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先養心 第23章 怡情養心必讀篇 (1)
    「裝聾作啞」活過百歲

    某電視台曾報道一位老太太:105歲的高齡,背不駝,眼不花、耳不聾。大家都想知道她是怎麼養生的,問她是不是特別注重飲食,老太太不回答。再問她是不是常吃素,老太太把自己灶頭的鍋蓋打開,裡邊有大肉:「我每天都要吃這個,不吃不舒服。」並且這老太太還有每天抽兩口煙的習慣,不抽睡不香。

    記者納悶了:這些都不符合現在養生的理念啊。老太太一笑,說了一個長壽的秘訣——裝聾作啞。「我105歲了,兒孫、重孫子、重重孫子都一大堆了。家裡人有的喜歡我,跟我親,也有的不喜歡我,說我老不死。我聽得很清楚,也看得明白著呢,可就跟沒聽見沒看見一樣。我從不操心是誰說的,我每天只是關心是不是給了我兩塊肉,我的煙葉夠不夠,剩下的事不管。我心裡想的就是我自己這點事,所以活到105了。」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神補補哪裡?就是補心態。古人云:凡人欲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一個人要想健康長壽,不但要有健康的身體,同時還要有健康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說,後者比前者更重要。

    七情太過,

    傷心上火

    《黃帝內經·靈樞·口問》中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這裡即指出了各種情志刺激都與心臟有關。我們之前也曾提到,中醫認為心主要有兩項功能,一是「主血脈」,指心臟具有推動血液在經脈內運行,使血液運行到全身以滋養五臟六腑,心臟受損可涉及其他臟腑,這同西醫學對心臟的認識基本相同。二是「心主神志」,指心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有著密切關係,同時還是人們情志發生之處和主宰者。

    中醫科學理論認為,「千般疢難,不越三條」(《金匱要略方論》),即六淫、七情、飲食勞傷。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邪毒侵入人體而引發的疾病;七情,是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情志所傷而引起的疾病;飲食勞傷,是指飲食不節,起居不慎等引起的病變。六淫和飲食勞傷致病還好理解,七情為什麼也會導致疾病呢?

    喜、怒、憂、思、悲、驚、恐這七情,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的精神活動反應,在正常情況下並不致病,而且有益身心。《黃帝內經》裡說:「有喜有怒,有憂有喪,有澤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說,一個人有時高興、歡喜,有時發怒,有時憂愁,有時悲傷,好像自然界氣候的變化有時候下雨、有時候乾燥一樣,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只有七情太過才會致病。「太過」又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情緒波動太大,過於激烈,如狂喜、盛怒、驟驚、大恐等突發性激烈情緒,往往很快致病傷人;另一種情況是七情持續時間太長、過久,也會傷人致病,如久悲、過於思慮、時常處於不良的心境,也會積而成病。

    七情致病又不同於六淫。六淫侵襲人體,從皮膚或口鼻而入,發病的情況均見表證。而七情多致內傷,會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像大論》指出「喜傷心」,「怒傷肝」,「憂傷肺」,「思傷脾」,「恐傷腎」。實際上不同的情志刺激會對多種器官產生影響,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發生疾病。所以善於養生的人,常善於調和七情,七情調和,則益壽延年。

    ★喜

    人生七情,喜者為樂。道家經典著作《太平經》云:「樂乃可以合陰陽」,「元氣樂則大昌」。這說明,樂,可使陽氣陰血,輸布暢達,流注旺盛;樂,可使臟腑之陰與肌膚之陽,協調和緩。所以,正常的喜樂,可使情志豁達,氣機和順,血脈流暢。

    《千金翼方》云:「量力談笑,相歡適,不可過度。」而過於喜樂則可傷心。舊時有所謂「四喜」:十年久旱逢甘露,千里他鄉遇故知,和尚洞房花燭夜,捐生金榜題名時。這種突然的狂喜,可導致「氣緩」,即心氣渙散,血運無力而淤滯,便出現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類病症。成語「得意忘形」,即能說明由於大喜而神不藏,不能控制形體活動。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像大論》云:「久言笑,則傷臟腑。」這說明,喜樂過之,亦可自戕而傷心身。清代醫學家喻昌寫的《寓意草》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案例:「昔有新貴人,馬上揚揚得意,未及回寓,一笑而逝。」《岳書傳》中牛皋因打敗了完顏兀朮,興奮過度,大笑三聲,氣不得續,當即倒地身亡。可見過喜對人體健康不利。有一個患急性心肌梗塞的女病人,經過住院治療,病情已經好轉。出院的那一天,她突然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女兒從外地趕來接她,興奮過度而倒在地上死了。這些例子皆說明,暴喜、大喜、狂喜同樣不利於健康。

