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首富黃光裕 第23章 燈台篇 (1)
    一、三巨頭為什麼想罷戰言和?

    2005年的第一天,居住於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位叫莎麗·邦加妮的財經記者進行了一項行為藝術,決定在這一年之內不再購買、使用中國製造的商品。

    因為在此前的聖誕節,她突然驚訝地發現,自己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有印著「MadeinChina」標誌的商品,無論是家居用品、電器,還是玩具或服飾,這讓她感到很恐怖。在做出這一決定之後,讓莎麗·邦加妮更驚訝和恐怖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她發現,在美國要想找到不是中國製造的商品,已經是難如登天。

    一年之後,莎麗·邦加妮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離開「中國製造」的一年》。她在書中宣佈:「我和家人決定向現實妥協,否則為此忍受的生活不便和代價真是太大了。」

    2001年12月11日對於中國廠商的情緒來說是一個分界點:之前,大家面對即將來臨的加入世貿組織的日子,有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恐懼感;之後,恐懼的人們發現,加入世貿組織對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機遇,因為廉價的中國商品如潮水般湧入發達國家,滲入他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彷彿變成了他們必須呼吸的空氣一樣必不可少。

    從2001年到2005年的短短4年時間內,中國外貿規模爆炸性增長,從5000億美元狂飆至1.4萬億美元,一舉超過日本。但同時各種貿易摩擦也隨之加劇。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中國是WTO成員組織中遭受反傾銷起訴最多的國家,全球每7件反傾銷和貿易救濟案中,就有一件是針對中國的。以至於2005年5月,履新不久的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前去法國訪問時,親自為中國商品辯解,聲稱「中國只有賣出8億件襯衫才能進口一架空客380」。

    2005年的中國經濟,完全可以用「冰火兩重天」來形容——與中國製造的商品一樣風靡天下的,還有中國的互聯網行業。「神奇小子」陳天橋和李彥宏陸續搶灘美國納斯達克股市並創造奇跡。他們與丁磊、馬雲等人,被認為是中國商界最新崛起的一代,是沒有原罪的「陽光富豪」。而在這一年的6月6日,中國股市卻跌至冰點,8年來首次失守千點。也正因為如此,呼喚了多年的股權分置改革終於開始啟動。

    2005年的中國娛樂界,還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湖南衛視舉辦的「超級女聲」,在全國刮起一股選秀的風暴。其實在中國家電界,一場同樣火暴的「超級男生秀」也在同步進行。這場「超級男生秀」的前三名分別是來自「北京賽區」的黃光裕、來自「南京賽區」的張近東和來自「上海賽區」的陳曉。

    約在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初,三人創建的國美、蘇寧和永樂都陸續從自己的「賽區」脫穎而出,晉級到全國範圍的總決賽。三方從小心試探到互相滲透,再到短兵相接,而2005年成為三方直接火拚的一年。

    1986年1月,黃光裕兄弟在北京創辦了國美。3年後的1990年,當黃光裕兄弟正在絞盡腦汁想要擺脫電器零售中間商時,剛丟掉鐵飯碗的張近東和他的哥哥張桂平在南京寧海路上新開張了一間僅200平方米的空調專營店。27歲的張近東鴻運砸頭,開店第一年竟然就做了6000萬元的生意。1996年,永樂(中國)電器銷售有限公司創建於上海,成為來勢洶洶的後起之秀。

    1999年7月,國美開始全國的征伐之途;一年後的2000年,蘇寧也實施二次創業戰略,開始推進全國電器連鎖經營;2000年12月30日,永樂在江蘇南通開設了上海之外的第一家連鎖店,吹響了進軍全國的號角。

    2004年7月,國美電器和蘇寧電器分別在香港和深圳上市,而一年之後的2005年10月14日,永樂電器緊追其後,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黃光裕、張近東、陳曉這三位光彩奪目的「超級男生」,成為全國家電連鎖零售行業總決賽的前三甲。

