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9章 .一條線索,海權與陸權的戰爭 (1)
    在十六世紀,海盜是一種具有全球化和前瞻性的職業。一群群海盜,在海上劫掠船隻,認為這是受自由驅動的一種風險性的職業選擇。

    林鳳,明朝萬曆年間著名海盜,曾以澎湖為基地,開拓海上貿易,最盛時轄艦300多艘,人員4萬以上。明朝萬曆元年間,林鳳為避開明朝水兵,率戰艦62艘,五千餘人,揚帆呂宋(菲律賓)。在馬尼拉灣的馬裡斯,林鳳率部與西班牙無敵艦隊作戰,擊斃西班牙駐菲律賓總指揮戈尹特。後林鳳在邦阿西楠省的林加延灣建都,自稱國王。之後西班牙與明朝政府聯合圍攻菲律賓。林鳳率40餘艘戰艦進行戰略突圍,返回潮州。

    林鳳的馬尼拉之戰被後來的學者認為:「在這場激烈的浴血廝殺中,雙方的參戰者都沒能意識到:他們正在歷史交叉點上激戰,這場小小的戰鬥,將決定誰是太平洋的真正霸主。西班牙如戰敗,他們就將失去剛剛獲得的戰略據點菲律賓……。」

    每個世紀的開局就像一場戲,16世紀無聲無息地拉開一個時代的序幕,幕繩操縱在葡萄牙手中。葡萄牙通過其殖民地模式在歐洲崛起,揚帆出海,打通了印度洋航線,接著財富滾滾而來。而西班牙也不甘示弱,與葡萄牙一較雄長。接下來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等歐洲國家紛紛出場,在地理大發現中瓜分利益。在這些航海探險與貿易掠奪中,發現美洲,完成環球航行,一個個陌生的角落接連被發現。人類開始了新發現,以全新眼光及思維模式來注視世界,全球也由此步入大航海時代。

    1633年,即明朝崇禎六年,明朝最大的海商兼軍事集團頭目,鄭成功的父親,台灣鄭氏王朝的創立者鄭芝龍指揮的艦隊與歐洲殖民者艦隊在海上遭遇,與海上霸主荷蘭激戰半年有餘。同年10月22日,鄭氏艦隊用火攻戰術在金門料羅灣全殲荷蘭艦隊。

    1639年,第二波荷蘭艦隊再度騷擾中國沿海,又一次被鄭氏艦隊擊敗,五艘荷蘭戰艦被焚燬。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此之戰明確認知其於與明朝武力差距,放棄以武力方式解決與明朝的貿易問題,才獲得了在從日本到南海的全部東亞海域航行的許可。

    在東亞,中國在許多時期海上力量都居於全球領先地位。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授詹姆斯·霍爾姆斯認為,在長達3個世紀的大多數時間中,無論以哪種標準來看,明王朝都擁有全球最為發達的文明。在明成祖朱棣時代,中國已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權國家。自1405到1433年這28年間,明朝先後七次派出航海家鄭和率領的當時世界最強大的船隊,出征太平洋和印度洋。當鄭和船隊開始向海外進發時,當時在世界範圍內沒有對手。鄭和艦隊每次出航均有27000餘人,海上航程平均20個月,大小船隻200百艘上下,其中最大的船載人上千,長44.4丈,寬18丈,排水量15000噸,載重量超過7000噸,這樣龐大的艦隊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海上超級強國艦隊中才重現身影。

    而從商業模式上說,鄭和七下西洋正是明朝軟實力的體現,宦官鄭和是兜售明朝價值觀的理想大使,他的遠征確保了明朝成為出現在印度洋上的第一個航海艦隊。政變上台的朱棣擔心朱允文流亡海外會隨時奪權,鄭和目的之一就是搜尋朱允文,皇帝同時想利用對外貿易來彌補明朝政府連年戰亂後虧空的財政,恢復並擴大朝貢制度。鄭和的寶船上裝滿了珍珠寶物,給予沿岸國家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好處以換取臣服。鄭和在面對危險情況時,毫不猶豫地動用軍事力量。如在鄭和第三次遠航時,遭遇了勢力強大的控制馬六甲海峽交通線的海盜,鄭和艦隊鎮壓廣東海盜頭子陳祖義的海盜船,斬五千餘人,並將海盜頭子押送京城受審處死,花費了大量時間才使得馬六甲海峽保持通暢。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甚至認為,「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此戰保證了歐洲二百年內不敢大舉攻略中國沿海。

