明,領先世界其他國家千百年!

    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認為:16世紀之前,中國保持一個使西方望塵莫及的科學技術水平。為什麼十五世紀中葉前中國的科技發明獨步天下,但資本主義和現代科學起源於西歐而不是中國?這是李約瑟在1930年代提出的問題。1976年,美國經濟學家肯尼思·博爾丁稱之為「李約瑟難題」。李約瑟的答案是:中國人不懂得用數字進行管理。李約瑟在地緣上給出的解答是,如果中國人有歐美的具體環境,而不是處於一個廣大的、北面被沙漠切斷,西面是寒冷的雪山,南面是叢林,東面是寬廣的海洋的這樣一個地區,那情況將會完全不同。

    即地球上看,中國龐大的孤島現狀與及遼闊耕作地的現實,其物產與資源的豐富程度,完全形成了一個充足的資源供應的閉路系統。因此,在國際商業交換並非必然。而由於中國西、北方向遊牧民族的入侵,邊疆缺乏天然屏障這一事實,使安全成為第一價值需求,因此中國一直有著統一國家的內在衝動。統一又意味著資源共享形成規模效應,資源的分散會成為對安全的威脅。因而,對於中國地緣而言,大一統國家管理模式,符合其地理特性。李約瑟從文化競爭模式又給出了另一個解答,即歐洲由於地形的破碎性,在歷史大多數的時間裡,都是分裂成不同政權。並且任何一個小政權都無法依靠自身形成獨立的資源供給系統,必須依靠商業交換來完成其需求。在長期的博弈中,商業擁有了至高的權力。中國小農經濟的資源限制和集權保守傾向,阻礙了深層次分工與競爭及科學文化的多樣發展。

    清王朝在1840至1842年和1856至1860年兩次與英國進行戰爭,兩次鴉片戰爭中屢遭失敗。歷史學家黃仁宇曾在《中國大歷史》一書中指出:在西方與中國針鋒相對的前夕,清朝已進入衰退週期中。

    「出超」是個重要的概念,英國重商主義代表托馬斯·孟的《英國得自對外貿易的財富》一書,曾被英國看作是「重商主義的聖經」。這本書不斷強化一個最簡單的國富信條:「在價值上,每年賣給外國的貨物必須比我們消費他們的為多。」即強調「對外貿易中硬通貨淨剩餘」的原則,由於在18世紀最初的60年裡,英國出口中國的物品中只有10%是貨物,其餘都是金、銀等硬通貨,1721—1740年間,輸入中國的金銀比例高達94.9%。為節省白銀,英國開始用來自印度的鴉片換取絲綢、茶葉和瓷器等商品。

    真正引發鴉片戰爭的是中國禁商政策,清王朝為維護統治,試圖制止鴉片貿易,並打算閉關鎖國,與外界完全隔離開。因此,戰爭就變成了貿易戰爭。在清王朝欽差大臣林則徐禁絕鴉片後,英國最初不肯因中國禁絕鴉片的緣故發動戰爭。英國外交部通知駐華商務總監查理·義律說:「女王陛下的政府,不能支持不道德的商人。」拒絕下令軍艦進入珠江,命查理義律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這份訓令使查理·義律陷入進退失據的窘境。

    而當英國政府得悉清廷下令禁止與各國通商,及林則徐的手段後,維多利亞女王以下,包括國會的反對黨都十分激動。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從地緣上看,對英國缺乏基本認知的清王朝選擇了一個最不利的作戰時機。1805年的特拉法加海戰,英國海軍打敗了法國皇帝拿破侖所統領法國與西班牙組成的聯合艦隊。這一戰法國海軍從此一蹶不振。之後的1815年,在滑鐵盧之戰中,英國威靈頓公爵打敗法國拿破侖皇帝,解除了有史以來對英國最大的威脅。而在鴉片戰爭前的1839年,在英國的操縱下,比利時獨立,成為永久中立國,法國與德國都受到了這片緩衝帶的限制,英國解決了身後的威脅後,放手在海外拓展殖民地,鴉片戰爭正好發生在此時。[10]