    2005年三方的實力對比情況:國美擁有全國門店數572家,年銷售額498億元;蘇寧擁有全國門店數360餘家,年銷售額397億元;永樂擁有全國門店數200餘家,年銷售額180億元。從三巨頭的銷售額增長率來看,國美於2004—2005年度以67%的增長率領先於增長率59%的蘇寧及51%的永樂。而排在第4名和第5名的分別是五星和大中,它們的全國門店數和年銷售額分別為:200餘家,150億元;110餘家,130億元。根據當年世界品牌實驗室評定的品牌價值,國美為301.25億元,蘇寧為64.55億元。從諸多指標來看,黃光裕及其國美成為當之無愧的NO.1。

    普華永道於2004年推出了零售及消費行業研究報告,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具零售業投資潛力的轉型國家。基於此,當2004年12月11日中國零售業全面對外開放時,掀起了外商進入中國的又一輪高潮。這意味著中外零售商將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競爭。這對國美、蘇寧、永樂等幾大家電零售巨頭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壓力。

    除了互相之間的激烈競爭,他們還面臨著三種競爭態勢:第一,美國百思買、日本的山田電器和小島電器都在為進入中國做準備;第二,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的沃爾瑪、家樂福、麥德隆等也在爭食家電市場這塊蛋糕;第三,以格力、TCL等為代表的上游供應商自建家電連鎖店,爭搶渠道話語權。

    有點力不從心的黃光裕曾抱怨:「競爭對手之間為了拼搶同一個商業旺地的市場份額,大家往往扎堆開店,重複投資的現象非常嚴重,在零售商火速開店大力促銷之時,往往會拉著家電廠家一起重複投資促銷資源,這樣一來,就會造成家電零售業和製造業各種資源的明顯浪費。」陳曉也表示了對行業前景的擔憂:國美、蘇寧、永樂家電三巨頭的價格競爭愈演愈烈,零售價比批發價還低,三巨頭反覆上演攜眾品牌「高台跳水」的把戲,把供應商的進貨價壓得越來越低,導致家電業工商雙方的利潤率越來越低;三巨頭一年的廣告費就高達8億元,這種資源的浪費十分驚人;三巨頭的門店密集度越來越高,相互之間一牆之隔、門對門地「賭氣」開店,導致單店銷售額大幅下滑。

    與此同時,國美電器的業績增長開始呈現疲態:2005年前三季度的報告顯示,儘管銷售收入增長了34%,但是淨利潤卻僅僅增長5.5%,而在過去的4年當中,國美電器的淨利潤一直以100%的速度增長。

    「是時候該聊一聊了。如果我們聯手,可以一起做什麼更大的事情?」陳曉雖然不一定是最早認識到這種危機的人,但他卻是第一個放下姿態主動做出和解努力的人。他們長劍入鞘,換上了溫情脈脈的面孔,開始互相試探對方對於合併的誠意和可以接受的底線。陳曉曾經對媒體激動地說道:「假如國美、蘇寧、永樂等企業聯合或並成一個零售商,還有誰能與之抗衡?」

    2005年春節期間,黃光裕、張近東及五星電器的汪建國和大中電器的張大中,同時收到了來自競爭對手陳曉的春節問候以及聚會邀請,而張大中此前已與陳曉達成默契。這是一個極為秘密的聚會,參加者僅限於五大集團董事長本人。

    據悉,聚會的主題始終圍繞怎樣放棄2005年的「瘋狂打殺」,回歸理性競爭,以使各自利益最大化。但究竟應採用什麼樣的方式,五個人莫衷一是。五位企業首腦在2006年3月逐漸達成「劃區而治」的共識,即五家企業以城市為單位重新劃定勢力範圍,劃分原則是將各自在一些城市的零散店舖交給該區域的強勢企業,比如說把五大企業在北京的某些店面交給大中、上海交給永樂、天津和青島交給國美……

    初次會面在北京,五人相談甚歡,以致相約今後將繼續不定期地見面溝通。聚會最初要求參加者僅限於五位董事長本人,後來由於五人過於繁忙,不得已將範圍擴大至各巨頭的副手。但無論是誰參加,均被嚴格要求不得將聚會內容帶出會場之外。而五人聚會最頻繁的是在2006年2月和3月,有時候一星期聚會一次。