    十六世紀西班牙籍歷史學家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曾在《中華大帝國史》一書中認為,明朝的造船水平非常高,船隊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如戰船、駁船、淺水船、內河巡邏船等,船的塗料,粘力極牢,不受蟲蛀,因此船隻壽命比歐洲的船多一倍。明朝船隻抽水系統和歐洲大不相同,將船分為好幾個部分,用一個輪子來抽水,輪子安裝在船舷的裡面,因此,可以不費力氣地清掃船隻,一個人踩在輪子上,一刻鐘就可抽淨一隻大船,即使這隻船只漏水很嚴重。

    英國海軍歷史學家加文·孟席斯經過研究,在《1421:中國發現世界》一書中指出,鄭和比哥倫布早71年已經發現了美洲新大陸,遠較比迪亞士、達·伽馬、麥哲倫早的多,然而,鄭和的船隊「革命性」的造船技術並沒有機會得到驗證,始終沒有形成一種可帶來巨大贏利的商業模式。

    歐洲在航海探險時代發現了新的商業模式,英國軍事家富勒曾指出,1588年西班牙艦隊的潰敗就像一個耳語一樣,把帝國的秘密送進了英國人的耳朵,即在商業貿易的時代,控制海洋要比控制陸地更為有利。歷史學家黃仁宇也曾在《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描述西班牙艦隊傾巢出動與英帝國作戰的前一年,當時明王朝所發生的一些「細節」,通過這些「細枝末節」,黃仁宇做出結論:僅靠儒家的行政思想管理一個國家是不夠的,中國必須從一個靠尊卑有序人治的管理,過渡到靠數目字來管理的國家。對中國而言,在明朝時所進行的遠洋活動之後,就走上了戰略收縮,甚至最終到了閉關自守的地步。至清朝時期,清朝統治者選擇了走陸軍強國這條路,最終遭受重創。「西」進「東」退的結果,就是近兩百年來,列強頻叩中國大門,闖開大門,欺凌中國。中國也進入到3000年來最惡劣的處境中。

    清朝在甲午戰爭後徹底崩潰,引起列強瓜分狂潮,半個世紀中中國再也沒有力量發展,組織起一支像樣的海軍,以至於抗日戰爭時,國民黨海軍怕日軍將艦船搶走,將百餘艘艦船自沉於長江。

    肖勁光是中國現代海軍發展的見證者之一,1950年初,剛剛就任中國海軍司令員的肖勁光來到威海,對劉公島進行勘察。隨行者在碼頭邊向漁民租了一條小船。在航渡中,漁民十分好奇,見有個「司令」,就好奇地問這是哪裡的司令。當知道這是中國海軍的司令時,漁民不解地問:「海軍司令還要租漁船?」對於這件事,肖勁光深受刺激,並記下了這個日子。一無所有就是新中國海軍成立初期時的真實情況。

    美國軍事家邁克德維特在《中國海軍,路在何方?》一書中提到,直至1980年代,中國海軍才有了「近海防禦」這一戰略職能,這是由當時海軍司令員劉華清將軍首先提出,即海軍的國家使命從「海岸防禦」轉變為「近海防禦」。劉華清定義了對中國利益攸關的「島嶼鏈」。這些島嶼鏈囊括了美國及其盟國的領域。

    半個多世紀之後,中國海軍已實現由「小炮艇」到「信息化戰艦」的升級,有了三大艦隊,以及水面艦艇部隊、潛艇部隊、岸基航空兵部隊、岸防部隊和陸戰部隊等五大兵種的現代海軍。當前,中國在海軍戰略上「逆風」航行,儘管仍有爭議,但歷史上已有成功先例。

    早在2006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即組建了中國海軍研究部,由軍事專家團研究中國海軍動向,此外還有美國海軍分析中心、蘭德公司等智庫。這些機構每年出台大量中國軍事分析與評估報告等。

    當前,很多軍事學者認為美國著名軍事家阿爾弗雷德·馬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中國海軍的戰略。許多中國軍事學者無數次談及馬漢及其制海權理論,即中國將尋找海外基地來保障商業和投送軍力。由於「海上生命線」問題關乎國家經濟命脈,中國不會因怕海權強國猜忌,就放棄建立強大海上力量的努力。

    按照另一位馬漢學派專家喬治·伯爾的說法,「海權論關鍵是對衝突的預判。當一國命脈依賴於海運,國家間競爭隨之而來,這就導致各國的海軍間的競爭來支持保護各自貿易的正常進行。」對於馬漢來說,海軍的職能就是確保海上交通線安全,沒有確立海外基地的商船與軍艦,就像是陸地上的鳥,不能飛離海岸太遠。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