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好孩子 Step 1  瞭解孩子每個孩子都是上天的寵兒 (2)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普通老百姓,往往比生活在緊張、焦慮、偏執、不滿中或不惜犧牲健康、自由、尊嚴等甘當「錢奴」的某些成功人士更快樂幸福。

    10.健康的性格、陽光的心態

    如果一個人已經擁有以上九點,卻一點兒都不覺得幸福,甚至常常唉聲歎氣,那麼他最缺的不是金錢和地位,而是一種健康陽光的性格和心態。都說是否幸福並不決定於我們擁有什麼、處於什麼地位、正在做什麼,關鍵在於我們怎麼看怎麼想。改變看問題的角度,往往就改變了我們眼中的世界。

    穿好住好,不如吃得香睡得好。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如果都過著差不多的日子,性格好的人更容易感受幸福。

    比如樂觀開朗。樂觀者和悲觀者一起打了一宿麻將,樂觀者輸了一元錢,想的是太好了,玩了一晚上才花一塊錢;悲觀者贏了一元錢,覺得太倒霉了,累了一晚才得一塊錢。同樣的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結果,得到的是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懂得感恩。常常感恩的人更多地看到別人的好,他的回憶多是美好的;相反,善於記仇的人,他的人生回憶充滿了種種不愉快。

    比如不拘小節,小事糊塗。不計較小事的「馬大哈」,煩惱相對較少。而過於謹慎較真、敏感多慮、追求完美的人,不但煩惱多,而且久而久之影響健康,甚至形成所謂「癌症性格」。

    人的慾望無止境,但沒有人能擁有一切,有些東西是無價的,有些東西則可有可無。幸福其實不神秘也很簡單,就是珍惜我們已經擁有的,並搞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以上這幸福的十大條件,坐轎者未必擁有,抬轎者未必不能有,所以讓我們堅信:家家都有好孩子,人人都可以得到幸福!

    航向錯誤的船,永遠到不了幸福的彼岸。要想讓孩子最終成功並幸福著,關鍵是幫孩子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而能否選對路的前提是真正瞭解自己的孩子。

    二如果孩子沒考出高分

    好媽媽語錄:如果一個孩子說他很喜歡唸書考試,那麼他要麼是個天才,要麼就是在說謊。

    一次期末考試後的傍晚,我看到一個學生在校園裡徘徊。我問他為什麼不回家,他的回答令人痛心:「我不敢回家。」他告訴我,每次回家,老爸老媽問得最多是他的學習成績,現在剛考完免不了又要嘮叨個不停。考不好,他們倒也不打他,但「父親的目光裡有一種殺機」,讓他都不敢面對。和爸媽也沒什麼可說的,他告訴過爸媽自己已經很努力了,每天晚上都學到快一點,爸媽不相信,說班主任反映他上課經常不注意聽,沒辦法,困啊。他實在不願意讓自己的青春流逝在沒完沒了的作業和考試中,但他已經很努力了……他問我他該怎麼辦?

    這就是所謂的沒有考出高分的差生。

    我不由得想:如果我是那些孩子,我該怎麼辦?我能怎麼辦?請您也來想一想?

    未必是真的「學不好」

    想學但難以學好的孩子常見表現有:學習和同學一樣努力甚至更努力,但課堂上聽不太懂,跟不上老師的思維,做作業有很多不會的地方,考試成績不理想,低於或明顯低於平均分,考試時最後的幾道大題常常毫無解題頭緒,不會做,因為不會做被扣掉的分數明顯多於因粗心失去的分數。他們對學習的體驗大多是沮喪、失落、擔心,但不一定討厭、害怕。

    學不好的常見原因有以下幾種——

    1.學習方法和習慣差,不善於考試

    如果孩子已經非常努力卻學得比大多數同學差,我們首先要考慮是不是因為學習方法或習慣不夠好。

    優秀生的學習習慣往往具有一些共同點,比如有計劃地學習,先做完作業再放心、痛快地去玩;上課注意聽講,做好筆記;不懂不會就問或及時查閱工具書和資料;進行針對性的預習;及時複習、科學複習;等等。

    而不笨但成績差的學生往往有如下學習上的壞習慣——

    ◇學習沒有計劃,或訂了計劃總完不成;

    ◇上課、做作業時難以專心,容易受干擾,常走神;

    ◇學習時想著玩,玩的時候惦記著學習,結果學得不專心,玩得不盡興;

    ◇做作業趕速度,很少先複習再做作業,做完自己不檢查;

