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的痛苦和大國的煩惱 第一部分 次貸危機與救市政策 (6)
    遺憾的是,全球市場事後繼續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挫。因為人們意識到,問題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重,持幣觀望的市場特徵也變得越來越明顯。現在,更為嚴重的是,美國的失控已經開始讓全球市場陷入更為嚴重的「流動性陷阱」——即,所有的人都認為今後再也不可能獲得比現在成本還要低的「流動性注入」,因為市場的「惜貸」行為已經越來越嚴重。所以,無論政府拿出多少救市資金,都會被裝入這些「被救」金融機構和企業的口袋裡,等待市場企穩後,再一舉出動,尋求所預期的高收益,來挽回危機時代所造成的嚴重損失。於是,這一「狀態」使我們一再失望,無法看到立竿見影的救市效果,使我們懷疑政策的力度不夠,使一部分學者向世人敲響警鐘:這些龐大的資金一旦出籠後,新的泡沫和通脹在所難免!

    當然,這種沒有顯著救市效果的貨幣政策確實可能產生今後另一場泡沫形成的隱患。日本的流動性陷阱之所以沒有在日本國內重新掀起泡沫,是因為大眾認為資金的成本雖然很低,但資金的投資回報率也同樣非常低,甚至是因為泡沫破滅所造成的黑洞太深,使得任何國內投資都有可能出現血本無歸的結局。於是,套息交易戰略就把日本政府源源不斷的注資引向了全球市場,這也是形成全球流動性過剩和資產泡沫的原因之一,而套息交易的終結又使得日元不斷升值,讓日本陷入更加難以自拔的經濟衰退狀態。

    另一方面,投資者也看到了市場「持幣觀望」的格局,預期到由此造成經濟衰退的狀態今後會越來越明顯。人們為了規避投資風險,將自己在全球的資產紛紛套現離場。因此即使此時出台改變投資價值的利好消息,也無法擺脫這種跌入「流動性陷阱」的威力!

    總之,未來聯合救市的行動如果只是限於貨幣政策,效果會越來越弱。必須要採取在國際合作基礎上的、能夠直接改變經濟基本面的財政政策或全球市場在一定的激勵機制的保護下,加入到救市的這場「公益性」活動中——「計劃性」的大量投資和消費也在所難免。雖然這種做法缺乏「市場效率」,但它能「抬起」被嚴重破壞的「價格體系」,帶來走出「流動性陷阱」的希望,從而產生出全球經濟最最渴望的「造血功能」!否則,全球金融震盪格局的發展趨勢,就會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在多米諾骨牌效應的擴大階段,各國政府期待聯合救市行動的效果主要有三大方面。

    第一,提高政策的威懾力,以改變市場對救市效果信心不足的問題。但這種行為也存在風險,那就是,當市場沒有確認聯合救市的實際效果之前,人們反而會認為局勢已經變得越來越嚴重,政府救市的手段也讓人感到越來越有限。這種悲觀的市場預期恰恰造就了今後越來越悲觀的市場結果!

    第二,降息和流動性注資的救市行為最直接的目的是降低債務人的償債負擔,給予債權人資金保障,從而降低違約風險,遏制多米諾骨牌效應的進一步惡化所造成的全球越來越嚴重的危機動盪局面。

    所以,跳過需要解決的最最緊迫的「流動性危機」問題而探討「救市行動」對實體經濟和金融資源配置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為時過早,甚至會出現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做法,這就會造成所有的政策決定非但不切合實際,而且啟動成本因決策層和專家層意見的分歧而不斷上升,效果卻不斷下降。筆者認為,在金融市場企穩後,尤其是實體經濟開始在宏觀經濟政策的刺激下復甦之時,我們確實要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疼」。確實,在第三階段應該重新回到「效率和穩定」、「道德風險和金融創新」的主題上,吸取今天「血」的教訓,加強我們的制度變革和監管措施。這樣,今天針對流動性過剩、道德風險等問題所提出的有建設性的對策,才會對實體經濟產生真正的指導意義!

    第三,聯合救市,在如今依賴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是一種無奈的次優選擇。它雖然增加了一部分國家本來不應該支付的救市成本,但是,它至少能帶來雙贏的結果——美國資產價值的穩定也就意味著這些國家自身財富價值的穩定。

    當然,筆者並不否認,降息和注資也會降低市場的融資成本,從而刺激企業的投資,有利於經濟的復甦。不過,就2008年金融動盪的格局而言,任何機構都不會輕易地去貸款、去投資。因此,債務不減輕,市場就沒有流動性,大眾的恐慌心理和由此造成的擠兌行為就無法消除,惜貸現象也就不會緩解,利率對企業的刺激作用也就只能停留在學理的解釋上。所以,在多米諾骨牌效應放大的第二階段,我們不能簡單樂觀地去評價聯合實施貨幣政策的積極效果。總之,這一階段擺在我們面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解決全球陷入「流動性陷阱」的危機狀態,它比前一階段所面臨的滯脹挑戰更嚴峻、更棘手,也更殘酷。日本泡沫經濟已經過去將近20年了,日本政府奮鬥到今天,依舊沒有走出深不可測的「流動性陷阱」!

