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宋元時期的霸權博弈 第26章 帝王氣象·天時地利人和與開國帝王 (2)
    其一,鼓勵農業發展。這一條政策,對於轉變遊牧民族的觀念,安定漢族人心,穩定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有著很大的作用。他先後設立了許多勸農、督農的行政機構,「勸誘百姓,開墾田土,種植桑棗」,並於公元1264年起,把「戶口增,田野辟」當作考核官吏成績的重要標準,並採取了許多召集逃亡、限制蒙古軍占良田為牧場的措施。十多年後,這些措施產生了很好的效果,中原地區久遭破壞的農業生產基本得以恢復。

    其二,承認漢族文化是主導文化。設立官學,用漢族文化教導訓誡蒙古貴族子弟。忽必烈對許多大儒禮敬有加,並大量任命漢族地主知識分子做各個部門的官吏。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忽必烈在上都重建孔子廟,並親往祭祀。這些措施,對於蒙古人取得漢族人的好感和信任,起了很大的作用,也有助於穩定漢族的人心。

    其三,仿照漢族先朝的體制,確定中央集權制的專制統制,建立完備的國家機構。在這以前,蒙古人雖有一套國家機構,但比較簡單,只適於軍事作戰,不適於複雜的國家管理。忽必烈就命劉秉忠等人考定前代的典式,制訂出了一套完備的制度,即使對於故老遺臣,山林隱逸也多所錄用。忽必烈的這套做法,很適合漢人的心理,讓漢人覺得自己並非是在異族人的統治之下。

    其四,建立國號、年號和禮儀制度。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八月,阿里不哥歸順之後,忽必烈改年號為「至元」,又將「大蒙古」國號改為「大元」,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開平府為上都,改中都為大都。他這一系列措施,均遵從漢制,充分表現了各民族融合的趨勢。

    忽必烈成為元世祖,成為元代真正的開國皇帝。但就在他大行漢制的時候,山東淮南的行政長官李璮發動叛亂,李璮在山東一帶經營了三十多年,擁有重兵,且根深蒂固,他的叛亂極大地震動了忽必烈,經過半年的艱苦奮戰,忽必烈才鎮壓了這次叛亂。從李璮之亂中,忽必烈吸取了很多教訓,自此以後,他採取了許多有效的防範措施,以免漢人發動叛亂。

    在此之後,忽必烈唯一的心頭大事就是消滅南宋了。在蒙哥汗伐宋的時候,因為南宋沿長江天險設了三個重點防區,上游的重慶一帶,中游的襄陽一帶和下游的建康(南京)一帶,以便首尾照應,所以,蒙哥汗就採取三路出擊的辦法。到了忽必烈時期,上游和下游的防務比較空虛,無力相互支援,南宋降將劉整就建議由襄陽直取鄂州,從中路進逼南宋。忽必烈接受了這一正確建議,忽必烈從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開始,就派阿術、劉整進攻襄陽。

    襄陽守將呂文煥苦戰不退,城內死傷殆盡,糧草皆無,而南宋小朝廷中的奸臣賈似道弄權,不予援救,不得已,呂文煥只好出城投降,襄陽被圍五年方下,是蒙古軍自征戰以來費力最大的一座城池。

    元軍節節推進,至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賈似道無法,只得親帶十多萬精兵到蕪湖督陣,他根本不思抗元,而是巴結元丞相伯顏,乞求議和。伯顏認為賈似道上次撕毀和議,拒不進貢,還扣押使者,便不再應允,而是率軍猛衝賈似道。賈似道臨陣脫逃,乘小舟奔回臨安,結果軍隊大亂,糧草盡為元軍所奪,軍士也所歸無幾。由於這次大敗,賈似道引起了公憤,被朝廷貶黜,在赴任所的途中,被押解官摔死在廁所裡。此後,元軍三路人馬不斷南下,南宋完全失去抵抗能力,不斷派使求和,先表示可向元人稱侄納幣,稱侄不許,又求稱子孫,再不許,求稱臣。後來見元人旨在滅宋,宋恭帝只有出降。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五月,元人把宋恭帝押至大都,忽必烈廢其帝號,降為瀛國公。

    宋端宗即位,又被追殺在海島之上,陸秀夫等南宋大臣又尊八歲的趙慎即位,又被元軍困住,陸秀夫不願受辱,負帝慎投海而死。至此,南宋被忽必烈滅亡。

    忽必烈晚年趨向於保守和窮兵黷武。忽必烈信任大臣阿合馬,阿合馬以善能「理財」著名,實際上是破壞忽必烈的漢制,按照蒙古貴族的一貫舊的做法勒逼財物。在阿合馬專權時期,許多官府的職能被破壞,各地政府不得不按阿合馬的規定把財物源源不斷地送交中央,許多漢族地主叫苦不迭。雖然有許多大臣彈劾阿合馬,但因忽必烈離不開阿合馬替他搜刮財物,所以一直未加處置。益都千戶王著痛恨阿合馬的專權殘酷,就聯絡了八十多人,密鑄了一個大鐵錘,趁忽必烈外出,騙出阿合馬,將其錘死。當「平亂」之兵趕來時,王著泰然就縛,還慷慨激昂地說:「我為天下人除害,如今被縛就死,死不足惜,將來會有人記述我的事跡的!」阿合馬死後,忽必烈又起用盧世榮、桑哥等人理財,均被殺死。

