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首富黃光裕 第24章 燈台篇 (2)
    國美、蘇寧、永樂三大家電連鎖巨頭從2004年6月起先後上市,開始了與國際投資者的合作。三大巨頭後面站著的是摩根士丹利、鼎暉、華平這些國外大機構投資者。有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國外投資者,先會精心地把國內那些創業家的理想和熱血包裝上市,然後再一步一步地把你的理想剔除乾淨,讓你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下跪、臣服。分眾與聚眾的合併,就是典型的例子。」

    不少人認為,陳曉便是被這些國外機構投資者「擺了一道」。2006年1月,永樂通過與摩根士丹利簽訂「3年內其淨利潤必須達到7.5億元」的對賭協議,繼2005年上半年獲得4億元投資之後,又以20%的股份為代價再次獲得5000萬美元資金。但由於永樂贏利前景不明朗,以摩根士丹利為首的財務投資人在短短兩周內先後5次拋售永樂股份,從而引起股價大跌,其股價自4月下旬開始一路下滑——從4.30港元一直到跌破其2.25港元的發行價,永樂市值從其巔峰時期的近100億元迅速縮水至40多億元。陳曉在採訪中提到:「在摩根士丹利的壓力之下,我們才形成了今天這樣一種結局。」

    對國美和永樂,國外投資者顯然厚此薄彼。2006年1月,華平以1.5億美元換取國美電器10%的股份,此舉表明了國際頂級投資機構對國美價值的認可,為其進一步吸引其他投資機構和產業投資人,甚至進軍美國資本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2006年6月14日,國美電器的戰略投資者花旗銀行發表報告力挺國美。花旗認為,國美毛利率復甦形態較像「U」形而非「V」形,且對國美2006年銷售增長目標充滿信心,目標繼續維持為「買入」。

    永樂股價的一味下跌,並不符合投資者的切身利益,也難以完成他們預期的投資回報期望。於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國美,積極撮合兩者的合併。永樂如果委身市盈率更高、股價更穩健的國美電器,雖然改變了摩根士丹利等對中國永樂既定的投資計劃,但卻可能使之以另外一種回報更高的方式功成身退。據媒體此前披露,摩根士丹利在大幅拋售永樂股票的同時繼續增持國美股票至7.6%,總計持有國美電器1290萬股。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2006年7月初的連續兩周時間裡,國美電器總部高層聚集於北京海澱區的稻香湖景酒店,召開上半年經營總結會。參加此次秘密會議的高層包括國美最高管理機構「國美七人管理委員會」和各中心老總不足20人。國美的投資方華平基金和摩根士丹利也派出代表參與了探討。正是在這次會議上,作出了兩家合作的決定。

    併購完成後,摩根士丹利將獲得國美電器2.39%的股權,大約為7286萬股。按照國美電器復牌首日收盤價格計算,市值大約為5億港元。摩根士坦利基本達到自己的回報預期。

    2006年7月24日19:30分,黃光裕和陳曉一先一後出現在盛大的新聞發佈會上。昔日鬥得你死我活的兩位競爭對手,此時卻惺惺相惜、不吝溢美之詞。

    導致這一轉變的是此前剛剛簽訂的一紙協議:中國排名第一的家電連鎖零售商國美電器(0493.HK)以股權加現金方式全盤收購競爭對手中國永樂(0503.HK),每股中國永樂股票持有者可換得0.3247股國美電器股份和0.1736港元現金,交易總作價為52.68億港元。中國永樂被收購90%股份後,國美電器將使用大股東權利,強制要求中國永樂退市。在新公司中,黃光裕將持有51.2%的股份,陳曉及其團隊持有12.5%的股份。

    對中國的家電零售行業而言,國美併購永樂案無疑是一次「大地震」。此信息一經公佈,業界一片嘩然,利益各方紛紛高調回應。大家都在探討和猜測,此後的中國家電零售行業將走向何方?

