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87章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歷史的巧合
    【引言】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巧合。所謂巧合,是指按照陰陽家的觀點來解釋社會政治現象與自然現象的對應。在傳統社會裡,這些巧合由於被附加上了種種神秘的解釋而顯得撲朔迷離。

    【事典】

    據說,天子既接命於天又歸命於天,所以他們死亡的時候,天地之間總是要發生一些驚天動地的變化,它們正是天人感應理論的顯現。下面僅就《後漢書》中記載的後漢幾位皇帝的死,來看看出現的所謂天象。

    光武帝死前兩個月,日食。

    明帝死前兩個月,有星衝撞太微。

    和帝死前六個月,地裂。

    殤帝死前兩個月,三十七郡國水災。

    安帝死亡當月,日食。

    順帝死前一年,涼州大地震。

    沖帝死前一年,大地震,且水湧地裂。

    質帝死前一個月,海水溢,太白星犯熒惑。

    恆帝死前兩個月,六州水災,渤海水溢。

    靈帝死亡當月,日食;

    獻帝禪讓帝位於曹魏當年,日食。

    當然,也有許多人就不相信天命,這些人往往成為歷史上的著名人物。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以前,有人就不相信定數不可改變,認為通過德政是可以改變「既定的命運」的。例如,據《左傳》記載:魯僖公十六年春天,宋國的境內落下了五塊很大的隕石,還有六隻(益鳥)鳥退著飛過了宋國的國都。宋襄公感到非常恐慌,就問他身邊的大臣說:「這是什麼預兆?有什麼吉凶?」大臣叔興說:「今年魯國有大喪,明年齊國有動亂,不過,君王將會得到諸侯的保護,但不會維持多久。」其實,他是不相信這些的。他出來之後對別人解釋說:「國君這個問題問得不恰當,這些天上現象本來是和人間的事無關的,與人事吉凶無關,人事的吉凶只是由人的行為所決定的,怎麼會由上天決定呢?我所以這樣回答他,實在是因為不敢違抗國君的緣故啊!」

    據《晏子春秋》中記載,有一次,景公看見西面天空有顆彗星,就召來大臣伯常賽祭禱,以消除彗星帶來的災難。晏子說:「不行。這是上天的示意。日月周圍的雲氣變化,風雨異常,彗星出現等等,都是上天看到世間將有變化,用這些作為凶兆,來警告不敬之人的,來提醒人事的。大王若是振興文教、接受勸諫,廣修德政,即使不派人祈禱,彗星也會自動消失。可現在您飲酒作樂,不修朝政,還親近小人,寵愛優伶,厭惡禮樂法度,排斥聖賢之士,哪裡有空閒對付彗星呢!您即使能通過祈禱除掉這一顆彗星,也將還會有新的彗星出現。」這次,景公聽了氣得說不出話來,臉色鐵青。

    據《舊唐書》記載,唐朝初年,國家安定,唐太宗在幾位大臣的建議下萌生了「封禪」泰山的想法。

    所謂「封禪」是古代帝王舉行的一種祭祀上天的大禮,其規模是十分巨大的,花費之巨是可想而知的。因而,魏征作為諫臣據理勸止,他對唐太宗陳述道:「假設說,有個人得了一場大病,十年臥床不起。現在經精心治療復原了,逐漸恢復正常。就在這個時候,讓這個人背上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地,那他受得了嗎?隋末動亂不止,現在國家初步安定,喪亂還沒有得到完全的治理,國家、百姓都還不能說完全富裕了。這時封禪,向上蒼宣喻我們大唐的事業已經完成,臣認為恐怕還不是時候吧?」

    魏徵引喻確切,忠貞之情溢於言表。唐太宗無理反駁,便決定推遲封禪的時間。 

    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天干地支紀年法中的丙午年和丁未年是凶年,如果從有記載的漢朝算起,確實在這兩年經常發生比較大的內憂和外患。 

    漢高祖在丙午年(公元前195年)駕崩,權柄落在呂後手中,呂後對劉氏家族大加殺戮,幾乎傾覆劉家宗廟。漢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為丁未年,這一年,出現了名叫「蚩尤旗」的彗星(狀似旗,古人認為此星一現,戰禍就起),橫亙天際。這年春天,戾太子劉據(後被漢武帝所廢)出生。也就在這一年,漢朝開始命令大將率兵征伐匈奴,從此以後,雙方戰爭三十年,死傷無數。後來因為受漢武帝的陳皇后巫蠱案的牽連,生在這一年的太子劉據與他的兩個兒子一起被害。

    漢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為丁未年,漢昭帝駕崩,昌邑王劉賀登基,因劉賀多行淫亂,旋即被廢,在這一年中又立漢宣帝。漢成帝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為丙午年,永始三年(公元前14年)為丁未年,外戚王氏家族正處昌盛,王莽被封為新都侯;趙飛燕被封為皇后。由此,釀成漢朝基業被王莽所篡之禍。

    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又分別為丙午年、丁未年,當時雖然海內外平安無事,然而,這一年漢朝與南匈奴結盟共抗北匈奴,為後來的南匈奴首領劉淵在西晉末年起兵禍亂中原埋下了禍根。

