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不知道的自己在想什麼 第12章 人際:認識自己還不夠 (3)
    一邊咆哮著「尼瑪我就是傷不起」,一邊又用行動一再證明自己顯然是傷得起的。用一個詞來描述這種行為:就是「傲嬌」發源於日本的美少女遊戲業界,後在包含動畫、漫畫在內的亞文化裡廣泛形成的一種對像類型,本身含有不坦率的特質,故意掩藏內心或驕傲或蠻橫的真實表達。嘛!又要震?易得性直覺在騙你。

    ByZplzpl

    經驗說:四川地震了,海地地震了,智利地震了,日本地震了……地球被調到了震動模式?

    研究說:全球平均每天發生的地震超過一萬次,最近幾年頻率並沒有發生什麼變化,你的直覺又一次欺騙了你。

    四川地震了,海地、智利、雲南、日本也地震了……地球被調到了震動模式?非也非也,其實觀測數據沒有變化,變的是新聞的易得性。換個例子來試試,每年死於閃電的人多,還是龍捲風的人多?大部分人會回答龍捲風,因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聞報道,但事實卻相反。

    雲南盈江在2011年3月10日發生了地震。

    日本本州島附近海域於2011年3月11日發生大地震,並引發強烈海嘯。

    電視和網絡上的圖片和視頻就像一顆又一顆的重磅炸彈,觸目驚心地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聯想起這幾年接二連三的大地震,那個疑問再次浮上心頭——地球真的被調到了震動模式?

    小心,直覺在騙你

    科學、靠譜的果殼網給你一個響亮的回答:當然是「否」。科學松鼠會在2010年智利地震後就已經發過文章《地震變得越來越頻繁?》,文中提供了翔實數據來反駁這一謠言。但恐慌的人們並沒有因此而安下心來,因為在那些枯燥(但全面)的數字之前,先映入他們眼簾的是攝影師拍來的大片和新聞記者撰寫的報道。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客觀的統計數據比不過聲情並茂的新聞稿?

    讓我們冷靜分析一下吧,這只不過是人們又一次錯誤地相信了自己的直覺。

    容易想到的事情更經常發生嗎?

    在面臨一個複雜或不熟悉的問題時,人們經常會使用直覺來進行決策。一般而言,利用直覺得到的答案常常會迅速產生一個接近「最優化」的方案,這也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發展出來的直覺的意義。

    易得性直覺(availabilityheuristic)就是經常被使用的一種,指的是人們常常依據某類事情是否容易被想起來以判斷該類事情發生的概率。在正常情況下,這一直覺是有效的,因為普通的事件當然要比不尋常的事件更容易被記起或者想像出來。但在某些情況下,直覺也可能會失效並導致系統性的偏差。

    我們不妨來做這樣一個測試:

    以下每對詞組中的哪個詞可能是美國更常見的死亡原因?

    ●糖尿病——謀殺

    ●龍捲風——閃電

    ●車禍——胃癌

    ●被鯊魚咬死——被飛機上掉下來的零件砸死

    想好答案了嗎?

    嘿嘿,科學家的可惡之處就在於他們在告訴你一條規則之後,總還要設計一個陷阱讓你跳下去,再告訴你「別太相信自己」。如果你不是自然災害或者醫學方面的專家,那回答完問題以後再去對照答案。得到的表情和當年參與這個研究的參與者一樣驚訝,聽好了——

    每年死於糖尿病或者胃癌的人是死於謀殺或車禍的人數的2倍!類似的,死於閃電的人也比死於龍捲風的人要多,而每年被飛機上掉下來的零件砸死的人數是被鯊魚攻擊致死的人數的30倍!

    是什麼讓某些事件更「易得」?

    實際上,事情是否容易被提取不僅取決於事件發生的實際概率,同時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由於媒體的關注偏向,人們更容易回憶起報紙或網站的頭條新聞,比如謀殺、車禍、龍捲風或者地震。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洩漏事故帶來的巨大影響,更是讓人們在討論核電的安全性時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鏡。經歷過這次日本地震後,這副有色眼鏡的色度恐怕又大大增加了。還有,想想那些電影是怎麼把心理學家塑造成統一的變態形象的吧……你就會明白,媒介能在多大程度上塑造刻板印象來影響受眾的認知!

