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8090不靠譜 第11章 如何調教獨生子女 (1)
    (2010年4月24日,深圳關愛行動「幸福人生大講堂」演講)

    非常高興能夠在今天早上跟大家分享這個話題,剛才主持人介紹我的身份的時候,我就覺得比較奇怪,一般來說事情做得多的人叫專家,事情做得少的人算業餘的,比如我今天講這個話題,很多聽眾都有小孩,你們才算專家,我自己沒有小孩,我講這些就算業餘,但是專家和業餘之間還有很多有意思的錯位。家長可分兩種,一種是看著自己的孩子越看越可愛,越看越好。特別是女同志,生了孩子之後逢人就誇自己的孩子。還有一種家長是越來越苦惱,能管千軍萬馬,但就是管不了兒子或女兒,如果孩子又愛玩成癮,那就更麻煩了。那麼,這裡面會不會有一些共同的規律,或者說我們能不能找到共同的對策來對待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個沒有自己孩子的成人和長輩,發現其實天底下的好父母和壞父母,所謂的好孩子和壞孩子是有共同規律的,就是從每個孩子身上可以看到家長的差異性。作為一名研究者,我可以從對某一事情的情感、情緒,甚至是偏見中跳出來,從而能夠看到共同的脈絡。這些脈絡不見得能夠替代所有人的經驗和教訓,但是作為一個旁觀者提供的觀察結果,希望對大家在親子互動中遇到的問題有一定的幫助。

    獨生子女是人類的新品種,在80後獨一代出現以前,我們偶爾也會碰到有獨生子女的家庭,但那是很特殊的,獨子的家庭和有很多孩子的家庭是不一樣的。我的兄弟姐妹中間我是第十二個,在當時的家庭中,生4∼5個孩子是正常的,我們家有12個,還是跟普通人家不太一樣,至少與同齡的孩子相比輩分會很大,所以我從懂事時起,就覺得自己是長輩,因為跟我差不多大的人都叫我叔叔或者舅舅。在這樣的多子女環境中成長,孩子從小就會培養出一種領導力,他們看世界的目光和獨生子女的目光會不一樣。其實在全世界無論哪個文明階段,都是以非獨生子女家庭為主的。如果我們現在在親子互動中遇到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肯定是有中國特色的,因為只有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製造了世界上第一代獨生子女。在中國,80後中獨生子女大概佔了56%,90後中獨生子女大概佔了70%,現在80後、90後加起來有4億多人,佔全國人口的30%還多。這1/3的人口對整個社會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今天父母在孩子管教中遇到的問題,實際上跟獨生子女群體的產生有很大的關係。我這次主要是就獨生子女教育產生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問題來和大家討論。

    我先來講一個故事:媽媽和孩子在家裡,媽媽在做家務活,孩子對媽媽說:媽媽,一會兒我上月球去。大多數的媽媽聽了很可能會說:神經病,怎麼上月球,老老實實待著。現在孩子只能在家裡老老實實待著的情況是非常多的。以前我們問家長孩子多大了,家長會說孩子可以打醬油了。這是因為以前的小孩子都是被父母當「童工」用的。在我們傳統的多生子女時代中,由於人們擁有的資源有限,獲取資源的壓力又非常大,所以孩子和大人常常會一起參與到勞動中。

    這其中當然有各種負面的影響,但是也有正面的東西—孩子從小就參與社會化活動,他的成長就不只限在家庭環境中,同時還在社會的環境中成長。這樣下來,一個正常的孩子,到18歲的時候,會有一大幫除了親友、父母、同學之外的社會上的朋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意思是家庭條件比較差,孩子就得承擔一些大人要承擔的社會事務。所以在我家這樣一個有12個孩子的家庭中,孩子從來不被看做是寶貝。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要參加生產隊的勞動,四五歲的時候就要抓蟲子、除草,慢慢長大點,活兒就更多了,要挖地、澆水甚至挑糞。我到十五六歲的時候,基本上全套農活都幹過。這是在多生子女時代所形成的某種環境,通常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被賦予了一定的社會任務。

