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66章 歷史以成敗論英雄·以成敗論英雄 (1)
    【引言】

    司馬遷是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書生,何也?就是因為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在《史記》中,劉邦雖然成功了,但還是流氓;項羽雖然失敗了,仍不失為蓋世英雄。這與「以成敗論英雄」的政治意識形態截然相反。

    司馬遷身處西漢,離西漢的開國皇帝尚不太遠,我一直奇怪司馬遷怎麼敢這麼寫西漢的鼻祖,也佩服「統治階級」有關檢查制度的寬鬆。

    中國古代還有一位大書生,他比司馬遷早了四五個世紀,這就是莊子。他大喊「竊鉤者誅,竊國者侯」,雖是憤懣不平,倒也無可奈何地承認了這一「不合理的現實」。

    到了近代,則有「陰謀」和「陽謀」之分,同樣是「謀」,所以能分出「陰陽」,據說是因為「陽謀」所謀之事是正義的,「陰謀」所謀之事是非正義的或是邪惡的,且謀的方式不一樣,「陽謀」是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的,「陰謀」則是在見不得人的陰溝裡進行的。

    「陰謀」和「陽謀」,在書生看來是涇渭分明的,在政治家看來則無所謂陰陽正反,只要成功了就是好謀。在一定意義上,也確實是如此。「陽謀」失敗了,便成了「陰謀」,「陰謀」成功了,便成了「陽謀」,真所謂乾坤顛倒,陰陽不分。不信,看看唐朝初年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秦王李世民以伏兵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太子李建成,那是無可抵賴的「陰謀」了,但不管是當時的人還是如今的人,千百年來,有誰抱住「玄武門之變」的「陰謀」不放去喋喋不休地責備李世民呢?還不都是一味地讚頌他。看來,「群眾的眼睛是亮的」這句話有時也要考慮考慮,有時大眾也會變成「勢利眼」的。

    【事典】

    據說是因為「玄武門之變」造就了萬世英主李世民,但李世民成為英主,那是在「玄武門之變」以後的事,在這場宮廷政變以前,誰也不知他將來會成為英主還是昏君,所以,這條理由也站不住,「玄武門之變」還是「陰謀」。

    且不管誰成誰敗,也不管陰謀陽謀,還是來看看這場宮廷政變是如何進行的。

    隋末農民大起義轟轟烈烈之際,隋朝的太原留守李淵全家起兵,利用和奪取了農民起義的果實,開創了唐朝三百年的天下。

    李淵的宗族與隋朝有著很深的淵源,他家跟北周的宇文氏、隋朝的楊氏均出自北魏的軍人,李淵的祖父李虎還幫助宇文泰在關中建立過政權,死後追封為唐國公,唐朝名稱的由來即系沿用了唐國的舊稱號。李淵承襲了祖爵,曾奉隋煬帝之命鎮壓過起義軍,但因看到人心背隋,隋不可救,才轉而起義,後來終於打敗了農民起義軍,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唐朝。

    唐高祖李淵的皇后生有四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玄霸(早亡,未及爭位),四子李元吉。在這四個兒子中,長子李建成因居長被封為太子,為人也精明能幹,次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四子李元吉被封為齊王,齊王李元吉也算勇武超人。不過,戰功最多也最有謀略的,當數次子李世民。

    早在李淵還在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時候,李世民就已看出隋朝的滅亡已不可挽回,他對父親李淵說:「您受隋朝的命令討伐賊寇,難道賊寇真的能徹底消滅嗎?」在促成父親起兵時,李世民又說:「今日破家亡國在於您,化家為國也在於您」,可見李世民的雄才大略。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至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打敗了薜仁果和劉武周兩個強敵,關中和太原基本穩定下來。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李世民又開始進攻王世充,此時他才不過二十二歲,但富有政治家的雄才偉略,知人善任,採納正確的意見,採取了正確的策略,一舉擊敗了王世充和竇建德。後來又打敗了劉黑闥等人的起義,終於統一了全國。

    太子李建成常隨父親駐守長安,幫助父親處理軍國政務,應當算是一個精明強幹的人,比起較為平庸的父親李淵來,李建成在處理政務上已顯示出了才幹,但與弟弟李世民相比,卻又有很大的不足。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取得唐朝的天下,統一中國,立下了赫赫的戰功,麾下雲集了一批文臣武將,在軍政各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不僅如此,李世民野心很大,他不甘心做一個區區秦王,希望有朝一日能當皇帝。但按照封建宗法制度,繼承皇位的只能是太子李建成,況且李建成也算功績卓著,且聚集了很強的武力。這樣,一場兄弟之間的爭位火並就是勢不可免的了。

