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 第13章 創業時代 (2)
    與此同時,摩托羅拉在198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集成本可接受性、便攜性和可用性等實用性特徵於一身的商用手機,將個人帶入了移動時代。20世紀90年代,隨著歐美公司主導的數字移動電話(GSM/CDMA)的問世,無線通信最終取代有線通信成為人類最主要的通信方式。1998年,曾在移動市場默默無聞的諾基亞憑借在GSM上的崛起而一舉取代摩托羅拉,成為世界最大的手機製造商。

    另一股潮流也在同一時期趨於成熟,並與通信領域的進步融合到一起,由此激發了另一場更為劇烈的潮流,那就是個人電腦的普及和互聯網的興起,巧合的是,這種興起發生的年份也是1984年和1998年。1984年新年伊始,蘋果通過一條Macintosh(麥金塔)即將上市的廣告開啟了個人電腦平民化時代的帷幕,同一年成立的戴爾(戴爾公司,簡稱戴爾)、思科則給這個時代注入了互聯網的活力,而英特爾(英特爾公司,簡稱英特爾)也在這一年正式決定退出存儲領域,轉而專注於中央處理器的研發與生產;1998年思科市值首次超過1000億美元,也是這一年,提供互聯網服務動力(搜索引擎)的谷歌創建。

    當沉睡了幾百年的中國碰巧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醒來,並決心迎頭趕上時,機會和創富的故事便同時開始茁壯成長了。首先,剛剛開始改革開放的中國政府決心趁機將國家送入數字通信的時代。但是,由於當時中國自己無法製造主要的通信設備,進口產品又價格高昂,而且供給受限,所以到1986年,中國總共才安裝了350萬部固定電話。這等於無意間給中興等新生的中國公司儲備了一個巨大的未開發礦藏。

    但這個新的「攪局者」只有解決技術上的難題,並使產品在成本上遙遙領先於主要的西方對手,才能在這場挑戰在位者的戰爭中找到自己的突破口。當時,中國縣級以上的城市通信設備市場幾乎全部為「七國八制」1所控制,而中國政府則不打算對新興的本土製造商實施任何特殊的保護政策。

    解決之道竟然在一種幾乎是完全無意識的狀態中培育了出來:中國當時處於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初期,勞動力成本甚至不到西方公司的1/10,同時急於步入現代化的中國在通信領域進行了大量的研發投資,設立了許多研究院,培養了大量的研發人才,並積累了大量基本技術。航天系統的出身讓侯為貴輕易就想到了充分利用中國在這個領域進行創業時的紅利,並最終得到了西安和南京的兩家研究院的支持,從而大大縮短了完全從頭研發所需的時間。

    在同樣的邏輯下,市場上的空白也很快找到了。中國廣大農村的電信運營和企事業機構由於對設備的端口需求較少,並不打算花冤枉錢去買國際公司為較大城市設計的產品(它們提供的產品基本都在萬門以上),而且國際公司的產品在縣級以上的市場供不應求,一些地方為了能夠與其簽單,甚至還要排隊等候,因此也就沒有任何動力去對現有產品進行有針對性的改變。而這一問題在一切都要從頭開始的中興那裡根本不存在。

    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產品被研發出來並在市場上取得成功,侯為貴和中興的信心也成倍增加,這又反過來強化了其基因。先是1989年中興的第一台,也是由中國公司生產的第一台可以商業化的數字程控交換機問世,這是一款容量只有500門的面向企業和機構用戶的交換機。

    1991年,中興第一款面向電信運營商的產品也研發成功。這款產品將中興帶到了更大、對公司日後的成功起決定作用的運營商市場,並幫助中興初步建立起進行大容量交換機研發的技術基礎。

    再過了兩年,當容量較大的2500門交換機推出時,中興終於成為一家名副其實的通信設備商。在該年度的中國農村電話交換機市場上,中興這一款機器的市場份額就達到了18%,公司的年銷售額在這一年也達到了1.7億元。

    到1996年,公司終於迎來了一個質的飛躍:11月,公司的萬門交換機最終敲開了市話市場,成為湖南嶽陽市的設備提供商,據說這也是國產交換機在中國市話中的第一個交換局。之前,這個市場一直由西方公司及其在中國的合資工廠牢牢控制。

    1997年1月初,中興在中國首創的接入網產品又在湖南益陽和上海青浦開通試驗網,不久後又在中國掀起了一股接入網熱,包括華為等一些之前不願意參與的公司現在也衝了進來。這個技術成為中興等中國公司穿透西方公司銅牆鐵壁的核武器,因為它徹底消除了西方公司不同標準之間的區別,並允許語音、數據和圖像同時傳輸,而這恰恰是此後通信業的潮流所指。

    一旦產品被研發出來,市場競爭力也隨之而來。由於中興當時的價格大約只相當於西方廠商的1/3~1/2,國內運營商也樂見其成,願意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一些政策上的傾向。

    1991年,中興的500門局用程控交換機的價格是每線700元,不久後又將價格直降到每線580元,而同期國外公司的價格卻高達每線300~400美元,直到1996年它們的價格才降到中興1991年時的水平,而此時中興的價格也更低了。

    直到今天,中興仍然奉行這樣的原則,「在保證合理利潤的前提下,產品以略低於市場行情的價格面市,以優良的性價比確立競爭優勢」。

    公司的大多數產品一經問世,很快就在市場上「賣瘋了」。據中興一位早年參加過2500門交換機銷售的現高層介紹,由於排隊等候簽單的用戶太多,以至於負責簽單的員工不得不對訂單進行批處理,甚至簽字的筆都因為超負荷使用而斷了。

    隨之而來的是任何一家新生的技術型公司都羨慕的良性循環:每一個重量級產品的推出,都為公司注入新的增長動力,而增長又為新的研發提供投入資金。1993∼1996年,中興的主要收入貢獻者是2500門產品,這期間中興的收入從1993年的1.7億元猛增到1996年的6.8億元。

    從1997年開始,萬門交換機和接入網接過了增長接力棒,1998年,中興的年收入首次突破40億元1。1993年,公司還只有574人,但1998年時中興已經是一家超過3000人的中型企業。正是在這期間,中國固話突飛猛進,1992年時的固定電話用戶數首次突破1000萬,1994年上升為2729萬,1998年則達到8742萬。

    還記得侯為貴之前曾經提到的嗎?「別人的冬天,就是我們的機會」。1999年之前的中興,抓住了一個機會。

    1989年,西方公司因為政治等方面的原因紛紛撤離中國,將中國業務交給合資公司。雖然後來它們又都回來了,但此時全球通信設備業的潮流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隨著摩托羅拉在1985年開通世界上第一個移動通信網絡,通信業已經開始著手迎接移動時代的到來,到中興推出2500門設備的1993年,數字移動通信(GSM)的時代已經在西方世界率先開啟,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西方公司的注意力,讓它們全力投入到移動設備的研發上,坐視中國公司在有線領域的崛起。

    1996年,中興萬門交換機和接入網進入收穫期,也正是以此為起點,中國固定電話用戶數在一個高基數之上開始了爆炸式增長,這個增長一直持續到2007年才告結束,此時用戶數已經高達3.5億。從1999年開始,中興便幾乎穩獲這個市場30%以上的份額。

    毫無疑問,固定電話設備成為中興拓展無線等新業務的穩定的現金產生器,並為其奠定了技術上的基礎。即便到了今天,中興很多產品的開發平台還是建立在萬門交換機之上。這意味著從此以後,56歲的侯為貴將會有更大的空間去實現他的勃勃雄心,而一個激情四溢的創業時代行將遠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