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19章 .明治維新,明治天皇發動「下克上」
    1853年的7月的一天,偌大的幾艘船從未知的公海駛來,船身通體漆黑,不斷發出轟鳴噴出滾滾的黑煙,對於那些江戶灣的日本人來說,沒有人知道這些船是從哪裡來的,這一幕場景充滿了懸念與恐怖。

    此時的日本正處於德川幕府時代,日本然是封閉停滯的封建國家,自1636年頒布「鎖國令」,長達200年,除漂流海外的漁民,沒人去過外國。唯有長崎一港,有限度地接受中國商船。

    在江戶灣,一些日本武士試圖乘船攻擊,接下來是無法逃脫的厄運,一具具破碎的屍體或堆在甲板或沉入大海。

    這一事件在日本歷史上稱「黑船事件」。「黑船」有四艘,指揮者為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海軍准將馬修·佩裡,戰艦在駛入德川幕府咽喉要地江戶灣相州浦賀海面後,停泊下來,船上黝黑的大炮對準了岸上的炮台。四艘軍艦共有六十三門大炮,而當時日本在江戶灣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與這四艘軍艦相比的大約只有二十門,馬修·佩裡要求日本開放港口與美國通商,在巨艦大炮的威脅下,日本幕府在之後接受開國要求。

    對於中國來說,19世紀是一道歷史分水嶺,1823年,中國正處於道光時期,這一年2月,晚清重臣,洋務運動的發起者之一,淮軍創始人李鴻章出生。在同年的12月,美國第五屆總統詹姆士·門羅以「致國會咨文」的形式,發表了重要的《門羅宣言》,這也昭示著美國列強征戰的格局下選擇了一條不動聲色,悄然崛起的道路。門羅宣言發表在美國獨立後的第47年,就國家綜合實力而言,門羅時期的美國與列強相比並不強大,經濟上,美國製造業僅相當於英國的1/5左右,不到俄國和法國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製造業總產值的比重約2%左右。

    美國將軍馬修·佩裡去世多年後,日本人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建了一座佩裡公園。在黑船的登船地,豎起一座佩裡登陸紀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籐博文的親筆手書:「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佩裡上陸紀念碑」。

    在佩裡公園裡,每年都有人來拜祭,人稱「黑船祭」。儘管當年佩裡率艦隊侵略日本,迫使日本簽訂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但後世的日本人並不視之為仇敵。相反,日本人有感佩裡促使日本走上競爭之路,視之為日本的恩人。

    日本人將黑船事件視為「轉型」標誌。19世紀的上半葉,日本還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國家,「明治維新」就如同變戲法一樣,使日本崛起,並武裝起了一隻強大的軍隊。

    從1853年6月「黑船事件」,到日俄戰爭約60年的歷史,日本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小國演變成軍事強國,不斷擴張,以野心來完成其原始積累。

    倒幕運動是日本明治維基時期的標誌性事件。同是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太平天國風起雲湧,日本在進行舊幕府與皇權的戰爭。而中國的太平天國被鎮壓,日本的天皇政府成功代替了舊幕府。從這一契機開始,日本開始崛起,而中國舉步維艱。兩國形成鮮明的對比。

    日本的歷史是動盪的,充滿了野心勃勃的慘烈戰爭,讓人最為吃驚的是,天皇家族從未因此中斷過,雖然也不乏沒有被臣子廢棄、謀害的天皇。

    本居宣長,日本歷史上著名國學大師,他的學說對日本文化有著深遠影響,而「天皇統治,萬世一系」的說法,也由他正式提出。從表面上看,日本天皇的確是「萬世一系」,菊花王朝也被稱為世界上歷史最長的王朝,從建立至今,擁有著一百多位天皇,直到今天還存在。但日本天皇在絕大多數時間裡,都不是國家權力的中心。

    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後至明治維新的1200年間,天皇親政的日子並不多。天皇雖然擁有中國皇帝難以比擬的「神權」,卻丟失國家中的實權。歷代天皇為了保全皇位,不得不過著「非人」的日子,為扮演「神」的角色捨棄人間的種種權利。與天皇相比,操控了實權的幕府、將軍和武士則須為爭奪兵權而廝殺,因為他們沒有「神權」為護身符,手中的武器是依靠的對象。與中國走馬燈式的朝代更換不同,從唐朝後期至清朝的一千多年間,日本的歷史單線條地劃分為兩個時代:首先是在權臣籐原氏家族控制政權的「院政時代」,幾任天皇被迫呆到寺院,與青燈古佛為伴。其次是在由武士階層控制實權的「幕府時代」,國家大權掌握在手握兵權的武士手中,他們為國家製法,將朝廷內的敵對大臣剷除。從戰國時代開始,直到江戶時代,將軍都是日本實際權力的象徵,這一時期的天皇根本沒有政治權力。