    首先是雙方各自積聚自己的勢力。李世民官居唐朝特設的「神策上將」,府中可謂人才濟濟,其中的十八學士,有的就名垂千古。房玄齡、杜如晦多謀善斷,成為一代名相;陸德明、孔穎達精通經學,為後人所敬仰,姚思廉擅長文史,虞世南以書法名世,其餘十二人也都是一時的才俊人傑。至於武將,秦王府的兵精將猛是極其著名的,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且王府中養有許多兵士。太子李建成也不甘示弱,文臣如魏征,武將如薛萬徹等也很著名,又召集了天下勇士兩千人作為王府衛士,其勢力總體看來要比秦王府強。齊王李元吉在三兄弟中勢力較為單薄,不足以與兩人爭衡,但他素以驍勇善戰著稱,與李建成聯合,共同對付李世民,大大地增強了李建成的勢力。

    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那就是唐高祖李淵支持太子李建成,這在社會輿論上對李世民很不利,但李世民在爭取人心方面又一直比李淵和李建成做得好。

    唐太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吉利可汗從原州(寧夏固原)南侵,直逼關中,當時,吉利可汗的兵勢很盛,李淵、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怕無法阻擋,主張焚燬長安,遷都襄鄧,並且準備付諸實施,派人出外查看地形。李世民則力排眾議,堅決主張阻擊外族入侵,反對遷都,制止了李淵、李建成的妥協活動,保住了都城長安,也為唐朝國土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基礎。

    在具體的賞罰獎懲方面,太子集團和秦王集團也有明顯的區別。例如,李世民在中原打敗王世充以後,因為淮安王李神通卓有戰功,李世民賞罰分明,便以陝東道台的身份獎賞李神通幾十頃良田。但李淵卻不顧影響,竟答應自己的寵妃張婕妤,讓她拿去了一道命令,交給她的父親,逼著李神通退田給他。這件事雖然不大,但影響卻不小,大大地提高了李世民的威信。

    從當時表面的形勢看,太子李建成集團處於優勢地位,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李建成是太子,是長子,名正而言順,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事,社會輿論也多在他這一邊;

    二、李建成有李淵的支持,在權力和名義上有可靠的保障;

    三、李建成有文臣武將,有較秦王府更強的私人武裝。李世民也有有利的條件,這就是李世民本人威望高,群眾基礎好,富有鬥爭經驗,才略出眾,更主要的是他手下的人既精明強幹又齊心合力,因而,李世民的力量也是不能忽視。

    兩兄弟勢成水火,李建成認為先下手為強,於是,他佈置了第一次害死李世民的陰謀。

    一天下午,窗外雨聲淅瀝,李世民正臨窗聚精會神地閱讀兵書,忽有衛士進來報告,說太子派人送信來了。李世民拆開信一看,原是請他前去赴宴,要兄弟歡聚。當時,雙方的鬥爭已半公開化,秦王府的人素知太子詭計多端,就勸李世民不要赴宴,以免不測。但李世民認為雙方雖在爭奪皇位,還不至於兄弟相殘,就坦然前往。

    等到了太子府中,見太子和李元吉已恭候多時,宴席也準備得極為豐盛,氣氛也無異常,不像要發生什麼事的樣子,就放心地談笑吃喝起來。席間,李建成和李元吉交口稱讚秦王的功績和才能,並頻頻舉杯勸酒,弄得李世民酒足飯飽。但忽然間,李世民覺得兩腿發軟,頭暈目眩,立刻警覺起來,他想掙扎著起來回到自己府中,沒想到竟一下子癱到地上。

    此時,窗外雨勢轉大,電閃雷鳴,狂風又吹滅了席上的蠟燭,席間更顯得陰森昏暗。齊王李元吉不知就裡,十分害怕,驚慌地問李建成該怎麼辦。李建成倒很鎮靜,把眼一瞪,呵斥道:「秦王身發暴疾,趕快送回府中。」

