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可能進行的六場戰爭(一) 第3章 .一場風暴,東海戰事推演 (1)
    台灣,一個橫跨在北迴歸線上最大的海島,有著與它相同緯度的國家所沒有的命運。在中國台灣省與福建省之間,只隔著一道窄窄的水道,連通著中國的南海與東海。其平均寬度不過150至200公里,最多兩個多小時車程的距離。然而這一距離卻是中國內部最寬的距離,寬到政治上隔如水火。

    早在明嘉靖年間,有葡萄牙船隊在東海上航行,途經台灣。眺望之下,台灣碧綠青翠,景色秀美,忍不住驚呼「IlhasFormosa」(太美)!船上荷蘭籍的航海官,就將「Formosa」當作島名記下,「福摩薩」的美麗之名也傳到歐洲。事實上,首次登上台灣的西方人並非葡萄牙人,而是一群來自西班牙的傳教士,在自澳門返回的途中被颱風吹到了台灣。[4]

    清順治十八年,舉「反清復明」大旗的鄭成功於兩年前率軍北伐金陵,兵敗於金陵城門下。元氣大傷,退守於金門、廈門。這時,曾任荷蘭通事一職的何斌攜價值連城的台灣軍事地圖來獻,勸說鄭氏攻打由荷蘭殖民控制的台灣。這一年三月,深諳水戰的鄭成功率兩萬五千餘士兵、乘五百多艘快船從金門出兵,先到澎湖,待機而動。3月30日夜,這支水軍開拔,散悄悄潛入鹿耳門外,離荷蘭人的軍事中樞「熱蘭遮城」近在咫尺。荷蘭人以為鹿耳門水道淤積,不能進大船,所以不加防禦。鄭成功精算潮汐,觀測風向,先前知道這水道在漲潮時可通過。第二天清晨,水道出現大霧,鄭成功的兵船迅速駛入鹿耳門溪,在北線尾附近登陸。第二年,被圍困長達275天的「熱蘭遮城」開城,荷蘭人投降,從此再未在台灣出現。

    甲午之戰,日軍節節勝利,直逼北京城。清朝兵敗求和,在《馬關條約》中,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及附屬島嶼給日本的條款,為日後的釣魚島之爭埋下伏筆,也拉開了中日兩國一百多年來懸而未決領土主權爭議的序幕。

    1661年鄭成功進駐台灣時,島上原住民15萬至20萬,漢人約5萬。1721年(康熙六十年),漢人增至26萬,至1811年(嘉慶十六年),漢人已超過200萬,而被視為「番」的「原住民族」平埔族只有5萬至6萬。遷徙者初到台灣時,因無法攜眷,有不少人娶平埔女子為妻,一方面取得土地的控制權,另一方面在血統上互相融合。在清帝國時期,有數十萬甚至百萬人懷抱著「蓬萊仙島」之夢,千里迢迢入台。進入二十一世紀已來,台灣總人口已達兩千三百多萬人,其中原住民族人口五十多萬人。而人口占98%的漢族,又分成幾大族群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等。

    台灣,三百多年來在歷史的潮汐中往返。2012年2月,美國地緣戰略學家布熱津斯基在華盛頓的一次專訪中預測,未來10年內,台灣問題不可能會無限期地等待下去。

    「為什麼是台灣?」美國塔夫斯大學教授,地緣戰略家阿倫·沃克曼在其所著的《為什麼是台灣?中國大陸的領土要求下的地緣政治原理》一書中指出,台灣具有最重要的地緣戰略因素,即中國「橋頭堡」作用。中國歷代統治者中,都意識到台灣戰略資源的價值。歷史上,中國與列強對戰的關鍵時刻,台灣要麼是列強入侵的橋頭堡,要麼就是中國控制下的安全屏障。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曾把台灣比作「不沉的航空母艦」,充分反映台灣地理的重要性。即台灣對於中國大陸具有「通往大海門戶」的價值。

    中國的鄰國日本,一直將中國台灣視為其「海上生命線」,因為台灣又扼日本南下航線這一地理要衝。當前,日本五分之四的貨船要走這條航線,其中包括日本所需的70%的石油和99%的鐵礦石,其製成品也有很大一部分經這條航線輸出,堪稱日本的經濟大動脈。

    美國在亞洲的戰略級的支點是日本,但不僅僅是日本。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有「南北雙錨」一說,「南錨」指澳大利亞,「北錨」指日本,它們共同構成了美國的「圍堵」戰略。美國在亞洲拼湊「小北約」的戰略意圖就是,壓制住中國的戰略生存與發展空間,將中國安全邊界逼近到中國的自然邊界!

    自美日聯手通過了《周邊事態法案》以來,即明確將台灣海峽未來戰事包括在範圍之內。這一法案允許日本在美軍介入日本「周邊」軍事衝突時,出兵為美軍提供各種支持。而日本急於恢復正常國家的功能,又有美國壓制著,因此尋找借口和一切的機會借此發展軍事力量。日本看到了美國希望看到中國與日本爭奪並從中漁利的心理,順勢做出強硬的與中國對抗的姿態去迎合美國,同時借此擴張軍力。

    英國軍事專家,聖安德魯斯大學教授森南·詹姆斯·福克斯認為,如從地理角度觀察東海周圍鄰國對中國構成的包圍圈,就會發現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對中國進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形成了控制。儘管中國沿海地區有18000公里長的海岸線,但在東海,中國進入太平洋必須要經過日本、韓國和朝鮮「控制」海域。在中國看來,日本的要求使中國大陸處於極為不利的安全環境。這種「海洋遏制」,讓動盪的台灣海峽實際上成為中國通向太平洋的唯一自由通道。

    針對中國,美國與日本在繼續調整和加強琉球群島、關島等傳統島鏈兵力部署,從日本列島到南沙群島,佈滿了美國與日本最先進的潛艇、戰艦和飛機。包括美國的隱身戰略轟炸機和核動力航空母艦、核動力潛艇等。

    在蘭德的軍事推演場景中,「台海戰爭」爆發後,美軍四個航母戰鬥群迅速向台灣東海岸附近海域集結。接下來美軍航母遭到蘇—30戰機、新型潛艇和先進驅逐艦的立體「飽和」攻擊,損失慘重並有2艘航母被擊沉。緊接著美軍出動駐紮在關島和沖繩的B—2轟炸機、F—22隱形戰機、攻擊型核潛艇針對對方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以及導彈陣地、碼頭和機場,實施輪番轟炸和導彈攻擊。

    按照慣例,美軍的衝突推演由美太平洋司令部作戰模擬中心完成。在推演前,美軍一方面利用間諜衛星、偵察機、間諜船搜集台灣海峽附近的通訊信號、戰機轉場情況、導彈陣地的具體位置;另一方面,要求測定對方具體人數、武器參數及目標的位置。在推演中,美軍甚至計劃用「聯合攻擊」戰鬥機(JSF),隱形轟炸機及巡航導彈等夜襲對方機場和導彈陣地;動用數個航母戰鬥群打擊沿海目標;美國陸軍在數天之內將一個師的兵力運上前線;海軍陸戰隊搭乘可以垂直起降的旋翼飛機深入敵後。

    在島嶼爭奪戰中,重點並非地面決戰,而是制空和制海權之戰,這是最核心部分。針對「台海」,美國太平洋司令部還備有《台海防禦應變計劃》,詳細列出了美國與日本在台灣海峽附近部署的武裝力量,台海衝突的幾種可能性,及美軍的方案。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