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書 第一封  用毛筆寫在宣紙上——邱隘盛墊·「一門五馬」(中) (1)
    三:馬裕藻——由蔡元培任命的北大國文系主任

    縱觀中國文化史,北國與江南的關係,再沒有哪個歷史階段比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化運動前後更緊密、影響更深遠了。而若將「江南」作為一個文化事象,尤以浙江文化人群像獨領風騷。後來者研究當年北京文化界的佈局,有一個說法:「一錢二週三沈五馬」。所謂「一錢(錢玄同)、二周(周樹人、周作人)、三沈(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五馬(馬裕藻、馬衡、馬鑒、馬准、馬廉)的諸位教授,就是上世紀蔡元培掌北大之際的黃金歲月中最經典的組合。

    說到中國的近現代教育,我想起了一個杭州的景點名:雙峰插雲。這雙峰,就是同為浙江人的蔡元培和章太炎。此二人都是清末光復會領袖,都為推翻清朝建立民國做出巨大貢獻,民國以後,又都把精力轉移到教育上。他們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的地位,可謂無人能及。

    雙峰在格局上也略有分工,其中蔡元培的門徒可謂教育界的貴胄,而章太炎的弟子則是文史方面的精英,兩個圈子裡的人物往往成為各大學國文和歷史系的主任或教授的當然人選,馬家學人自然羅列其中。1936年,太炎先生逝世,其弟子十人聯名呈請政府國葬。這十大弟子以朱希祖為首,然後是馬裕藻、錢玄同、許壽裳、周作人、沈兼士、汪東、曾通、馬宗薌、馬宗霍。其中排名第二的馬裕藻,正是鄞州海曙公的二公子馬幼漁。所謂「一門五馬」,正是以這位音韻學家、文字學家馬裕藻先生領銜的。

    北大國文系,也就是今天的北大中文系,曾經是我當年高考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北大中文系的師生,在今天的國人眼中,依然是精進如猛虎般的人物,是喜笑怒罵皆成文章、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生;而掌門其十三年的馬裕藻先生,這位在歷史掌故中出現的馬家二哥,登台亮相時卻貌似給人留下了與北大中文系氣質並不一致的、溫文爾雅的「好好先生」的印象。

    馬裕藻被戲稱為「好好先生」,並非沒有道理。在朋友眼裡,馬裕藻性格平和,對人甚是謙恭,即便是熟識的人,也總是稱某某先生。他喜歡與舊友聊天,可偏偏自己又不善言談,因此多數時候,都是他在一旁點頭微笑。劉半農從上海來北大任教,同馬裕藻剛結識,知其性善,便同他開了個玩笑,在寫給馬裕藻的一封信的信封上寫了「鄞縣馬廄」的字樣,寄給了馬裕藻,給後人留下一段文人間的小花絮。

    母親,您看,這就是百年前的馬裕藻。從圖片中看,青年時代的馬裕藻中西合璧,他帶一副厚厚鏡片的圓眼鏡,眼睛似乎因為高度近視而瞳仁突出,越發顯得黑白分明,這副眼鏡似乎伴隨了他的一生。唇下薄薄鋪了一層鬍子,穿高領緞子對襟夾袱,神情中一派開明紳士風度。與晚年不同的是青年馬裕藻剪一個標準的西發,厚厚的黑髮遮不住他那高高的大額頭,這個大額頭到他晚年時,因為頭髮稀疏而顯得更加突出,成為他智慧形象的標誌。

    我怎麼看他,都覺得他身上有一種為人之父的氣質。或許是因為中國人向有「長兄如父」的傳統吧。馬裕藻上面雖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大哥,但遠在甘肅當官,實際上他是馬家真正的長兄。這父親般的姿態,早在他的青年時代就已顯端倪。

    馬裕藻在文化界還有一個定論,那就是他的女權主義者立場。她欣賞女性,忠於愛情,歌頌夫人,教女如子。他的這種姿態發自內心,使他就如一個歐州的文明紳士。他的此舉,即便在當時思想解放的五四運動期間,也往往被人善意地笑談。

    其實馬裕藻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浪漫史,他只是運氣好罷了。1898年,馬裕藻20歲那年,為父守喪三年以滿,便在家鄉成婚,娶得是新派女子陳德馨。妻子美麗聰明智慧,思想開放,夫妻二人甚為恩愛。新婚燕爾,他便帶著他的夫人遷居上海。馬裕藻本是一位嚴謹的學者,但因為人溫和,又有一位賢內助,夫人給他生了兩個如花似玉的女兒,都上了北京大學,文人便戲謔稱馬裕藻對北大最大的貢獻就是為北大生了個校花女兒。