    在國美收購永樂的新聞發佈會上,有記者恭賀黃光裕終於拿下了上海市場。但黃光裕卻不以為然,他說:「應該說是陳總通過此次合併拿下了全國市場更準確些,這是一次雙贏。」

    始終一臉凝重的陳曉,讓人難以揣摩他在併購成功後的真實心情。對他,外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家電零售這股競爭越來越慘烈的激流中,陳曉是一條曾經游得最快、後來卻漸漸力不從心並最終游不動的那條「大魚」;另外一種觀點則認為,陳曉才是幾個行業巨頭中最具前瞻性眼光和最能順應大勢的人,正因為他拋棄前嫌、放低身段,才使殺紅眼的幾個冤家對頭能夠心平氣和地坐在了一起。「為了振興中國家電大業,他犧牲了個人的許多利益,讓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實在是難能可貴。」

    在黃光裕眼裡,陳曉顯然是一個有眼光、有境界的人,集實幹與理想於一身。黃光裕評論說:「我覺得連我都不能輕易接受這種觀念,而陳總卻不像其他人那樣猶猶豫豫,能夠率先走出這一步。這個境界,說句實在話,我覺得能做到的人並不多。」

    黃光裕透露,他和陳曉的第一次「約會」是在上海。其後,兩人接觸日益頻繁,7月初兩個人幾乎每天都在通電話,而早期談判的許多細節都是由陳曉和黃光裕親自敲定。

    兩人對大勢認識的高度統一,並不妨礙他們在談判過程中對「小事」的「斤斤計較」。對於黃光裕來講,這是他「做生意以來最艱苦的一場談判」,因為陳曉是「一個很可怕的對手」。明明是陳曉急於求成先提出合併設想,但在談判的關鍵時刻他卻咬緊牙關,甚至不惜談判破裂也不願輕易作出讓步。談判的關鍵問題毫無疑問是價格問題。陳曉對黃光裕純粹以股權置換進行合併的方式堅決不同意,執意堅持在置換股份之外加入相當的現金部分。

    坊間流傳的一種說法證明了陳曉的強悍。一次,陳曉本來打算飛往北京與黃光裕面晤,但突然接到國美準備要約收購永樂的信息,於是「氣鼓鼓」地回到上海總部辦公室。他對部下宣佈:「人家要欺負我們了,我們自己要爭氣。」這件「很氣人的事情」,讓陳曉一度揚言要中止合併談判。

    幾個月的時間內,談判屢屢陷入僵局。據說,有一次黃光裕甚至突然起身拂袖而去。黃光裕說:「陳曉總是不願讓步,我當時差點兒就想放棄算了。」但黃光裕不久後迅速恢復理智,並主動去找陳曉。還沒等他開口,陳曉便說:「咱們還得要接著談。」

    後來,黃光裕和陳曉在接受中央電視台「對話」節目採訪時,透露了一個細節:併購一度陷入僵局,黃光裕說陳曉這個人太擰,說來說去就那幾句話,其他的都聽不進去,只得停下談判。後來,陳曉又打電話催黃光裕,問他怎麼著。黃光裕說,我不知道該怎麼著,你等著吧,我給你寫封信。整整用了18個小時,黃光裕絞盡腦汁寫了一封長長的信給陳曉,反覆闡述兩家合併後的協同效應。黃光裕甚至在信中寫道:你多拿一點可以,但你拿太多就不行了,做人得懂理,不能太貪。假定你太貪了,現在我讓著你,將來我心情不好,見面就罵你,你也很不好受,日子也不好過。陳曉終於鬆了口,作出了一定的讓步。

    筆者曾當面詢問兩人性格中最大的不同點,黃光裕回答:「陳總做事比我細。」陳曉馬上補充道:「黃總比我更果斷。」兩人顯然是有感而發。黃光裕說:「在平時,一個小數點應該是小意思,但在這個併購中,一個小數點往往意味著幾千萬元。這次談判給我和我們的股東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壓力。不是我無能,是陳曉太狡猾。為了在一些核心問題上達成一致,我傷透了腦筋,也作出了相當大的讓步。如果不是志同道合和惺惺相惜,我和陳曉根本不可能談成功。」

    三、張近東要將蘇寧拱手相送?

    國美併購永樂後,無疑與蘇寧成為最大的「敵人」。兩軍尚未短兵相接,已經是唾沫橫飛、惡語相加了。

    就在國美、永樂宣佈合併的第三天,關於大批永樂員工投奔蘇寧而去的消息就開始滿天飛了。黃光裕懷疑是蘇寧乘機炒作,並在7月31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直斥對方此舉「太過分」。

    另外,蘇寧某高層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蘇寧的淨資產為24億多元,大於國美,而蘇寧180多億元的市值甚至是國美和永樂市值的總和。他說:「從傳統的強者併購弱者的觀點上來看,國美雖有併購的慾望卻沒有併購的資本,蘇寧雖有併購的能力卻沒有併購的慾望。」

