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 第60章 性格與命運·反間計與人性 (1)
    【引言】

    猜疑、嫉妒、武斷恐怕是人類的本性之一,明智的人稍不注意都可能犯這種錯誤,何況歷代君主多是昏庸暗昧之人呢?因此,古往今來的反間計均有很大的市場。

    反間計是一種用謠言迷惑、假造情報等手段惑亂敵方以使其自毀長城的計謀。在中國軍事鬥爭史上,反間計的使用有著極為成熟的先例。早在兩千多年前出現的軍事專著《孫子兵法》中,就有對反間計的論述,並對反間計有著很高的評價。這說明反間計在當時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中國由於立國久遠,爭戰不休,成為一個世界上權謀之術、智謀之術最為發達的國家。世界上的任何其他民族與之相比,恐怕只能望其項背了。不過,即使在智謀之術如此發達的國家中,只是具體運用一兩條甚至一條計策就能決定整個戰役乃至整個國家成敗的智謀還是極其少見的,或許只有反間計才有這樣的功效和先例。

    【事典】

    在以權謀、智謀著稱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各色智謀層出不窮,簡直可以說是一部政治、軍事、外交、人事諸方面的權謀、智謀百科全書。但就是在這部對後世的文學、軍事等方面發揮巨大影響的奇書中,或許只有一條計謀對後世的某個歷史轉折點產生過重要的影響。這就是周瑜借曹操之手殺死蔡瑁、張允的反間計。

    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未成之際,曹操便「挾天子以令諸侯」,發兵數十萬,企圖一舉消滅孫權的東吳政權。曹操在破荊州後,用荊州降將蔡瑁、張允為水軍都督,為曹操教練水軍。曹操的軍隊本以陸軍居多,一般不習水戰,如果蔡瑁、張允練熟了水軍,那麼東吳的軍事優勢就完全失去了。東吳都督周瑜偷看了水軍營寨後,見布列整齊有方,十分憂慮。恰巧曹操的帳下幕賓蔣干來訪。蔣干原是周瑜的同窗好友,此次誇下海口,要「憑三寸不爛之舌,往江東說此人來降」。周瑜深知蔣干腹無謀略,只是一個善於吹噓之人,正好借他除掉蔡瑁、張允。

    周瑜十分熱情地接待了蔣干,並派人監酒,只敘舊情,不談曹操與東吳軍旅之事,以免蔣幹成為曹操說客,違令者即斬。這首先就使蔣干絕望,既做不成說客,總得撈點東西回去,免得空來一趟,為人看不起。這就為蔣干盜書在心理上作了鋪墊。

    同學相聚,喝得酩酊大醉,周瑜故意安排和蔣干抵足而眠,以消其疑心;又沉沉酣睡,為蔣干盜書提供機會。果然,蔣干偷看周瑜的信件,內有一封信竟有「蔡瑁、張允封」的字。他抽出看時,內中寫道:「某軍降曹,非圖仕祿,迫於勢耳。今已賺北軍困於寨中,但得其便,即將曹賊之首,獻於麾下。早晚人到,便有關報。幸勿見疑。先此敬覆。」蔣干如獲至寶,連忙逃回曹操營中。

    曹操生性多疑,見書後立即喚二人前來問道:「我想讓你們兩人進攻東吳,是否可以?」蔡瑁、張允回答說:「軍尚未練熟,不可輕進。」這似乎更證實了蔣干的信息。曹操就怒喝道:「軍若練熟,吾首級獻於周郎矣!」立命推出斬首。

    曹操畢竟是聰明人,等看見二人人頭,猛然省悟道:「吾中計矣!」但又不肯認錯,等眾人忙問其故時,曹操掩飾道:「二人怠慢軍法,吾故斬之。」

    周瑜聽到二人被殺的消息時只說了一句話:「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無憂矣。」如果有這二人在,也許徐庶的「連環計」就會被識破,火燒赤壁之敗就不會發生,也許東吳政權就會被曹操一舉滅掉。

    周瑜使反間計斬蔡、張二人似乎並無真實的歷史依據,但到了清朝的努爾哈赤,卻是把它當做真實的歷史來讀。其實,一旦寫出文學作品,是否有真實的歷史依據已不重要,只要能為人們接受就夠了。