    英國的財富源於全球貿易差價,所依賴的基礎是資源與市場。因此,鴉片貿易對英帝國的戰略價值生死攸關,美國地緣學家威廉·恩道爾曾在《金融海嘯:一場新鴉片戰爭》一書中指出,鴉片走私將英國對中國的巨額貿易赤字變成巨額盈餘,其數額足以支付英國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向印度出口的英國工業製成品和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大部分行政費用。鴉片貿易是「英國在東方商業的中心樞紐」。在英國東印度公司向中國大舉非法販賣鴉片之前,從1828年至1836年的8年間,中國貿易出超達到驚人的3800萬美元,以今天經過膨脹調整之後的美元衡量,大約相當於千億美元。因此,英國政治家,首相帕默斯頓斷言:同中國人做的鴉片貿易值得打上一兩場戰爭。

    清代思想家魏源在《海國圖志》一書曾指出,鴉片戰爭中,從清軍與英軍在武器上的對比上來看,英軍優勢體現為「船堅炮利」,即英國在槍械及火藥的製作工藝及使用戰術上勝於清朝。鴉片戰爭時期,英軍裝備的標準輕武器是前裝燧發滑膛槍,並加裝槍刺。英軍燧發槍的特點即是用打火機的燧石代替了火繩。近代步槍武器技術的幾個重要發明,例如起爆藥、火帽、圓錐彈丸、擊發槍機剛剛發明出來,還未進入實用階段。這時候,清軍雖然沒有完全放棄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繩槍,其種類主要是鳥槍和抬槍,鳥槍也屬於滑膛槍,用火繩發射,潮濕的時候,很不方便。在前裝滑膛槍時代,同樣製作工藝精良的前提下,燧發槍的殺傷能力對火繩槍並不佔有優勢。由於英軍的單兵用槍在製作工藝上、在使用火藥質量上,以及士兵操作嫻熟程度上都超過清軍,這無疑提高了相對的火力優勢。

    清軍與英國軍隊在武器裝備上,相比之下,火炮性能差距更大。清軍火炮的主要問題是,威力小、命中精度不高。與英軍相比,清軍火炮製作工藝低劣、射程較近、炮彈種類較少。炮彈種類主要是實心彈、爆炸彈和蜂窩彈。英軍採用的葡萄彈、開花彈和新式燃燒彈威力較大。

    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就在論著中指出:19世紀20至30年代,英國發明了全金屬車床、自動調節車床、牛頭刨床等一系列工作母機,到19世紀40年代時,達到了用工作母機製造機械的領先水平。尤其在製造槍械及火炮方面,達到當時最高水平。當時,英軍火炮部隊種彈種搭配合理,能夠對各種作戰目標實施打擊。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與大陸作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與大英帝國艦隊的戰爭中還取得勝績。戰爭爆發後,台灣的戰略地位馬上得到道光皇帝和閩浙總督鄧廷楨的重視,佈防就此開始。1841年9月底,英軍一艘運輸艦向雞籠(基隆)港發起進攻,在守港守軍打擊下,英艦中炮逃竄,觸礁擊碎。這一仗英軍死三十二人,被俘一百多人。10月,英軍又派艦船到達雞籠,聲言主要目的是索還被俘的英國大兵,每名願意用銀洋百元交換,被拒,結果英艦再度發炮,遭到猛烈回擊,英軍敗走。11月,英國派出多艘兵船,已經指揮兩場勝仗的台灣兵備道姚瑩和總兵達洪阿制定了戰術,「以計誘其擱淺,設計殲擒」,一艘英艦在這種安排下擱淺。整個鴉片戰爭期間,清軍屢戰屢敗,沿海各地喪師失地,唯獨台灣連戰連捷,沒讓英國人佔到便宜。

    ?鴉片戰爭清朝的戰敗,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1850至1864年,洪秀全以基督教為名,進行統一思想,組建部隊,發動「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波及18個省,清朝的人口損失至少在1億以上,江南地區變成一片廢墟。1853至1968年捻軍在北方起義。1862年至1873年回民起義。接著1883至1885年的中法戰爭,中國放棄對越南的宗主權。由此,清朝內外交困,戰亂不斷,中央所下指令根本無法執行,失去對地方秩序的控制。

    ???在1876年,美國慶祝獨立100週年的時候,在費城舉辦國際博覽會,有37個國家參展,當時清政府也派出了展覽團。在這次博覽會上,英國展出最新的蒸汽機車,美國展出大功率電動機和發電機,德國展出加工槍炮的精密機床,中國展出的是純銀打製的27套件耳挖勺和小腳繡花鞋。在近代史上,國家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說到底就是國民素質的較量,是人才的較量。由於中國由於難以接受別國的教育思想,國民整體素質與西方國家的相比都不是一個等級,因此必然被歷史淘汰出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