    忽必烈晚年的政策,逐漸露出了其貪婪殘暴的面目。在窮兵黷武方面,表現得極為突出。他先後出兵攻打周圍的鄰國,包括高麗、日本、安南、緬甸、占城乃至爪哇,這些戰爭持續不斷,一直到忽必烈死去。從這些無謂的戰爭可以看出,忽必烈確實還是代表了古代遊牧民族喜歡征殺、酷愛掠奪的特點。

    對於西北、東北諸王的叛亂,他也毫不容情。自阿里不哥取消汗號,歸順忽必烈後,支持阿里不哥的西北、東北諸王就沒有停止過叛亂,忽必烈晚年花大力氣平定叛亂,解決了邊防問題,鞏固了元朝的統一。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忽必烈死,傳位給皇孫鐵穆耳,是為元成宗。

    說忽必烈智勇超人,是因為一方面傾慕漢族文化,專行漢制,以圖長久,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也是一個高明的決策,如果仍像成吉思汗那樣統治中原和江南地區,勢必連幾十年的安定也無法得到;另一方面,忽必烈還算得上是一位軍事家,他不僅能出謀劃策,還能親冒矢石、身先士卒,取得了許多戰役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像他這樣文武全才的皇帝並不是很多。

    忽必烈在順世應時方面做得尤為出色,他把握住了「天時」、「地利」與「人和」三個方面。

    蒙哥汗戰死,蒙古國要立新汗,首要的是天下大勢是要立一位能推行漢制、逐步改進遊牧民族弱點的全新君主,這是「天時」,這對忽必烈來說,是十分有利的。其次,忽必烈當時手握重兵,且佔有中原、關隴一帶穩固的根據地,是為「地利」。第三就是忽必烈有諸王的支持,又有能謀善斷的臣僚,是為「人和」。三者俱占而能成為元世祖,是謂順世應時。

    【評議】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許多朝代的建立都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始作俑者未必成功,後繼者才能完成大業。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烽火是由陳勝、吳廣點燃的,但陳勝、吳廣起義軍來勢雖猛,卻很快被秦軍鎮壓下去,陳勝、吳廣也隨之身亡。在陳勝、吳廣起義的旋風裡,項羽、劉邦也分別拉起了各自的隊伍,在抗擊秦軍的過程當中,這兩支隊伍迅速壯大起來,最後滅亡了秦朝。後來項羽和劉邦經過四年的楚漢之爭,劉邦戰勝了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

    在反隋的農民大起義中,翟讓、李密領導了瓦崗軍,竇建德曾建夏國,杜伏威等人也領導了一支強大的起義軍。這三支義軍,把隋朝沖得七零八落,奄奄一息,但他們都沒有得到天下,倒是後來反隋的關隴貴族李淵、李世民父子既鎮壓了農民起義軍,又推倒了隋朝,建立了唐朝,開創了中國古代史上最為繁榮鼎盛的時代。

    元朝也是如此,成吉思汗雖具雄才大略,也只是統一了蒙古各部落,稱為大汗,到了其子孫的手裡,才滅了金國,又滅了南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元朝。

    明朝的建立跟漢朝、唐朝的建立有極其相似之處。韓山童、劉福通首舉義旗,創建紅巾軍,聲勢浩大,整個元廷為之震動,但他們沒有成功,不久便敗亡了。倒是其部下朱元璋率領義軍一部渡過難關,獲得了發展,既推翻了元朝,又打敗了陳友諒率領的另一支農民起義軍,最後建立了明朝。清朝的建立跟元朝的建立有十分相似之處。清王朝的奠基者是努爾哈赤,他跟成吉思汗一樣,具有雄才大略,統一了滿清的各個部落,但他雖稱清太祖,實未統一全中國,清朝真正的開創者是他的後代,清太宗皇太極。元朝和清朝這兩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均是先統一了自己的部落,經歷了兩三代人的艱苦奮鬥才統一中國的。

    其實,如果把漢朝看作西漢和東漢兩個部分,不僅西漢建國是如此,東漢建國也不例外。西漢末年,綠林、赤眉起義的烽火燒遍了大半個中國,把新朝王莽的大軍打得一敗塗地。但最後成功的不是首倡義軍的王匡、王鳳和樊崇等人,而是隨之起義的漢室宗親、南陽豪強地主劉秀。劉秀後來壯大了自己的勢力,攻滅了義軍,重建了漢朝,稱之為東漢。

    如此算來,中國古代竟有一大半王朝是以這種方式建立的,為什麼始作俑者很難成功,而後繼者卻易於成功呢?其實,這並非上天不公,而是改朝換代的一種規律。看透了,其原因也很簡單:一是始作俑者首先對前一個腐朽的王朝進行了猛烈的打擊,使其處於垂死的境地,為後繼者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二是始作俑者往往不是能夠做政治家的人,只能振臂一呼,逞血氣之勇,缺少一個淘汰選擇的過程,又兼缺少經驗,所以易於敗亡。三是後繼者有三條優勢,其一是繼承了前人的基礎,其二是繼承了前人的經驗,其三是領導者多是從艱苦的鬥爭中磨練淘汰而來,具備了做政治家的品格。有此三條優勢,就易於取得成功。或許,上述的現象也算作是一條「歷史規律」吧!

    看看歷史,真令人想起「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俗語,首創者不能成大功,後繼者才得建大業,中國古代改朝換代的這一「歷史規律」恐怕很難否認。其實,豈止是中國古代如此?豈止是改朝換代如此?其他許多事情不也有相通之處嗎?正眼看看歷史,也許會少些浮躁情緒:歷史會為許多人提供各種不同的機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