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有學問 第7章 君主勿戲言
    十二年,初,襄公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及瓜而代。往戍一歲,卒瓜時而公弗為發代。或為請代,公弗許。故此二人怒,因公孫無知謀作亂。連稱有從妹在公宮,無寵,使之間襄公,曰『事成以女為無知夫人』。

    ——《史記》卷三十二《齊太公世家》

    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史記》卷三十九《晉世家》

    「君無戲言」最早出現於成王「桐葉封叔虞」的故事中。成王即位之時,年紀尚幼,但也學到了作為君主經常會用到的禮儀性話語。有一次在和叔虞嬉戲時,將一片桐葉削成珪狀,並且煞有其事地說:「我以桐葉冊封你。」要知道,在古代,世有史官,君舉必書,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記載下來的,因此,作為史官的佚馬上奏請成王擇吉日冊立叔虞。成王說:「我只是和他開玩笑呢。」史佚馬上義正詞嚴地說:「天子沒有玩笑話,說出來的話都會被史官記載下來,然後行之於禮,見之於樂,一言九鼎。」於是就把叔虞封在了唐地。自此之後,成王一生不敢有戲言,言必行之。

    自此之後,「君無戲言」成為約束君主行為與顯示君主權威的重要方法,但在歷史上君主說話不算數的事例有很多,也因為君主的戲言,釀成了許多禍亂。

    春秋時代,齊襄公派連稱、管至父到葵丘去戍守,這個人事調動是在收瓜的時節公佈的,齊襄公與他們約定,等明年瓜熟時節就派人去替換他們。兩人聽命而去,戍守一年,但是等到瓜都收完了,二人還沒等到朝廷的簽發命令。是齊襄公忘了這件事?不是。朝中也有人替他們向齊襄公說明情況,懇請再發調遣令,但是齊襄公還是沒有答應。連稱、管至父兩人盛怒之下,聯合公孫無知以及連稱在宮裡不得寵的堂妹,開始謀劃叛亂之舉,最後齊襄公因為自己的不守信用而命喪黃泉。

    西漢時期,漢景帝有個弟弟也就是後來被封的梁孝王,深得其母竇太后喜愛,起初與景帝關係也不錯。有一次兄弟兩人宴飲之時,悠閒舒緩之際,景帝對梁孝王說:「等我百年之後會將王位傳給你。」當時因為景帝還沒有立太子,所以雖然梁孝王也知道景帝所說未必是真話,但內心欣喜異常,本就想立梁孝王為太子的竇太后自然也很高興。仗著景帝的一句承諾,加上梁孝王上有太后為其撐腰,日漸驕蹇,夢想著兄終弟及的那一天,等待著高登皇帝寶座的那一天,沒想到等來的卻是景帝立了膠東王為太子。梁孝王鬱鬱不平,派人行刺為景帝出主意的袁盎等人,事發之後,回到梁國,整日悶悶不樂,最後在懊惱與怨恨當中一命嗚呼了。

    無論是大臣還是兄弟,整到最後都玩命了,這樣的戲言最好還是不要講。當然在歷史上也有君主戲言成笑談的例子。

    據《古今笑史》記載了一個笑話,唐玄宗想讓清勤不倦的牛仙客做宰相,怕朝中官員反對,便先向高力士詢問,以求得到支持,但是高力士認為不宜用牛仙客為相。唐玄宗本來是想得到支援,以此推行自己的想法,結果反而先吃了一個閉門羹,因此極為生氣,賭氣說:「那就應該讓康某為相!」因為賭氣所以說出絕不可能當宰相的一個人。結果有人將這事告知康某後,康卻信以為真,穿著打扮一番上朝,站在朝班中,伸長了脖子等著宣佈他為宰相的命令。

    康某「拿著個棒槌就當真」,受到了時人的嘲笑,但是,康某拿著的這個棒槌是有著久遠歷史的威嚴的「君無戲言」,所以這個棒槌應該就是真的,只不過康某沒有親臨演播廳現場,沒有感受到君主的語氣而成了被人取笑的對象。其實,康某是「君無戲言」的堅定維護者,在他聽到別人傳達的玄宗的話語時,他或許也是有疑惑的,或許也有天上掉餡餅的感覺:蒼天啊,大地啊,是哪位神仙姐姐替我說的好話呀!但是,長期以來堅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他的疑惑慢慢地淡去,他的臉上也露出了傻傻的笑容。

    漢代樂府詩裡有首叫《公無渡河》的樂歌,據《古今注》記載,一天早晨,朝鮮津卒霍里子高去撐船擺渡,望見一個披散白髮的瘋癲人提著酒壺奔走。眼看那人要衝進急流之中了,他的妻子追在後面呼喊著不讓他渡河,卻已趕不及,瘋癲人終究被河水淹死了。那位女子撥彈箜篌,唱《公無渡河》歌曰:「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將奈公何!」其聲淒愴,曲終亦投河而死。

    仿作一首於此。君無戲言,君竟戲言!戲言而死,將奈君何!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