    但這個脆弱的聯盟不久就面臨解體——國美、大中和永樂因為鞏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大投贊成票,蘇寧和五星則感到失望。發展到最後,張近東和汪建國漸漸就不再參加聚會了。在疏遠了五巨頭聚會後,張近東開始加緊運作蘇寧電器7.8億元人民幣的定向增發融資計劃,以應對2006年難以預測的競爭局面;而汪建國則接受全球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的邀請,前往上海商談雙方未來的合資計劃。經過兩個月的密切來往,五巨頭聚會在事實上濃縮成黃光裕、陳曉和張大中的三人對話。

    在接踵而至的更為慘烈的廝殺中,大家還能否想起那場風花雪月的往事?

    二、黃光裕為何說陳曉太狡猾?

    「一個企業通過兼併其他競爭對手的途徑成為巨型企業,是現代經濟史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沒有哪一個西方大公司不是通過某種程度、某種方式的兼併而成長起來的,幾乎沒有一家大公司主要是靠內部擴張成長起來的。」這是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斯蒂格勒的一句著名的斷言,在2006年卻成為中國家電連鎖零售業大決戰的一個誘因。

    2005年,國美和蘇寧繼續瘋狂地擴張,僅僅國美一家就開了200多家店,是過去6年總和的1.5倍。2006年3月,在接受筆者採訪時,黃光裕開始表現出些許擔憂:「如果大家按照去年的速度擴張下去,也許很快就會飽和了,因為可能大街上所有的門臉都變成電器店了。」

    此時,喬治·斯蒂格勒關於併購的斷言及時地帶給了黃光裕新的思路和勇氣。黃光裕興奮地宣稱:「沒有擴張,就沒有大型企業。」就連一直在併購方面沒有任何作為的蘇寧,其總裁孫為民也曾談到,家電連鎖行業已從「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進入「大魚吃大魚」時期,進行併購整合是早晚的事情。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談到發生在中國家電連鎖零售行業的併購戰時,併購專家陳明健用了這樣一句顯得有點俗套的古話來概括。他說:「近幾年,中國家電零售業發生併購是必然的,絕對是大勢所趨,至於是由黃光裕、張近東、陳曉還是其他人來完成,那是其次的。」

    其實,黃光裕的大踏步前進,還與他2004年放的一顆「衛星」有關——當時他放言,到2008年國美的銷售額要達到1200億元左右。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這不過是他拋出的一個「數字大餅」而已——根據商務部商業改革發展司200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國美電器當年以238.8億元的銷售額位居連鎖企業第2位。如果按一家店產生1億元的年銷售額計算,國美需要有上千家店才可能在4年後完成這個目標,這意味著他在這4年中每個月要開20家以上的店面。

    黃光裕知道,完成非常的目標,需用非常的觀念和手法。2005年飛速增長的250多家店,已經讓他在管理上頗為吃力。於是,他企盼著一次非常規的擴張手法,達到「畢其功於一役」的奇效。

    而在這兩三年時間內,黃光裕的事業也出奇地順風順水——2004年6月7日,黃光裕實現了國美電器的間接上市,價值僅2億元的國美電器經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幻,讓其價值一夜之間暴漲了40多倍。此後不到半年時間,黃光裕先後進行了兩次套現:第一次由荷銀洛希爾包銷金額達12億港元的股票;第二次由Fidelity等國際知名基金認購金額約13.75億港元的股票。2006年2月5日,國美電器又成功引進了國外投資者:美國基金公司華平投資集團通過認購國美電器發行的1.25億美元可轉換債券及2500萬美元認股權證投資國美電器。而原計劃5年內整體上市的夢想,在華平投資進入後的一個多月後就有了實現的巨大可能。2006年4月7日,黃光裕進行第三次套現,而減持的至少12億港元的股票由花旗銀行包銷。

    錢多可以壯膽。3個月後,便有了國美「鯨吞」永樂的一場好戲,也宣佈了併購好戲的開場。而在中國家電連鎖行業系列併購案中,國外機構投資者的身影一直若隱若現,他們對併購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