    所以《養生延命錄》云:「言談語笑,能行不妄失者,則可延年益壽矣。」善養生者,喜當適度而不過,樂須節制而不極,恰如其分。適得其中,方益於養生。

    調試方法:疏導經絡氣機,協調氣血流注。

    ·盤膝靜坐,閉目養神,徐徐吸氣,緩緩呼氣。10∼15分鐘。

    ·閉目,雙手拇指指腹交替揉按大陵穴、三陰交穴,做1∼3分鐘。

    ★憤怒

    短時輕度的發怒,有利於壓抑情緒的抒發,有益於健康。但頻繁發怒,會導致肝氣不舒而致郁,肝郁則不疏達,時間一長,則會使肝氣上逆,出現頭昏、頭痛、目眩、眼花致肝臟成疾,出現胸脅疼痛,眼干目澀,倦怠乏力等狀況。

    而暴怒或怒氣太盛,多由於某種目的和願望不能達到,逐漸加深緊張狀態,終於發怒。可表現為暴跳如雷、拍桌大罵、拳打腳踢、傷殺人畜、毀壞器物。輕者肝氣鬱滯,食慾減退;重者便會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抖,甚至昏厥死亡。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周瑜。周都督「文武籌略,雄姿英發」,但好生氣發怒,在被諸葛亮「三氣」之下,大怒不止而死。所以善養生者,當求心地舒展,情緒樂觀。怒已生,則應疏洩肝氣,化解肝郁,以求健身益體。

    調試方法:舒肝氣,理肺氣,和心脈。

    ·手中指指腹下推太衝穴。手拇指指腹順、逆交替,緩揉膻中、內關、氣海穴。反覆推、揉1∼3分鐘。

    ·閉目,舌舔上顎,以鼻深深吸氣,以口急促呼氣。做1∼2分鐘。

    ★悲愁

    幼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或是失戀,或是丟失了心愛的珍貴物品,或是遭劫受災,等等,人都會感到非常難過和傷心。傷心到極點便會變成沮喪和絕望。總之,悲的產生與失去所追求、所盼望的事物和目的有關;悲哀的程度與失去的事物的價值有關。

    若悲哀太甚,會致心肺鬱結,意志消沉。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悲則氣消。」悲痛欲絕,還能引起昏厥或突然死亡,容易悲傷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或別的疑難重症。

    憂愁、苦悶、擔心,表現在情緒上就出現鬱鬱寡歡,悲傷慟哭,氣怯神弱的情況。輕者,愁眉苦臉,悶悶不樂,少言少語,意志消沉,獨坐歎息;重者,難以入眠、精神委頹或緊張,心中煩躁,並會導致咳喘、噎逆、嘔吐、食呆、失眠、便秘、陽痿、癲癇等症,甚至誘發癌症或其他疑難重症。

    易悲善憂者,常使心神不安,情志不寧。而心神不安,情志不和,便往往使髒氣和血脈,失去協調,而釀成內傷,從而使機體產生生理和病理變化,形成精神抑鬱,胸悶氣閉,終致疾患。俗話說:「多愁多病,越憂越病」,「憂愁煩惱,使人易老」,「愁一愁、白了頭」。春秋時期的伍子胥,因無計闖過昭關,一夜之間愁白滿頭青發;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才華出眾,但由於遭到打擊,長期被貶,沉悶、憂鬱的貶謫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體質虛弱,得了毒瘡又患霍亂,47歲就含恨長逝了。善養生者,當善於化解悲傷,消除憂慮,解悲而不使氣沉滯,心拘急;除憂而不使氣鬱結,肺衰弱。清其心而養血,和其肺而益氣。

    調試方法:開七竅,和臟腑,調三焦。

    ·雙手中指指腹推耳門穴,揉睛明穴,揉迎香穴;拇指指腹揉人中穴。

    ·閉目,舌舔上顎,以鼻深深吸氣,以口緩緩呼氣。雙手掌交替揉推膻中穴、巨闕穴、上脘穴、中脘穴、下脘穴、氣海穴。

    ★思慮

    道家養生認為,「心為血脈之泉」、「神明之府」、「思念之源」。思慮過度,會使心血耗損,精神勞倦,氣機失調,飲食失常,睡眠不良,意念恍惚,智力衰退,頭昏目眩等。所以思之過甚,就會導致氣血、經絡、津液、臟腑之偏頗,而釀成內傷。