    有這樣一個幸福的家庭,再矜持的書生也難免流露得意之色,某次在女師大兼課,不知怎麼就扯到了那上面,乘興講了一些關於「內人」的話,其尊重女性、崇拜女性的開明作派坦然暢開,女學生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下一次授課,尚未開講,竟有兩位女學生提出要求:「先生,請您再講一些『內人』的事可以嗎?」

    嚴薇青的《北大憶舊》中關於馬裕藻的家人,還有這麼一個有趣的插曲,說的是馬裕藻的女兒馬玨非常美麗,在北大就讀時被譽為北大校花,以後又有另一位女同學周某容貌與風度也很突出,同樣得到一部分男同學的「擁護」,並很想為她摘取馬玨的校花桂冠。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終於有一天,不知是誰在教室的黑板上用粉筆大書「倒馬擁周」四個大字,一直沒有擦掉。可巧那天正是馬裕藻先生上課,他一進教室就看到黑板上的四個大字,誤會是中文系學生要「倒」他的系主任職務,「擁護」周作人來任系主任。於是他放下講義,一面看著黑板上的四個大字,一面盛讚周作人的道德、學識,表示自己也非常欽佩。聽課的學生相視而笑,知道他對「倒馬擁周」四個字發生誤解,但也不好解釋,只好由坐在前面的同學走上講台把四個大字擦掉,馬先生才把課上下去。此為後話。

    青年馬裕藻遷居上海的最重大收穫就是結交了一大批風雲人物,此時他的業師葉浩吾也已經到了上海,在上海創設了速成教習學堂。1902年,中國教育會成立,蔡元培為會長,葉浩吾被選為幹事,後來又擔任了愛國學社的教員。或許是因為與老師的關係,亦或許是因為意氣相投,馬裕藻在上海認識了章太炎,張元濟,蔡元培……

    我們可以說,馬裕藻青年時代的友情之手,是與這樣一批頂尖級浙藉改良派或革命黨緊握在一起的,這深刻影響甚至決定了他的一生。

    沈尹默先生曾經在他的回憶文章《我和北大》中說到:太炎先生的門下可分三派。一派是守舊派,代表人是嫡傳弟子黃侃。這一派的特點是:凡舊皆以為然。第二派是開新派,代表人是錢玄同、沈兼士,玄同自稱疑古玄同,其意可知。第三派姑名之曰中間派,以馬浴藻為代表,對其他二派依違兩可,都以為然。

    可是,在我看來,馬裕藻那溫吞水般的形象其實是一種標準的假象,實際上章門弟子沒有一個是不激進的,總是同聲相投,否則有誰會拜倒在「章瘋子」的席前,馬裕藻不過是那種把激進表達的非常溫柔的激進分子罷了。

    他和章太炎的關係,正是在他20歲新婚滬上的歲月中就開始的了。二年之後的1903年,「蘇報案」爆發,章太炎被捕入獄,眾多革命黨人紛紛逃往鄰國日本避難。又過兩年,1905年,馬裕藻27歲了,恰逢浙江公費選派100名學生留學日本,專攻師範。俗稱「百名師範」。馬裕藻夫婦二人還真是好運氣,竟然雙雙入選。

    別看馬裕藻以後當了北大國文系13年的掌門人。他起初入門的卻是自然科學,早稻田大學的物理專業,以後又轉入東京帝國大學,他的夫人則進入了日本女人大學的博物系。也就是在留日的生涯中,他又與魯迅、秋瑾、徐錫麟、陶成章等人結下了密切的友情。1906年章太炎刑滿釋放東渡扶桑之後在日本開始主持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他身邊立刻就聚集起了一群章門弟子,馬裕藻跟著章太炎學習文字音韻學,遂成大家。章太炎逝世後,馬裕藻曾寫過一幅輓聯:治古音,兼有曉征、東原、若膺之長,繼往開來,偉績尤推轉注說;尊歷史,邁子玄、漁仲、實齋而上,外夷內夏,微言遠紹春秋經。」從中道出了章太炎的功績,也道出了他們師生教承關係。

    在日本一住6年,馬裕藻的女兒北大校花「馬玨」就出生在日本。1911年夫妻雙雙歸國,回浙江杭州,擔任浙江教育司視學。

    我們可以說,自此為止,馬裕藻的生涯是進步而平靜的,然而,歸國後發生的一件大事整個兒地改變了馬裕藻的人生。這是一件重大的國事,也成了馬裕藻學術生涯中最大的文化貢獻,更成了他個人命運轉折的最大的家事。

    車同軌,書同文,華夏民族的統一,從來是以文化的多元統一為標誌的。倉頡造字鬼夜哭,即有漢語,便有國音。古人習字,創造了直音、反切等方法給漢字標注讀音。直音法盛行於西漢時代,反切法流行於東漢末年,從東漢末年到1918年注音字母公佈之前,反切法一直被作為漢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普遍使用,是我們本民族自創的聲韻雙拼注音方式。