    不知是李建成的毒藥不中用,還是李世民的抵抗力強,回到秦王府,灌了許多的解毒藥,吐淨了腹內的酒飯,竟然保全了性命。

    李世民忽發暴疾,雖無確證是李建成下的毒藥,但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實在是再明白不過的事。李淵知道了這件事,狠狠地訓斥了李建成一頓,但畢竟他支持李建成,也未作什麼處置。

    李建成見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只是方式比上一次巧妙的一些,但把握也減少了一些。

    李建成想方設法地說服太祖李淵去郊外打獵,並要幾個兒子一起陪同,李淵同意。父皇有命,李世民只得聽從。李建成特意派人挑選了一匹性情暴烈的馬,該馬稍遇刺激,便狂性大發,他希望李世民騎上此馬,遇驚摔死。在圍獵場上,李世民縱馬操弓,追趕麋鹿,沒想到烈馬狂性大發,控制不住,那馬仰頸狂跳,亂甩亂搖,終於把李世民摔下馬背。李世民雖摔出了一丈多遠,幸好只受了皮肉之傷,並未摔死或受傷致殘。

    李建成還採用了其他釜底抽薪的辦法,這就是分散和瓦解李世民的將領和兵力。凡有調兵遣將派防出征的機會,李建成都要派給秦王府上的將領,還屢設計謀,讓秦王府的將軍調出外任。程咬金在打敗宋剛和平定王世充的戰役中,勇敢善戰,身先士卒,多次斬將奪旗,建立奇功,被封為宿國公,是秦王府的得力干將。李建成很怕程咬金,就利用經常同皇帝接近的機會,多次造程咬金的謠,促使李淵下詔把程咬金調出秦王府,任康州刺史。但程咬金是一位剛貞倔強的將領,為了維護李世民的安全,他軟纏硬磨,花樣百出,不斷拖延時間,就是不肯離開秦王府。

    對於無法調動的將領,李建成實行收買的政策,尉遲恭(尉遲敬德)是一員驍將,也是李世民一手提拔培養出來的將領,臂力過人,勇猛善戰,李建成曾送給他一車金銀珠寶,但尉遲恭拒收,並向李世民作了報告。李建成後來的一些收買瓦解活動也沒有成功。

    李世民也絕非持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態度去任人宰割,他也在積極準備力量。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曾派將領帶兵一千餘人,拉著許多金銀財寶到東都一帶,私下來結交豪俊之士,引為外援。他也採取收買的手段去拉攏李建成的人,把原來屬於李建成的得力人士常何與敬弘爭取過來,使防守宮城門戶的要職在暗中轉到了李世民這邊來了。

    兄弟火並已迫在眉睫,李世民再也不敢遲緩,他召集王府的人,召開緊急會議,商量如何對付目前的局勢。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三日晚秦王府戒備森嚴,衛士環列王府內外,閒雜人等一律不得通行。殿內燈火通明,諸文臣武將排列兩邊,秦王李世民偕同長孫無忌走進殿內,身後不遠跟著兩個穿道袍的陌生人。衛士剛來阻攔他們,秦王揮揮手,衛士就放他們進去了。

    原來,這兩個穿道袍的人是房玄齡和杜如晦化裝的,他們為了不惹太子府上的人注意,才故意掩蓋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在會議上,房玄齡先發言說:「太子和齊王已有兩次謀害秦王,秦王也差點被他們害死。目前,他們正在加緊策劃,準備再次加害大王。一旦事變,不僅大王性命危險,社稷也會遭到災難。俗語說得好,『當斷不斷,自取其亂』,現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大王應該以果斷的措施來消弭禍亂。」

    房玄齡的話激起了與會者的共鳴,杜如晦附議。李世民說:「這樣勸我的人已經有很多了,可我總覺得過於殘酷,難道沒有其他的辦法嗎?最好是能避免流血!」

    尉遲恭脾氣暴躁,他怒氣沖沖地對秦王說:「大王身邊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就剩我們幾個人了

    ,太子還是不肯罷休,最近太子又在皇上面前耍陰謀,說我會打仗,要我率領精銳部隊跟他出征。如果我真的離開了大王,他就會馬上殺我的頭。先發制人,後發為人所制,請大王快下決心。」

    正在這時,衛士報告說東宮的官員王脛求見。等秦王會見過王脛,原來猶豫不決的心情變得堅決了,他對大家說:「看來太子是決意要殺我了。剛才王脛來報告,說太子已和齊王計議好,最近齊王要奉命出征,他們要借替齊王餞行的機會在席間殺掉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