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的權謀遊戲 第25章 仁德政治陽謀陰謀·知義知信知禮
    【引言】

    仁、義、禮、智、信是傳統的五德,千百年來,我們一直依靠這五德治國立本。然而,近百年來,國人對仁、義、禮、智、信已經漸漸疏遠,其所帶來的後果已使我們開始警醒。實際上,仁、義、禮、智、信儘管有其封建性的一面,但其文化內核還是合理的,我們如果連其合理的文化內核都拋棄了,那就真的像西方諺語所說的,潑洗澡水連浴盆中的孩子也一起潑掉了。且讓我們來看看古人是怎樣以仁、義、禮、智、信來治國治軍的。

    【事典】

    晉文公重耳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他是經歷了一番艱難曲折的歷程才使晉國成為五霸之一的。起初,他受到了父親的寵妃驪姬的陷害,幾乎被殺,被迫逃出晉國,在外流浪了十九年,逐漸成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公元前636年,由於晉國對外戰爭失敗,發生了內亂,沒有了國君,重耳才重新回到晉國,當了國君。他就是後來的晉文公。

    晉文公回國後,想成就一番大的事業,所以就訓練他的百姓。兩年後,晉文公認為可以了,就想稱霸諸侯。子犯曾經跟他在外流浪,是一個十分有見識的人,他勸阻說:「百姓雖經過訓練,但還不懂得什麼是義,還沒能各安其位,不能用。」晉文公聽了他的這一番話,覺得十分有道理,他便想辦法讓百姓懂得義。

    正在這時,周朝發生了「昭叔之難」。昭叔是周惠王的兒子,他的母親是惠後。昭叔還有個哥哥,是太子,即後來的周襄王。昭叔便逃到了齊國。襄王繼位後,將昭叔接回來。然而,昭叔回國後,又和襄王的王后狄隗亂搞。襄王知道後,便將狄隗廢掉。這下觸怒了狄隗的娘家,他們派兵討伐周朝,周襄王便逃到了鄭國。周朝在當時名義上還是各諸侯國的宗主國,雖然有名無實,但諸侯國畢竟還得尊重它。於是晉文公決定幫助周襄王返回周朝,其主要的目的是用此事教育晉國的百姓,讓他們懂得什麼是義。他派出左右二軍,右軍攻殺昭叔,左軍往鄭國迎接周襄王返國。周襄王為表彰晉文公的功勞,待之以厚禮。晉文公推辭說:「這是臣下分內之事。」晉文公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百姓,對上盡忠就是義。他的這一舉動對他自己的聲譽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使得百姓願意向他盡忠。

    他在幫助襄王返國後,又回國致力於造福百姓,使百姓安居樂業。他認為這回可以役用其百姓了。但子犯又出來阻攔,他對晉文公說:「百姓雖然懂得了義,但還不知道信是怎麼回事兒,還不能使用。如果現在就使用,百姓是無法指揮的。」於是,晉文公又想方設法讓百姓懂得什麼是信。他率領軍隊攻打原國,命令士兵們攜帶三天的口糧。軍隊圍困原國城池整整三天,士兵們的糧食全部吃完了,而原國還未投降。晉文公就下令退兵。正當晉軍剛退兵時,派出的間諜從城裡出來報告說:「原國已經支持不住,準備投降了。」有人主張再堅持一下,等待原國投降。晉文公說:「當初帶三天軍糧,就是準備攻打三天,如今已下令退兵,就應該說話算數。如果不退兵,即使攻下了原國,也不能取信於人。」晉文公故意利用打原國來教育百姓,讓他們知道什麼是信,以此來樹立自己的威信。結果,國內民風大變,凡事以信為本,人們做買賣也不求暴利,不貪不騙,民皆信實。

    做到了這些後,晉文公又問子犯:「這回行了吧?」子犯回答:「還不行。百姓雖知信、義,還不知道什麼是禮,還沒有養成恭敬的習慣。」於是,晉文公又在讓百姓在知禮方面做出了努力。他舉行盛大的閱兵儀式,每個環節都依照軍禮執行,使百姓看到了什麼是禮儀。又設立專門執行社會秩序的官員來規定百官的等級及職責,使百姓知道對什麼職官行什麼禮儀。不僅如此,人們還知道了根據禮來判斷一件事的是非。

    這一次,晉文公沒有去問子犯,子犯卻主動找到了晉文公,說:「民力可用矣!民心可用矣!」

    於是,晉文公開始伐曹國,攻衛國,取得齊國之地,解救宋國之圍,大敗楚軍於城濮,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評議】

    《論語》有這樣一段話:「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說,孔子的學生子貢向孔子詢問搞政治的方法,孔子說:「有充足的糧食,有足夠的軍隊,人民信任政府。」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在這三者中去掉一個的話,先去掉什麼呢?」孔子說:「那就去掉軍隊。」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在這二者中去掉一個的話,先去掉什麼呢?」孔子說:「那就去掉糧食。去掉糧食會使人死掉,但人自古就有死,而人民不信任政府,國家就無法維持。」孔子的言外之意是,如果國家無法維持,即使有糧食,有軍隊,人民也會因混亂而死。孔子的話看起來有些絕對,「文革」時期就曾激烈地批判過孔子的「去兵、去食、不去禮」的思想,但今天看來,孔子的思想確實有其文化上長久的合理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