    ◇作業發下來不看、不改錯;

    ◇很少預習。

    ◇平時貪玩,常常在考試前臨時「抱佛腳」;

    ◇幾乎不做筆記、看筆記;

    ◇上課聽不懂或作業不會做,不肯問老師、同學,喜歡抄同學的作業;

    ◇作業經常拖到要交之前急急忙忙地去趕、去應付。

    有些孩子考試成績差,僅僅是因為不善於考試。

    愛因斯坦就是一個不善於考試的學生。他4歲才會說話,7歲才會認字。老師給他的評語是:「反應遲鈍,不合群,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他曾遭遇退學,在申請進入瑞士聯邦技術學院時也遭到拒絕。他在《自述》中寫道:「人們為了考試,不論願意與否,都得把有用無用的廢物統統塞進自己的腦袋。這種考試使我如此畏縮不前,以致在我通過最後的考試以後,有整整一年對科學問題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掃興。」

    日本發明家加騰與五郎這樣描述自己參加高考的感受:「就這三次考試,使我感到頭腦有些不正常。有兩三年的時間,我的頭腦變得幾乎不能思考問題。直到二三十年後,我還做著因那次考試而傷腦筋的夢。死記硬背很多東西,對於頭腦是非常有害的,它會完全消滅思考能力,而且對身體健康也不好。」

    2.嚴重偏科,只對某一科目或某些科目有興趣

    有些孩子是在某個方面有特別強烈的興趣,如特別喜歡作文、討厭數學,特別喜歡畫畫等耽誤了學習,嚴重的偏科拖了總分的後腿,導致總成績不理想,這類孩子難以獲得好名次,因此無法通過高考獲得人生的成就感。中國的少年作家韓寒就是擅長寫作而其他幾門功課掛紅燈,最後決定放棄高考。

    歷史上多少著名的天才都曾在小時候被譏笑為「笨蛋」、「傻瓜」,其實是因為某方面興趣或天賦超常而導致偏科,從而影響其總的成績。單一的、錯誤的人才觀扼殺了無數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失去成才的機會,最後真的淪為平庸甚至笨蛋。台灣著名女作家三毛小時候語文特別好,寫起作文來得心應手,但數學卻常常得零分,曾經因為被老師揪出來當眾羞辱而有了心理障礙,不肯去上學,窩在家裡將自己自我封閉了好一段時間。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提到這麼一個孩子,他的外語成績特別突出,但數學特別差,因為偏科太厲害,高考考了三次都沒考上,弄得整個人都枯萎了,像個小老頭。當時袁隆平的工作正好要和美國公司合作,需要一個翻譯,就叫這孩子乾脆別考了,來試試翻譯工作,結果他如魚得水,幹得很順利,外語水平和綜合能力都大有長進,人也胖了起來。

    其實孩子對某方面有異乎尋常的興趣,很可能預示著他在這方面有些天賦,這樣的孩子,如果好好加以引導和培養,比起那些對各科都沒什麼興趣,為了前途或為了讓父母滿意不得不用功,學習成績不上不下的孩子,將來更可能有大出息。

    3.學習障礙

    有些孩子上課走神,作業記不全,課文背誦了又忘,從小學一年級起老師就覺得他跟不上,但到醫院做智力檢查又毫無問題。這些孩子學習時看起來很笨,但放下書本,走出課堂後,他們在生活和玩耍時很正常,甚至比會讀書的孩子表現得更機靈。這類孩子不傻,只是還沒有掌握學習必備的某一項或幾項技能。20世紀60年代後,科學家把這類孩子稱為「學習障礙兒童」。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修訂的《ICD—10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中,將這種現象稱為「特定性學校技能發育障礙」。學習障礙的分類很多,根據學校學習的領域分為運動技能發育障礙、書寫障礙、閱讀障礙、數學障礙等。這類兒童約占5%。

    學習障礙是特殊學習能力的問題,而不是智力問題,他們不是所有科目都落後,只是某種或某些科目特別落後。愛因斯坦3歲還不會說話,7歲還不會造句,學習成績很差,尤其是語言方面;美國第28任總統威爾遜,到9歲還不會寫字,有嚴重的閱讀障礙。

    學習障礙者除了學習效果差外,往往伴隨著不成熟、注意力渙散、頑皮多動、情緒問題等特點。《學生學習心理障礙咨詢、診斷與防治新概念》一書總結出他們的常見表現:

    ◇注意力不集中,好動,坐不住;

    ◇學習成績差,對學習不知如何下手;