    漢殤帝繼位於延平元年(公元106年),為丙午年;第二年為丁未年,漢安帝即位,東漢的衰敗正是發源於這兩年。漢桓帝駕崩於永康元年(公元167年),這年為丁未年,漢靈帝此年繼位,漢朝衰亡。

    曹魏時,魏文帝在黃初七年(公元226年)駕崩,這一年為丙午年,魏明帝登基,由司馬懿受遺命輔政。司馬氏專權,然後滅魏,其禍始於這一年。

    西晉時,晉武帝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和太康八年(公元287年)分別是丙午年、丁末年,此時,晉惠帝還是東宮太子,後來的「五胡亂華」就來源於這兩年。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分別為丙午年、丁未年,後來篡奪唐朝江山的女皇帝武則天,這時已在後宮。唐中宗神龍二年(公元706年)是丙午年,景宗元年(公元707年)是丁未年,此時武則天篡唐的事已經可以明見。唐代宗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分別為丙午年、丁未年,安史之亂平定了,但唐朝卻採取了很不明智的舉措,把投降的安史之亂的餘孽安置在河北各地做節度使,遂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最終導致唐朝滅亡。

    唐敬宗寶歷二年(公元826年)為丙午年,唐敬宗被宦官殺害。唐文宗太和元年(公元827年)為丁未年,唐文宗開始統治全國,但還沒有過十年,就釀成「甘露之變」。

    唐僖宗光啟二年(公元886年)、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分別是丙午年、丁未年,天下大亂之際,僖宗逃亡,襄王被立為皇帝。

    後晉開運三年(公元946年)為丙午年,後晉亡於契丹。

    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為丁未年,第二年卻出現天書祥符等事,結果大修宮觀,大搞封禪活動,使國家的財力人力大為消耗。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607年)為丁未年,王安石進入朝廷,後來變法活動,擾亂國家。宋欽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為丙午年,金兵圍攻汴京,次年為丁末年,宋高宗去世。

    宋朝以後的情形,不像宋朝以前的情形這樣明顯,但基本上還是可以看出來,在這兩年內的憂外患確實要比平常的年景多一些。

    也許,上面的那些災難都是巧合,在人類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什麼樣的巧合都是可能發生的,更何況我們再去刻意地尋找呢?也許,下面的災難年號也是巧合。

    據南宋洪邁的《容齋隨筆》記載,自從漢武帝劉徹用「建元」作為年號以後,至宋代的一千多年之間,皇帝的年號有好幾百個,其中為時代治亂離合而趨吉避凶、故意附會的年號更是不可勝數。但據說其中有不少年號較為明白地預示了吉凶。

    如東晉元帝司馬睿的年號「永昌」,當時的名士郭璞解釋說,「昌」字是個非常不吉祥的字,表示有二個太陽。當年冬天,晉元帝果然死了。

    東晉桓玄擅權時,將晉安帝的年號改為「大亨」。有人說,這兩個字分開,可以解釋成「一人二月了」,即「大」字分為「一人」,「亨」字分為「二月了」即有一個人要在二月裡完蛋。次年二月,桓玄果然失敗了。

    蕭棟和武陵王在同年當皇帝,都以「天正」為年號。有人說「天」字可以解釋為「二人」,「正」字可看成是「一年即止」。這樣二者合起來乃是「二人一年而止」。後來果真如此。

    北齊文宣帝高洋以「天保」為年號。有人說這二個字可以分為「一大人只十」。高洋果然在位十年就死了。

    北齊後主高緯以「隆化」為年號。把「隆」字的後兩畫移到「化」字上,便成了「降死」;安德王延宗以「德昌」為年號,可以說成是「德有二個日(太陽)」。這都是不吉祥的,事實上這幾個帝王也都沒有好的結果。

    北周武帝寧文邕以「宣政」為年號,這兩個字被看成是「宇文亡日」;宣帝以「大象」為年號,則被看成是「天子塚」,在位僅一年。

    隋煬帝楊廣的年號為「大業」。根據「業」字的古字,「大業」便可以看成是「大苦末」,隋朝是一個生靈塗炭的時代。

    唐僖宗的年號為「廣明」。根據「廣」的字繁體字,這二字可以看成是「唐去丑口而著黃家日月」,即預示著黃巢造反的禍患。

    宋欽宗趙桓的年號為「靖康」。可以看成是「立十二月康」,果然在他在位一週年後就被金人擄走,由趙構建立了南宋。

    宋神宗末年準備更改年號,公卿大臣擬出了三個年號送給神宗,這三個年號分別是「平成」、「美成」、「豐亨」。神宗看了以後認為,「成」字右邊帶戈,「美成」好像是「太平都負戈」,覺得不吉祥。「亨」字下面好像「為子不成」,即做兒子少了一橫,不如把「亨」去掉,邊上加個「元」』字」。於是便改為「元豐」。

    【評議】

    今天看起來,上面的例子很好笑,也許我們覺得古人的這種做法實在有些愚蠢,甚至不可理喻,然而,這在古代卻是事實,這些觀念甚至對古人的生活乃至重大的政治活動和決策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而事實上,即使是今天,這些觀念也還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台。我們今天羅列這些事例,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認清事實,辨明是非,以破除封建迷信。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