    據《呂氏春秋》記載,齊閔王因為思慮過度,損傷了脾胃功能,以致積食內停,久治不愈,後經文摯用激怒的方法,令其吐出胃中積食而痊癒。現代醫學研究證實,長期從事腦力勞動,大腦高度緊張的知識分子,易患心腦血管疾病和消化道潰瘍病。在中醫學中也有「思慮損傷心脾」的認識。所以善養生者,清心而自制,養神而少慮,忌戒躁急及苦思。善養情志,使臟腑和順,使心安適。

    調試方法:養精益血,以補心氣;貫通官竅,以安神志。

    ·盤膝靜坐,閉目養神,徐徐吸氣,緩緩呼氣。10∼15分鐘。

    ·閉目,雙手中指指腹按、揉血海穴,雙手掌心重疊按揉關元穴,雙手食、中、無名、小指尖相對,推拿印堂、神庭、百會、風府穴;食、中、無名小指指腹併攏,按摩頭後頸項。反覆1∼3分鐘。  

    ★驚恐

    恐與驚密切相關,略有不同,多先有驚而繼則生恐,故常驚恐並提。然驚多自外來,恐常由內生。驚,是指突然遇到意外或非常事變,心理上驟然緊張。如耳聞巨響、目睹怪物、夜做噩夢等都會受驚。受驚後可表現為顏面失色、神飛魂蕩、目瞪口呆、冷汗滲出,肢體運動失靈,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則驚叫,神昏僵仆,大小便失禁,常謂如「驚弓之鳥」。

    幾乎誰都有這樣的體驗,驚慌時會感到心臟怦怦亂跳,這是由於情緒引起交感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的緣故。血壓升高,也是最常見的表現,有人特製了一張靠背椅,一按電鈕,椅背便立刻向後傾。讓受試者緊靠椅背而坐,並測量血壓;隨後突然按動電鈕,椅背立刻倒下,這人突然受驚,血壓便驟然上升。科學試驗表明,由驚恐所致血壓升高,大多表現為收縮壓升高,其機理是使心臟搏出的血量增加。

    恐,是指恐懼不安、心中害怕、精神過分緊張。嚴重者可導致神昏、大小便失禁。中醫認為,恐懼過度則消耗腎氣,使精氣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調而出現大小便失禁、遺精、滑洩等症,嚴重的會發生精神錯亂,癲病或疼厥。善養生者,求心境坦然,遇驚求安,遇恐求寧,「精神內守」。

    調試方法:鎮靜,安神,理氣,壯陽。

    ·雙手拇指指腹交替按揉大陵穴、神門穴、太淵穴、陽池穴,反覆做1∼3分鐘。

    ·閉目,舌舔上顎,以鼻深深吸氣,以口緩緩呼氣。左手掌心按摩關元穴,右手掌心按摩命門穴。做1∼3分鐘。

    熱愛生活,

    知足和樂

    巴馬長壽老人之謎的破解一直令科學家孜孜以求。從2004年開始,長壽研究所的專家們以抽樣調查的方法,對巴馬超過80歲的267名長壽老人進行心理健康調查。調查發現,大部分長壽老人自我心理感覺好,性格開朗,很少有抑鬱、焦慮、苦悶和心理波動。

    ★每日串門必修課,鄰里新聞百事通

    有些人以為老人愛清靜,但實際上老人卻耐不住清靜與寂寞。長壽老人多愛串門,沒事就常到鄰居及親戚家走動,喜歡和人交談。有些路遠或腿腳不靈便不能出門的,也會通過晚輩獲知新鮮事物,他們也樂於同鄰里親戚分享。

    ★自我感覺良好,沒事哼哼小調

    調查數據顯示,92.1%的長壽老人自我心理感覺良好,大多數還做飯洗衣,收拾屋子,每天都有部分時間在勞動,沒事就自娛自樂地哼哼小調。碰到慕名而來的客人也會很大方地與對方交談,有說有笑。一位102歲的老壽星得知客人要給她拍照,,像個孩子似的坐在家人為自己準備的棺木上擺出各種姿勢,笑得合不攏嘴。

    ★家庭和樂融洽,尊老風氣盛行

    長壽老人們都喜歡與家人生活在一起,享受其樂融融的天倫之樂,而且鄰里之間保持著尊老愛幼的良好風氣。哪家有百歲老人,哪家就受鄉民愛護,如果家中的孩子不孝,四鄉五鄰會說到他無地自容悔過為止。和諧的家庭氣氛,讓不少長壽老人認為,兒孫滿堂,有吃有喝就很知足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