    ◇在讀、寫、算等方面,記憶力差;

    ◇寫字時看一眼寫一筆,做作業的時間拖得太長;

    ◇寫字時常常多一筆、少一畫,部首張冠李戴,左右顛倒;

    ◇運動技巧差,動作協調性差;

    ◇閱讀時常常出現增字、漏字、前後顛倒、跳行等現象,或者有速度過快、過慢、停頓次數過多等問題;

    ◇擅長閱讀或背誦,但對內容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

    ◇對數學應用題理解困難;

    ◇計算過程中常常記錯進位和錯位,忽略小數點或不理解運算符號;

    ◇說話、寫作文時缺乏組織能力,內容單調、重複、邏輯混亂;

    ◇語言發展遲緩,表達能力不強;

    ◇精力不足,不喜歡與他人做任何形式的交往;

    ◇說話喋喋不休,內容重複;

    ◇唱歌時音調、節奏不正確;語音偏高,速度、輕重與常人異;

    ◇畏縮不前,社交能力差;

    ◇不懂遊戲規則,不受同齡夥伴的歡迎,故常常與低幼兒童一起遊戲、玩耍。

    4.智力落後

    這類兒童從小學一年級起學習便感到困難,生活和社會適應能力逐漸下降,成績越來越差,所有科目都落後於同學,最多到小學中高年級,就跟不上同齡人而不得不留級。他們的語言表達通常也有困難,吐字不清,表達不流暢。

    如果孩子的情況類似於此,應該到心理咨詢機構或醫院的心理門診做進一步鑒定。醫生一般會建議給孩子做個智力測試,智力測試可以較客觀地判斷出孩子的分析型智力是否弱於常人,哪些方面能力弱,哪些方面能力相對較強。

    以均分100分來比較,得分(標準分)70—90分的屬於輕度智力落後,學習能力低於同齡人;智商低於70分的弱智者,他們的生活明顯難以自理,社會適應能力很差,最好的辦法是轉到特殊學校去。好在這類人只有約千分之三的比例。

    誰讓孩子不想學

    記得李陽在李詠主持的《詠樂匯》節目中說過這麼一句話——如果一個孩子說他很喜歡學習,那麼他要麼是個天才,要麼就是在說謊。我國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厭學現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在一次調查中發現,92.3%的家長以為「上學對孩子來說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大多數家長沒有發現自己的孩子經常抱怨學校和老師。但實際上70.6%的小學生、77%的初中生、69.9%的高中生把學習當成沉重負擔,希望快點兒離開學校。也就是說,我國有七成左右的中小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厭學情緒,有人曾調查學生對「學習」、「考試」等詞的反應,結果發現大量出現的是那些消極的詞彙。對學習的反應和聯想有「乏味、枯燥、考試、勤奮、家長的督促、沒有休息、厭惡」等;對考試的反應和描述有「拚命複習、討厭、成績、作弊、家長的臉色」等,它們反映了一些消極的感受——辛苦、困難、厭倦。

    這類情緒還生動形象地反映在他們改編的流行歌曲中——

    「世上只有分數好,分高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分數的懷抱,幸福享不完;世上只有分數好,分低的孩子像棵草,離開分數的懷抱,幸福享不了。」這是孩子們由「世上只有媽媽好」這首歌改編成的。

    周華健歌曲《最近比較煩》被如此改編——「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老師佈置的作業越來越難,經常忙到晚上十一點半,也得不到一個正確答案。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我要看的書怎麼也看不完,要記的東西越來越多,你說我到底應該怎麼辦?最近比較煩,比較煩,比較煩,我的分數只有第一名的一半,額外的進修排得太滿,名牌大學有一些高不可攀。」

    《祝你平安》被改編成——「我的心情,現在很不好;我的臉上,沒有微笑;我的付出,已經很多;我的分數,還是太少;升學的路,還是太窄,叫我如何過得好?千軍萬馬都擠這獨木橋,我也只好硬著頭皮跟著往前跑……」

    不想學換句話說就是學習動力不足,嚴重的叫做厭學。主要表現有——

    行為上懶惰,不願意看書,貪玩,作業拖拉,散漫無計劃,懶得動腦筋,學習不求甚解,容易分心,注意力難以集中,不能專心看書和思考,興趣容易轉移,愛抄作業,做完作業後很少主動檢查。

    情緒上對學習冷漠、畏縮、常感無聊,學習時無精打采,覺得枯燥乏味,毫無樂趣,滿足於死記硬背,依賴性強,沒有明確目標。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