    努爾哈赤所屬的部族初起之時粗陋無文,漢族的傳統典籍不易弄懂,只能粗通一些小說戲曲,但由於征戰的需要,像《三國演義》一類的權謀之書就備受重視。據說清人出關以後,其主要將帥都隨身備有《三國演義》,足見其影響之大。努爾哈赤向山海關發展,遇到的勁敵就是清朝的名將袁崇煥。這位自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英雄居然在寧遠之戰中損兵折將,連自己也因傷病交加而死。袁崇煥緊守中國的北方門戶,使清兵屢受重創,難以進軍,引起了他們極大的憂慮。他們想起了周瑜用反間計殺死蔡瑁、張允的故事。於是,他們就散佈流言,偽造假象,引起明朝皇帝崇禎的懷疑,終於使崇禎凌遲處死了袁崇煥。明人自毀長城,清人從此長驅直入,直至入關。

    《三國演義》的創造者們也許不會想到,就是那麼一條「莫須有」的反間計,竟關涉中華民族幾百年的運數。權謀之為用,可謂大矣!但真正使用得既巧妙又成功的反間計,當數秦、趙長平之戰時秦國用計換掉了趙軍主帥。趙軍因此大敗全輸,被秦國活埋了趙卒四十萬。趙國從此一蹶不振,秦國也因此奠定了兼併諸侯的明確趨勢。這個反間計,不論其使用的巧妙、成功,還是對中國歷史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都是首屈一指的。因此,我們稱之為千古第一反間計。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拜魏國人范雎為客卿,採用了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的對外政策。這一政策的提出和實施,標誌著秦國對外政策的成熟,改變了秦國過去一直亂攻亂打、費力而無成效的外交狀況。在這一政策的指導下,秦國與遠離本國的齊國等國家交好,對緊鄰本國的韓國等國進行攻擊。這樣,秦國每奪得一寸土地就真正增加了一寸土地,秦國也就日益壯大起來。因此可以說,「遠交近攻」的對外政策奠定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外交基礎。

    秦昭襄王在攻齊受挫後,完全聽信了范雎的計謀,在國內「廢太后,逐穰侯」,對外與齊國暫時交好,對韓國實行侵滅政策。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將王齕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城,把韓國從中切為兩段,使韓國的上黨郡和本土完全隔絕。韓國十分恐慌,準備把上黨地區獻給秦國,以求撤兵。但上黨軍隊的將領馮亭卻不願降秦,他說:「與其把上黨地區獻給秦國,不如獻給趙國。趙國得了上黨,秦國必定會去爭奪,這樣韓、趙就可聯合起來,也許能夠抗擊秦國。」絕大多數人同意這一建議,韓國就派使者前去獻地。趙孝成王是個不明事理的人,覺得白白得到大片土地,是絕大的便宜,就十分高興地派平原君帶五萬大軍前去接收。平原君到上黨後封馮亭為華陵君,仍拜為上黨太守。但馮亭死命推辭,認為自己不能為國守土,私獻土地,又得了富貴,實是罪不容誅,不敢再受封受官。在平原君的一再懇求下,馮亭才答應代為守衛上黨,但囑托平原君一定快發大軍救援。秦王見土地被別人搶走,十分氣憤,立命王齕圍攻上黨。馮亭勢單力簿,不足以抵抗,在死守四十多天後只有帶著百姓一起逃往趙國,在長平關遇到了趙國的救兵。

    趙王昏庸糊塗,只知慶賀新得土地,不知秦兵進攻迫在眉睫。過了些日子才想起發兵救助,於是派廉頗為大將帶二十萬軍隊前往,但這時上黨地區已經丟了。廉頗的軍隊與秦國一接觸,就被打得潰不成軍。廉頗見不易取勝,就森嚴壁壘,加深壕溝,堅守不戰,並下命令說:「不論戰敗還是戰勝,凡出戰者必斬。」廉頗的用意很明確,一是想使秦軍浮躁疲乏;二是想使秦國乏糧;三是可乘秦國退卻再行追擊。

    王齕是個十分有經驗的老將,他深知久戰不下的厲害。他多次發動猛烈進攻,無奈廉頗守禦有方,又兼矢志堅守,決不出戰,致使王齕既苦攻不下,又無法把趙軍引出壁壘消滅。王齕最後只得向秦王報告說:「趙軍統帥廉頗久經沙場,深知攻守之道,他堅守不出,現我軍無法與之決戰。現已持續了三年多,糧草供應已出現困難,請大王快想辦法。否則,秦軍會有不歸之虞。」

    范雎這時早被拜為丞相,范雎說:「在敵國碰到廉頗這樣的老將,確實難以對付。據我看來,廉頗拖住秦軍是戰勝秦軍的唯一方法。要想戰勝趙軍,就必須使趙國改變這一作戰策略,要想讓他改變這一策略,就要把趙軍的主帥換成一個急躁無知的人。我看這個人選只有趙奢的兒子趙括最合適。」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