    幕府作為軍事政治的表現形式,至17世紀,已在日本延續近500年。豐臣秀吉與明王朝朝鮮之役戰敗,並於1598年病故後,德川家康於1600年的關原大戰中獲勝,並在1615年大阪之役中消滅豐臣政權,控制了日本的實權。以後的200多年中,日本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全國性的大戰亂。江戶幕府在政治體繫上採用幕藩體系,這一體系的核心是等級制度。即幕府將軍控制全國最高土地所有權,直轄地佔全國總耕地面積四分之一,另掌控全國的商業城市和礦山,壟斷對外貿易,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幕府通過「分封」形式將全國的土地分封給兩百多家封建領主大名。各地大名必須效忠將軍,遵守幕府法規。大名的領地和統治機構為「藩」,意思為幕府的屏障。幕府按親疏關係,把兩百多個藩分為親藩、內藩和外藩,將軍依靠親藩、內藩,對邊遠的外藩大名嚴加控制。大名又將自己的領地分割成更小的單位分賜給自己的家臣,他們屬於將軍和大名之下,這一階層為屬於職業軍人的武士。

    日本自豐臣秀吉控制政權後,在全國推行「刀狩」令,為防止平民起義,剝奪了除武士以外的平民有武器的權力,武士刀成為身份的象徵。在武士以下,日本又形成了「士農工商」四級制度,武士脫離生產,處於社會金字塔的最高層,原本在戰國時期逐漸轉向職業化的步兵——足輕為武士階層的最底層,但他們待遇身份和農民仍然有區別。農民則是國家生產的主體力量,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承擔稅收的義務。其下則是手工業者和商人。另有排斥在士、農、工、商之外的賤民階層(穢多、非人),他們是社會的最底層,承擔垃圾清掃,處理死屍等「髒活」。同時,幕府一方面以儒家思想為文化核心,尤其把宋朝理學家朱熹的演說定為國學,推行閉關自守的「鎖國」政策,把整個日本嚴密地封閉起來。

    早在1615年,幕府公佈《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為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徵得幕府的同意。而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這一年的年號。幕府名義上是「大將軍」,實際自稱「大君」,相當於「皇上皇」。最典型的是,幕府並不設在首都京都,而在江戶(今東京)辦公,處理國家大事。

    ?明治天皇出生於江戶時代,明治母親是英照皇太后。但真正的生母是權大納言中山忠能的女兒,名中山慶子,又名典侍慶子。萬延元年(1860年),他被定為儲君,並賜名睦仁。睦仁從小目睹了皇宮被幕府將軍控制的場景。為了討好幕府,皇宮還要將公主下嫁給將軍,幕府為顯示權威,將天皇的重臣隨意禁閉重打。

    而倒幕運動將明治天皇推到了日本最有權力的舞台上。這時距天皇被虛位為生不如死的京都傀儡,時間已長達676年。

    日本幕府也有政敵,1866年,薩摩、長州兩藩的倒幕派武士結成同盟,這兩藩有錢有勢有地盤,在以後推翻日本江戶幕府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

    最早提出廢除幕府制度,以天皇制度取而代之的,並不是地方大名,而是底層武士。推翻幕府有利於大名與武士雙方的利益及地位的提升,因此他們聯合起來。

    1860年3月3日,從早晨起就天降大雪,這在日本的春季是少有的天氣。江戶幕府手下重臣井伊直弼在60多名武士護衛下,從江戶城外櫻田的邸宅出發,在入朝理事途中,遭到十八名日本浪人的襲擊,浪人以四五人為一組,靠近近衛部隊,使先頭隊伍混亂而迫近直弼,有一名浪人乘轎邊無人阻擋,打開轎門將直弼拖出來,一刀取下首級。這一事件也稱櫻田門事變,直接使幕府權威掃地,失去了對國家秩序的控制。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認為,幕府的崩潰,就是自櫻田門外開始的。因此,櫻田門事變在傳統上一直被視為是明治維新的導火線。

    1867年,日本倒幕運動開始,孝明天皇突然神秘死亡。十六歲的睦仁繼承皇位。討幕派的下層武士聚集在天皇的住所,要求「王政復古」,睦仁發佈密詔,倒幕派開始發動政變,宣佈廢除幕府統治,成立天皇政府。1868年,幕府軍大軍壓境,企圖反撲,在鳥羽-伏見戰役中被支持政府的各方聯軍擊潰。

