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學問 第12章 等一下殺我   我先繫好帽帶
    仲由將入,遇子羔將出,曰:『門已閉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踐其難。』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難。』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門,公孫敢闔門,曰:『毋入為也!』子路曰:『是公孫也?求利而逃其難。由不然,利其祿,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俚?雖殺之,必或繼之。』且曰:『太子無勇。若燔台,必捨孔叔。』太子聞之,懼,下石乞、盂黶敵子路,以戈擊之,割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史記》卷三十七《衛康叔世家》

    孔子弟子三千多人,賢者七十七人(或曰七十二),在眾多弟子中,子路(名仲由,春秋時代卞國人)以直率坦誠著稱,可以稱得上是孔門弟子中「最可愛的人」。這樣一位可愛的人卻有著不尋常的經歷,頗具傳奇色彩。子路之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略窺一二。

    一是服飾之奇。

    子路在《屍子》一書中被稱為「野人」,即缺乏教養、沒有禮貌的粗野之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對其性格及形貌做出了更為詳盡的描述:子路生性粗俗,勇猛而有氣力,為人剛直,喜歡在帽子上插上雄雞羽毛,以豬腿骨為飾品。從人的服飾裝扮可以看出他的情趣愛好、性格特點,「豭」指公豬,與雄雞皆為兇猛剛烈的好鬥之物,子路佩戴二物以此顯耀自己的勇武彪悍。在提倡君子威儀風度的周代,大家佩戴的多是玉器,很少以動物作為配飾,可見子路很「另類」。

    二是拜師之奇。

    子路這樣一個愛好勇力、任性使氣的粗野之人與孔子的禮樂教化差距甚大,加之他僅僅比孔子小九歲,所以最初子路對於孔子是極為不客氣的,曾經侮辱過孔子,《史記》記為「陵暴孔子」。這樣一來,子路與其他學生的入學之道也頗為不同,其他學生皆是傾慕於孔子的德行才學,主動投謁門下,而子路則是在「陵暴」孔子之後,孔子反而主動以禮樂慢慢地誘導他,架子端得很大。雖然最後以子路穿上儒服帶著禮物拜師終止二人的較量,但最開始是孔子低姿態出現的。孔子眾多弟子,其他任何人都未能享受到子路這樣的待遇。入門既已不俗,此人又怎能不奇?

    三是身死之奇。

    子路死於衛國的一場血腥政變之中。進入孔門之後,子路學到了處理政務的能力,以「政事」著稱,歷任魯國季孫氏的宰、衛國大夫孔俚的宰。在子路為孔俚宰時,他所效命的衛國發生了內亂。故事的起因是衛靈公的太子蒯聵因得罪衛靈公夫人而出奔國外,靈公死後國人立蒯聵之子蒯輒繼位,是為衛出公,後來蒯聵在姐姐伯姬支持之下,脅迫孔俚弒衛出公,後衛出公出奔國外。

    在此次內亂發生之後,子路聞訊即要進城見蒯聵,路遇子羔、公孫敢的勸說,認為在此混亂狀況下,還是不要蹚這渾水為妙,但是子路認為,他作為孔俚之宰,受其俸祿,不能逃避禍難,而必須救患撥正。此為子路之義勇。

    子路趁機進入城門後,直接來到蒯聵所在的高台下,責問蒯聵為什麼要脅迫孔俚,蒯聵所為不合禮制規定,即使是殺掉孔俚,還會有其他人奮起反對,首先從輿論上給予對方一定的心理壓力,此為子路之智勇。然後說,蒯聵為人膽小無勇,如果燒掉蒯聵所在的檯子,就能將孔俚救下。此為子路對蒯聵的勇力挑戰。蒯聵聞訊之後,派出石乞、盂黶擊殺子路,子路奮起迎敵,此其原始勇力之展現。在激戰當中,子路的帽帶斷了,子路見已無回天之力,慨然拋出心中所願:「君子死,而冠不免。」繫好帽纓,從容赴死。此為子路之君子風度。

    為義而死之人,子路不是唯一的一個,也不是最悲壯的一個,之所以說其身死為奇,主要是從子路的人生歷程來說的。子路在《史記》中是以一個勇士形象登台亮相的的,只不過這時的勇士尚是粗俗之人。璞玉需待能工巧匠雕琢,子路身上的勇猛之性尚需孔子改造。生性直樸的子路,進入孔門之後,並未因為禮樂教化而抹去其勇猛本性,孔子曾批評他道:「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他也多次向孔子請教「勇」的問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子路問:『君子尚勇乎?』孔子曰:『義之為上。君子好勇而無義則亂,小人好勇而無義則盜。』」孔子認為勇猛之氣需要義的統轄,如果只好勇而不尚義,君子會作亂,小人會行盜。子路經常對老師的話語提出質疑,這一次他卻在生命的終端以具體行動印證了孔子的教導,完滿地交上了最後的答卷。

    之前佩戴雄雞毛、豬腿骨的放蕩不羈、粗俗不堪的「新新人類」,最後卻能不免冠而死,不忘維持君子風度,其間轉變怎麼不令人欷歔!

    有一種人,永遠不會掩飾自己,不會偽裝自己。因為不偽裝,所以敢說,敢做,敢於擔當;因為直率,所以可愛,不能使人輕易忘懷。子路就是一個不能使人輕易忘懷的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