    陳曉對此反唇相譏:「我們聽到蘇寧的一些話,說我們有慾望無能力,實際上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還是相當有限的,否則我們一些企業就不會去海外資本市場上市了。同時,企業發展必然有其規律,從海外跨國公司的發展歷程來看,企業併購是整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假如有些企業連這樣的一些基本規律都看不清楚,或者說不敢嘗試的話,那麼它的發展前景肯定就會有缺陷。而國美和永樂這兩家企業在以往的發展過程當中已經經歷了很多次的併購,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們在行業之中比任何競爭對手都要成熟得多。所謂市值,我們認為它是一個弱者在無奈之下找到的一些支撐點。」

    陳曉對蘇寧的市值也提出了質疑:「關於市值的問題,它的標準也就是所謂的市盈率。香港地區資本市場與美國資本市場、英國資本市場、日本資本市場相比,基本上在同一個水平上,也就是說它已經和國際接軌了。而國內的資本市場A股市場,在市盈率這個標準上和國際接軌還有很大的距離。像我們國內的一些百貨行業,主要還是一些國有資本,經營狀況我想大家都應該有所瞭解,但它在資本市場上反映出來的市盈率奇高,和國際資本市場的差距十分巨大,也充分說明我們這個資本市場還是不夠成熟的。成熟的資本市場和不成熟的資本市場不可同日而語,如果用國內資本市場的市盈率標準去衡量的話,一定會產生偏頗。而企業真正的價值是企業本身內在的價值,包括贏利能力、品牌影響力、消費者滿意度和它的持續發展能力。」

    而黃光裕更是直接唱衰蘇寧:「蘇寧這個企業股價的估值應該是虛高,從資本市場的角度來講它是被高估了,是脫離事實基本面的。」

    陳曉對蘇寧想把總部遷到上海一事也進行了質疑:「假如蘇寧有一天真的能夠把總部遷到上海來,未來有可能創出一片天地,但很可惜它現在還在南京。它真的能從南京遷到上海來嗎?首先,南京總部的高層是不是願意過來?或者上海這樣的環境是否能夠讓他們適應?會不會造成人員流失?其次,一旦總部遷到上海,它還會像原來那樣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嗎?它的總部會不會形成?我認為它更多的還是在炒作一個概念,實施起來會很難。」

    一石激起千層浪。黃光裕和陳曉發表此番言論的第4天,蘇寧電器股價從2006年7月31日的48元跌到43.5元,跌幅5.33%。黃光裕的一席話,竟然讓蘇寧市值數天內「蒸發」十幾個億,這讓蘇寧高層難捺其火。甚至連外表溫和如張近東者,也不禁埋怨道:「到底誰更咄咄逼人?這個在業內是有公論的。以光裕和陳總這樣的身份和地位,怎麼能對媒體說出那樣不負責任的話?」而蘇寧總裁孫為民則憤怒地指責黃光裕:「他向世人撒了個彌天大謊!」並揚言黃光裕此舉已經對蘇寧品牌和信譽造成了不良影響,不排除訴諸法律。

    業內人士指出,黃光裕已經把收購蘇寧的野心付諸實際行動,此舉無異於吹響了收購蘇寧的號角。其實,黃光裕對蘇寧「垂涎」已久,之所以沒有更早下手,是因為他覺得當時不划算。他對筆者解釋:「我相信蘇寧也應該很明白,拿它現在的價格來跟我們談,我們肯定不幹。因為如果這樣做,我們就違背了合併的原則——因為合併是要對企業的實力、管理能力、費率等綜合進行評估,並不是僅僅對一個股價進行評估。但是不按現在這個價格,他們的股東也可能不幹。」但黃光裕對蘇寧的慾望一直沒有斷絕,他相信「虛高的股票價格」必然會從最高點跌下來。

    沒有打不敗的對手,只因為你沒有找準對方的死穴。有併購專家指出,黃光裕之所以如此張揚,是自恃看準了蘇寧的弱點所在,就是它相對分散的股權結構。這位併購專家認為,黃光裕很可能採取的手段是:先拋開張近東,伺機打壓蘇寧的股價,然後乘虛而入,直接搞定其他機構投資者,回頭再向張近東攤牌,逼其就範。因為基金這類機構投資者因其持有巨額的籌碼而有著巨大的話語權和市場號召力,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一隻股票的命運。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