    接著,倒幕軍在京都附近又大敗幕府軍,進佔江戶。天皇睦仁於1868年7月改稱江戶為東京,以舊江戶城為皇宮,大權總攬,並改年號為明治。

    明治天皇把持實權後,汲取了歷代天皇被當成傀儡的教訓,喊出「西化」口號,以換取西方列強對天皇制度的支持,並選擇「兩藩」軍事集團作為合作夥伴,而不是為其復位出生入死,立下汗馬功勞的武士。不識時務的下層武士發現推翻幕府並沒有過上好日子,感到被天皇所欺騙,農民們要繳納比幕府時代還要高昂的稅金,武士們大多被掃地出門,一貧如洗,從零開始。為此全國爆發過多次武士集團和農民的起義。自1868年至1878年,即明治政府統治的前10年間,日本爆發了不下於190次的農民起義,包括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著名武士,「維新三傑」之一西鄉隆盛,都曾領導並發動西南戰爭,遭到天皇與兩藩聯合絞滅。

    工業化是一個漫長,痛苦而複雜過程,這一積累過程同時也很昂貴。日本各藩,都為籌錢而絞盡腦汁。以「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明治新政府,從建立第一天起就面臨財政危機,為錢發愁,明治元年,政府收入360萬,支出3000萬。之後財政就一直處於困境中,為了籌錢,只能在日本國內刮骨熬油。

    私有化是明治維新經濟改革的基礎,首先是土地產權私有化,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由實物地租改成貨幣地稅;其次在1876年修改「國立銀行條例」,允許私人辦銀行。到1882年末,私人銀行總數就已達176家。國有銀行與星羅棋布的私立銀行相互競爭,形成了為工商業發展提供支持的金融體系。1880年11月,明治政府仿照歐美國家,頒布條例,把除軍事外的絕大部分國有企業都以極低的價格賣給私人,通過這樣的方式扶持三井、三菱、川崎等私企,使它們成為財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如三菱公司的創始人巖崎彌太郎,曾在尊王倒幕時期借給尊王派1千塊錢。他在1871年買下幾艘小輪船,創辦三菱。1874年日本軍隊侵略台灣時,明治政府讓其負責軍事運輸,並送給他13艘輪船。三菱依靠雄厚的資本和政府扶持,開辦銀行、造船廠、煉鐵廠等等,成為日本的大財閥。

    明治維新的核心是制度改革,1885年日本實行內閣制,第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

    君主立憲制和經濟改革並沒緩解日本社會矛盾,4200萬居民中,有選舉權的只有46萬,由於棉紗生產過剩,引起紗價暴跌,這一年日本出現了第一次經濟危機。1890年到1893年,許多地方發生搶米風潮,農民和城市貧民紛紛捲入,佃農農會和佃農同盟組織紛紛出現。工人也不斷掀起罷工。日本政府被迫一再改組,政潮起伏,局勢動盪。

    要緩解日本內部矛盾,避免整個國家崩潰,日本想到通過軍事擴張來轉移矛盾,從19世紀90年代初開始,日本將財政收入的60%用於軍備擴張。一方面加快購造軍艦,一方面大力修築炮台、敷設水雷等沿海防禦工事。這時,日本政客開始不斷公開或暗地鼓動對外軍事擴張。

    山縣有朋是甲午戰爭的策劃者之一,他也是明治倒幕的重要人物,他出身於長州藩的下級武士家庭,兩次任首相組閣任日本政府,早在1880年,任日本參謀本部長的山縣有朋在向明治天皇進呈的清軍調查報告中稱,清朝正在改革軍制,如果倣傚歐洲,則平時可徵兵42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之多。並強調「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1887年,山縣有朋在其主持制訂的《清國征討方略》中指出:「若欲維護我帝國獨立,伸張國威,進而巍立於萬國之間,保持安寧,則不可不分割清國,使其成為數個小邦國。清國雖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國,應乘彼尚幼稚,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活動,我國始能保持安寧,亞洲大勢始得以維持。」也就是說,如果能將中國肢解拆分成數個小國,分而治之,可大幅削弱中國實力。

    在這一場景下,明治維新所形成的明治政府,軍事極權本質並沒有變,更像一個改朝換代的「現代意義上的幕府」,只是「幕府」頭目換成了天皇,「大名」或守護換成了維新派人士,而「武士」換成了現代日本軍隊罷,為了避免這些底層新崛力勢力的鋒芒傷及自身,日本其利用軍事發動對外戰爭就成為必然。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