    而注音字母的產生,則是與清末文化界的切音字運動有關的。清末二十年間,在民間產生了28種以「言文一致」、「普及教育」和「統一國語」為目的的拼音方案。歷史朝流,民以所向,1912年的民國元年,蔡元培擔任了教育總長,如果說,二千多年前秦始皇完成了第一次漢語的文字革命「書同文」,那麼,此時的蔡元培擔負起了秦始皇之後二千年來的第二次文字革命:語同音。

    1912年7月10日,教育部便在北京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決定先從統一漢字讀音著手,實施國語教育,把清末資政院提出的「音標」改稱為「注音字母」。用來給漢字注音。

    我們今天的後人,是真的很難想像泱泱一個華夏民族,要實現語同音的極度困難。1913年2月15日,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國語讀音統一會,聘專家若干人,各省派代表二人,蒙、藏代表各一人,華僑代表一人,出席會議。代表資格要求甚嚴:一須精通小學,二須旁通一種或兩種以上外語,三須諳曉多種方言。

    這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時期,朱希祖與馬裕藻倆位先生,代表浙江省出席會議。會議由吳稚暉和王照任正副議長,先用月餘時間,審定國音七千餘字。接著是審核音素,采定字母。會上提出字母方案甚多:有採用漢字偏旁筆畫的,有自造符號的,有採用羅馬字母及其變體的。代表們各執一說,互不相讓,不但動口,甚至動手。魯迅在他《門外文談》一文中寫到,他曾親眼看到,副議長王照「為了入聲存廢問題曾和吳稚暉先生大戰,戰得吳先生肚子一凹,棉褲也落了下來……」。

    我想起這些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大學者,為了一個國語的發音問題,竟然無視於斯文掃地,互相廝打得褲子都掉下來,而我們的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亦不遺餘力地把此情此景描畫下來,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此件事情的重大性,朝代可以更替,家毀可以重建,一種語音在國家層面上確立了,成為國語,就好比孩子出生,怎可因為不滿意再塞回娘肚,你如何可以再重新推翻再來。這是不可重複的文化命脈啊!

    學者們深知自己的文化使命,故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又相互膠著爭論,互不相讓。會期長達3個月,結果時間還是不夠,又延長了一星期。最後終於接受了浙江會員馬裕藻、朱希祖、許壽裳、錢稻孫和教育部部員周樹人(魯迅)等的提議,把會議審音用的「記音字母」作為正式字母通過。這套字母共38個,都是筆畫很少的古字,由於拼注的是「國音」,所以又叫「國音字母」。

    自此,一個五千年的文明故國,終於有了自己的統一的文字聲音。

    由於政局變動和保守勢力的反對,這套字母到5年後的1918年11月25日才由教育部正式公佈。從此,漢語注音字母以法定形式正式成為我國拼切漢字的工具,華夏故土自上而下開展了「文字改革」運動。

    它包含了三個方面:一為口音改革,從只說方言改為又說國語;二為文體改革,從文言為主改為白話為主;三為字母改革,從36字母改為注音字母。

    當時推行國語最成功的當推光復後的台灣省,只用了十年多一點的時間,就通過注音字母在全省普及了「國語」。直到1958年,中國大陸的漢語注音字母才被漢語拼音取代。而中國台灣省的小學、中學、大學的語文課本和教材,直到今天還用注音字母注音,1000多種兒童讀物,以及今天台灣省的第四大報《國語日報》,都用帶有注音字母的鉛字排印。台灣省注音字母一直沿用至1990年代。

    諸位請想,這是多麼偉大的功績,台灣省先是被荷蘭人佔領,後是被日本人霸佔,一旦光復,由於有了國音,立刻就在文化上歸位,恢復中華民族的堂堂地位。不過十年,國語澤披寶島。對今天兩岸統一,又起著多麼至關重要的作用。

    母親,不妨請您想想國語對我們這個小家庭的重要性吧。有一次我回到北方老家,來了一群鄉親,歡天喜地地招呼著:看南蠻子去啊,看南蠻子去啊!我就此知道,南方人是蠻子,北方人是挎子。南蠻北挎的語音,在我們家裡表現為石骨鐵硬的寧波話和拐彎抹角的魯南話的交流,這兩種方言,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常常互相找不到北,我父親一輩子也沒聽懂您故鄉的寧波話和我們定居城市的杭州話,為此,我們這些子女就成了翻譯家,負責用國語傳遞信息。我們的部隊大院裡基本生活著的都是這樣結構的家庭,可說是第二代移民,所以我們平時的語言就是國語,也就是馬裕藻領銜提出的這套注音語音,這也成了南方大院子弟的一個重要標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