    控制「失血」比「輸血」更重要!

    美聯儲在2009年3月18日作出了收購1.15萬億美元國債和抵押貸款債券的決定。這次大規模的「輸血」計劃主要是用於購買7500億美元由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擔保的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最高1000億美元的機構債券,並且將在未來六個月內最高再購買3000億美元的長期政府債券。這一舉措向海內外釋放了如下幾個重要的信息:

    首先,危機所造成的「流動性恐慌」特徵在美國依然十分嚴峻,世界經濟已經「見底」的樂觀判斷可能為時過早。因為影響市場流動性的個人和企業信貸利率以及企業債的風險「溢價」高居不下,如果不及時抑制這種流動性恐慌的勢態,實體經濟經受外部衝擊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弱,自我恢復甚至造血復甦的可能性也會越來越小。所以,美國政府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在向市場注入流動性,比如財政部集中精力處理住房抵押貸款關聯證券等「問題債券」,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則參與處理「問題貸款」,而美聯儲負責為這些防止經濟繼續「失血」的努力提供所需要的「彈藥」。

    其次,「流動性危機」造成的大量「失血」問題在美國也十分明顯,這可能會使美國政府的輸血努力付諸東流。由於市場對未來資金成本高企不下而帶來經濟收益每況愈下的悲觀預期,人們通過政府注入流動性的「有利時機」,拚命提高貸款利率或企業債的收益率以補償未來可能缺失的流動性和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於是,這樣的預期就會產生巨大的「流動性陷阱」,無論注入多少資金都無法使市場流動性進入良性循環!甚至很多機構和企業的高層冒天下之大不韙,利用合法的公司「收入合同」,盡可能地在公司破產到來之前去「淘空」企業的流動性。因此,美國政府在「輸血」的同時,如果控制不了上述的「失血」問題,那麼,寬鬆的貨幣政策不僅沒有任何產生「造血」功能的可能性,而且,還會給美國經濟自身帶來滯脹的災難,甚至在全球化的環境中給世界經濟的健康發展增添極大的麻煩。當然,不可否認,一旦市場能對未來形成「樂觀」的預期,那麼,「輸血」行為不僅不會產生「失血」的市場動機,而且,很快就會令「造血」功能復甦。

    最後,為了鞏固已經出現的一些「造血」跡象,美國政府想通過乘勝追擊的「救市」手段來擴大自己的政策效果。2009年3月以來,美國的新屋開工指數和就業率都在一定程度上好於市場的預期,但是市場的資金成本依然高居不下。於是,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政府的努力所帶來的微薄的經濟效益立刻就被市場的流動性恐慌行為所吞噬。所以,為了實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美好願望,美聯儲毅然決然地開動了印鈔機——不顧這一舉措對他國利益的影響和可能對未來經濟產生的負面後果,孤注一擲,釋放巨大的流動性以期待市場「造血」功能的早日恢復!當然,美國政府在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之前做出這樣的舉措也是為了避開世界各國對美國救市行為可能產生的約束效果,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拿出一份較為滿意的救市成績單,在二十國集團倫敦峰會上爭取大家更多的支援。事實上,由於美國國際集團的醜聞,各國政府都在反思拿本國納稅人的財富去填飽貪婪者的錢囊是否「合理」。

    雖然,美國政府的這次輸血行為和「消毒」戰略,還是在努力聯合私人資本以達到其提高救市效率的目的。但是,不管它能帶來多大的經濟效果,它至少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了以下幾方面不可忽視的影響。

    第一,由於在零利率環境下的擴張型貨幣政策和國債市場的介入戰略的實施,必然會影響美元的走勢和美國國債的收益率。在短期內,會造成美元的疲軟和美國國債收益率的降低,這將直接影響到石油美元和商品美元國家的外匯財富價值。在中長期,由於美國目前大量的財政赤字和消費投資行為所決定的貿易逆差結構,美元的中長期疲軟也是由它的這一經濟基本面所決定的。至於美國國債收益率的穩定性就要取決於美國政府目前的救市政策效果以及世界經濟復甦的程度。總之,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中國美元外匯儲備的價值會受到美國這一貨幣政策的嚴重影響。

    第二,美元的疲軟必然會增加新興市場國家本幣升值的壓力。這種壓力主要是通過兩大渠道來形成:一方面,美國市場持幣觀望的資金會大量流入投資收益較高的新興市場國家,造成後者流動性氾濫,這使得新興市場國家的本幣需求被肆意抬高,不利於其本國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尤其是美國零利率和數量型擴張的貨幣政策,很容易在全球金融市場上形成美元套息交易的投機行為,這一點與21世紀初由日本零利率政策所導致的日元套息交易在全球造成流動性氾濫的格局如出一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