    回到我們的故事中。這個故事真實的情況是,當孩子說要去月球的時候,媽媽說行啊,別忘了回來。這個小朋友後來真的去了月球,他叫阿姆斯特朗,從阿波羅登月飛船裡走出來的第一個人。

    其實孩子們心裡都是有一些嚮往的。很多小男孩說長大後要當警察,有些孩子說長大後要做電影明星,也有一些孩子說長大以後要做企業家。不管怎麼樣,他們能夠說出將來要幹什麼。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多生子女小時候都能說出他未來想做什麼,即便他不能夠說清楚職業,也能夠說清楚一個具體的愛好,比如有很多孩子特別喜歡小蟲子,尤其是毛毛蟲。有個小男孩說喜歡天上的星星,尤其喜歡火星,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媽媽看一本書叫《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我是男孩,所以我來自火星,如果有機會以後我要看看火星到底怎麼回事。」這就是孩子的好奇心。當然家長可千萬別說你好好考試就行了,不然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可能只會考試,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

    今天我問一個大學生到底想幹什麼,他說不知道。我又問他覺得他能幹什麼,他還是說不知道。我問他為什麼學這個專業,他仍然回答不知道。我就很好奇,問誰讓他學這個專業的。他說知道,我媽。所以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孩子在7歲以前知道他要幹什麼,到了17歲以後反而不知道了。知識學得越多,就應該越清楚自己要什麼才對。當然我們可以說一大堆原因,說這是體制的問題等,但體製出現的問題不是想改就改得掉的,我們做為父母卻可以通過自身努力進行改進。

    今天我說的親子關係,是指我們每個普通家長,每個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從而對孩子產生影響。現在的大學生不知道怎麼跟人打交道,不懂人情世故,比如到單位工作的時候,第一件事要幹什麼?跟領導打招呼。問他們要電話號碼嗎?你又不是泡妞,你要電話號碼幹嗎?他們很少想到要給別人倒茶。北京大學一個學生就回應說,我又不是倒茶系畢業的,為什麼要倒茶?我想問,倒茶的原理是什麼?如果我是公司的經理,看到一個年輕人主動給我倒點茶,我就會覺得這孩子挺懂事。懂事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界面上的知識,這跟機器上很多零件之間需要潤滑油的道理是一樣的。而這正是我們今天的獨生子女一代所缺乏的。他們還缺乏社會上的朋友,獨生子女跟非獨生子女相比,金貴度提高了。這些孩子在上學之前是被封閉在家庭裡的,上學之後又被封閉在學校裡,一直到大學畢業之後,他才發現立刻要被放到「江湖」上去,所以我寫《我的江湖方式》這本書,就是要告訴這些獨生子女孩子,未來他們是要到「江湖」上去的。有一句話形容「江湖」的險惡:人在江湖漂,哪會不挨刀。

    人情世故是獨生代年輕人第一缺乏的素質,社會上的朋友是他們第二缺乏的。60%的大學生沒有一個除了親友和同學、老師以外的社會上自己認識的朋友,這裡面不包括網友。這是很嚴重的問題。大家知道,我們無論是做一份普通的工作,做一名銷售員,或者做一名業務骨幹,或者將來要找一份工作,與社會上認不認識朋友和能不能得到機會是高度相關的。調查顯示,平均5個朋友能給你一個不錯的工作選擇,10個朋友能給你3個以上的工作選擇,如果你一個都不認識,就業一定很難,就會回頭來尋求父母和親友的幫助,重新回到父母和親友的社會網絡裡。很多年輕人是從父母的關係裡出來的,畢業後又重新回到父母的關係中,這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情況:如果年輕人不能跨越他父母的網絡,從文化教養的角度來說,實際上是退化的。所以如果站在家庭社會學的角度來說,無論你的就業還是朋友的交往範圍,能超越父母這一代的社會行動半徑,就叫出息。如果你依然靠著自己的父母,就是沒有出息。在這個社會上,個人單獨的社交網絡決定了你出息與否。