    不止大眾傳媒,很多因素都影響著易得性直覺:剛剛發生的事情更容易被提取——這就能解釋為什麼「世界末日論」一直存在,且在大災難剛過的一段時間內更容易被接受和傳播。此外,更多的情緒捲入也會使記憶更加深刻,這稱為閃光燈效應——相比發生在海地的地震,發生在中國和日本的地震對我們來說衝擊力更大——因為它離我們更近,情緒捲入更加強烈。另外,呈現方式更加生動也會使得一類事件更容易被記起或是想像出來。平淡、抽像、冰冷的科學統計數據就是這樣被生動形象、有血有肉的新聞圖片打敗的。

    一個例子勝過千萬數據

    在一項年代較早但令人印象深刻的實驗研究中,尤金·博吉達(EugeneBorgida)和理查德·尼斯比特(RichardNusbett)比較了統計數據和生動描述對人們的不同影響。只不過他們的研究材料更加溫和——是大學課程的評估,而非地震這樣的災難性事件。

    分析發現,與那些沒有接受任何課程評估信息的控制組參與者相比,實驗組參與者更多地選擇了被推薦的課程,也更少選擇不被推薦的課程,因為他們事先因為實驗環節的設置而接受了少數學生對課程生動的評價,但那些得到了完整課程評估統計數據的學生的選擇卻與控制組參與者沒有顯著差異。這個實驗強有力地說明了,與綜合性的統計數據相比,少量的生動描述對人們產生的傾向性影響更大。NBA中的心理學。

    By琦跡517

    經驗說:贏球還得看技術。

    實驗說:美國籃球職業聯賽這樣的頂尖對決,技術只是一方面,心理才是致勝法寶!

    除了冷靜的鄧肯會學學心理之外,心理學應用在美國籃球職業聯賽(NBA)賽場上無處不在。迷信的小怪癖能「保佑」場上的出色發揮;多摸摸隊友,能讓團隊合作更默契。可以負責任地說:學好心理學,表現更出眾。

    請問:美國籃球職業聯賽中有什麼心理學?

    如果你是骨灰級的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球迷,在你的美國籃球職業聯賽數據庫裡也許出現過一次「心理學」:2010—2011季戰績最佳的聖安東尼奧馬刺隊當家球星——蒂姆·鄧肯(TimDwncan)在維克森林大學時的主修專業就是心理學。

    除此之外,還有嗎?

    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單單一個美國籃球職業聯賽,就能透視到很多心理學知識。除了那些有關球員心理健康的話題,人們更關心的還是如何讓球星出彩,球隊贏球。下面就介紹兩招教練永遠不會寫在題板上,但也永遠不容忽視的心理學「超級無敵獲勝秘訣」。

    想贏就培養個「迷信」的習慣

    你對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球星的怪異習慣有所瞭解嗎?如果不瞭解,那麼請看心事鑒定組駐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特派記者Q博士從更衣室發回的報道:

    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MichaelJordan)每次比賽時都會在隊服下穿一條北卡羅來納大學的短褲;「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LeBronJames)每場比賽前都要在技術台上撒鎂粉;達拉斯小牛隊的賈森·特裡(JasonTerry)則要在比賽前一夜穿對手的短褲入睡……

    感謝Q博士的報道,下面我們回到演播室來作個討論分析:為什麼這麼多球員都要堅持一些有點「迷信」的習慣呢?科隆大學的萊桑·達米斯奇(LysannDamisch)也許能給我們答案。她的研究已發表於《心理科學》。

    達米斯奇教授在研究中要求參與者都帶上自己的幸運符去參加一個電腦記憶遊戲實驗。來到實驗地點後,工作人員會把他們五花八門的幸運符暫時拿走拍照登記。一半的參與者在實驗開始前就能拿回屬於自己的幸運符,而另一半參與者則被告知由於相機故障只能稍後才能拿到幸運符。

    結果,電腦記憶遊戲的數據表明,實驗前拿到幸運符的參與者在遊戲中的成績明顯高於未拿到幸運符的參與者。

    猛然間,Q博士被喚醒了2006年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總決賽小牛隊被熱火隊驚天大逆轉的記憶——據說那一次,特裡沒有找到熱火隊佩頓的短褲。

    心事鑒定組極力反對迷信,但眼見這些「迷信行為」的確增加了球員的能量。當然,不是因為那些「短褲」與「鎂粉」擁有上帝的祝福與神靈的保護,達米斯奇教授在實驗中說,因為這些「迷信行為」具有強烈的積極心理暗示作用,讓他們更加自信,就像服用了「安慰劑」一樣——雖然安慰劑本身並沒有效果,卻讓人自身感覺良好——也讓那些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球星在球場上更加如魚得水。

    想讓球員更加自信、給力,教練們除了督促球員們的日常訓練,讓手下球員養成一個迷信行為或許也是個不錯的建議!

    想贏就多摸摸隊友

    「迷信行為」能給球員的表現加分,讓他更加自信與鎮定,卻也不是一名球員優秀的決定條件。我們知道,籃球是5個人的運動,光有幾個「迷信」的球員是遠遠不夠的。要想讓球隊贏球,隊員之間的團結更是重中之重。

    那麼如何讓球隊更加團結呢?心理學家說:多摸摸你的隊友吧!

    聖地亞哥加利福尼亞州大學心理學家邁克爾·克勞斯(MichaelW.Kraus)帶領他的研究小組調查了30支NBA球隊的294名籃球運動員,著重選取了2008—2009賽季前兩個月比賽中球員的情況進行編碼和記錄。研究小組使用兩組不同的工作人員,對各支球隊隊友間的身體接觸進行記錄,用以研究這種行為方式對球隊戰績的影響。他們著重注意了包括擊掌、撞胸、摸頭等動作在內的12種接觸方式,最後得出以下三點結論:

    1.平均每個美國籃球職業聯賽球員與隊友在每場比賽中的接觸時間約為2秒,而比賽中每分鐘和隊友有身體接觸的時間約為0.1秒(球員一般都不會打滿全場的)。

    2.與隊友觸碰越多的球員,對球隊的積極影響也越大,他們的個人數據也更出色。

    3.隊友之間相互接觸越多的球隊,勝率越高,而且差異很明顯。

    也許你會覺得,應該是「勝率高」在前,「身體接觸多」在後吧,只有贏球多的球員才有心思和隊友打打鬧鬧嘛!但心理學家的看法是,外部行為可以改變內部想法,隊友增加彼此間的觸碰能讓整個隊伍更團結,從而更有可能拼得勝利。

    按照這個研究,教練們的確可以考慮強行要求隊員之間增加身體接觸,以增加球隊的勝率。

    美國籃球職業聯賽是身體力量的碰撞,更是技巧與意志的對抗,多用一些心理學上的小技巧,也許就能讓贏球變得更加輕鬆!信任不過一張皮。

    ByDindin

    經驗說:信任是靠長期的相處才能建立的。

    實驗說:即使是陌生人,對不同的人之間的信任差異也是存在的。

    什麼樣的人更容易被人信任?我們通常認為信任需要彼此瞭解,其實,在我們還沒有跟那個人深入交流之前,他的相貌已經在影響你對他的信任程度了。

    沒有瞭解,哪裡來的信任呢?想想誰是你最信任的人?你一定會考慮這個人是否靠譜以及他與你的私人關係,而絕少考慮他長得帥不帥漂不漂亮。但在對一個人知根知底之前,你其實很難瞭解這些信息,那此時我們的大腦是如何幫助我們產生信任感的呢?現在我就告訴你如何變成一個「看起來」更值得信賴的人。

    科學研究發現,在不相識的情況下中,相貌好的人會更容易得到信任,與此同時,他們還也會被認為更有錢。可是相貌是天生注定的,對我們拿來提升自己的「信任」屬性可能沒有什麼大用。有人可能會問:「我就長這麼一副猥瑣大叔的嘴臉,是不是除了削骨整容之外,就沒有辦法贏得信任了?」對此,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想,雖然長相不太容易改變,但是我們還是有可能通過梳妝打扮讓自己看起來更為整潔乾淨,值得信賴的。

    除了改善硬件條件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控制環境變量來實現讓自己更值得信賴的目標。

    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很早就發現,當一個人感覺自己被別人注視的時候,他的行為會有所不同。有一個經濟學遊戲,遊戲中要求參與者來分錢,當實驗者給參與者呈現眼睛的圖片時,參與者會表現得更為慷慨,甚至僅僅是用來募集捐款的咖啡罐上的手繪眼睛也都能讓人更傾向於作出奉獻。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