    第三是社會性行動,就是你在正式就業前有沒有面向社會上的普通陌生人做過一些事情,比如有沒有開過一家小餐館,有沒有做過志願者,有沒有為普通人服務過。

    第四是為他人提供服務。我們大都有被服務的經驗,特別是長大的過程中你都是被服務的,但在職業中,我們遇到最重要的就是服務他人。中國現在第三產業佔整個經濟總比重的40%多。在今天的新經濟中,產業升級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使製造業服務業化,同時在很多新的領域中產生新的服務業。因此我們未來的就業出路、事業出路、發展出路都是在服務業,你的服務意識、服務技能就非常重要。而我們現在的孩子服務他人的經驗一般都比較少。

    另外我們還缺少職業圖景。什麼叫職業圖景呢?以前的孩子能說清楚自己想做什麼,這就是職業圖景,雖然不一定能做成。7歲以前我有兩個夢想的職業,一個是游擊隊大隊長,第二是國家領導人。其實在7歲以前,很多男孩子的職業夢想都是當國家領導人,也就是說15歲以前的男孩的想法,大多是將來要去競選總統的。上完中學後,他們以為世界是由語文、數學、化學、歷史構成的,或者上完大學以後,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專業構成的,但其實世界的構成不是這樣的。到了大學,你讓他選擇職業,如果他缺乏職業圖景,他會以為學法律的就是要做律師或者法律服務工作,但其實在美國,做法律的人一大半來自於非法律的領域。你如果學法律,就能學到立法的技能和辯護、談判的技能。

    也就是說,你學法律,是學習怎麼制定條文,怎樣把看起來散亂的社會管理規範化。學了這些之後,你去開公司就知道怎麼制定公司的制度,所以學法律的人通常都很自律,規範性比別人強一些,但不一定去公檢法機構才是學法律的歸宿。學法律的人還容易找到問題的漏洞,在談判時非常有優勢,哈佛大學法學院有一個專門的談判小組,這個談判小組非常強大,第一次朝核談判的協議就是由這些談判專家談下來的。當你擁有了一個職業的圖景之後,你會發現任何專業技能對你喜歡干的職業都是有幫助的。所以本身社會上沒有一個專門的崗位是對應著學校的專業的。我是學法律的,我本科和第一個研究生都是讀法律的,我喜歡這裡面的兩樣東西:立法技能和談判技能,這些對我以後的工作非常有幫助。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外,我們還缺什麼東西呢?職業愛好,就是你喜歡什麼。今天我們的很多家長會為自己的孩子選擇大學、專業,但是我想問,有多少專業是孩子真正喜歡的?我所知道的數據是全國平均只有3%∼5%,家長是怎麼選的?金融比較好,來錢快,相當於直接數錢了;管理好,就不會被管理了,你就直接當領導去了;法律比較好,再怎麼的也能混個法官當當,律師掙錢也不少。最後你會發現,孩子都會按照父母和社會流行的功利的方向去讀書,但是其實很可能他只是喜歡毛毛蟲,如果讓他自己選擇,會是和父母的選擇完全不同的兩種人生。

    我有一個朋友是四川人,從小就喜歡毛毛蟲,小時候的理想就是長大以後要寫出一本書來,要超越法國的動物行為學家法布爾先生寫的《昆蟲記》,要寫中國人自己的《昆蟲記》。他的家庭條件不錯,父親是高幹。家長說你是不是要選一個正經的專業學習一下,所以後來上大學的時候,他選擇了一個所謂的正經專業,但他失去了自己的樂趣。一直到後來,等到他畢業以後,他爸爸說,算了吧,孩子有點愛好不容易,就隨他去吧。一個孩子如果能把自己的愛好堅持到大學畢業,這已經很強了。因為儘管他們喜歡某一種東西,但常常被鋼琴練習、考試等佔去很多時間,最後反而丟失了他的愛好,想不起來自己喜歡什麼,他已經忘掉了自己想要的東西。家長要明白,理想是孩子自己的,孩子失去了理想之後,他就失去了終生的幸福。我現在站在現實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愛好,他就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幹這個工作,也不知道幹這個工作有什麼意義。一旦進入這個狀況,他干多了也累,干少了也累,幹不幹都累。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